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文吧 关注:86贴子:3,922
  • 11回复贴,共1

蚊子真的不叮婴儿(赤子)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帛甲第十八章(王本55章)  内和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
  逢蝲(彳剌)猥(虫畏)地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脧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嚘,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常曰明(目目),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即老,胃之不道,不道蚤已。
简体文: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逢蝲猥地弗螫,攫鸟猛兽弗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IP属地:北京1楼2018-06-01 17:23回复
      本章伊始,作者就给出了一个明显违反常识的结论:对于赤子,逢蝲(彳剌)猥(虫畏)地弗螫,攫鳥猛獸弗搏。简言之,就是毒虫蚊子等不叮咬赤子(婴儿),鹰隼猛兽等也不抓他! 而在自然状态的现实世界中,这根本不可能,比如被蚊子叮了许多包的婴儿,司空见惯。那么,作者为什么会说出这完全不符合实际的谬论呢?又是处于什么样状态的婴儿,才可能象作者所言,避免被蚊虫叮咬呢?其实,客观上只存在一种可能性,即长辈们未雨绸缪,早就做好了安全防护措施,这才可能把作者的结论变成现实。这一点,与作者在13章所说的*陵行不辟矢虎,入军不被甲兵:矢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的未雨绸缪、确保安全才行动的原理与结论,如出一辙。 而这也才是作者说这个结论的真实意义所在。
      在现实社会中,赤子也确实得到了长辈们的静心照顾,有效地避免了蚊叮兽咬,这才能逐步长大成人。其实,不仅是人类,其他动物如猴子鳄鱼等,也是这样精心保护照顾后代的。所以,从道生之德畜之的角度来看,这种结果实际上一开始就包含在道赋予其所生之物的天然品德即天德之内了,原本就属于德畜之德的题中应有之义,属于蓄养婴儿之天德的天然组成部分。所以,作者开篇就提这个问题,正是为了强调赤子的天德,包含着婴儿天然受保护避免蚊虫叮咬与鹰兽危害等成分在内。所以,作者口中的含德之厚的厚德,乃是指道生之所赋予后代的先天天德,是一种内在机制,只能消耗,不能后天增加,直至老死而消耗为0。所以,赤子之时,乃是其天德最厚之时。所以,作者才会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乃是厚德之最大值。


    IP属地:北京2楼2018-06-01 18:39
    收起回复
        言有君事有宗,这是作者专门交代过的行文原则。那么通过自己举出的赤子天德最厚,精、和元气最高的实证为君,作者又想要给出与证明什么样的“言”或结论呢?
        和曰常,知常曰眀,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能够调和从而能够持久,就叫做常,懂得何为常就叫做明,能调和持久有益于生命,就叫做祥,不能调和心理而任性使气就叫做强。在这里,作者以赤子的精、和元气产生的效果为据,首先定义了什么叫常、眀、祥、强。但这些定义显然仍不是其需要举证证明的论点。所以,本章画龙点睛的最后一句,才是本章的关节点所在: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物壮即老,这是对天德最厚、*柔弱微细生之徒也*的赤子,随着天德逐步消耗而逐步壮大乃至最终变老,直至天德耗尽最终死亡的自然过程与规律的总结与表述,也是作者所要阐述的本章论题。作者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是为了说明这个自然规律,还把这个物壮即老的自然规律命名为“不道”:胃之不道。所以,这里的“不道”二字,是一个有自己特殊定义的专指“物壮即老”之自然规律的专用名词,而与许多人胡猜乱解的什么“不是道”、“不符合道”等等涵义丝毫无关。 试想,万物由初生到老死归根,不正是天道的正常表现吗?又怎么可能“不是道、不符合道”呢?
        另外,帛甲没有否字,而不,通否。所以,这里的不字,不再是简单的表示否定的副词,而直接就是否,读作否。即所谓不道,也就是否道。相对应的,当然就是“是道”了。这是作者区分万物的上升发展期即“是”道与下降衰败期即“不”道的标准与用词。所谓天过午时,就是对象进入不道的标准时间点,标志着对象已经从是道转入不道时期,从而已过抛物线最高点,正在走向并必将到达灭亡终点。因此,作者最后又特别指出与说明了“不道”期所应采取的应对措施:不道早已。即进入不道期的事情,一定要早日完结,这才可能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所以,不道早已,这画龙点睛的四个字,才是作者在本章的真正论点或言,也是作者从含德最厚的赤子论起而写作本章教材教导学生的目的所在。


