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吧 关注:16,845贴子:570,056

回复:【大唐战争史】三百年气吞万里如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唐·蕃吐谷浑之争 663年
松赞干布死后,其孙即位,吐蕃朝政逐渐被宰臣禄东赞家族控制。在此期间,禄东赞和他的几个儿子亲率吐蕃军队,东侵吐谷浑,西击大、小勃律,势力进一步膨胀,很快就登上了西域历史的舞台,
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西突厥阿史那弥射被唐将苏海政冤杀,不久,阿史那步真也去世,各部落多有散失,酋长阿史那都支、李遮匐,收集余众,附于吐蕃。
西突厥的叛乱,对大唐的西域事业,乃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吐蕃在此时接受西突厥的归附,插手西域的事务,又令唐王朝深感不快。唐与吐蕃二十多年的亲密友好关系,开始出现裂痕了。但是西域问题,只是唐与吐蕃冲突的开始罢了,第二年(663年),吐谷浑问题使唐与吐蕃的矛盾迅速升级。
吐谷浑与吐蕃都是处在青藏高原上,有边境接壤,而且在弃宗弄赞时,吐蕃便曾经把吐谷浑赶到青海湖以北的地区,所以两者土地纠纷十分大,经常发生边境军事冲突。663年的五月,吐蕃与吐谷浑相互攻击,吐谷浑是唐的属国,便请求唐王朝出兵援助;吐蕃不服,也向唐高宗告状,也请求大唐出兵援助。唐廷皆不应允。
但就在此时,吐谷浑大臣素和贵因犯罪逃往吐蕃,泄露吐谷浑虚实情况,于是禄东赞出动精锐之师,乘虚进攻,大破吐谷浑于黄河上流一带。吐谷浑诺曷钵可汗与其妻弘化公主引数千帐逃奔凉州,请求徙居内地。
唐高宗闻讯大惊,此时吐谷浑的土地,包括青海湖在内,都被吐蕃所吞并。朝廷担心吐蕃大军乘机袭击凉州,便紧急下令凉州进入戒备状态,由凉州都督郑仁泰为青海道行军总管,同时派遣独孤卿云、辛文陵等将领率军进入凉州,以防备吐蕃袭击,然后又任命苏定方为安集大使,节度诸军,援助吐谷浑。
禄东赞一面屯兵青海,一面派使者论仲琮入唐,陈述吐谷浑之罪,又请与吐谷浑和亲。高宗不允,并派左卫郎将刘文祥出使吐蕃,持玺书指责其对吐谷浑的进攻。麟德二年正月二十四日,吐蕃遣使入见高宗,再次请示恢复与吐谷浑和亲,但仍要求把吐谷浑的赤水一带,作为吐蕃畜牧之地。唐廷此时正在正集中力量解决朝鲜半岛的战争,也无意卷入两线作战。至此,吐谷浑故地全为吐蕃所占。太宗年间攻下的战略要地从此易手。
从663年到668年这几年时间,唐廷陆续征服百济与高丽。而与此同时,吐蕃也加速了扩张的步伐:665年,吐蕃侵袭于阗。唐朝派西州都督崔和辩和左武卫将军曹继叔,率领以西州府兵为主力的部队,救援于阗,取得了胜利;667年,吐蕃大举进攻唐西部的羌人区,唐在羌人区设置的十二个州,全部被吐蕃所击破。
随着东部高丽战争的结束,唐朝廷开始要解决西部的吐蕃问题,此时的吐蕃,已经成为大唐最强劲的对手了


