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吧 关注:26,457贴子:987,656
  • 11回复贴,共1

孔子能拯救21世纪的人类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儒学有可能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吗?
最近十几年,国内一直在流传一个神话,据说“当今的人类社会,需要中国的孔子出来拯救”。我们来看看这份尊孔宣言:
报道:1988年初,发生了让世界震惊的事情:这一天法国《堪培拉日报》刊登了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出了联名倡议,发表【巴黎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回到2500年前,从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个不平凡的宣言,点燃了整个世界研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圣火,圣火的热量终于溶解了冰封的中国学术界、文化界传统文化研究的藩篱。
这个神话,因为某些文化界,学界里面影响力很大的重要人物传播,加上读经教育推广者的广为宣传,似乎已经成为了“真理”。加上据说汤恩比几十年前说过“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就更加让“经典诵读”类的私学,以及很多推崇“传统文化”的家长和老师们激动和兴奋。于是他们就有更加强大的理由来强迫自己孩子读【论语】,背【四书五经】了。他们幻想可能未来世界需要儒家来“拯救”的时候,自己熟读经书的孩子,就有可能成为“世界英雄”了。只是我更担心现在死读经书的孩子们,恐怕以后当不了英雄,反而可能成为新一代的悲剧人物孔乙己。
如果说,佛法(不是佛教)能够拯救世界,我觉得还有一些道理和可能性。但要说“儒家思想”能够拯救世界,我看是就是天方夜谭。因为儒家思想连自己都救不了,如何去拯救世界?儒家的基本信念与西方人能够接受的基本人权思想相比,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几乎就是南辕北辙;此为一不可信。


IP属地:黑龙江1楼2018-06-06 17:49回复
    二不可信就是:一群科学家,居然联名倡议,来搞什么“巴黎宣言”?这不符合西方人的正常做派,更不是西方学术界的做派。反而有点像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
    三不可信是:科学家中,可能个别人会研究和喜欢中国文化和儒家,但是绝对不可能大家都去研究,更不可能是完全不同专业方向,而且是以科学技术为主的团体,来一起发表一个什么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宣言。我只知道西方人对【老子】感兴趣,但他们也不会发表什么【老子宣言】;西方强调“个人权力”的原则,一个人发表什么稀奇古怪的观点都可能,但就是不可能“集体推行”什么文化思想原则。在他们看来,这种强行要求别人接受某一种思想的观念,无异于法西斯。因此,说是有这么多科学家,一齐来共同签署一份关于孔子拯救世界的宣言,完全就不可思议。即使是西方的汉学家聚会,都不会弄出这个东西来。
    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中,会认为一个诺奖者,如果对他本专业以外的其他事物发表意见,绝不会比一个普通人的意见更“权威”,更值得信任。因此,顶着一个名人,甚至“一群名人”的帽子,从而要求人们因为他们的“名气和权威”,而放弃自己的思想和判断去跟随他们做出的一切判断,不也正是儒家信徒的“思维特征”吗?
    因此,我的结论就是:这一定是假新闻。


    IP属地:黑龙江2楼2018-06-06 17:49
    回复
      2025-07-25 17:53: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果然,后来在不断有人质疑的情况下,一个拥护儒家,叫做胡祖尧的人,花了两年时间去找证据;最后,他根据曲阜市档案馆提供的信息,从国家图书馆得到了一张报道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的《堪培拉时报》(1988年1月24日)复印件,该报一篇名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要汲取孔子智慧”的报道说,在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表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可见,这只不过是个别人,在一个并不怎么特别的场合,发表的一句并未经过严密论证的个人言论,不是什么“组织意见”,更谈不上“宣言”。这种言论的价值,就如同新闻媒体采访任何一个普通人说的话一样,并不稀奇;可是国人非要“拉大旗,作虎皮”来自我标榜。搞什么“7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联合宣言”来为自己打气,岂不可笑?
      不过,诺贝尔奖获得者说的一句话,固然不能证明“孔子能够拯救世界”,但也不能证明“孔子就不能拯救世界”。我们能否从基本的“信念价值体系”来分析说明儒家的思想,分析一下儒家是否有可能成为“未来人类的文化价值观体系”呢?


