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是一种力量——岷县“5·16”冰雹强降雨抢险救灾见闻
5月16日下午4时,一场冰雹强降雨突袭岷县,肆虐的山洪裹挟着泥沙,咆哮着冲向一个又一个村庄,造成锁龙、禾驮、十里、寺沟、秦许、茶埠等6个乡镇47个村6.9万多人受灾,7人遇难。
洪峰过后,满目疮痍;灾难之痛,刺骨入髓。
但这一切,并非受灾群众独自承受,一双又一双援助之手伸向他们,温暖而有力。
一
锁龙乡是受灾最严重的乡镇,其中以元埂地、买家、大东三个村为最。三个村的地势都是“两山夹一沟”,依山而建。
16日下午5时多,元埂地村委会接到乡里传来的预警信息,村里的大喇叭就开始一遍一遍发出警报,要求群众向两旁的山坡上撤离。接到警报,住在河两岸的村民观望着雨势,做好了往山上撤离的准备。
晚上8时多,当洪峰裹挟着泥沙、巨石、断木咆哮而来时,河堤瞬间失去约束力,沿河而建的村道变成了河床,村子被割裂成了两半。洪峰过后,堤毁路断、墙倒房垮、电力通讯中断,村里村外、院里院外、屋内房外,皆是陷足没膝的泥潭泽乡。
锁龙乡驻村干部李俊和村干部冲进夜幕,逐户排查搜救。80多岁的岳腊月秀老人耳朵有点背,独居在元埂地村四社。洪峰过后,泥水溢满小院,又冲入屋里,老人“怎么摸都摸不出去屋”。就在老人快要绝望时,几个干部深一脚浅一脚地赶来了,背着老人去了山坡上的一户人家,让她安睡。老人至今说不上是谁背她出了屋,却清晰地记得他的背影。
“摸不出屋”的还有6位五保户老人。当村文书李永珍和村干部摸索到马成生老人家时,屋里屋外的水已经一样深,没到了胸口。李永珍背着老人艰难前行。村干部赶到张国珍老人家时,水面已经快没到炕沿,干部们背着他上了山。
这一夜,村干部们大部分时间都浸泡在泥水中,用自己宽厚的脊背为被困群众带去了温暖。
二
元埂地村二社村民王永强,在洪峰到来之前就抱着还没有断奶的儿子和一家人撤到了屋后的山坡上。
当晚,听到水声小了,王永强壮着胆子摸下山坡,却发现泥水已经到了腰间,脚陷进泥里难以走动。王永强慌了,但慌乱中看到不远处闪烁的警灯,他的心里一下子踏实起来。
闪烁的警灯和一个又一个身影,成为群众心里的依靠。连日来,这个让群众安心的队伍在不断壮大,由岷县300多名党员干部组成的4支党员突击队,分别深入锁龙乡买家村、大东村、元埂地村和禾驮镇山沟村,开展道路抢修、淤泥清理、卫生防疫、次生灾害防范、生产生活恢复、群众心理疏导等工作。与此同时,定西军分区、市公安局、市武警部队、市消防支队以及临洮、陇西、漳县、通渭等县区公安、武装、消防共派出9支救援力量290多人深入一线进行应急抢险。
在现场,没有人能分得清楚他们来自哪个单位,只能从迷彩服、橘色的消防服、警用作训服和胸前佩戴的党徽来分别。但无论是哪支队伍,鲜艳的党旗都是他们最明显的标记,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党旗飘扬;哪里需要人手,哪里就有党员出现。
鲜艳的党旗,是受灾乡镇最显眼的标记,也是最温暖的标记。
三
灾害发生的这几天,是元埂地村郭家沟社的“90后”女孩关彩兰最难忘的日子。
16日下午6时许,关彩兰接到买家庄朋友发来的微信,看着视频中咆哮的洪水她惊呆了,这时村里的大喇叭传来警报,让她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赶快通知周围邻居。晚上8时36分,洪峰抵达郭家沟,她想通知更多的人,通信却已经中断,她便边跑边喊,让大家赶快上山。但尽管如此,郭家沟社还是有一人遇难,让她难过得直哭,她说:“要是我早一点把他拉到山上,他就不会出事了。”
