千与千寻吧 关注:147,343贴子:1,802,876
  • 14回复贴,共1

【转载】王阳翎 话说《千与千寻》(上):千寻为何不消灭汤婆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各位好久不见~
叔今天分享一篇香港作家讲《千与千寻》的佳文~


1楼2018-06-15 20:36回复
    为什么美国人会看不懂《千与千寻》?

    在众多宫崎骏作品之中,《千与千寻》是自2001年公映后引发最多讨论的一部,有人说它充满讽刺资本主义社会的元素,有人说它深刻表达环境保育观念,更惹火的是,有人说它涉嫌抄袭1997年的香港动画《小倩》(这部分将会在下篇交代)。
    不管讨论围绕的是上述那一点,也不管是否有所误解,在反映《千与千寻》动人的生命力,偶尔还会听朋友说「近来又想重看一次」,像是享受丰富的盛宴,叫人回味无穷。稍后我们便会知道,除了一种观点不适当之外,许多解读《千与千寻》的看法,并没有想像中矛盾,只是主次轻重有别。
    什么观点「不适当」?就是由美国观众带出来的疑问,他们搞不懂故事后半段的发展:
    “(宫崎骏)当我在犹豫该不该在美国上映之时,曾经请他们的人来看这部动画。结果他们都说看到一半时还看得懂。”
    “但是,他们好像在看到女主角千寻从河神那儿得到一颗苦药丸时,都以为千寻接下来应该会与汤婆婆(掌管油屋的人)正面对战才对,谁知道故事发展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以致他们到最后就完全都看不懂了。”

    美国人有这样的困惑,也间接令宫崎骏好奇起来,动画在香港、新加坡等东亚地区放映时,观众也会有这种反应吗?然而,宫崎骏几乎肯定日本人不会如此困惑,原因在于,日本向来受「多神教」世界观的影响,美国人提问的思路,却是典型的「一神教」世界观,把事情看成正邪势不两立,是光明与黑暗之战,总之不是你死便是我亡。


    2楼2018-06-15 20:39
    回复
      2025-07-26 21:55: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宫崎骏:一百人聚集,就有一百种正义
      宫崎骏的解说,令笔者想起美国人特别热爱《龙珠》,没怎么说过看不懂故事搞什么,的确,那个世界相对分明,很有正邪对决的味道:
      宇宙存在强烈征服欲的邪恶势力,正义的超级撒亚人只有不断修练、超越自我,然后在战斗之中拯救地球。按照这个观念,千寻应该跟孙悟饭一般,她进入「油屋」的艰苦磨练,犹如悟饭走入「精神时光屋」修练,变得强壮之后,事情「自然」推向一场正邪大战,既然悟饭最终杀死了斯路,那么,千寻好应该回头消灭汤婆婆。

      在宫崎骏眼中,世界往往是多元并存,并非凡遇上不满便可一厢情愿去消灭它,变回合符自己心意的单一世界;更重要是,世事终究没所谓这一边绝对正义,那一边绝对邪恶,人心也会随经历转化:
      “我觉得所谓的正义是,当有一百人聚集时,就有一百种正义。”
      早在2013年宫崎骏宣布收山的作品《起风了》上映前(嗯,后来又反口了),宫崎曾这样回答记者:
      “世界的问题存在于多民族之中,我觉得这才是一切的根本。所以,至少我们不会去制作打倒坏人就能得到世界和平的电影!......”
      实质上,《千与千寻》的世界观是继承自《龙猫》、《幽灵公主》的变奏,世间存在林林总总不同的事物,有时真实与虚幻难以辨清,主角在过着看似平淡无事的生活,一次机缘巧合遇上陌生又奇异的世界,经历它的一切,从而留下生命中的回忆与改变,问题是我们到底从经历之中得着什么。


      3楼2018-06-15 20:43
      回复
        是真是假?宫崎骏有意借《千与千寻》讽刺资本主义社会?