      IP属地:黑龙江3楼2018-06-06 17:49
      回复
        二:信念价值观体系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和作用;人类需要“普世价值”吗?
        当一个人没有内心的信念,没有自己真正认同的价值观,因此也没有基本的人生行为模式的时候,他就像是无头的苍蝇一样,几乎就是世上的行尸走肉,一生糊里糊涂地度过。而且很可能给自己同时也给别人带来灾难;
        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体系,就是这个民族和国家的“信念价值体系”,这个体系是否有效,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同样,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没有该民族能够普遍接受的共同价值观的时候,这个民族就缺乏真正的凝聚力,他们就会陷入无休止的内部矛盾和冲突。更惨的就是:一个民族不唯没有共同的信念价值观,甚至连其中每个人的价值观都彼此不一,而且常常混乱无序的时候,这个民族就是“一团散沙”;这个民族的命运,必然是内部激烈而悲惨的冲突,外部受到不断的欺凌和排斥。
        不幸的是:中国,正是这样的“民族”国家---“一团散沙族”。这就是因为长期以来的统治者,都惧怕由于民族“共同信念”而必然产生的巨大能量,采取的儒家愚民思维来分散这种力量,以便维护统治的稳定性而导致的不幸局面。
        民族和国家的“集体意识”有可能是和平的,也有可能是进攻性的,而且两者可以相互转化。比如,西藏在唐王朝以前,一直是中国的大敌以及大患。因为那时候他们是“进攻性”十足的游牧民族吐蕃(现在的英文Tibetan就来源于该词);崇尚的是弱肉强食的“草原价值观”。唐以后,这个民族接受了佛教,转变了核心信念价值观,从此变成了一个崇尚和平的民族,给中国西部边境带来的压力的,主要就是回部,准部(新疆,青海)一带了。


        IP属地:黑龙江4楼2018-06-06 17:50
        回复
          这个案例我们看出:一个民族如果具有强大的“信念价值体系”,能够做到全体“一致同意”的话,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这种信念体系可以摧毁敌人,也有可能摧毁自己。比如德国和日本,他们都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一旦“对外”搞进攻,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他们这种信念价值体系的稳定性,使得他们具有超强的“民族稳定性”,很少发生民族大规模的或者长期的内乱。而在中国,这似乎就是“历史的惯例”,常常是更善于“内战”而不善于“外战”,不是在内耗中自相残杀,就是被异族所欺凌。
          即使是一个虚假的“信念价值体系”,只要参与的人相信,就有可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后果,比如“法西斯主义”等等。以及中国李自成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等时候提出来的一些“美好的口号”等等;不可否认,这些口号对于他们迅速取得政权起到了莫大的作用。当然,他们也必然要承担宣扬“虚假信念体系”带来的后果:一旦该信念体系被人抛弃后,他们当初“战无不胜'的神奇魔力就会突然消失,留下的只能是“失败”和混乱---往往比原来的王朝更混乱。
          因此,是否拥有一个完善的“信念价值体系”,关系到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能否拥有“幸福快乐”的生活,就取决于该“信念价值体系”是否合理---是指向“幸福”的,还是指向“悲剧”的?
          这种信念价值体系对于个人来说,可以是自己长期以来思考和选择的结果;也可以是“无意识习得”的结果--在这种思想和文化体系里面长期生活,就会“无意识获得”。就正像是我们很多人并没有看儒家的书,但是却拥有儒家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一样。
          信念价值体系相当于人的“软件”。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和差异,就像是电脑与电脑的区别,关键的原因就是“软件”,而不是“硬件”。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生活有问题,何不审视一下自己的“信念价值体系”是否有问题?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何不改变自己的“信念价值系统”?


