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我的记忆?》
我记得在25岁左右的时候,经常会觉得有些事情记不清了。当时很慌张,像女孩发觉有些发胖一样,是不是衰老了。后来习惯了,觉得健忘很正常,能忘掉的尽量忘掉,人生会少很多痛苦。到现在,我记不住事情的毛病随时可以发生,最严重的时候看完飞机起飞的时间,转脸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同行的人在机场打电话问我到没到机场,我才从床上爬起来。这本书就是从医学角度讲记忆与失忆的变化过程,看完之后觉得自己把什么忘了都是正常的——因为有科学依据。
《感官之旅》
我喜欢这个作者的文字,就是词藻华丽,言之有物。用很感性的文字比用强硬方式讲出的那些大道理并强迫人家接受要舒服得多,所以说,连岳老师说“写科普文章有点爱心”是有道理的。用霸道的方式普及科学会有效果,比如对那些没有判断的白痴来说。《感官之旅》更像一本散文随笔集,把人们对感官认知的历史与科学、文艺想结合在一起。其实我们每秒钟都在用感官感知世界,接受信息,但到底是怎么回事,却经常被我们忽略。
《十年》
旅华美人张人捷老师今年出的一本小说。张老师原来是个剧作家,后来开始写小说。其实我不大爱看小说,尤其是不大爱看女人写的小说。我老觉得女人就会把那点破事叽叽歪歪得没完没了。甚至我觉得,女人适合写诗歌散文,不适合写小说。李清照老师要是写小说,估计没有人会记住她。张老师这本《十年》其实也是那点叽叽歪歪的事儿,但是写得很不一般,毕竟是写剧本出身的。她的文字叙述可以说通吃60后到90后,既有那种传统的叙事,又有连90后玩的火星文都不及的木星文字,书中俯仰皆是。如果让黄集伟老师的每周语词笔记挑一些“绝句”,那么,黄老师可以从张人捷老师的书里挑出来半本。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这是我读过的白话文书中“的”用的最少的一本。张老师说:“其实原来更少,好多都是编辑加上去的。”如果书里面一个“的”都没有该多好,说明白话文完全可以不用“的”。
《可怕的错觉》
如果你没事干,想随便翻一本书打发漫长枯燥的旅途,《可怕的错觉》挺适合你的。人有时候总爱犯傻,一个人的智商是120,十个人的平均智商就是100,一百个人的平均智商就是80,以此类推,整个社会的人的平均智商趋于0。在这个前提下,人类群体性弱智就变的可能。这本书大概讲的就是这样的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
日本在战后很快从萧条中复苏,并且很快成为一个经济强国,这中间的转变是怎么发生的,关于日本从战后走向富强的书有很多,但这本书主要集中在战后的日本内政外交的状态,那个也是百废待兴的日本,怎么一步步从颓败中复苏。作者是个美国人,从美国人的视角去看这段历史,也许看的不是最准确的,但是那段历史中的很多事情写的倒是很详细,一个国家从委婉承认战败,到最后拥抱战败,是为了在将来有更大的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