IP属地:江苏18楼2018-06-11 11:17
回复
    突骑施攻阿拉伯之战 718—726年
    在开元三年和开元五年阿拉伯对中国的战争均遭到失败之后,阿拉伯仍旧执着地向中亚进行扩张。由于地理上的巨大优势,更因为唐军这个时期在青海和吐蕃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而无暇顾及西域,阿拉伯的影响力慢慢的体现出来,军事加上宗教的影响使得唐朝原本在西域的属国粟特诸国纷纷倒向了阿拉伯一边。为了对抗阿拉伯在西域扩张,唐朝利用突骑施给了阿拉伯相当沉重的打击。
    西突厥一直是最动荡的地区,自乌质勒始,西突厥十姓部落中的突骑施开始强大,到乌质勒的儿子娑葛时,突骑施的势力范围拓展到十四个西突厥部落,被唐朝廷册封为十四姓可汗。然而好景不长,在突厥的打击下,娑葛可汗于710年战败被俘,并于714年被默啜可汗处死。
    受到重创后,突骑施的力量已经西移到中亚碎叶城一带。在娑葛可汗被默啜杀害后,他的部将苏禄收罗了突骑施的残余部队。苏禄这个人有领导才能,逐步收拢十箭部落,突骑施又恢复生机。
    玄宗初年,突骑施再次崛起于伊塞克湖和巴尔喀什湖之间,成为西突厥部落的领袖,胜兵至三十万,称雄于西域。
    到开元三年(公元715年)苏禄向唐朝称臣,被唐朝封为左羽林大将军、顺国公,赐锦袍、钿带、鱼袋七事,为金方道经略大使。这一大堆的封号最为重要的是最后一个金方道经略大使,金主西,金方就是西方,这个封号清楚地显示了唐朝希望苏禄可汗对抗阿拉伯的意图。在接受了唐朝的封号之后,由于游牧民族的本性,唐朝的边境依然被突骑施袭扰,并且占据了碎叶城。但是唐朝对于突骑施还是非常容忍的,在将已经是既成事实的碎叶城送给突骑施之后,突骑施终于开始一心一意的对付阿拉伯人。
    唐朝的安抚政策并没有白费,很快突骑施就让唐朝所付出的代价变得物有所值。
    开元六年(718 年)阿拉伯大将加拉赫统兵北征,于“河中北部得胜,并己准备侵入中国领土,但是被突厥人包围,经过偿付赎金,才好不容易得救。
    开元十—年(723 年)阿拉伯呼罗珊已易将穆斯棱,往任之初即兴兵攻东拔汗那,突骑施奉诏出征,大破之。
    开元十二年(724 年)叶齐德二世殁,希沙木继为哈利发,再遣穆斯林攻东拔汗那,围其都渴塞城,爆发渴水日之战,阿拉伯军大败,后卫主将战死,导致原已叛附阿拉伯的康、石诸国复归于唐,这一挫折使阿拉伯向东的扩张中止了约50年。
    从724 至727 年,突骑施深深地渗入粟特国境,远至康国(撒马尔罕)本土。
    726 年,突骑施为防卫骨咄(帕米尔以西)而与阿拉伯人交战。这一段时间,突骑施在中亚是作为唐朝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的。


    IP属地:江苏20楼2018-06-11 11:18
    回复
      积石军之战 747 年
      在河陇地区,流传一首民歌《哥舒歌》,诗曰:“北斗七星高,歌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诗中的哥舒讲的就是唐朝赫赫有名的战将-哥舒翰。
      哥舒翰,是突骑施首领歌舒部落的后裔,哥舒翰年青时代起就“倜傥任侠”,义气重诺,酷爱酣饮赌博。一直胡混到四十岁,连长安尉都瞧不起他。为此,哥舒翰“慨然发愤折节,仗剑之河西”。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战功赫赫的大唐名将王忠嗣兼任河西节度使,很快发现了哥舒翰这个人才,对他十分欣赏,提升他为衙将。从此,哥舒翰便在王忠嗣帐下开始了自己的辉煌人生!
      天宝六年(747年),王忠嗣再次提拔哥舒翰为大斗军副使,同时还提拔契丹人李光弼为河西兵马使,充赤水军使,共同负责经略吐蕃。不久,迁左卫郎将。当时土蕃骚扰边境地区,哥舒翰率军与其战于苦拔海。吐蕃军分成三个梯队,从山上依次冲下。哥舒翰的长枪折断,便持半截枪迎击。哥舒翰奋勇冲杀,连破三路吐番军,所向披靡。从此,哥舒翰声名大振。战后,哥舒翰擢授右武卫员外将军,充陇西节度副使、都知关西兵马使、河源军使。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朝廷授哥舒翰为陇西节度副使,仍于边境抗御吐蕃。吐蕃军队当时常常四出抢掠。每到秋天麦熟之时,吐蕃就会派出大批精锐骑兵去积石军屯田的地方去抢麦子,几乎次次得手,并洋洋得意地把积石军麦田称为“吐蕃麦庄”。由于每次吐蕃兵都是劲骑有备而来,唐兵都不敢当其锋芒,眼睁睁自己辛苦一年的麦子被吐蕃军队抢走。
      天宝六年七月,哥舒翰就任河源军使后,决心改变这种不利的状况。于是哥舒翰作了精心部署,然后事先派部将王难得、杨景晖等率兵马至东南谷设伏。是月,又吐蕃派出5000骑兵前来抢收粮食。因为以往抢麦,唐军皆在城中不敢出战,时间一久,吐蕃便习以为常,这次到积石军营垒后,便放马脱甲,准备入田割麦。哥舒翰趁蕃军立足未稳,亲率精锐兵马从城中突然杀出。吐蕃军猝不及防,匆忙迎战,结果死伤过半,大败而逃。当逃至东南谷时,王难得、杨景晖等伏兵四起,吐蕃全军覆没。
      经过此战,吐蕃从此不敢再来抢麦。


