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福斯特生活的年代(1879-1970),同性恋在英国是犯法的,奥斯卡·王尔德于1895年被控“猥亵罪”而判刑入狱,其是著名作家,出狱后再难有唯美主义作品。福斯特自己也是同性恋者,在世俗大背景下压力巨大。这种世俗的压力是一种不公,而创作于1913年的《莫里斯》则更像一份诉诸文字的抗议,克莱夫、莫里斯与艾力克,各有一种象征意义。
克莱夫在书中身姿矮小文雅(very small, with a fair face),皮肤白皙而容易脸红,头脑灵敏、言辞机智。电影角色由休·格兰特扮演,一米八长腿,年轻貌美,无论他做了什么,都难免使人心软,很难责怪这个角色。
克莱夫是敏锐的,他在少年时期即探明了个人的取向,将信仰从神学转向希腊学(故事中反复出现的柏拉图和《会饮篇》)。在与莫里斯的交往中,首先表白。
莫里斯小的时候,漂亮圆润、平平无奇,还有点笨拙,出自一个只关心学生吃饱和不行差踏错的公学,没受过什么高明的教育(He was a plump, pretty lad, not in any way remarkable)。
长大后是个英俊的青年,头脑有点迟钝,身体像个运动员一样健康。
私以为,作者反复强调莫里斯“平庸笨拙形象模糊”,是暗指莫里斯的思想而非其表象。毕竟莫里斯相貌堂堂(a youth irresistible in love as in war),得到过公学校长的好评,在萨宁顿发表过颁奖日演讲,实在算得上一个优秀的小伙子。而其思想则混沌蒙昧,书中很明确的表示,他是天生的同性恋,只不过一直懵懵懂懂、空洞洞地活着。
角色扮演者詹姆斯·维尔拜的美貌和活力,也很难跟迟钝挂上钩,但他们开始争论时就会有所体现。比如有一次泛舟康河、评价基督教时,莫里斯被克莱夫和朋友挤兑争论不过只好说“我是不能证明,但不管你们怎么说,它们对无数人来说就是很重要”。
两人第一次相遇是在剑桥高年级生里斯利的套房里,随后一同到另一个朋友房间里听自动钢琴。电影在这里就开启了暧昧,只是听一听钢琴演奏而已,莫里斯显得过于兴奋和热烈了,而克莱夫则把咬了一口的苹果自然地放到莫里斯手里。
不自觉的亲密开始升级,克莱夫好像时刻都蜷在莫里斯房间里,两人行走时勾肩搭背(walked arm in arm or arm around shoulder),坐下时总是保持同一种姿势(Maurice in a chair and Durham at his feet)——这一幕是电影中最美画面之一,像一副油画。莫里斯坐在靠椅上,克莱夫坐在地毯上,靠在他膝盖上。莫里斯的手不断轻抚着克莱夫的鬓发,这是一种太超过的行为,观众都懂了,克莱夫也懂,他翻身拥抱了莫里斯,并很快告白(That I love you)。
莫里斯,鉴于他迟钝的头脑,此时被吓到了,一句“Rubbish”伤得克莱夫转身就跑。在他终于反应过来之后,就去房间找克莱夫。然而克莱夫并不相信他,冷言冷语将他气走。莫里斯在院子里站了半夜,爬窗(一个重要意象)钻进屋子,给了克莱夫一个匆匆的亲吻,又翻窗跑走。
先行者克莱夫,完成了对莫里斯的启蒙。但莫里斯一旦明白过来,就迸发出持久而惊人的勇气,并最终走在了先行者的前面……
Part 2
两人开始了一段快乐的时光,这段时光从明确恋情开始,一直到转折点出现。这段时光里,不得不提一点,两人没有特别亲密的接触。克莱夫笃信柏拉图,莫里斯……莫里斯没有明确的想法,他顺从克莱夫。曾经问克莱夫喜欢他什么,克莱夫说他的美,就像墙上那幅米开朗琪罗的画。对于莫里斯各种出自本能的亲近的渴望,克莱夫是拒绝的。电影中在爬窗次日,两人出游,在草地上翻滚玩闹,莫里斯亲吻和抚摸他,他说:“不,会破坏和谐。”莫里斯经常有各种不自觉的小动作,克莱夫也有,但更多的时候,他会克制地伸手阻止。
