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红了吧 关注:39贴子:1,594
  • 2回复贴,共1

【资料〓〓〓星星的孩子】正确了解你孩子的语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广州星智少儿成长中心常老师说:“到了一定年纪还没有开口说话或说的很少是很多家长开始担心自己孩子语言发展能力的一个信号。不少家长会开始有意识的训练或说引导自己的孩子去表达,但很多时候由于缺乏技巧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是我撰写这一系列文章的缘由,希望能够给困惑中的家长一些正确的思路和实用的技巧。”
那我第一个想分享的内容就是如何去了解你的孩子。之前,有家长向我咨询时,我第一步总是让家长给我介绍一下孩子的基本情况。但大部分时候,得到的回复都比较简单,如“我的孩子已经两岁了,但还不会叫爸爸妈妈”或是“我的孩子会说的很少。”但其实,除了有没有开始说话,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去观察的方面。我们可以一起来看下,下面的两个例子:
【小明,2岁1个月,还没有正式开始说话,但会说一些大人听不懂的火星话。虽然没有开始说话,但大人表示小明很聪明,平时大人让他指一些图片或者帮忙拿一些东西都能很好的指认出来,会拉着大人的手去拿自己想要的东西。】
【小王,2岁3个月,还没有正式开始说话,平时比较安静,喜欢自己一个人摆弄玩具。大人和他说话都不理不睬,叫他名字也不回应。脾气比较急,经常无缘无发脾气,大人也弄不明白他想要什么。】
可以看到,虽然都是两岁,都还没有开始说话,但两个孩子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情况是不一样的。相对而言,小明有很多探索自己声音的表现,也会用肢体语言和大人沟通,理解能力看起来还不错。而小王则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沟通意愿,比较让人摸不着头脑,理解能力也相对较差。这样的差距可能就会引申出不同的训练侧重点,例如对小明而言,可以更多着重于口语表达的引导,而对于小王,可能需要先帮助提高他的互动技巧和沟通意识,同时提高他的语言理解能力。
那家长平时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更好的了解自己孩子呢?从语言治疗的角度来看,家长可以从孩子的互动技能,语言能力以及游戏能力这三个方面入手去整体看待孩子的语言发展。
一.互动技巧
互动是沟通发生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互动,很难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平时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考察自己孩子的互动能力:
孩子会不会主动看向你,你们之间的眼神接触怎么样。
孩子会不会在活动中,看看手上的物品再看看你,把注意力在你和物品之间转换。
孩子会不会主动和你进行沟通(不一定是口语,也可以是手势或者动作,指孩子主动发送出一个信息,如:拉你到他想要的东西前,指着一样东西给你看,或者用“啊”来叫唤你等)。
孩子会不会回应你(同样也可以是口语也可以是非口语的,如:叫他的名字是否会有反应,让他指出什么是否会照做等)。
孩子和你进行互动能持续多久,是只有一来一回就结束了,还是你们可以持续多个来回的互动。
孩子会不会在活动中有意识模仿你的声音或者动作。
而根据孩子发起和回应我们的情况,我们可以判断出我们的孩子沟通方式是比较社会化(在互动过程中,能够积极的发起并回应)还是比较被动的(在互动过程中,比较少发起或回应)。孩子会经常主动发起沟通吗,还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回应我们的沟通。如果孩子还不会发起互动或还没办法持续多次的互动,则提醒家长们需要先提高孩子的互动能力,再去考虑说不说话的问题。
二.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包括理解和表达两大块。
1)从理解角度来看,家长需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能听懂什么,是否能听懂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指令(如:给我,停下,坐下,起来,亲妈吗等),是否能听懂常见物品的名称(如:牛奶,饼干,灯,鞋子,袜子等),是否能够听懂简单的问题(如:小熊在哪里?要不要吃香蕉?),知不知道熟悉的身体部位,能不能听懂简单的故事。
需要注意的是,在观察时候,要注意自己有没有给除了语言之外的其他提示(如:手势,眼神,肢体动作等),是不是需要不断重复指令孩子才能明白。例如:有的家长会一边说“给我“,一边把一只手张开放在孩子面前。在这种情境下,就很难判断孩子是真的听懂你的指令,还是看到大人张开手在情境提示下知道需要把东西放到大人手上。
