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贵拿著自己的身份证和户口本给记者看,上面清楚地记载他的出生日期是1952年6月13日。但王学贵却说:“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多大了……”
王学贵是河北省怀来县原张家口地区沙城铁厂的一名老工人。1985年5月,沙城铁厂经过几年调整后恢复生产。王学贵和上百名农村青年一起被招工进厂,成为合同制工人。王学贵至今还记得,当时进厂的人排成三列,原料、炼铁等几个车间的领导都过来挑人,之后就直接把他们带进车间上班。“没人记得当时填写过什么招工表之类的东西。”
就这样,王学贵在炼铁车间当了一名炉前工,一干就是十几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多年从事高温作业,王学贵的身体越来越差,到了2008年底,王学贵计算着自己的年龄应该可以退休了(特殊工种可以提前5年退休),于是他向厂里提出申请,并和厂里的劳资科长一起拿着自己的档案到县社保所去办理退休手续。但让王学贵没有想到的是,社保所审核了他的档案后说,他的档案中记载的出生年月是1958年6月,根本不到退休年龄。
这个王学贵从来没见过的所谓的档案,让他整整“小”了6岁,使几乎没有劳动能力的他还要再等6年才能退休。
上百名职工档案年龄有误差,退休无望
一开始,王学贵以为只有他一个人的档案和实际年龄不符。没想到,在沙城铁厂像他这样的情况却非常普遍。
2008年12月31日,沙城铁厂宣布破产,进入破产清算程序。铁厂1200多名职工被一次性买断工龄,清算组给每位职工发下一张“工龄核算表”,这时,一部分职工发现,表上记载的他们的出生年月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实际出生年月。一打听才知道,这是按照他们的档案上的记载填写的。档案年龄要比他们的实际年龄小得多。
如:刘晓景,身份证出生日期是1955年10月,档案记载为1967年10月,相差12年﹔於全亮,身份证出生日期是1954年9月,档案记载为1961年9月,相差7年﹔还有杨孝成的档案年龄比实际小了5岁﹔郭锋小了7岁﹔闫文明小了6岁……
此后,经厂劳资部门粗略统计,发现档案年龄与身份证年龄不符的职工人数达上百人之多,占全厂总人数的10%以上。
很快,职工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厂子破产了,我们失去了工作,岁数大体力不支,无经济来源,只盼望着到了退休年龄领取养老金,可现在因为档案记载年龄有误,我们不仅不能领到养老金,还得由个人再继续交纳保险费。我们该怎么办?”
现年55岁的于全亮已是满头白发,而按档案年龄他才48岁。于全亮对记者说:“我们都是工龄超过20年的老职工,有的人工龄已经超过了30年,现在陆续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龄,我们有要求依法退休的权利!”
2009年6月,於全亮、王学贵等21名档案年龄有误差的职工向怀来县社会劳动保障局和沙城铁厂清算组递交了“更正职工档案年龄并办理退休申请书”,但两个多月过去了,他们至今没有收到任何回复。
原任厂长说:厂里承认有责任,希望政府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
为什么职工的档案上会记载错误的出生年月?当初的招工表到底是谁填写的?厂里和职工们各执一词。
职工们说:“我们进厂20多年了,从来没有填写过任何表格,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档案里记载的是什么。”
沙城铁厂原厂长陈君来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分析了当时的情况:一种可能是,一些超过招工年龄的农民,为了能进厂当工人,故意虚报年龄,而厂里对此把关不严﹔二是厂里为了生产的需要,想留住一些岁数大能力强的工人,在办理招工手续时,有意把这些职工的年龄往小了填,以符合招工条件。“不管是哪种情况,厂里对这件事都有责任,最起码是把关不严的责任。”
陈君来承认,这件事涉及的人很多,职工们反映强烈。他对记者说:“如果按档案年龄退休,职工的损失就太大了。我们为此已经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了沟通,希望根据职工的实际情况办理退休手续。但劳动部门不同意。”
王学贵是河北省怀来县原张家口地区沙城铁厂的一名老工人。1985年5月,沙城铁厂经过几年调整后恢复生产。王学贵和上百名农村青年一起被招工进厂,成为合同制工人。王学贵至今还记得,当时进厂的人排成三列,原料、炼铁等几个车间的领导都过来挑人,之后就直接把他们带进车间上班。“没人记得当时填写过什么招工表之类的东西。”
就这样,王学贵在炼铁车间当了一名炉前工,一干就是十几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多年从事高温作业,王学贵的身体越来越差,到了2008年底,王学贵计算着自己的年龄应该可以退休了(特殊工种可以提前5年退休),于是他向厂里提出申请,并和厂里的劳资科长一起拿着自己的档案到县社保所去办理退休手续。但让王学贵没有想到的是,社保所审核了他的档案后说,他的档案中记载的出生年月是1958年6月,根本不到退休年龄。
这个王学贵从来没见过的所谓的档案,让他整整“小”了6岁,使几乎没有劳动能力的他还要再等6年才能退休。
上百名职工档案年龄有误差,退休无望
一开始,王学贵以为只有他一个人的档案和实际年龄不符。没想到,在沙城铁厂像他这样的情况却非常普遍。
2008年12月31日,沙城铁厂宣布破产,进入破产清算程序。铁厂1200多名职工被一次性买断工龄,清算组给每位职工发下一张“工龄核算表”,这时,一部分职工发现,表上记载的他们的出生年月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实际出生年月。一打听才知道,这是按照他们的档案上的记载填写的。档案年龄要比他们的实际年龄小得多。
如:刘晓景,身份证出生日期是1955年10月,档案记载为1967年10月,相差12年﹔於全亮,身份证出生日期是1954年9月,档案记载为1961年9月,相差7年﹔还有杨孝成的档案年龄比实际小了5岁﹔郭锋小了7岁﹔闫文明小了6岁……
此后,经厂劳资部门粗略统计,发现档案年龄与身份证年龄不符的职工人数达上百人之多,占全厂总人数的10%以上。
很快,职工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厂子破产了,我们失去了工作,岁数大体力不支,无经济来源,只盼望着到了退休年龄领取养老金,可现在因为档案记载年龄有误,我们不仅不能领到养老金,还得由个人再继续交纳保险费。我们该怎么办?”
现年55岁的于全亮已是满头白发,而按档案年龄他才48岁。于全亮对记者说:“我们都是工龄超过20年的老职工,有的人工龄已经超过了30年,现在陆续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龄,我们有要求依法退休的权利!”
2009年6月,於全亮、王学贵等21名档案年龄有误差的职工向怀来县社会劳动保障局和沙城铁厂清算组递交了“更正职工档案年龄并办理退休申请书”,但两个多月过去了,他们至今没有收到任何回复。
原任厂长说:厂里承认有责任,希望政府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
为什么职工的档案上会记载错误的出生年月?当初的招工表到底是谁填写的?厂里和职工们各执一词。
职工们说:“我们进厂20多年了,从来没有填写过任何表格,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档案里记载的是什么。”
沙城铁厂原厂长陈君来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分析了当时的情况:一种可能是,一些超过招工年龄的农民,为了能进厂当工人,故意虚报年龄,而厂里对此把关不严﹔二是厂里为了生产的需要,想留住一些岁数大能力强的工人,在办理招工手续时,有意把这些职工的年龄往小了填,以符合招工条件。“不管是哪种情况,厂里对这件事都有责任,最起码是把关不严的责任。”
陈君来承认,这件事涉及的人很多,职工们反映强烈。他对记者说:“如果按档案年龄退休,职工的损失就太大了。我们为此已经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了沟通,希望根据职工的实际情况办理退休手续。但劳动部门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