莫里斯因逃课出游被退学,学监要求他写道歉信,莫里斯拒绝,他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如果摩托车挎斗坐的是个女孩儿肯定不会被骂”,他不认错。
退学后莫里斯像父亲一样成为证券经纪人,克莱夫则在学校备考律师。两人每周三相会,同样的,尽管时常相处一室,亲密也仅限于他帮他拆袖扣,他帮他解领结。这短时光大约持续了三年。
转折终于来了。关于转折,电影跟书有较大的出入。电影中将克莱夫的变心,处理为他目睹里斯利因同性恋倾向被发现而被捕,身败名裂,政治前途尽毁(电影中克制地只描述了法官宣布“入狱六个月并处苦役……为此付出一生的代价”。而删减片段中,有里斯利在宣判之后的悲惨遭遇,及至在房间自杀的情节)而被吓到。克莱夫忧惧交加以致晕倒生病,并单方面向莫里斯宣布结束关系,很快娶妻,沉醉仕途,婚后邀请莫里斯来家做客,却又避免与莫里斯会面。最后在莫里斯真正离开他的那个晚上,他一扇一扇地,将卧室窗户(又一次出现了窗)关闭,却又不自觉扶窗远望,依稀中,仍然是那个在剑桥阳光下的草坪上跳跃着向他招手的青年……所有这一切,都让人认为,克莱夫仍然是爱着莫里斯的,只是向现实屈服了。
而书中,对柏拉图、希腊的探讨更多,克莱夫似乎本来是从心底认同柏拉图,然后在一场流感中突然从护士身上发现了女性之美,向往起能够在阳光下调情的关系。希腊之行中,破败的古希腊建筑,更是对克莱夫信仰的毁灭。他在遗址中,写了一封信给莫里斯:“我不想的,但我变正常了(Against my will I have become normal. I cannot help it)。”从希腊回来的克莱夫,向莫里斯宣布恋情结束,他要回归正常生活了。
可以想见,亲密爱人突然毫无征兆地宣布结束关系,莫里斯难以接受,以至于痛哭流涕:“那我怎么办?怎么会这样(what an ending)?”
莫里斯无法走出来。克莱夫电话通知他婚礼,他得知自己是第八个被通知的人,耿耿于怀,在克莱夫家打板球时不自觉对管家说:“把我排到第八个出场。”他被克莱夫教育喜欢女性的“正当”后在夜间开窗淋雨、无声呼啸。他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对医生说“我是王尔德那种人(I'm an unspeakable of the Oscar Wilde sort)”,希望医生治愈他,医生试图通过一次次催眠,使他相信他能接受和女性在一起。
莫里斯像羔羊一样躺在诊疗床上,医生说:“看看姑娘秀美的长发。”“我更喜欢短头发。”“为什么?”“因为我可以爱抚它。”莫里斯痛哭出声。
Part 3
艾力克的出现,解救了莫里斯。
艾力克是克莱夫家新雇佣的猎场看守,没受过教育,有着可笑的口音,和狼一样凶狠的眼神,从不认为自己低人一等。
两人的第一次会面,已经是书籍的三分之二,电影的三分之二。甚至在后面,篇幅也不多。只知道他是个下仆,只能看到他在莫里斯脆弱时爬进了他的窗子,拥抱他、亲吻他、共度一夜。然后邀请他船坞相聚未被理会、追到伦敦去威胁、小旅馆一夜等等。以至于旁观者会疑惑,这么一个人,究竟配得上莫里斯吗?但是仔细追溯他们相遇以来的情节,却可以发现,是的,他要他,他也要他,他们一见钟情。
首先是二人第一次相遇,莫里斯受邀来到克莱夫的庄园做客,马车驶入庄园时,艾力克正在同两个女仆调情。
(对莫里斯来说,他记住了那双炯炯有神的褐色眼睛;对艾力克来说,他一见他就想“我要是能得到他就好了”。)
傍晚客厅屋顶漏雨了,主人家叫艾力克进来处理,同时招呼莫里斯上楼去。莫里斯却没有理会,仍然逗留在客厅。
做客第二天,莫里斯与同伴打猎,艾力克随侍左右。这一天是莫里斯生日,然而并没有收到来自克莱夫的祝福,甚至在傍晚被迫与克莱夫进行“两清”的吻手礼。莫里斯是如此孤单,在克莱夫满意地离开后,打开窗户放肆地让雨淋湿自己。他突然对着院子喊了一声:“来吧!”然后被自己吓了一跳,当他回到桌前开始写信约心理医生时,却不再感到孤单了,他觉得有人正越过肩膀看着他写信。