          IP属地:黑龙江5楼2018-06-06 17:50
          回复
            如果你发现一个民族长期以来的遭遇,都是“多灾多难”的历史,何不去审视一下该民族的“信念价值体系”是不是有问题?一个民族,居然把自己多灾多难的历史,把一系列的内忧外患,都归结到外部原因,总结为是“别人”的无理欺负,只会表达“自己的委屈”,是很不成熟的民族,是儿童一样的表现。因此该民族的“未来命运”也一样不会改变,必然是“多灾多难”的,这就是历史的轮回。
            一个民族和国家,总结自己的历史兴衰,如果总是从“帝王将相”的英明或者腐败去着手,而不去研究“国民根性”,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想象一下,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怎么可能总是把一些“愚蠢贪婪腐败”的皇帝和贪官抬举上去“领导自己”呢?这个逻辑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
            如果一个人,只有改变自己原有的思维和行为的惯性模式以后,才能够摆脱“个体轮回”的话;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也一样,只有摆脱了“民族固有惯性思维”以后,才能从原来的“历史轮回”中跳出来。


            IP属地:黑龙江6楼2018-06-06 17:50
            回复
              一个人,一个民族,能否与其他人和民族“融合无间”,取决于它们之间的根本信念和价值观是否具有一致性和互相融合的可能。这就是同气相求。
              所谓的“大同社会”,绝不是“每一个人都一样”的社会(这只是独裁社会的别名而已),而是每一个人都有共同的,彼此都认可的信念价值体系的社会。最好的人类社会,就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个人都有权保留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思考;都能得到相互的尊重;同时每个人的核心价值观,同整个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又是相一致的。因此个体彼此之间是互相支持的;这样的社会就是有凝聚力,又有个性和活力的。
              如果人类有一个基本的立场,一种最核心的价值观,能够成为全世界人民都共同相信,共同维护的原则和理论,这就是“普世价值”。
              一种学说文化体系,想要成为“全世界人民认同”的共同信念价值体系,很显然,它就必须具有“普世价值”。儒家和孔子的学说,具有这种“普世价值”吗?


              IP属地:黑龙江7楼2018-06-06 17:51
              回复
                三:儒学是否可能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
                当我们判断,21世纪,儒学和孔子能否“拯救世界”的时候,不需要用宗教徒一般的热诚去盲目“相信”和宣扬,也不需要用本能的反感去“反对抗议”,只要认真去研究,儒学是否具有“普世价值”就行了。
                不幸的是,根据我研究的结果,儒家不但不具备“普世价值”,而恰恰相反:儒家思想是“反人类”的,与“普世价值”完全对立!
                我们先来看看您是否同意这些“普世价值”:
                第一:人人生而平等。
                第二:人人都有追求幸福和快乐的权力和自由。
                如果你同意以上的观点是人类的“普世价值”,人人都拥有这些基本权利(人权),您也就不得不同意儒家思想是“反人类”的,“反普世价值”的。儒家强调等级制度的“纲常理论”是“剥夺人基本权利”的。
                儒家显然并不认为“人人生而平等”,反而常常强调和维护“生而不平等”的种种特权,并教育小民要安于自己的卑微地位,不要产生“非分之想”。
                儒家也不认为个人有权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因为个人的生命和意志都是“他人”的附属,必须服从他人(君父---可以延伸到家庭,家族,企业,国家,领导等等)的意志。


                IP属地:黑龙江8楼2018-06-06 17:51
                回复
                  2025-07-25 17:47: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孔子和儒家不仅支持和鼓励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还为这种人为制造的人与人不平等现象找依据,找理由并大唱赞歌,孔子还制定了一系列完整的儒家“礼乐”系统,为“君臣父子”“上下尊卑”披上“合礼”的外衣。他所谓的“伟大教育”,就是以“和谐社会”为理由,要挟人们不能打破现有的社会格局;人民更不能对“上面”的等级提出任何不满和反对,否则就是儒家的重罪“犯上作乱”。孔子想要当时的社会僵化地“维持原有的运行方式”不变,后世的儒家更是提出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社会结构,等级地位一直不变化的“理论原则”,试图让统治者的领导地位“神圣化”。他想让权贵永远是权贵,让贱民永远是贱民,在两者之间树立起高高的鸿沟。知识分子也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作为自己“有品位”的象征而自鸣得意,殊不知这种态度在西方马上就会被举报为“人格歧视”。可见儒家的理论,很显然是维护权贵阶层利益的,是僵死的信念价值思维体系。
                  你认为,这样的“传统文化体系”,怎么可能具有“普世价值”呢?中国人想把这样的玩意弄出去“拯救世界”,岂不笑掉大牙。这等于是你自己当奴才当了两千年,已经习惯了奴才身份,自己当得很有滋味,也很有心得;而且还有专门的“圣人教育家”,写了一套【如何做个好奴才】的教材,你觉得这对于你当好奴才很有帮助,于是就强烈推荐给别人,也让别人来当奴才。而且,您因为圣人也写了“如何做个好主子”的内容,让主子们不要过于虐待奴才,要施行“仁政”,保护生产力,您就觉得这个圣人很公平,您因此也觉得跟主人一样“平等”了?这岂不是可笑之极的奴才哲学!
                  关于什么是普世价值,我在这里提供一个范例,就是美国的【独立宣言】中所说的,人们“依照自然法则和上帝的意旨,接受独立和平等的地位。。。。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就是“普世价值”-不言而喻的人类信念价值系统;即使美国在具体的行为上,并没有完全地实现这样的价值,但是这种观念已经普遍赢得人们的赞同和拥护,这就是美国立国的“信念价值体系”,也是美国强大,民族团结的根本原因所在。尽管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但是由于这样的共同信念,使得美国并没有太多的民族矛盾和内部斗争,具有超强的民族凝聚力;目前,人人生而平等,也成为全世界先进和文明国家人民的共识;
                  相比而言,孔子和儒家的思想,离这样的“普世价值”实在是太远了一点---足足有两千多年的差距。