      IP属地:江苏24楼2018-06-11 11:19
      回复
        高仙芝攻石国 750年
        高仙芝击破小勃律一役,对中亚的局势产生很大的影响,中亚诸国也不得不根据自己的实力与位置,来估量最终要倒向大唐、吐蕃、大食中的哪一方。
        到了天宝八载(749年),大唐政府授予突骑施可汗移拔担任西突厥十姓可汗,加强对西突厥的控制,进而增加在中亚的话语权。同年,中亚乌浒河沿岸的护密国的国王罗真檀前往帝国首都长安朝见唐玄宗,被唐玄宗授予左武卫将军。
        就在大唐政府力图称霸中亚之时,吐蕃也不甘示弱,在吐蕃的支持下,位于印度北部的朅师国进攻小勃律,切断小勃律的运输通道。与大唐保持亲密关系的吐火罗也深感吐蕃的威胁,于是派出使者,向大唐皇帝唐玄宗汇报情况,请求唐帝国出兵,击破朅师国。
        唐玄宗将击破朅师国的任务,交给了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
        此时高仙芝的声名威震中亚,接到唐玄宗的诏令后,他于天宝八载十一月出兵,到次年二月抵达小勃律,这次进军小勃律,沿途非常顺利,在小勃律以及吐火罗国的支持配合下,朅师国哪里是唐军的对手呢?很快便被唐军所击破,高仙芝俘虏了朅师国的国王勃特没,并且另立其兄素迦为新的国王,将朅师国师置于大唐帝国的控制之下。
        一连串的胜利,使得高仙芝俨然成为唐军在中亚的一面旗帜,这又激发起他的野心。
        在中亚锡尔河流域,有一个国家称为石国,正好位于拔汗那王国的西部,由于大唐曾经出兵援救拔汗那王国,所以拔汗那一直对大唐忠心耿耿,在击平突骑施的战役中,还出兵协助过大唐。此时的石国随时都面临可能遭到大唐军事力量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石国决定与高仙芝和谈。高仙芝答应石国的要求,与石国达成和平条约。然而,高仙芝却将这纸和约当作一个偷袭石国的一个绝佳机会。
        天宝九年十二月,高仙芝悍然发动对石国的入侵。仅用短短几天的时间,唐军便攻克石国的都城,石国的国王以及他的军队全部被唐军所俘虏,高仙芝将石国的战俘押解回国。
        高仙芝从石国回军的途中,突骑施反叛,高仙芝突袭突骑施,俘虏了移拨可汗。
        天宝十载(751 )正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入朝,献所擒突骑施可汗,突厥酋长、石国王、师王,加仙芝开府仪同三司。此时,高仙芝主持的西域反攻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IP属地:江苏25楼2018-06-11 11:19
        回复
          怛罗斯战役 751 年
          就在高仙芝入侵石国的这一年(750年),阿拉伯帝国政局出现巨变,阿巴斯王朝取代了倭马亚王朝,阿拉伯帝国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于阿巴期王朝的旗帜与衣着都是黑色,所以在中国史书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名称“黑衣大食”。
          高仙芝旨在恢复唐朝在河中地区势力的行动自然会遭到阿拉伯帝国的反击,怛罗斯(今哈萨克境内)战役终于在天宝10年(公元751 年)爆发。这是一场迟早要打的战役,唐朝要恢复在中亚的霸权就必须击败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亚则必须击败唐朝。
          关于这场战役,我首先罗列一下双方的实力对比。
          唐朝方面,主将是高仙芝,副将为李嗣业,别将为段秀实,兵力为安西都护府二万汉军,盟军拔汗那以及葛逻禄部一万人。唐军虽说是马步混合部队,但是唐军的步兵均有马匹,平时以马代步,作战的时候才下马作战,战斗力极为强大。阿拉伯方面的主将是阿拉伯的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手下大将为齐雅德。伊本·萨里四万人,加上已经被阿拉伯控制的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的几乎所有属国的兵力十余万,总兵力当在十五万至二十万之间。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四月,高仙芝从安西出发,准备先发制人。在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逻斯,并且开始围攻怛逻斯城。由于阿拉伯人早就在准备对安西四镇的攻击,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立即组织了十余万的大军赶往怛罗斯城,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展开了决战。在高仙芝的指挥之下唐军是极其善战的,靠着步兵的强弓硬弩,高仙芝曾经占有很大的优势,中国骑兵一度完全压制了阿拉伯骑兵,但是由于阿拉伯联军数量极多,高仙芝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
          战斗进行到第五天,形势突变,中国军队战斗到傍晚之后,葛逻禄雇佣兵突然叛变,他们从背后包围了中国步兵并且断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而阿拉伯联军乘唐军由于葛逻禄雇佣兵突然叛变而暂时混乱的机会,出动重骑兵突击唐军的中心,于是高仙芝终于溃败,两万人的安西精锐部队,只剩下数千人逃出生天。
          在收拢残兵之后骁勇的高仙芝并不甘心,依然想进行一次反击,但是在副将李嗣业的劝说之下终于放弃。由于对中国军队在怛罗斯战役中表现的惊人的战斗力印象深刻,阿拉伯人并没有乘胜追击,只是巩固了他们在中亚的霸权而已。


