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7月01日漏签0天
中央戏剧学院吧 关注:139,438贴子:480,038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6回复贴,共1页
<<返回中央戏剧学院吧
>0< 加载中...

《水形物语》:缺失、欲望与补偿法则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中戏图书馆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中戏图书馆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作为连夺金狮奖与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领一时风骚之作,《水形物语》(The Shape of Water,2017)是一个“爱如潮水”的故事,是中外观众都熟悉的美人鱼故事的翻版或者变形,从主旨上分析,可以归位到迪斯尼最拿手的“美女与野兽”类型。该片在威尼斯夺得金狮奖,源于其美学与灵感;在3月夺得第9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并不是依靠政治正确──比它更正确的《逃出绝命镇》(Get Out,2017)和《三块广告牌》(Three BillboardsOutside Ebbing, Missouri,2017)都没有得大奖;也不是因为时代精神(zeitgeist)的体现──这一点在历史片《至暗时刻》(Darkest Hour,2017)中要体现得更明显。真正让它感染观众,打动挑剔的评委的是其巧妙而富有层次感的补偿法则:有心理分析上的缺失,身体与生理上的缺陷,该片在这两者上都设计了相应的情节、结构和感情上的补偿;也有导演跳出故事之外的情怀补偿机制,比如对经典电影和戏剧的怀旧。受众在不断得到弥补的剧情演进和心理期待中获得满足,看看《水形物语》美好而浪漫的结局就可以亲切地感受到“满足”,这是其他几个奥斯卡提名电影都没有的。这种补偿法则区别于廉价的大团圆(happy ending),也拒绝走高冷、抽象、戛然而止抑或是悲剧性的“丧钟长鸣”式艺术路线,它是一种游离、摇摆与平衡,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有种种讨巧和取悦。它不会成就划时代或者颠覆性的意义,但却精致而流畅,乃至可成为经典。然而,就像拉康的精神分析所写的:缺失之后的补偿都是虚妄的。


2025-07-01 18:06:42
广告
  • 中戏图书馆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水形物语》里面有很明显的缺憾(losses,这和下面的缺失/lack不一样),女主人公艾丽莎是哑巴,而男水怪则是半人半鱼的怪异生物,形成了“失语”和“失形”的对应。这种表面的、生理层次的相似当然是促成艾丽莎与水怪相互接近的因素之一,然而最根本的是这两个人(观众肯定都会认同水怪的内心深处和人类一样)心理和情感上的缺失。缺失(法语Manque,英文lack)是法国哲学家拉康对心理分析体系的重要贡献之一。他将柏拉图的《会饮篇》(Symposium)中亚西比德与苏格拉底的情人关系理解为精神分析中的患者与医者,互为因果。拉康认为爱生成于缺乏和丰富之间,是一种被体验为缺乏的欲念:“Love can,in effect,onlybe articulated around lack,owing to the fact that lovecan but lack what it desires”[1]。缺失永远是和欲望(desire)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缺失并不是指向某种实质,或者物质,而是最根本的生命实存(being)[2]。它不是指有形的缺憾,也不是无形的失落,而是一种内在的缺失,是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展开,也是移情(transference)辩证法的重要体现。


  • 中戏图书馆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电影不是枯燥的理论,更不需要牵强的学术附会。我们不深入讨论拉康对缺失三层艰深的分析[3],暂把焦点放在艾丽莎、水怪和他们两者的关系上。艾丽莎从小是孤儿,被遗弃在水边,脖子上三条刺眼的伤疤是婴儿时被虐的印记,刚出场的时候对着镜子凝视自己和那三道疤痕,她不能言语,身世凄惨,几乎没有朋友,喜欢镜像式的呈现自我,这就是现实中的艾丽莎,太符合拉康的缺失的形象了,所以她渴望爱,渴望身心的释放。而水怪是另一个缺失的主体,他独行,两栖,半人半鱼,身上被片中大反派理查德大校的电棍打得遍体鳞伤,水是他的生命力,也是他反观自己的媒介。艾丽莎和水怪就像镜像中的两面,互相对应,产生微妙的主体间情感,主体间性通过移情作用得到发掘、承认和升华。最关键的是,拉康所言的“欲望就是大他者的欲望”(Man’s desire is the desire of the Other)[4]中的两个层次──欲望是对大他者的认知,欲望也是大他者所缺失──都在这里得到体现。也就是说,艾丽莎与水怪是互为主客体的缺失与欲望的对象,互为他者(other),而他俩的主体间性和移情的基础就是对爱,或者真实美好,这个大他者(Other)的向往和追求。心理分析理论认为这个缺失是不可能完美的,真实(Real)也遥不可及,只是《水形物语》折中了一下,让其有所补偿。


