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 战 诀
“用肘不过肩”。
“用肘”近战,“不”宜高“过肩”膀,自启胸腹之门户,反利敌攻。 然而,此谚并非百分之百之规矩。 仍看“用肘”之前的双方姿态。 如果形势允许,或是我方手臂制敌,或是敌方失势破绽,则我“用肘”击之时,不必死守高低,只求效果可矣。
“脚走(入)中门抢地位,就是神仙也难防”。
一般误解,以为武术最重手臂之攻击,其实,全不彻底。 真正中国武术之实战,必须以步胜人。 倘能“脚走中门”,那怕敌方功夫再高,“也难防”御矣。
“宁可一思进,不可(莫在)一思停”。
实战一搭手,步步在前“进”,“不可”有丝毫“停”顿之心意,致生滞留之动作也。
“要去走跳虚文,花套手法”。
〈阵记〉中语。 习武练功,“要去”除无谓的“走跳虚文”(下盘),以及“花套手法”(上盘)。
“真(好)拳烂用”。
再“好”的“拳”法、规范、套路,到了“用”时,必须全盘弃去。 心息、身手,由我发挥而不拘守任何规矩。 有似胡打“烂用”,而实是实战之必须。 其实,我有“真拳”在身,并不至于“烂用”。 “烂用”二字,作打“烂”成规,以致实“用”解。
“人家打你不商量,你打人家不用想”。
实战之时,绝对“不”容见招→分析→作决→用招! 一切攻防,全凭反映、再反映... 是故,无论“人家打你”、“你打人家”,绝无“商量”,“用想”之余地。
“着人成拳”。
“拳”也掌也,攻也防也,相互应用之时,手掌是松放的,必在打“着人”身之时,紧捏“成拳”。 先前之松,其旨在活 ─ 不可自我控缩,等到招成“着人”,不但手掌“成拳”,手臂连腕也、肘也、肩也之关节亦有似无。 全身一体,旨在杀伤。
“拳假功夫真,力大强十分”。
“拳”指招式、套路,似“真”而实“假”,不成其为武术。只是武术之虚形,乃是空的。 必须“真”有“功夫”,这些招式,才有武术之功能。 倘若不然呢? 还不如人之“力大”者,反而“强”过你“十分”!
“形意一年打死人,八极半年打死人”。
虚妄之谚,而亦寓实功勤习之意在。 “形意”、“八极”、均无花法。 而且,均以实战能力之养成入手,使之能“打死人”。 其后,再求内外功力、攻防技巧之提升,以为成就。
“练时眼前无人似有人,用时眼前有人似无人”。
学习实战之攻防时,“眼前无人”,而要作好“似有人”地认真“练”习。 而、到了“用时”,“眼前有人”了,只顾打去,要好“似无人”一般地勇猛无忌。
“手打吐信而进,肘打钻身而进,膀打塞肩而进,脚打插裆而进,膝打扣摆而进,胯打挨靠而进”。
八极拳语,而具普遍之意义。 中国传统武术之实战,非只拳头脚尖。 而是“手”、“肘”、“膀”;与“脚”、“膝”、“胯”,一招全发,打垮为止。
“千招会,不如一招熟”。
学得多,必不精。 到了用时,更不知该出那一招才好!? 则就“不如”学得之技不多,而精“熟”活变,为真能实战,攻防自如也。
“行家一用(伸伸)手,便知有没有”。
真“行家”除非不表现,如“一用手”,不必多招费时,“便知”其真“有没有”实力了。 此谚一说是“伸手”演练,从旁观见。 另一说是“用手”较量,感知功力。
“先自舞,后比武(试)”。
“舞”是“舞”弄,亦即是锻练,而也是指只能自个儿“舞”弄,乃是初学阶段。 其“后”才能与人“比武”,印证所学。
“绝招不绝,用绝则绝”。
陈太极忽雷架语,而极具真见。 凡是“绝招”都是人人会练的“招”法,绝非密传。 乃是人,将此“招”式用到“绝”妙,人不能御,就成了某人之“绝招”,令人起敬,令人生畏。 其可敬可畏的,是人、不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