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1997年从技校毕业。按理应该成为一名车工的她,10年来换了好几次工作。但她宁肯待业在家,也不愿去做工人。“工人工资低、地位低又辛苦,做车工学徒时,我手上都是钢水烫的泡。”
李蓉同班有20多名同学,刚毕业时,有几名学生进工厂做工,工资最高也不过900元人民币(177新元),最后都相继转行了。“据我了解,我们班一个做工人的都没有了!”
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官方在宣传上不断高喊“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政治口号,工人每月几十元人民币的工资也和干部相差不大,而且城市中学毕业生必须先上山下乡劳动几年,然后才有参军或被招工的机会,因此城市中小学生的理想基本都是当工人或当兵。来自农村的学生则只能回乡务农,当工人几乎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大锅饭”被逐渐打破。作为体力劳动者的工人和农民收入和其他阶层越拉越大,曾让工人阶级感到抚慰的各类政治口号也被抛弃。只有那些考不上大学、也找不到“更体面”工作的人才被迫去当工人。
农民工成工人主体
1990年代后,随着大批农村人口进城,农民工逐渐成了工人的主体。如今,在上海“苦脏累险”岗位上工作的基本都是农民工。纺织厂的挡车工、码头的装卸工、建筑工地的泥水工、环卫的清扫工,农民工都占90%以上,有的甚至接近100%。
人民日报引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员陆学艺说,目前农民工在工人中的比例,大约是60%到70%,但是工资水平太低。将产业工人再生产的责任,都推给贫穷的乡村,长此以往,“中国制造”还能可持续发展吗?
另一方面,身处社会底层的农民工成为工人主体,也使在理论上仍然“领导一切”的中国工人阶级完全沦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中国青年报》发表署名文章说,99%的人不愿意当工人,这是现实教育他们得出的结论:工人社会地位低,当工人的权益被侵害,政府往往不站在工人一边;工人的工资得不到保障,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八小时工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都没有落实。一旦当了工人,就注定了自己愁苦终身,而且延及后人。面对这样的现实,不愿意当工人正是最自然的选择。
文章呼吁官方通过完善法规,保护工人的利益,使工人的生活水平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如果政府什么也不做,只是通过社会竞争让一些人被迫当工人,只能催生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目标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