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吧 关注:10,832贴子:202,941

回复:【在河之西】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六日游记(2018.5.18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丝绸之路文明展览基本上重点内容就这么多啦~最后上骞哥镇楼:(听到不少人路过这里看到雕塑第一反应是霍霍)


22楼2018-06-01 16:10
回复
    发现加精了~!感谢吧主大大~!顿时信心十足有木有·
    除了丝绸之路文明展馆外,甘肃省博物馆里的彩陶文明馆也有不少干货~
    众所周知,陶器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它是以适应远古先民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而产生的~古代有“神农耕而作陶”的传说,也就是说,哪里有农业文明,哪里有定居生活,哪里就有陶器。陶器产生后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日常生活中有用作饮食、汲水盛水、贮藏、烹饪的器皿,在生产活动中有用作捻线的纺轮、揉皮的锉、狩猎的弹丸、捕鱼的网坠、收割的刀、制陶的拍等工具,并且还用作装饰品中的环、簪等。由于陶器的重要作用,人们精心制作并用各种图案纹样装饰陶器。
    而彩陶是在制陶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出现的。因为要炼制彩陶,需要很高的烧制技术(烧制温度必须足够高,否则陶器上绘制的颜料就会脱落,因此制作彩陶需要密闭程度高、温度高的窑子),需要掌握颜色的使用(早期彩陶以红褐色为主,经鉴定着色剂是铁),还需要筛选陶土(彩陶要求陶土要光滑细腻),需要用笔流畅无阻,这些技术都需要时间的沉淀~
    许多古代文明都是由于大河的滋养而诞生的,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灿烂夺目的华夏文明。而位于黄河中上游地带的甘肃,自然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彩陶之乡”。一直有“世界彩陶在中国,中国彩陶在甘肃”的说法,可见甘肃彩陶的精美绝伦了~
    总的来说,甘肃彩陶历史源远流长,历经五六千年,从最早的距今大概八千多年的大地湾文化一期,再到二期、三期、再到后面的仰韶文明、马家窑文明、齐家文明、四坝文明、辛店文化、沙井文化,辉煌璀璨,夺目生辉,而且每种文化类型都有各自的特点。
    其中,大地湾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使用彩陶的文明;马家窑的彩陶最为登峰造极,有“彩陶之冠”的美誉;黄河流域著名的仰韶文明覆盖区域包涵了泾水渭水流域;齐家、四坝、辛店、沙井时间比较靠后,已经处于陶业衰退期了。
    附上甘肃省彩陶文明考古地图:


    23楼2018-06-04 21:22
    回复
      首先说说大地湾文明~
      前面已经说了,大地湾距今大概8000多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使用彩陶的文明——没有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文明之一。大地湾彩陶出土了很多三足钵,三足钵也是它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一个显著标志。跟大地湾同时代的位于黄河中游的磁山文化,也出土了很多三足钵,但是没有彩陶。so大概三足钵就是那个年代很流行的一个器型吧,具体长下面这样:
      第一个是大地湾内彩波折纹三足钵,第二个是同时代的磁山文化出土的灰陶深腹双耳罐(可以看出没有色彩)



      24楼2018-06-04 22:22
      回复
        其次聊聊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因1921年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距今7000-5000年间。仰韶文明尽管发现于河南省,但存在时间很长,分布地域也很广,向西可达青海、甘肃交界地带,所以甘肃境内的泾渭流域也发现了很多仰韶文化遗存。仰韶文化也分为几种类型,比如半坡类型、半山类型、马家窑类型、马厂类型等等,每种类型有特定的艺术风格、装饰特色、纹样特点等等,具体不赘述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文献。这个文化灰常灰常著名,出土的很多东西也都是国宝级别!很多人来到这里都会感叹以前耳熟能详的国宝竟然在这里看到了~
        另外,上一楼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忘了提,这里补上。大地湾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另一个很显著的特征是它的彩陶都是用模具敷泥法制成的(黄河流域文明绝大多数都是用泥条盘筑法)。所谓模具敷泥法,也就是在陶制的模具上分层敷泥制成。所以,大地湾一期的陶片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即陶片分层,从陶片剖面就可清晰地见到各层的纵向贯通纹理。彩陶钵形器内外表层均为红色泥质陶,内胎层为灰黑色,陶片断茬处可见分层脱落现象(上图那个三足钵上面很多裂痕,可以看出里外不同层次),由此可以判断陶坯是由不同的泥料分层敷贴制作的。
        但由于模具敷泥法制作工序繁复,加之坯体的形状、大小都要受到模具的限制,因而难以制作大型器物。且制成的器物形制单调、生产效率低下,烧制过程中又往往产生开裂及分层剥落现象,造成许多废品、残次品,因而极大地制约了陶器的进一步发展。渐渐地,这种较为落后的制陶方法被随之而来的新工艺——泥条盘筑法取而代之,而仰韶文明及之后的文明,制陶全都是用的泥条盘筑法,下面的图片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开始彩陶开始变得非常精美了~
        下面上宝贝,首先是仰韶文化早期(8000-6000年前)的三角斜线圆点纹彩陶钵和鱼纹彩陶盆:(制作工艺真心赞啊,这么精美的东东完全没在其他地方见过,而且是距今6000年以前的!因为制作手段的进步,这时期彩陶完全没有了分层剥落的问题,陶体非常均匀,上面的图案有点、线、三角、圆这种简单的几何学图案,也有鱼纹、波浪这种似乎是从大自然中获取的灵感)