      IP属地:北京3楼2018-06-02 06:31
      收起回复
        现在,我们把全章贯通起来,并给出相应的译文。
        帛甲第十八章(王本55章)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
          逢蝲(彳剌)猥(虫畏)地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脧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嚘,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常曰眀,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即老,胃之不道,不道蚤已。
        译文:
          要论天然品德即天德之最厚者,唯有赤子可以比拟:
          毒蜂虫蛇不螫他,野兽猛禽不抓他;骨弱筋柔但小拳头却攥得很紧,未知雌雄交合而小生殖器却怒挺--这是其体内精元气处于人生最高点的结果;整天哭叫,但嗓子却不会嘶哑--这是其体内和元气处于人生最高点的结果(这是作者用赤子的现实表现,证明何谓天德最厚时。此后的天德,就剩下慢慢消耗,直至为0老死了)。
          能够调和从而能够持久,就叫做常,懂得何为常就叫做明,常明有益于生命,就叫做祥,不能调和心理而任性使气就叫做强。
          物体达到强壮就会走向衰老,这就叫做不道,进入不道期的事情要尽早完结(以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
          本章作者以天然品德最厚的赤子及其厚德之表现为例,告诉了大家一个道理:淳厚良好的品德,是做到恒常明理,生活祥和生命持久,避免任性使气恃强的品行基础。更重要的是,作者由天德最厚的赤子的表现推论揭示了物壮即老的自然规律——不道,并告诉大家,对于已经进入不道期的事情,必须尽早完结,以把损失减低到最小程度。这确实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处事处世原则。