(实际上,是的,艾力克躲在远处树下看着他的窗户。)
做客第三天,莫里斯准备出门一趟去见医生,看到艾力克在门廊候着,给他小费,艾力克没接。莫里斯讽刺他嫌小费少(Five shillings not good enough? You’ll only take gold?)。艾力克帮忙把行李搬上马车,车子启动了,马车爬上一个小坡后,莫里斯居然又瞟见了艾力克。
(通常来说,莫里斯并不是一个刻薄的人。艾力克等在门廊,也只是为了帮忙这个绅士搬一下箱子,马车启动后,他抄近路跑了一段,才能再看一眼马车。他以为莫里斯不会回来了,而他自己,很快就要跟随亲人移民阿根廷。)
傍晚莫里斯的马车回到了庄园,晚饭前后,他都在庭院里散步,三番几次碰见艾力克。甚至在用餐中间,都听到管家为艾力克捎话,问他是否需要这个或者那个。
夜晚,莫里斯难以入眠,白天经历的治疗使他现在思绪繁杂、无比脆弱。他终于睡着,却又惊醒,他拉开窗帘,打开窗子,冲外面喊道:“来吧!”啊,哈,艾力克来了。
后面的情节就顺理成章了,艾力克要远行,邀请莫里斯在他走前到船库再次相会,莫里斯出于对他的怀疑和担心自己陷入不名誉的圈套,没敢赴约。艾力克找到伦敦去,难得穿得体面,虚弱地威胁或者说是控诉,两人唇枪舌剑,最后艾力克的目的,也不过是再一次亲近。
艾力克要走了,在阿根廷有成为上等人的机会。莫里斯第二次发出了挽留,第一次是在第一夜,他说,你要是留下,我就把我做的梦说给你听(莫里斯从小一直做一个关于‘朋友’的梦)。
这一次,他说,我搬出去,辞掉工作(It’s a chance in a thousand we have met...Stay with me. We love eachother.)。
最后他追到渡口送行,那时他是什么样的心情,已经不用再说。船启航了,艾力克没有出现。那一刻的狂喜,一瞬间的表情,他的手指开始不自觉抖动,他坐上汽车,直奔目的地。他去了船库,艾力克在那里等他。
而克莱夫,则如莫里斯最后的那段宣言,成为一本被合上的书,不会再读(You belong to the past. I'll tell you everything up to thismoment—not a word beyond)。
福斯特生活的年代(1879-1970),同性恋在英国是犯法的,奥斯卡·王尔德于1895年被控“猥亵罪”而判刑入狱,其是著名作家,出狱后再难有唯美主义作品。福斯特自己也是同性恋者,在世俗大背景下压力巨大。这种世俗的压力是一种不公,而创作于1913年的《莫里斯》则更像一份诉诸文字的抗议,克莱夫、莫里斯与艾力克,各有一种象征意义。
克莱夫在书中身姿矮小文雅(very small, with a fair face),皮肤白皙而容易脸红,头脑灵敏、言辞机智。电影角色由休·格兰特扮演,一米八长腿,年轻貌美,无论他做了什么,都难免使人心软,很难责怪这个角色。
克莱夫是敏锐的,他在少年时期即探明了个人的取向,将信仰从神学转向希腊学(故事中反复出现的柏拉图和《会饮篇》)。在与莫里斯的交往中,首先表白。
莫里斯小的时候,漂亮圆润、平平无奇,还有点笨拙,出自一个只关心学生吃饱和不行差踏错的公学,没受过什么高明的教育(He was a plump, pretty lad, not in any way remarkable)。
长大后是个英俊的青年,头脑有点迟钝,身体像个运动员一样健康。
私以为,作者反复强调莫里斯“平庸笨拙形象模糊”,是暗指莫里斯的思想而非其表象。毕竟莫里斯相貌堂堂(a youth irresistible in love as in war),得到过公学校长的好评,在萨宁顿发表过颁奖日演讲,实在算得上一个优秀的小伙子。而其思想则混沌蒙昧,书中很明确的表示,他是天生的同性恋,只不过一直懵懵懂懂、空洞洞地活着。