        相信不少人听过一种很合乎我们直觉的看法,就是:
        宫崎骏「意图」透过千寻的见闻,讽刺资本主义消费社会,所有人在油屋中迷失自我,苟且过活。动画里,一开始是因为千寻的父母自以为有信用卡,多多钱也能付,不问价钱,想也不想便吃了店里美食,于是受诅咒变成猪,连累千寻独自误闯神怪油屋。
        进入油屋之后的世界,不论是人或青蛙等,都在汤婆婆经营的浴池娱乐场所工作,他们见钱开眼,不问工作赚钱的意义,千寻为求生存加入必须出卖自己的名字「荻野千寻」,后来发现白龙先生因为忘记了名字,又着迷于汤婆婆的魔法,便留下来为她卖命;小玲易心软亦贪小便宜,平日赚钱是为了多吃著名美食;一众青蛙更是逐利无比,奉迎客人如奴才。在这样的世界,谁都像失去了自我。

        更夸张的是,那些八百万神灵竟然迷醉浸浴享受,河神亦因为人间污染太过,被迫光顾油屋洗身。这些事情加起来,不就是要严厉控诉毁掉自我、破坏环境的「万恶」消费社会吗?
        只是,这样的解读既有对的部分,也有不对的部分,为什么?


        4楼2018-06-15 20:45
        回复
          剧情实际需要:千寻父母「变猪」、青蛙嗜财如命

          就好像千寻父母变猪这件事,首先,宫崎骏向来厌恶日本父母常伴孩子左右,妨碍小孩身心发展;另外,是出于剧情需要,必须令他们变成猪:“因为他们(父母)会阻碍女主角千寻的行动,⋯⋯小孩是无法发挥自身力量的。⋯⋯我把他们变成猪并不是为了嘲讽。”
          宫崎骏认为借用猪的形象,是很合符社会现状,人人都有那些父母的饮食消费行径,你有、我有、大家都有,没什么大不了的,不是刻意要讽刺什么,他希望建构油屋世界的同时,能够连接我们真实生活的联想,有种虚实交织的感觉;更重要是那些有机会摆脱父母的小孩,才有可能自行闯荡这世界。

          这样的原意,一如那些看似贪钱青蛙角色:
          “我觉得我们的日常生活就像青蛙或蛞蝓那样。包括我在内,都跟那个老是爱挑剔的青蛙很像啊。⋯⋯因为如果缺乏某种程度的现实感就会显得无趣啊。不过,我可不是为了要讽刺或嘲讽现实才制作这部作品。”
          他的大意就是,现实世界「总会出现」各类型的人物,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一旦要将这种印象转移至另一个奇异世界,有需要借用一些形象方便泛起感觉(正如古今也有贪吃、贪财的人,不是现代社会独有)。


          5楼2018-06-15 20:48
          回复
            汤婆婆不是邪恶势力、白龙并未丧失灵魂

            又譬如,汤婆婆看似是油屋的邪恶势力,实际她只是象征现实社会某些威权阶级,透过使用魔法、经营浴场维持生活秩序,「夺取姓名」就是一种掌控他人的方式,但是,汤婆婆正如不少追逐事业和利益的工作狂一样,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离开繁重的工作之后,她全心全意照顾亲人「宝宝」,像真实世界之中,有些人踏进家门就会变成慈祥的父母,外边的不择手段,只是出于适应社会的结果。

            甚至连白龙亦不是打从一开始就自甘堕落,甘愿服从汤婆婆的指示。他从来记不起自己的名字,谈不上由签约起便出卖自我,严格而言,他是一边做交易换取魔法,一边私下寻求真相,所以当他遇见千寻的时候,将心比己,设法保存千寻的意志,叮嘱她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名字,白龙心眼明透,是个灵活变通的人,平日努力隐藏自己,期盼有一天找到真我。这位勇于内在寻求真我,必要时又愿意牺牲的人,俨如尘世间成熟的智者、心灵伴侣。说白龙跟其他人一样,被油屋的世界吞噬,可谓言过其实。