                  IP属地:黑龙江9楼2018-06-06 17:51
                  回复
                    四:儒家思维模式无法理解“平等”和“自由”。
                    “人人平等”并不是“排排坐,分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可是,这些很简单的西方基本价值观念,对于深受儒家等级地位思想影响的国人来说,可以把这些话念叨在嘴上,可实际上往往无法理解其真正含义,更不会实行出来。 由于受儒家长期以来的奴化教育思想的影响,习惯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次序,习惯于“身份认定”性质的中国人,做惯了奴才的中国人,也往往用当奴才的惯有思维,来理解“平等”以及“自由”这些“普世价值”。 比如,现在的中国父母,为吸取了西方“孩子与父母平等”的观念,号称自己是“民主家长”,决心“尊重孩子”了;但是家长又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平等”和“尊重”,以为自己不当“主子”了就是“平等”,结果家长就变成了孩子的奴仆,培养出一个任性刁蛮,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这就是中国人当惯了奴才,不懂得做“自由人”的现实表现。家长们在给予孩子权力的同时,并不懂得尊重自己和维护自己的权力。结果就是不把孩子当奴仆,就自己来当奴仆。以为这样就是“平等自由精神”了,这是很可笑的事情。我常常笑话这样的家长是“孝子”--孝顺儿子。
                    坦率说,我看到的中国父母,与孩子关系“平等”的几乎没有。父母家长扮演的角色,要么是“主人”,要么是“仆人”,而不是“自由人”。更多的家长,也是最可悲的家长,是“角色混乱型”的--因为其本身的思维和角色扮演无人指导,因为他们连正统的儒家教育都没有机会获得;因此情况更糟糕,只能根据自己的感觉和情绪,自以为是地乱来一气。她们在对孩子的关系上,“主人”和“仆人”的对立角色随时在轮换位置,家长在“绝对权力的暴君”(如“魔鬼妈妈”)和“无限爱心的父母”的对立角色中,不规则地轮流转换角色;这就像是一个思维混乱的疯子,让孩子更加不知所措;这种孩子小的时候,必然是敏感和压抑的(我在一些仅仅两岁多的孩子眼里,就看到了这种压抑沉重和不安定感);将来孩子长大后,很难拥有完善的思想和人格,更不可能拥有阳光和快乐的个性和生活。他们要么成为叛逆型的人格,以挑战父母和社会规则为荣;要么就是抑郁压抑,或者是分裂性人格。这种孩子太多了,真是可悲---我们的家长天天在制造问题儿童,天天在残害孩子。
                    为了说清楚国人的儒家思维模式是如何的根深蒂固,我可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大家了解这种中国式思维与真正的平等之间的区别有多大。比如,家里有爷爷奶奶,有父母,有孩子,如果这时候家里只有最后一份食品了,每个人都很需要,这时候怎么办?我们中国的办法,不外乎以下几种,全都是“合理”的。
                    第一:由于爷爷奶奶最老,所以应该给爷爷奶奶;这就是“孝道”的分法。别的人心里即使有想法,但是也不能表现出来,怕人说“不孝”,这就是“礼”。敢说出来,就是“失礼”,就要导致“天下大乱”,破坏家庭的稳定和谐了。