        接下来看几件仰韶文化中期(BC6000-5000)的宝贝:猪面纹彩陶盆和几何纹彩陶盆。
        猪面纹彩陶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一个代表,半坡类型特点就是彩陶上绘有很多动物图形(人面纹、鱼纹、鸟纹等等),风格比较朴实厚重。其中鱼纹最多,最形象,也最有代表性,贯穿仰韶文化始终。下图的这个猪面纹是二方连续,互相连续的两个猪面共享一个眼睛,这种装饰手法叫双关,反映了工匠们巧妙的构思(萌萌哒)。
        几何纹彩陶盆:也有人把这种装饰称为唇形。



        25楼2018-06-04 23:07
        回复
          接下来隆重介绍两个非常著名的宝贝:鲵鱼纹彩陶瓶和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均为仰韶文化遗存)
          鲵鱼纹彩陶瓶(仰韶文化中期)
          1958年甘肃省甘谷县西坪遗址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仰韶文化器物。瓶用细花红陶制成,小口翻唇细长颈折肩深腹平底,腹部两侧有耳。在瓶肩部以上至近底处用黑彩绘一条鲵鱼,生动可爱。瓶体上的图案准确地表现了鲵鱼的特点,反映了远古人类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和艺术再现水平的高超。
          鲵鱼,因为“声如小儿啼”,又叫:“娃娃鱼”,多分布于黄河以南的广大区域,甘肃省只见于天水和武都这两个地区,这件彩陶瓶恰好出土于这里。从考古结果看,有鲵鱼纹饰的彩陶主要分布于渭水和西汉水流域,即天水陇南一带,说明在古代鲵鱼是大量存在、经常被人们见到的,也说明了古代这个地区生态环境不错,适合喜温暖的鲵鱼生活。
          这件宝贝,因为有代表性器型、代表性纹饰,图案生动,曲线优美,被评为国宝级文物。有专家称器型这么完整,纹饰这么独特的鲵鱼纹彩陶瓶是很罕见的!
          其实,关于这个图案,学界也有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图案就是娃娃鱼的真实图案;还有学者分析图案是人首蛇身,可能是伏羲氏的形象;还有人认为这就是龙的原始图形——鲵鱼的脸似人形,两眼有神,身躯卷曲,所以他们认为这种人面鲵鱼应该是中国最早的龙图。

          下面这张图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件鲵鱼纹彩陶瓶,可以看出跟上一个相比,鲵鱼的艺术形象发生了一些变化(鱼体变胖,鱼尾变短,两爪变六爪):



          26楼2018-06-04 23:29
          收起回复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类型)
            这件宝贝是1970年在秦安大地湾在整修农田时出土,属秦安大地湾遗址河边台地仰韶文化中心区,1978年征集。
            器物出土时两侧器耳缺失,上腹开裂,小口,圆鼓腹、平底。器口为雕塑头像。短以齐额,双眼为镂孔而成,饰双耳,鼻梁挺秀。小嘴大眼,五官端正。整体纹饰由上而下为大体相同的三层图案组合,每层图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绘两个弧三角纹组成的圆圈,内填弧线与垂弧;另一部分由斜线、侧弧及凹边三角纹组成。别具一格的造型、雍容堂皇的装饰,似风华正茂的妙龄少女、又若衣着华丽的孕妇。
            这个图片的出镜率真的非常之高,可以成为甘肃省博物馆的一大镇馆之宝了,随便百度搜索一下各种报道铺天盖地,平时如果对文物学有研究的话应该对它的器型并不陌生。如果你比较熟悉,那么在展厅内看到它,会有一种家里丢失已久的宝贝突然在某个角落翻到的恍然。
            不过可惜的是,这只并没有被选为国宝。据导游介绍,被选为国宝的宝贝必须是经过科学发掘、保存完好、且拥有深刻的内涵。然而这只是在整修农田时意外被发现的,算不上科学发掘,而且出土的时候有残缺,于是不在国宝名册里~


            27楼2018-06-04 23:44
            回复
              跟着楼主学历史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8-06-05 06:45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8-06-18 12:23
                回复
                  写得好详细啊 等着看祁连山、第一墩等等等等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30楼2018-07-08 12: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