角色扮演者詹姆斯·维尔拜的美貌和活力,也很难跟迟钝挂上钩,但他们开始争论时就会有所体现。比如有一次泛舟康河、评价基督教时,莫里斯被克莱夫和朋友挤兑争论不过只好说“我是不能证明,但不管你们怎么说,它们对无数人来说就是很重要”。
两人第一次相遇是在剑桥高年级生里斯利的套房里,随后一同到另一个朋友房间里听自动钢琴。电影在这里就开启了暧昧,只是听一听钢琴演奏而已,莫里斯显得过于兴奋和热烈了,而克莱夫则把咬了一口的苹果自然地放到莫里斯手里。
不自觉的亲密开始升级,克莱夫好像时刻都蜷在莫里斯房间里,两人行走时勾肩搭背(walked arm in arm or arm around shoulder),坐下时总是保持同一种姿势(Maurice in a chair and Durham at his feet)——这一幕是电影中最美画面之一,像一副油画。莫里斯坐在靠椅上,克莱夫坐在地毯上,靠在他膝盖上。莫里斯的手不断轻抚着克莱夫的鬓发,这是一种太超过的行为,观众都懂了,克莱夫也懂,他翻身拥抱了莫里斯,并很快告白(That I love you)。
莫里斯,鉴于他迟钝的头脑,此时被吓到了,一句“Rubbish”伤得克莱夫转身就跑。在他终于反应过来之后,就去房间找克莱夫。然而克莱夫并不相信他,冷言冷语将他气走。莫里斯在院子里站了半夜,爬窗(一个重要意象)钻进屋子,给了克莱夫一个匆匆的亲吻,又翻窗跑走。
先行者克莱夫,完成了对莫里斯的启蒙。但莫里斯一旦明白过来,就迸发出持久而惊人的勇气,并最终走在了先行者的前面……
Part 2
两人开始了一段快乐的时光,这段时光从明确恋情开始,一直到转折点出现。这段时光里,不得不提一点,两人没有特别亲密的接触。克莱夫笃信柏拉图,莫里斯……莫里斯没有明确的想法,他顺从克莱夫。曾经问克莱夫喜欢他什么,克莱夫说他的美,就像墙上那幅米开朗琪罗的画。对于莫里斯各种出自本能的亲近的渴望,克莱夫是拒绝的。电影中在爬窗次日,两人出游,在草地上翻滚玩闹,莫里斯亲吻和抚摸他,他说:“不,会破坏和谐。”莫里斯经常有各种不自觉的小动作,克莱夫也有,但更多的时候,他会克制地伸手阻止。
莫里斯因逃课出游被退学,学监要求他写道歉信,莫里斯拒绝,他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如果摩托车挎斗坐的是个女孩儿肯定不会被骂”,他不认错。
退学后莫里斯像父亲一样成为证券经纪人,克莱夫则在学校备考律师。两人每周三相会,同样的,尽管时常相处一室,亲密也仅限于他帮他拆袖扣,他帮他解领结。这短时光大约持续了三年。
转折终于来了。关于转折,电影跟书有较大的出入。电影中将克莱夫的变心,处理为他目睹里斯利因同性恋倾向被发现而被捕,身败名裂,政治前途尽毁(电影中克制地只描述了法官宣布“入狱六个月并处苦役……为此付出一生的代价”。而删减片段中,有里斯利在宣判之后的悲惨遭遇,及至在房间自杀的情节)而被吓到。克莱夫忧惧交加以致晕倒生病,并单方面向莫里斯宣布结束关系,很快娶妻,沉醉仕途,婚后邀请莫里斯来家做客,却又避免与莫里斯会面。最后在莫里斯真正离开他的那个晚上,他一扇一扇地,将卧室窗户(又一次出现了窗)关闭,却又不自觉扶窗远望,依稀中,仍然是那个在剑桥阳光下的草坪上跳跃着向他招手的青年……所有这一切,都让人认为,克莱夫仍然是爱着莫里斯的,只是向现实屈服了。
而书中,对柏拉图、希腊的探讨更多,克莱夫似乎本来是从心底认同柏拉图,然后在一场流感中突然从护士身上发现了女性之美,向往起能够在阳光下调情的关系。希腊之行中,破败的古希腊建筑,更是对克莱夫信仰的毁灭。他在遗址中,写了一封信给莫里斯:“我不想的,但我变正常了(Against my will I have become normal. I cannot help it)。”从希腊回来的克莱夫,向莫里斯宣布恋情结束,他要回归正常生活了。
可以想见,亲密爱人突然毫无征兆地宣布结束关系,莫里斯难以接受,以至于痛哭流涕:“那我怎么办?怎么会这样(what an ending)?”