          IP属地:江苏26楼2018-06-11 11:19
          回复
            此后,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光复后的中唐,对外战争的策略更改了。此后150年的历史里,由主动对外进攻,改为了被动防守。在一部分中兴的帝王的决策下,开始了大唐的自救之路。
            无奈藩镇割据导致了大唐的血脉不畅,已经无力回天。


            IP属地:江苏27楼2018-06-11 11:22
            回复
              618-630年:创建基业:完善体制,平大小突厥傀儡,统一中原和南方。
              630-670年:飞速扩张:占漠南,复西域,进中亚,占漠北,扩东北,灭东西突厥、吐谷浑、高昌、焉耆、龟兹、薛延陀、铁勒、高句丽、百济,臣服吐蕃,震天竺、日本、新罗。
              670-705年:四面防御:西南防御吐蕃,正北防御后突厥,向西防御阿拉伯,东北防御新罗、契丹、渤海。
              705-755年:强势进攻:攻吐蕃,灭后突厥、拔汗那、突骑施、大小勃律、石国,破奚、契丹、阿拉伯,控西域,攻中亚,囊括东北亚。
              755-801年:内衰外缩:内忧安史之乱、四镇之乱,外收缩陇右、安西、北庭、渤海、黑水,吐蕃、南诏屡犯边境。
              801-875年:绝地反击:内平藩乱,西破吐蕃、阿拉伯联军,北击回鹘,南破南诏,平党项、沙陀,西复河湟至哈密,北复阴山北麓,南复越南河内。
              875-907年:长河落日:王仙芝、黄巢起义,唐末全面战争,朱温代唐。


              IP属地:江苏28楼2018-06-11 11: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