        IP属地:北京4楼2018-06-02 07:23
        回复
          修订本:
          帛甲第十八章(王本55章)  不道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
            逢蝲(彳剌)猥(虫畏)地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脧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嚘,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常曰眀,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即老,胃之不道,不道蚤已。
          简体文: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逢蝲猥地弗螫,攫鸟猛兽弗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本章伊始,作者就给出了一个明显违反常识的结论:对于赤子,逢蝲(彳剌)猥(虫畏)地弗螫,攫鳥猛獸弗搏。简言之,就是毒虫蚊子等不叮咬赤子(婴儿),鹰隼猛兽等也不抓他! 而在自然状态的现实世界中,这根本不可能,比如被蚊子叮了许多包的婴儿,司空见惯。那么,作者为什么会说出这完全不符合实际的谬论呢?又是处于什么样状态的婴儿,才可能象作者所言,避免被蚊虫叮咬呢?其实,客观上只存在一种可能性,即长辈们未雨绸缪,早就做好了安全防护措施,这才可能把作者的结论变成现实。这一点,与作者在13章所说的*陵行不辟矢虎,入军不被甲兵:矢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的未雨绸缪、确保安全才行动的原理与结论,如出一辙。 而这也才是作者说出这个结论的真实意义所在。
            在现实社会中,赤子也确实得到了长辈们的静心照顾,有效地避免了蚊叮兽咬,这才能逐步长大成人。其实,不仅是人类,其他动物如猴子鳄鱼等,也是这样精心保护照顾后代的。所以,从道生之德畜之的角度来看,这种结果实际上一开始就包含在道赋予其所生之物的天然品德即天德之内了,原本就属于德畜之德的题中应有之义,属于畜养婴儿之天德的天然组成部分。所以,作者开篇就提这个问题,正是为了强调赤子的天德,包含着婴儿天然受保护避免蚊虫叮咬与鹰兽危害等成分在内。所以,作者口中的含德之厚的厚德,乃是指道生之所赋予后代的先天天德,是一种内在机制,只能消耗,不能后天增加,直至老死而消耗为0。所以,赤子之时,乃是其天德最厚之时。所以,作者才会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赤子乃是厚德之人生最大值时。
            搞清楚了貌似荒谬的蚊虫不叮婴儿的原因,我们接着往下看。不难发现: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脧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嚘,和之至也。这些都不过说得是婴儿的天然本能,从而仍是天德畜养的结果。只是婴儿体内的精与和之元气,确是处于人生最佳状态,伴随着人逐渐长大而逐步消耗,慢慢就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了。比如成年人,就在不可能具有婴儿的精和元气了。比如大喊的话,嗓子很快就会哑。其实,直到这里为止,作者都是在拿具有最厚德的婴儿举例,目的当然是为了给他的本章论点提供实例证据,做到言有君。
            言有君事有宗,这是作者专门交代过的行文原则。那么通过自己举出的赤子天德最厚,精、和元气最高的实证为君,作者又想要给出与证明什么样的“言”或结论呢?
            “和曰常,知常曰眀;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能够调和从而能够持久,就叫做常;懂得何为常就叫做明;对生活生命有益,就叫做祥;不能调和心理而任性使气就叫做强。
            在这里,作者以赤子的至和产生的号而不嚘持久现实效果为例据,首先告诉了大家什么叫常、眀、祥、强,其实等于推崇大家做到常明祥而避免强。因为作者一贯对强持否定态度,如友弱胜强,兵强则不胜等等,更重要的是,强与下文紧接着的壮是连在一起的——强壮。而对于壮,作者明确告诉大家:物壮即老。所以,由常明祥强引出的本章最后一句话的结论,才是本章的关节点所在: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物壮即老,这是对天德最厚、*柔弱微细生之徒也*的赤子,随着天德逐步消耗而逐步壮大乃至逐渐变老,直至天德耗尽最终死亡的自然过程与规律的最后总结与总述,实际上这才是作者真正想要阐述的本章的论题。作者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是为了说明“物壮即老”这个自然规律,还把这个自然规律专门命名为“不道”:胃之不道。所以,这里的“不道”二字,是一个有自己特殊定义的专指“物壮即老”之自然规律的专用名词,而与许多人胡猜乱解的什么“不是道”、“不符合道”等等涵义丝毫无关。 试想,万物由初生到老死归根,不正是天道的正常表现吗?又怎么可能“不是道、不符合道”呢?
            也许帛甲时代还没有否字,而不,通否。所以,这里的不字,作为道的定语,不可能再是简单的表示否定的副词了,而直接就是否,读作否。即所谓不道,也就是否道。相对应的,当然就是“是道”了。这是作者区分万物的上升发展期即“是”道与下降衰败期即“不”道的标准用词。所谓天过午时,就是对象进入不道的标准时间点,标志着对象已经从是道转入不道时期,从而已过抛物线最高点,正在走向并必将到达灭亡终点。因此,作者最后又特别指出与说明了“不道”期所应采取的应对措施:不道早已。即进入不道期的事情,一定要早日完结,这才可能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所以,不道早已,这画龙点睛的四个字,才是作者在本章的真正论点或言,也是作者从含德最厚的赤子论起而写作本章的最终目的所在。
          现在,我们把全章贯通起来,并给出相应的译文。
          帛甲第十八章(王本55章)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
            逢蝲(彳剌)猥(虫畏)地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脧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嚘,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常曰眀;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即老,胃之不道,不道蚤已。
          译文:
            要论天然品德即天德之最厚者,唯有赤子可以比拟:
            毒蜂虫蛇不螫他,野兽猛禽不抓他;骨弱筋柔但小拳头却攥得很紧,未知雌雄交合而小生殖器却怒挺--这是其体内精元气处于人生最高点的结果;整天哭叫,但嗓子却不会嘶哑--这是其体内和元气处于人生最高点的结果(这是作者用赤子的现实表现,证明何谓天德最厚时。此后的天德,就剩下慢慢消耗,直至为0老死了)。
            能够调和从而能够持久,就叫做常,懂得何为常就叫做明;有益于生活生命就叫做祥,不能调和心理而任性使气就叫做强。
            物体达到强壮就会走向衰老,这就叫做不道。进入不道期的事情要尽早完结(以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
            本章作者以天然品德最厚的赤子及其厚德之表现为例,告诉了大家一个道理:淳厚良好的品德,是做到恒常明理,生活祥和生命持久,避免任性使气恃强的品行基础。更重要的是,作者由天德最厚的赤子的现实表现,揭示了物壮即老的自然规律——不道,并告诉大家,对于已经进入不道期的事情,必须尽早完结,以把损失减低到最小程度。这确实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处事处世原则。


          IP属地:北京5楼2018-06-02 09:25
          回复
              有人问:按照不道,横行霸道的美国霸权是不是已到物壮则老的时候了?
            应该是已过抛物线顶点。因为美国的体制,虽然基本属于小邦寡民联邦制方式,而目前来看,这应是最有持久活力的社会体制,但物壮则老,不可避免,横行霸道本身就是“心使气曰强”的“骤雨不终日”非祥和持久状态,完蛋只是迟早的事。所以,《五千言》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可以指导从个人到国家决策的一切策略和政策。


            IP属地:北京6楼2020-11-22 11:30
            回复
              大湿怎么看这段话
              第六十五章 统治者不可愚弄百姓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这段话经常被当做老子道家愚民的证据。。。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12-24 12: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