  • 中戏图书馆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水形物语》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台词,艾丽莎说(更确切地说是通过手语,由她的好友吉尔斯转述):“他(水怪)并不觉得我缺少(lack)什么,也不会觉得我不完整,他见到的我就是我自己。”注意,这是电影的主旨,也是缺失/欲望最好的注解。水怪是唯一不视艾丽莎不同或者不完整的主体,他成了艾丽莎摆脱缺失并成为自我的关键,艾丽莎也不会像其他人觉得水怪“各种怪异”,他们都把对方看成正常的,或是镜像中的自我投射。这种互相补偿弥足珍贵。


  • 中戏图书馆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艾丽莎和水怪内在而长期的缺失让彼此渴望,在情感上的补偿就是遇见,然后被承认。艾丽莎随后表达了这种强烈的感情:“我是什么?我张开嘴,像他一样;我说不了话,他也一样。那又如何?现在的我,和我过去所经历的,把我推向了他。”在这个动人和根本的关系之上,剧情也刻意安排了虚假形式的补偿(false redemption),或补救,加深了情节上和心理上的丰富程度。对军方代表理查德大校而言,补偿的过程是迷信“科学化”的治疗,类似拉康和弗洛伊德都注重的心理分析治疗[5]。然而巴尔的摩的实验室并没有能洞悉水怪的习性,也不可能把这个怪物所缺失的人性激发出来;而理查德对艾丽莎看似理性的色诱,也没能让哑女焕发青春。最讽刺的是,理查德在办公室手捧《积极思考出奇效》(The Power ofPositive Thinking)一书,他所代表的投机的、目的性的科学在此完全失灵。他讽刺俄裔科学家霍夫斯泰特愚蠢,“爱上他们的玩物(实验对象)”,然而恰恰是这种热爱,以及背后的缺失与补偿原理,才是电影中拯救的源泉。


  • 中戏图书馆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因为艾丽莎和水怪情感上的缺失和生理缺憾,他们都不能说话,对此,《水形物语》在画面与动作上做了补偿。有声电影早就是标配,艺术家们时不时会向默片时代致敬——比如无声电影《艺术家》(The Artist,2011)就曾勇夺第8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电影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而理解电影,对很多理论家来说,也是一种语言学转向[9],就像阅读书籍一样,观众熟悉其中的语法(比如正反打以表现人物对话)、规则(比如连戏剪接/continuity editing)、词形变换等。但电影超越语言甚至其他艺术形式的可能在于它所带来强烈的视听感,以及画面与动作所呈现的图符与表征(iconic and mimetic)意义。电影中艾丽莎只能手语,这却带来了卓别林式的生动肢体语言(Chaplinesque elegance)[10]。艾丽莎的扮演者、英国女演员莎莉·霍金斯(Sally Hawkins)乐感特别好,用肢体代替话语,让舞蹈表现情感,模糊了舞艺和演技,与拖把共舞和拥抱鱼怪一起踢踏那两段是最诗性的表达。艾丽莎受尽理查德大校言语上的盛气凌人,在快结束的时候,酣畅地用手势比画出“Fuck You”,那一刻,她和观众的压抑都得到了释放和补偿。回敬就是最好的回应。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6回复贴,共1页
<<返回中央戏剧学院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