            可见,每个角色交织起来的寓意和脉络,都是理解与呈现现实世界寻常的一切,虽有一定影射,却不宜简化成讽刺消费社会扼杀尽所有人的灵魂。
            不错,河神因为人类污染变成「腐烂神」的部分,宫崎骏确是要反映一些保育价值,不过,相似的感想源出自《风之谷》时期,回顾他在70年代参与洁净柳濑川的体验,这次把它再投射多一次而已。

            一般而言,宫崎骏偶尔会对消费社会抱怨,自有其心情复杂矛盾之处,曾坦言自己亦无可避免享受着一些现代社会的繁华,不管是饮食或科技文化(如日本鲔鱼的美味),只盼能活出一种微妙又平衡的分寸。若说讽刺的话,总是有一点点的,问题是历来的作品「落手」的轻重有别。
            宫崎骏透过《千与千寻》的故事,主要是「描绘、呈现」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不是为了批判这个世界,大可先接受它的存在,再从经历中唤醒斗志,用怎样的心态面对世界才是最重要,能否改变是后话;远多于控诉和讽刺它。


            6楼2018-06-15 20:52
            回复
              一切源起,是为了讲述10岁小孩子的成长故事

              始终,穿透整部《千与千寻》的主轴,是紧扣平凡的小女孩千寻,如何面对多元又多变的世界,从经历之中学懂应变和成长。故事里千寻一出场的时候,就是日本社会10岁左右的「小屁孩」,态度散漫、遇事畏缩,又经常向父母耍臭脸,父亲雀跃转告一声:“这是你的新学校啊”,她才敷衍给予些许反应。
              “在制作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逐渐明了所谓的十岁左右的女孩们,其实比我们大人所想的要难搞多了。她们很清楚在搬家时,只要自己开心父亲就会跟着开心,于是便想着:那就让他开心一下好了⋯⋯真是难搞。”

              又即使「小屁孩」如何难搞,只要仍藏有不被他人吞噬的顽强气质,依然能够借着自我勉励的方式,生存下来再见机应变。是故,宫崎骏很重视千寻咬紧牙关忍受恐惧,死命也要大喊:「请你允许我在这里工作!」这就是语言的力量,这就是自我勉励的力量。
              有了这种力量,事后尽管有忍不住痛哭的时候,还是可以一再振作过来,行有余力甚或会报答曾帮过自己的人。
              总之,从一个「小屁孩」随着置身油屋的历练,处事变得坚强、重情和踏实,就是吉卜力团队由始至终不变的立足点,希望小孩子们能够代入处境,相信自己也跟千寻一样,可以面对多变又复杂的世界,克服许多困难。

              宫崎骏常有种为下一代担忧的危机感,父母不懂教导下一代,胡乱找些教育指南依从,学校制度又过于僵化,小孩子仿佛遭四面围困,从没有大人放手让他们自行冒险。
              这样造就了一代纯真却脆弱的年轻人,大人难辞其咎;他相信,只要制造机会不多管闲事,孩子成长中保存了朝气活力,日后在大自然、社会自会设法解决时代问题,尤其每一代人的处境只有他们能清楚,有应变环境的意志,人类才有希望可言。

              这是宫崎骏把《千与千寻》献给10岁小孩最大的心意。大概,正是这个原因,宫崎骏才会说千寻与无脸男共同坐电车的一幕,是全剧的高潮,因为这是千寻挺过了大小患难之后,可以默默地享受平静的片刻,可以洒脱地活在当下享受生存;有些人灵光一闪的觉悟,往往就在这种片刻宁定的时光。
              作品其余的价值反思,都是内容附带的「点缀」;甚至连我们感觉很重要的角色—「白龙」、「无脸男」,同样只是为了衬托千寻、推进故事而诞生,后期为求剧本完整和生动起见,才圆满这些角色。


              7楼2018-06-15 20:59
              回复
                全部看完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6-16 20:03
                回复
                  2025-07-26 21:49: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顶一个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6-16 20:39
                  回复
                    鼓掌鼓掌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07-03 20:14
                    回复
                      许久未冒泡,赞沙叔一个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07-09 21:07
                      回复
                        感谢解读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8-08-14 18:38
                        回复
                          哟!还记得我吗?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10-22 06:22
                          回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