救援队来了。她看到消防队员三口两口吞咽着干饼子,感到很心疼。她打电话给自己的小伙伴马想红,两人在村委会门口成立了“郭家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自己买菜买面专门给救援队免费做饭。刚开始,队员只有她和马想红两个人,消息传开后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都来帮忙,东家拿来锅,西家拿来碗,一起动手为救援队服务。
20岁刚出头的马随新、岳文斌是锁龙乡赵家村人,常年打工在外。冰雹强降雨之后,他俩家里也进了水。19日,他们把家里的淤泥清理完后,便到买家村逐户帮忙清淤,漂亮的鞋子沾满泥巴。一起干活的县林业局职工董书强不知道他们来自哪里,只知道这两个小伙子到了村里就“下茬子干活”,从早晨到中午已经清理了10车淤泥。
前来“下茬子干活”的,还有锁龙乡未受灾村社和闾井、申都、马坞等邻近乡镇的群众自发组织的13支480多人的志愿者服务队。18日,近30位农村党员赶到申都乡政府要求加入志愿服务队,到第二天出发时又有30多位农村党员赶来加入。“90后”入党积极分子季永平为了不迟到,早上6时就从县城坐班车往乡政府赶。在闾井镇开超市的王彦珍,18日刚从外地回来,第二天就自掏腰包准备了两小货车生活应急物资运往受灾村庄。闾井镇后治村农民年孝春开着自家的农用三轮车,也加入了买家村的清淤队伍,车上贴着醒目的“闾井镇后治村党员救灾突击队”的标识,他说:“前几年我们遭了冰雹泥石流灾害,大家都来帮我们,现在我们也想尽尽心意。”
邻帮邻、户帮户,温暖在传递,力量在凝聚。本报记者 杨世智
5月16日下午4时,一场冰雹强降雨突袭岷县,肆虐的山洪裹挟着泥沙,咆哮着冲向一个又一个村庄,造成锁龙、禾驮、十里、寺沟、秦许、茶埠等6个乡镇47个村6.9万多人受灾,7人遇难。
洪峰过后,满目疮痍;灾难之痛,刺骨入髓。
但这一切,并非受灾群众独自承受,一双又一双援助之手伸向他们,温暖而有力。
一
锁龙乡是受灾最严重的乡镇,其中以元埂地、买家、大东三个村为最。三个村的地势都是“两山夹一沟”,依山而建。
16日下午5时多,元埂地村委会接到乡里传来的预警信息,村里的大喇叭就开始一遍一遍发出警报,要求群众向两旁的山坡上撤离。接到警报,住在河两岸的村民观望着雨势,做好了往山上撤离的准备。
晚上8时多,当洪峰裹挟着泥沙、巨石、断木咆哮而来时,河堤瞬间失去约束力,沿河而建的村道变成了河床,村子被割裂成了两半。洪峰过后,堤毁路断、墙倒房垮、电力通讯中断,村里村外、院里院外、屋内房外,皆是陷足没膝的泥潭泽乡。
锁龙乡驻村干部李俊和村干部冲进夜幕,逐户排查搜救。80多岁的岳腊月秀老人耳朵有点背,独居在元埂地村四社。洪峰过后,泥水溢满小院,又冲入屋里,老人“怎么摸都摸不出去屋”。就在老人快要绝望时,几个干部深一脚浅一脚地赶来了,背着老人去了山坡上的一户人家,让她安睡。老人至今说不上是谁背她出了屋,却清晰地记得他的背影。
“摸不出屋”的还有6位五保户老人。当村文书李永珍和村干部摸索到马成生老人家时,屋里屋外的水已经一样深,没到了胸口。李永珍背着老人艰难前行。村干部赶到张国珍老人家时,水面已经快没到炕沿,干部们背着他上了山。
这一夜,村干部们大部分时间都浸泡在泥水中,用自己宽厚的脊背为被困群众带去了温暖。
二
元埂地村二社村民王永强,在洪峰到来之前就抱着还没有断奶的儿子和一家人撤到了屋后的山坡上。
