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教育行业装备的发展,先有幻灯片,一张大胶片,绘制有老师精心准备的图片课件,画面非常简单,但花费的精力很大,起到的效果有限,但吸引力不小;然后有电视机,教室墙角安装一个大铁架,挂上一台大CRT电视,能接收电视内容,也能播放闭路视频;电视在学校逐渐不见,投影机兴起;然后又给投影机加了一块电子白板,又以超短焦代替常规投射比投影机,投影机+电子白板一时间成为学校标配,也造就了教育投影市场最繁荣盛世的出现;随后交互式平板出现,又撬动了投影机+电子白板组合市场,二者分庭抗礼,引出多少预言和口水战,牵动几多企业战略调整;然后顺应 “精品课堂”的传播需求,准确切入了“远程教育”、“在线教育”的庞大市场,录播系统又出现了,一时间做录播硬件、软件、内容以及做平台的企业纷纷冒头;据说现在VR课堂又有大热的趋势…
每一类产品的出现,都满足或启发了教育行业新的需求特点,并很大程度上取代或补充了之前的产品和技术。那么,录播为教育行业解决了什么问题?录播系统有没有可能被其他设备或技术手段取代?
官方的说法自然阐释了录播系统存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录播系统可在教学中实现多种功能。借助录播功能,可以实现无干扰的课堂教学实录,一方面,对于实施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诊断、强化集体研磨、提高教学技能具有极强的辅助效能;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区域录播系统部署,可以有效汇集各校的优秀教育教学视频资源,促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同时,借助录播课件资源管理平台,为打破了地域和时空限制,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比较理想的使用场景是:
随着录播设备积极网络化、智能化,不断融合云计算、互动、移动互联等潮流性元素,录播系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教师的授课情况制成精品课程视频,丰富校园的教学资源库,供广大师生课后点播收看、学习、评价,完成知识的传授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优化教学资源。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录播系统、“精品录播教室”的建设列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首位。
国家的政策导向是希望将录播系统推广到更多的一线学校上去,而不是继续集中在典型和示范性学校,让每个教室每个老师都能用起来,而不再停留在演示和政绩展示的层面。
演示和政绩展示的层面”的确是一个问题。一个中学校长在友校的一节公开课上见到了“高大上”的录播系统,回来就往上递交报告希望自己学校也能配置一套,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若说其中无关“面子”“攀比”很难让人信服。应该说,“面子工程”在其他AV应用行业亦比比皆是,教育行业亦不能免俗
至少从目前来看,相比投影机而言,录播设备还没有成为学校普遍意义上的标配,录播的使用,也没有成为教师们依赖的教学和知识传播手段。“一个老师一个学期使用录播教室的机会寥寥,其课程无法组成系列,不成系统,可供下载学习的成效就有限,对学生的吸引力自然有限。”‘标配’是录播系统目前面临的最大危机。那是不是每一间教室都部署一套就解决问题了?厂家当然万分欢迎,但除了资金问题以外,老师们愿不愿意用也是一大问题。”
很多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配置了专业的录播教室,结果只有很少的老师会用(操作上不会用);更重要的还有使用的积极性问题(不愿用,不好用),包括:
· 教学大纲的地域性问题所导致的普遍适用性问题;
· “凭什么要把自己几十年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东西告诉全世界”的问题;
· 学生(课堂之外再学习)的时间、意愿问题;
· 对学生学习的行为和数据的记录这样一些“大数据”的分析、存储、调用问题(谁来做这件事情?);
· 老师本身的形象问题……
· “版权”的归属性问题——教育局(出资方)?学校?教师本人?
中国的中小学校设备的投资主体是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义务教育”直接导致了任何形式的收费都成为一条不容忽视的红线。录播资源从情理上来说当然也应该是“义务”的。然而,百忙之中的人们,谁来做录播这件明显会增加工作量的工作?
教育录播系统在发展到真正深入到普教、高教、在线教育这些教学的流程中,解决各种问题之前,如果能解决利益问题,也就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标配”问题。谁能做到,谁就抬高了行业门槛。
每一类产品的出现,都满足或启发了教育行业新的需求特点,并很大程度上取代或补充了之前的产品和技术。那么,录播为教育行业解决了什么问题?录播系统有没有可能被其他设备或技术手段取代?
官方的说法自然阐释了录播系统存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录播系统可在教学中实现多种功能。借助录播功能,可以实现无干扰的课堂教学实录,一方面,对于实施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诊断、强化集体研磨、提高教学技能具有极强的辅助效能;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区域录播系统部署,可以有效汇集各校的优秀教育教学视频资源,促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同时,借助录播课件资源管理平台,为打破了地域和时空限制,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比较理想的使用场景是:
随着录播设备积极网络化、智能化,不断融合云计算、互动、移动互联等潮流性元素,录播系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教师的授课情况制成精品课程视频,丰富校园的教学资源库,供广大师生课后点播收看、学习、评价,完成知识的传授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优化教学资源。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录播系统、“精品录播教室”的建设列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首位。
国家的政策导向是希望将录播系统推广到更多的一线学校上去,而不是继续集中在典型和示范性学校,让每个教室每个老师都能用起来,而不再停留在演示和政绩展示的层面。
演示和政绩展示的层面”的确是一个问题。一个中学校长在友校的一节公开课上见到了“高大上”的录播系统,回来就往上递交报告希望自己学校也能配置一套,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若说其中无关“面子”“攀比”很难让人信服。应该说,“面子工程”在其他AV应用行业亦比比皆是,教育行业亦不能免俗
至少从目前来看,相比投影机而言,录播设备还没有成为学校普遍意义上的标配,录播的使用,也没有成为教师们依赖的教学和知识传播手段。“一个老师一个学期使用录播教室的机会寥寥,其课程无法组成系列,不成系统,可供下载学习的成效就有限,对学生的吸引力自然有限。”‘标配’是录播系统目前面临的最大危机。那是不是每一间教室都部署一套就解决问题了?厂家当然万分欢迎,但除了资金问题以外,老师们愿不愿意用也是一大问题。”
很多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配置了专业的录播教室,结果只有很少的老师会用(操作上不会用);更重要的还有使用的积极性问题(不愿用,不好用),包括:
· 教学大纲的地域性问题所导致的普遍适用性问题;
· “凭什么要把自己几十年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东西告诉全世界”的问题;
· 学生(课堂之外再学习)的时间、意愿问题;
· 对学生学习的行为和数据的记录这样一些“大数据”的分析、存储、调用问题(谁来做这件事情?);
· 老师本身的形象问题……
· “版权”的归属性问题——教育局(出资方)?学校?教师本人?
中国的中小学校设备的投资主体是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义务教育”直接导致了任何形式的收费都成为一条不容忽视的红线。录播资源从情理上来说当然也应该是“义务”的。然而,百忙之中的人们,谁来做录播这件明显会增加工作量的工作?
教育录播系统在发展到真正深入到普教、高教、在线教育这些教学的流程中,解决各种问题之前,如果能解决利益问题,也就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标配”问题。谁能做到,谁就抬高了行业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