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氏心意拳吧 关注:1,236贴子:3,668
  • 5回复贴,共1

中国武术谚语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武术谚语解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8-06-04 20:30回复
    转自徐纪老师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8-06-04 20:30
    回复
      2025-05-13 06:18:41
      广告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入 門 法
      “身法最难”。
      几几乎人同此语。 老师告诫学生,学生感慨系之... 人嘛,四肢活泼,躯干呆板。 而、中国武术偏偏必须以躯干投入,始成全局。 否则,手臂是天盘,腿脚是地盘。 而、后背前胸的人盘不见了! 人不见了,谁在练武术呀!?
      “不弓不马,不丁不八,怎么顺劲怎么发”。
      初习之时,“弓”是“弓”,“马”是“马”,规矩严整,以奠基石。 到了学成之后,便以“劲”道之产生与投递为重。 下盘的“弓”、“马”、虚、“八”,不可以严守分寸,而影响了“劲”力之产生与“发”射了。
      “步落招成”。
      “步”也“招”也,是一回事。 每招每式之完成,必在同一剎那。 除了虚招诱敌的动作之外,招式没有两拍的。 “步落”之同时,“招”式必完“成”。
      “前手打拳,后手用力”。
      “前手”是“打拳”击出之一手,不是不“用力”,而是“后手”回收之同一剎那,也必须向体内“用力” ── 拉转脊椎。
      “打人前心,看人后背”。
      “打人”的目标,是胸“前”的“心”窝。 而“看”,不是用眼,乃是用心。 当“打人前心”之时,意念绝不止于“前心”,而要穿透敌身,直达“后背”。 否则,只是敲击“前”身,拳不透体,便无杀伤力矣。
      “捶打一寸,心打一尺”。
      陈式太极拳忽雷架语,而具普遍之指导意义。 强调的是意念,意念便不成招。 完成之一“捶”,不过“打一寸”,而此时之“心”念,必透敌身,长可“一尺”是也。
      “跺步有声,落步有根”。
      八极拳用语,意谓“跺步”要重,发“有声”响时,其“落步”才能如大树生“根”,劲力由此而生而始,上及腰背,出在拳掌。
      “酸加、痛减、麻停(别)练”。
      打拳要勤苦,以求进步,乃是自然。 然而,不可伤身,反致耽误了训“练”。 所以说:如只是“酸”,则“加”强“练”习,使归自然。 而、如若疼“痛”,则“减”少“练”功之次数或时数,以维健康。 至于“麻”木感生,则应“停”止“练”功,休养、就医,切勿以武伤身也。
      “低头毛腰,传授不高”。
      中国武术以脊椎主操,贯通天地。 如误练成了“低头毛腰”,则当然是教师之过,所“传授”的,不确“不高”矣。
      “束身而起,长身而落”。
      形意拳语,而具有共同普遍之指导性。 “束身”收紧,是准备的工作。 “长身”也 就是放开经已紧束之身手,“而落”招出拳也。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8-06-04 20:31
      回复
        实 战 诀
        “用肘不过肩”。
        “用肘”近战,“不”宜高“过肩”膀,自启胸腹之门户,反利敌攻。 然而,此谚并非百分之百之规矩。 仍看“用肘”之前的双方姿态。 如果形势允许,或是我方手臂制敌,或是敌方失势破绽,则我“用肘”击之时,不必死守高低,只求效果可矣。
        “脚走(入)中门抢地位,就是神仙也难防”。
        一般误解,以为武术最重手臂之攻击,其实,全不彻底。 真正中国武术之实战,必须以步胜人。 倘能“脚走中门”,那怕敌方功夫再高,“也难防”御矣。
        “宁可一思进,不可(莫在)一思停”。
        实战一搭手,步步在前“进”,“不可”有丝毫“停”顿之心意,致生滞留之动作也。
        “要去走跳虚文,花套手法”。
        〈阵记〉中语。 习武练功,“要去”除无谓的“走跳虚文”(下盘),以及“花套手法”(上盘)。
        “真(好)拳烂用”。
        再“好”的“拳”法、规范、套路,到了“用”时,必须全盘弃去。 心息、身手,由我发挥而不拘守任何规矩。 有似胡打“烂用”,而实是实战之必须。 其实,我有“真拳”在身,并不至于“烂用”。 “烂用”二字,作打“烂”成规,以致实“用”解。
        “人家打你不商量,你打人家不用想”。
        实战之时,绝对“不”容见招→分析→作决→用招! 一切攻防,全凭反映、再反映... 是故,无论“人家打你”、“你打人家”,绝无“商量”,“用想”之余地。
        “着人成拳”。
        “拳”也掌也,攻也防也,相互应用之时,手掌是松放的,必在打“着人”身之时,紧捏“成拳”。 先前之松,其旨在活 ─ 不可自我控缩,等到招成“着人”,不但手掌“成拳”,手臂连腕也、肘也、肩也之关节亦有似无。 全身一体,旨在杀伤。
        “拳假功夫真,力大强十分”。
        “拳”指招式、套路,似“真”而实“假”,不成其为武术。只是武术之虚形,乃是空的。 必须“真”有“功夫”,这些招式,才有武术之功能。 倘若不然呢? 还不如人之“力大”者,反而“强”过你“十分”!
        “形意一年打死人,八极半年打死人”。
        虚妄之谚,而亦寓实功勤习之意在。 “形意”、“八极”、均无花法。 而且,均以实战能力之养成入手,使之能“打死人”。 其后,再求内外功力、攻防技巧之提升,以为成就。
        “练时眼前无人似有人,用时眼前有人似无人”。
        学习实战之攻防时,“眼前无人”,而要作好“似有人”地认真“练”习。 而、到了“用时”,“眼前有人”了,只顾打去,要好“似无人”一般地勇猛无忌。
        “手打吐信而进,肘打钻身而进,膀打塞肩而进,脚打插裆而进,膝打扣摆而进,胯打挨靠而进”。
        八极拳语,而具普遍之意义。 中国传统武术之实战,非只拳头脚尖。 而是“手”、“肘”、“膀”;与“脚”、“膝”、“胯”,一招全发,打垮为止。
        “千招会,不如一招熟”。
        学得多,必不精。 到了用时,更不知该出那一招才好!? 则就“不如”学得之技不多,而精“熟”活变,为真能实战,攻防自如也。
        “行家一用(伸伸)手,便知有没有”。
        真“行家”除非不表现,如“一用手”,不必多招费时,“便知”其真“有没有”实力了。 此谚一说是“伸手”演练,从旁观见。 另一说是“用手”较量,感知功力。
        “先自舞,后比武(试)”。
        “舞”是“舞”弄,亦即是锻练,而也是指只能自个儿“舞”弄,乃是初学阶段。 其“后”才能与人“比武”,印证所学。
        “绝招不绝,用绝则绝”。
        陈太极忽雷架语,而极具真见。 凡是“绝招”都是人人会练的“招”法,绝非密传。 乃是人,将此“招”式用到“绝”妙,人不能御,就成了某人之“绝招”,令人起敬,令人生畏。 其可敬可畏的,是人、不是“招”。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8-06-04 20:33
        收起回复
          堪称经典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8-06-05 14: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