当晚,听到水声小了,王永强壮着胆子摸下山坡,却发现泥水已经到了腰间,脚陷进泥里难以走动。王永强慌了,但慌乱中看到不远处闪烁的警灯,他的心里一下子踏实起来。
闪烁的警灯和一个又一个身影,成为群众心里的依靠。连日来,这个让群众安心的队伍在不断壮大,由岷县300多名党员干部组成的4支党员突击队,分别深入锁龙乡买家村、大东村、元埂地村和禾驮镇山沟村,开展道路抢修、淤泥清理、卫生防疫、次生灾害防范、生产生活恢复、群众心理疏导等工作。与此同时,定西军分区、市公安局、市武警部队、市消防支队以及临洮、陇西、漳县、通渭等县区公安、武装、消防共派出9支救援力量290多人深入一线进行应急抢险。
在现场,没有人能分得清楚他们来自哪个单位,只能从迷彩服、橘色的消防服、警用作训服和胸前佩戴的党徽来分别。但无论是哪支队伍,鲜艳的党旗都是他们最明显的标记,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党旗飘扬;哪里需要人手,哪里就有党员出现。
鲜艳的党旗,是受灾乡镇最显眼的标记,也是最温暖的标记。
三
灾害发生的这几天,是元埂地村郭家沟社的“90后”女孩关彩兰最难忘的日子。
16日下午6时许,关彩兰接到买家庄朋友发来的微信,看着视频中咆哮的洪水她惊呆了,这时村里的大喇叭传来警报,让她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赶快通知周围邻居。晚上8时36分,洪峰抵达郭家沟,她想通知更多的人,通信却已经中断,她便边跑边喊,让大家赶快上山。但尽管如此,郭家沟社还是有一人遇难,让她难过得直哭,她说:“要是我早一点把他拉到山上,他就不会出事了。”
救援队来了。她看到消防队员三口两口吞咽着干饼子,感到很心疼。她打电话给自己的小伙伴马想红,两人在村委会门口成立了“郭家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自己买菜买面专门给救援队免费做饭。刚开始,队员只有她和马想红两个人,消息传开后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都来帮忙,东家拿来锅,西家拿来碗,一起动手为救援队服务。
20岁刚出头的马随新、岳文斌是锁龙乡赵家村人,常年打工在外。冰雹强降雨之后,他俩家里也进了水。19日,他们把家里的淤泥清理完后,便到买家村逐户帮忙清淤,漂亮的鞋子沾满泥巴。一起干活的县林业局职工董书强不知道他们来自哪里,只知道这两个小伙子到了村里就“下茬子干活”,从早晨到中午已经清理了10车淤泥。
前来“下茬子干活”的,还有锁龙乡未受灾村社和闾井、申都、马坞等邻近乡镇的群众自发组织的13支480多人的志愿者服务队。18日,近30位农村党员赶到申都乡政府要求加入志愿服务队,到第二天出发时又有30多位农村党员赶来加入。“90后”入党积极分子季永平为了不迟到,早上6时就从县城坐班车往乡政府赶。在闾井镇开超市的王彦珍,18日刚从外地回来,第二天就自掏腰包准备了两小货车生活应急物资运往受灾村庄。闾井镇后治村农民年孝春开着自家的农用三轮车,也加入了买家村的清淤队伍,车上贴着醒目的“闾井镇后治村党员救灾突击队”的标识,他说:“前几年我们遭了冰雹泥石流灾害,大家都来帮我们,现在我们也想尽尽心意。”
邻帮邻、户帮户,温暖在传递,力量在凝聚。本报记者 杨世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