                    IP属地:黑龙江10楼2018-06-06 17:52
                    回复
                      第二:爷爷奶奶作为最高领导,可以表示“当父母的家庭责任最重,要做的事情最多,因此这份食物应该让给父母吃”;这就是“仁政”。是“英明的领导”。
                      第三:爷爷奶奶还可以说:小孩子最需要照顾,因此应该给小孙子,大人们忍一下。这是“宠爱”和仁德的表现。
                      第四:家庭的每一个人,如果都“懂礼”的话,就都要“站在对方的利益上”来互相推让,这就是“讲礼”。就像是【孔子】电影中弟子们一碗汤彼此推让半天,才一人喝一口算完事。这种推让,如果大家都很真诚还好;但是国人往往都是虚礼,每个人都要借此表演一下自己的“礼”,最后一定要“相持不下”,权威人物这时候需要出来“发话定局”,结束这种大家都很耗费精力的时间的“礼貌”游戏。
                      这种分的方法,似乎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好像也行。不过,由于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理由,不同的角度来判断是否“合理”。因此,在带来“其乐融融,互相礼让”的好处同时,也会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患,埋下家庭矛盾冲突的根源。比如,如果分给老人,年轻人会说:老人居然不让给孩子,一点爱心也没有。如果给了父母,也有人会抱怨和点评“这世道,年轻人都不懂孝心了,不把老人看在眼里”。如果给了孩子,也会说:只管作不了事情小孩子,而家里面最重要的,正在干事的人却没有吃,根本就不合理。这些意见,如果被家庭成员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出来了,就是“矛盾和争斗”;而如果因为“礼”的约束,没有表达出来,就是“压抑”。因此,国人基本上不会快乐。而且由于基本上每个人都“有理”,都能够在书上找到前人的“案例”来维护自己的立场和主张,因此谁对谁错,还真无法判断,因此古人会有“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说法---这也是儒家价值观必然混乱和互相冲突的表现。
                      因为,上面的分食物的方法,不管怎么来分,都是预先设定“身份地位”为前提,都不是“人人平等”的对待,而是持有“每个人都不平等”的先天看法,只是角度不同罢了。而且,儒家认为这些角度都对,最后就只能看谁的“权威”大,才能够“摆平”。因此,中国就一定是“人治”的社会。
                      如果是真正的“人人平等”,分的前提就会改变为:显然,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很需要食物,而且每一个人都一样重要。因此,我们需要设定一套人人都同意的规则出来,让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得到,这就是无视角色身份地位的平等思维模式。具体来说,也有很多方案可行,但是都不会考虑参与者的“身份地位”问题。而且,无论最后的结果怎样,大家都不会有意见,因为“分的前提”是自己都同意的。


                      IP属地:黑龙江11楼2018-06-06 17:52
                      回复
                        读者们想一想,你会用这样的思路和方法去思考和处理解决问题吗?如果不会,证明你就是标准的“中国人”----被儒家思维熏染到骨子深处的中国人。 如果中国人在一个家庭里,都无法理解和真正实施“平等和自由”的“信念价值体系”,您能够想象我们的社会居然会有这种东西吗?显然不会有。中国的社会没有这种土壤。这是你我,是大家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现实局面。 如果我们想要改变这种局面,中国人想要真正获得“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力和自由,能够真正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快乐”,与全世界人类的“普世价值”同步,我们就必须彻底清算和否定儒家的思维和信念体系。我们不排除儒家在“技术层面”有一些价值。但是由于国民往往无法把儒家“有价值的技术性层面”与“有问题的核心价值观”分开,所以建议还是不要学孔子。至于西方人,想要学一点孔子倒是没问题。因为他们显然只会吸收孔子的一些“技术性优点”,但是他们绝对不会接受孔子的等级观念和思维信念平台。


                        IP属地:黑龙江12楼2018-06-06 17: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