一般来说,孩子需要达到一定的理解能力才能发展出口头表达的能力。如果孩子理解能力弱,则需要先加强孩子的理解能力。
2)从表达角度来看,孩子需要知道自己孩子现在的表达的方式和水平。孩子的表达方式不止口语一项,除了口语,孩子还会用哭声,尖叫声,面部表情,手势,眼神,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需要去观察,自己的孩子主要是用哪种方式与大人进行沟通。
如果还没有发展出正式的口语,那他是否会拉着大人去拿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否会指出自己要的东西,会不会看向或者伸手去够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否会用声音或动作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会不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有哪些?够不够丰富?),会不会用一个声音来代替一个意思,有没有发出一串不同的声音?会不会使用一些手势来表达自己(如:摇摇手说再见,摇头表示不要)。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发展出一些口语,那可以观察,孩子主要是用单词和你沟通,还是已经会把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短语(如:妈妈抱,宝宝吃,喝果汁等),除了模仿,孩子自发的词汇量有多少,都是名词还是有名词也有动词。
一般来说,孩子自己平时很少发出声音,或者发出声音的种类还很少只有元音没有声母的情况下,孩子是不会马上开口说话的,他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索自己的声音,掌握发音的技巧。若孩子模仿能力较弱,还不太会模仿大人的动作和声音时,也很难马上发展出口语,因为孩子主要是通过模仿来学习口语表达的。只有当孩子已经有不错的模仿能力,而且具有一定的发音基础之后,才可以从单字入手去增加孩子口语表达的词汇量,而当孩子有了50个左右单个词的词汇量之后才会逐渐开始把两个词组合在一起。
家长一定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目标来引导和促进自己的孩子语言发展,还没建立发音的,可以先从声音游戏入手,模仿能力不够的可以从肢体动作的模仿开始,切不可在孩子基础能力尚且不够时,就一味要求孩子模仿大人说话。
三.游戏能力
游戏是孩子在幼儿期重要的活动,可以给我们的语言训练提供丰富素材,也是亲子互动很好的媒介。游戏包括和大人之间的互动(比如:互相追逐,坐在大人的膝盖上被颠,大人把孩子举高高等),室外的运动(如:滑梯,秋千等)也包括玩玩具的过程(如:扔球,搭积木,玩过家家游戏)。家长可以观察自己的孩子的游戏能力:
他是否能懂得游戏规则,比如:追人,他是不是知道要去追赶,是不是明白自己现在是在追人还是在被追。
他是不是知道如何使用玩具。比如:他会不会把积木放进形状盒里;是不是知道按一个按钮会有东西跳出来。
他是不是会把两个玩具放在一起使用。比如:把两块积木叠在一起,用一个小刀去切水果。
他是不是发展出一些象征性游戏的能力。比如:用勺子去喂娃娃,假装打电话,用勺子在锅里搅拌假装做饭。
其中,假想游戏对于孩子的语言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语言其实就是用某个声音/文字来指代一样东西或某个意思,在象征游戏里,孩子可以会学会用玩具来替代真实的东西,用一样东西来指代另一样东西,从而更好的理解语言的象征意义。
星智常老师说道“都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么,所以更好的了解孩子才是帮助孩子的基础和前提。”这和我们康复训练的总纲领也是相契合的。对于一个康复师而言,无论进行哪种康复训练,第一步总是科学合理的评估,只有通过评估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的能力现状,以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那对于家庭训练也一样,爸爸妈妈们只有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够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6-10 22:52回复
    别处摘抄的,给自己留下看看参考。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6-10 22:54
    回复
      2025-07-26 21:01:1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真好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9-02-21 22: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