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是老年人以及心脏病患者中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众所周知,正常人的心跳频率是 60~100 次/分,这是由心脏的「司令部」—窦房结控制的,所以节律体现为正常的窦性心律。但是当某些因素使心房跳动的频率达到 350~600 次/分,而且极不规则时,心房内各部分肌纤维就不能顺序的收缩,而是在极不协调地乱颤,心房便失去了整体有效的机械收缩,从而不能够帮助心脏内的血液泵到全身,就是「房颤」。
房颤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另外还和原有基础病有关,比如「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等等。国人总的房颤发生率约在 0.77%,而 80 岁以上的人群房颤发生率可达 7.5%。
导致房颤的常见原因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先天性心脏病等。
大量饮酒、吸烟会增加房颤的发病风险。
其他原因还包括:劳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摄入酒精咖啡、严重感染及某些药物的影响等,在我国房颤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性心脏病。另外,还有一部分房颤患者,没有上述的一些因素,也找不到其他特殊的原因,称为孤立性房颤,多见于年轻人。
房颤有症状:
(1)心悸:就是感到心跳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
(2)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
(3)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
(4)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
(5)此外有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房颤的症状与许多心律失常十分相似,常常难以鉴别,需在心电图等检查后才能确诊,需与房颤相鉴别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房室交接区性心律失常等。
房颤的危害主要有三个方面:
(1)影响生活质量:患者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
(2)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可表现为偏瘫(脑卒中)、剧烈腹痛(肠系膜动脉栓塞)及肢体发黑(肢体动脉栓塞)等;房颤时心房有效收缩功能丧失,血流混乱而易形成血栓。若血栓脱落,栓子随血液循环到全身,可引起脑梗塞或体循环栓塞而致残、致死。
(3)导致心脏结构发生变化:长期房颤可引起心脏扩大,导致或加重心力衰竭;另外,房颤患者心房有效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过快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也可导致心功能下降甚至心力衰竭。
房颤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另外还和原有基础病有关,比如「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等等。国人总的房颤发生率约在 0.77%,而 80 岁以上的人群房颤发生率可达 7.5%。
导致房颤的常见原因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先天性心脏病等。
大量饮酒、吸烟会增加房颤的发病风险。
其他原因还包括:劳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摄入酒精咖啡、严重感染及某些药物的影响等,在我国房颤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性心脏病。另外,还有一部分房颤患者,没有上述的一些因素,也找不到其他特殊的原因,称为孤立性房颤,多见于年轻人。
房颤有症状:
(1)心悸:就是感到心跳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
(2)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
(3)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
(4)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
(5)此外有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房颤的症状与许多心律失常十分相似,常常难以鉴别,需在心电图等检查后才能确诊,需与房颤相鉴别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房室交接区性心律失常等。
房颤的危害主要有三个方面:
(1)影响生活质量:患者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
(2)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可表现为偏瘫(脑卒中)、剧烈腹痛(肠系膜动脉栓塞)及肢体发黑(肢体动脉栓塞)等;房颤时心房有效收缩功能丧失,血流混乱而易形成血栓。若血栓脱落,栓子随血液循环到全身,可引起脑梗塞或体循环栓塞而致残、致死。
(3)导致心脏结构发生变化:长期房颤可引起心脏扩大,导致或加重心力衰竭;另外,房颤患者心房有效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过快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也可导致心功能下降甚至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