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连夺金狮奖与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领一时风骚之作,《水形物语》(The Shape of Water,2017)是一个“爱如潮水”的故事,是中外观众都熟悉的美人鱼故事的翻版或者变形,从主旨上分析,可以归位到迪斯尼最拿手的“美女与野兽”类型。该片在威尼斯夺得金狮奖,源于其美学与灵感;在3月夺得第9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并不是依靠政治正确──比它更正确的《逃出绝命镇》(Get Out,2017)和《三块广告牌》(Three BillboardsOutside Ebbing, Missouri,2017)都没有得大奖;也不是因为时代精神(zeitgeist)的体现──这一点在历史片《至暗时刻》(Darkest Hour,2017)中要体现得更明显。真正让它感染观众,打动挑剔的评委的是其巧妙而富有层次感的补偿法则:有心理分析上的缺失,身体与生理上的缺陷,该片在这两者上都设计了相应的情节、结构和感情上的补偿;也有导演跳出故事之外的情怀补偿机制,比如对经典电影和戏剧的怀旧。受众在不断得到弥补的剧情演进和心理期待中获得满足,看看《水形物语》美好而浪漫的结局就可以亲切地感受到“满足”,这是其他几个奥斯卡提名电影都没有的。这种补偿法则区别于廉价的大团圆(happy ending),也拒绝走高冷、抽象、戛然而止抑或是悲剧性的“丧钟长鸣”式艺术路线,它是一种游离、摇摆与平衡,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有种种讨巧和取悦。它不会成就划时代或者颠覆性的意义,但却精致而流畅,乃至可成为经典。然而,就像拉康的精神分析所写的:缺失之后的补偿都是虚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