莫里斯无法走出来。克莱夫电话通知他婚礼,他得知自己是第八个被通知的人,耿耿于怀,在克莱夫家打板球时不自觉对管家说:“把我排到第八个出场。”他被克莱夫教育喜欢女性的“正当”后在夜间开窗淋雨、无声呼啸。他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对医生说“我是王尔德那种人(I'm an unspeakable of the Oscar Wilde sort)”,希望医生治愈他,医生试图通过一次次催眠,使他相信他能接受和女性在一起。
莫里斯像羔羊一样躺在诊疗床上,医生说:“看看姑娘秀美的长发。”“我更喜欢短头发。”“为什么?”“因为我可以爱抚它。”莫里斯痛哭出声。
Part 3
艾力克的出现,解救了莫里斯。
艾力克是克莱夫家新雇佣的猎场看守,没受过教育,有着可笑的口音,和狼一样凶狠的眼神,从不认为自己低人一等。
两人的第一次会面,已经是书籍的三分之二,电影的三分之二。甚至在后面,篇幅也不多。只知道他是个下仆,只能看到他在莫里斯脆弱时爬进了他的窗子,拥抱他、亲吻他、共度一夜。然后邀请他船坞相聚未被理会、追到伦敦去威胁、小旅馆一夜等等。以至于旁观者会疑惑,这么一个人,究竟配得上莫里斯吗?但是仔细追溯他们相遇以来的情节,却可以发现,是的,他要他,他也要他,他们一见钟情。
首先是二人第一次相遇,莫里斯受邀来到克莱夫的庄园做客,马车驶入庄园时,艾力克正在同两个女仆调情。
(对莫里斯来说,他记住了那双炯炯有神的褐色眼睛;对艾力克来说,他一见他就想“我要是能得到他就好了”。)
傍晚客厅屋顶漏雨了,主人家叫艾力克进来处理,同时招呼莫里斯上楼去。莫里斯却没有理会,仍然逗留在客厅。
做客第二天,莫里斯与同伴打猎,艾力克随侍左右。这一天是莫里斯生日,然而并没有收到来自克莱夫的祝福,甚至在傍晚被迫与克莱夫进行“两清”的吻手礼。莫里斯是如此孤单,在克莱夫满意地离开后,打开窗户放肆地让雨淋湿自己。他突然对着院子喊了一声:“来吧!”然后被自己吓了一跳,当他回到桌前开始写信约心理医生时,却不再感到孤单了,他觉得有人正越过肩膀看着他写信。
(实际上,是的,艾力克躲在远处树下看着他的窗户。)
做客第三天,莫里斯准备出门一趟去见医生,看到艾力克在门廊候着,给他小费,艾力克没接。莫里斯讽刺他嫌小费少(Five shillings not good enough? You’ll only take gold?)。艾力克帮忙把行李搬上马车,车子启动了,马车爬上一个小坡后,莫里斯居然又瞟见了艾力克。
(通常来说,莫里斯并不是一个刻薄的人。艾力克等在门廊,也只是为了帮忙这个绅士搬一下箱子,马车启动后,他抄近路跑了一段,才能再看一眼马车。他以为莫里斯不会回来了,而他自己,很快就要跟随亲人移民阿根廷。)
傍晚莫里斯的马车回到了庄园,晚饭前后,他都在庭院里散步,三番几次碰见艾力克。甚至在用餐中间,都听到管家为艾力克捎话,问他是否需要这个或者那个。
夜晚,莫里斯难以入眠,白天经历的治疗使他现在思绪繁杂、无比脆弱。他终于睡着,却又惊醒,他拉开窗帘,打开窗子,冲外面喊道:“来吧!”啊,哈,艾力克来了。
后面的情节就顺理成章了,艾力克要远行,邀请莫里斯在他走前到船库再次相会,莫里斯出于对他的怀疑和担心自己陷入不名誉的圈套,没敢赴约。艾力克找到伦敦去,难得穿得体面,虚弱地威胁或者说是控诉,两人唇枪舌剑,最后艾力克的目的,也不过是再一次亲近。
艾力克要走了,在阿根廷有成为上等人的机会。莫里斯第二次发出了挽留,第一次是在第一夜,他说,你要是留下,我就把我做的梦说给你听(莫里斯从小一直做一个关于‘朋友’的梦)。
这一次,他说,我搬出去,辞掉工作(It’s a chance in a thousand we have met...Stay with me. We love eachother.)。
最后他追到渡口送行,那时他是什么样的心情,已经不用再说。船启航了,艾力克没有出现。那一刻的狂喜,一瞬间的表情,他的手指开始不自觉抖动,他坐上汽车,直奔目的地。他去了船库,艾力克在那里等他。
而克莱夫,则如莫里斯最后的那段宣言,成为一本被合上的书,不会再读(You belong to the past. I'll tell you everything up to thismoment—not a word bey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