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吧 关注:16,845贴子:570,020

回复:【水楼】汉明吧专用水楼刷帖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酒是一种发酵食品,它是由一种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的。酵母菌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的菌类,在广袤的大自然原野中,尤其在一些含糖分较高的水果中,这种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长。含糖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品。当成熟的野果坠落下来后,由于受到果皮上或空气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生成酒,是一种自然现象。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腐烂的水果摊床附近,在垃圾堆幸福,都能常常嗅到由于水果腐烂而散发出来的阵阵酒味儿。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404楼2020-01-21 18:08
回复
    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水果于"石洼中",堆积的水果受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在石洼中将"酒"的液体析出,这样的结果,一是并未影响水果的食用,而且析出的液体――"酒",还有一种特别的香味供享用,习以为常,猿猴居然能在不自觉中"造"出酒为,这是即合乎逻辑又合乎情理的事情。当然,猿猴从最初尝到发酵的野果到"酝酿成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究竟漫长到多少年代,那就是谁也无法说清楚的事情了。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405楼2020-01-21 18:08
    回复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五大沙漠沙地,绵延5000多公里,经过漫长征途最终汇入蔚蓝浩瀚的渤海湾,造就了黄河流域不同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如何充分考虑上中下游差异实施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成为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课题。本期特邀有关专家在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差异的基础上,分别就上游水源涵养、中游水土保持、下游湿地保护提出政策建议。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06楼2020-01-21 18:11
      回复
        黄河上游
        受气候变暖影响,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冰川退缩、冻土退化、湿地干化、湖泊萎缩等,建议建立“冰冻圈—生态—水资源协同保护与优质利用示范区”,加强统筹保护,确保黄河源头安澜稳固。
        黄河源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约12.2万平方公里(龙羊峡水库以上),约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16.2%。黄河源区地势高亢且终年气候寒冷,海拔一般3500米~4200米,尽管区域降水并不丰沛,但径流量约占黄河天然来水量的36%,是整个黄河流域的主要产流区。正是冰川、冻土、积雪等冰冻圈要素的存在,常年为河流提供丰富的水量,孕育出奔腾数千公里的黄河。然而,近年来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因气候变暖产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冰川退缩、冻土退化、湿地干化、湖泊萎缩等,这也直接导致土地沙化范围扩大、土壤严重裸土化、草地明显退化。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07楼2020-01-21 18:11
        回复
          冰冻圈退化导致源区生态显著变化
          近几十年来,黄河水源涵养区气温显著升高,总体上呈暖干化趋势;降水量自2000年以来呈增加趋势,气候出现由暖干向暖湿转变的迹象。受气候变暖影响,黄河水源涵养区冰冻圈要素呈现退缩状态:一是主要冰川区域阿尼玛卿山冰川区急剧退缩;二是大片连续多年冻土逐渐向岛状多年冻土、片状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退化;三是源区积雪过去几十年略呈增加态势。目前来看,源区冰冻圈稳定性已被破坏,出现冰川跃动、湖泊溃决风险增加,以及春季径流增加等现象。
          伴随着冰冻圈的这些变化,黄河水源涵养区水文系统(包括河流、湖泊和高寒沼泽草甸)并未出现扩张现象,而是处于萎缩状态,表现在河流径流量减少,湖泊与高寒沼泽草甸面积显著减少:1956年~2009年间,黄河上游流域的吉迈、唐克、玛曲、唐乃亥站年径流呈现显著下降趋势;1969年~2013年源区高寒沼泽草甸减少了29.7%,河流与湖泊面积不同程度减少。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尤其2007年以来,源区高寒湿地的退缩速率减小了,湖泊面积增加了,近期降水增加对源区水文与生态系统的影响显著增强。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08楼2020-01-21 18:12
          回复
            总体来看,黄河水源涵养区由于冰川面积相对较小,从水量供给角度而言,冰川退缩对源区水文系统的影响有限。但是,冰冻圈要素不仅仅是水资源的供给者,由于冰川、冻土温度一般低于环境温度,其本身的存在对区域水资源能起到“汇”的作用,冰川面积的减少将导致其在水循环中的“源”“汇”作用同时减弱。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09楼2020-01-21 18:13
            回复
              近几十年来,由于气温持续升高,源区多年冻土明显退化,活动层中原有的水热平衡被打破,近地表层土壤水分含量明显降低,土壤有机质分解加快,植物生长期延长,土壤根系生长空间增大。植物生境的变化致使源区植物群落由沼泽化草甸逐渐向草原化草甸转化,原来适应低温高湿的优良牧草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在现存群落中的数量减少,而杂草类植物的数量在增多。更令人担忧的是,植物群落的变化使草场退化,植被覆盖度降低,产草量明显减少,土壤坚实度降低,大量杂草类植物入侵,为害鼠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适宜的栖息环境。大量害鼠繁殖导致形成“黑土型”退化草地,加剧沙漠化进程,从而形成源区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10楼2020-01-21 18:13
              回复
                建立冰冻圈—生态—水资源协同保护区
                鉴于冰冻圈的上述变化与影响,为服务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与治理,维护水源涵养区的生态环境与水环境安全,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11楼2020-01-21 18:14
                回复
                  将冰冻圈纳入自然资源组成部分,构建立体监测系统,科学辨析冰冻圈变化对源区生态环境影响的真实情况。长期以来,我国冰川、积雪、冻土冰冻圈三大要素在资源管理中的定位不清,目前主要着眼于基础研究层面。在当前气候加速变暖的情况下,黄河上游冰川、多年冻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程度如何,对水源涵养区径流的贡献如何,以及冰崩、冻融灾害的危害程度如何?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12楼2020-01-21 18:15
                  回复
                    要保障黄河流域水资源供给,保护与治理上游脆弱生态环境,支撑流域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回答这些基础性与全局性的问题。同时,冰冻圈要素还具有资源属性(淡水资源、旅游资源、冷储资源等),以及生态服务、环境调节(气候调节、径流调节、水源涵养)及工程服役等功能。为此,建议将冰冻圈要素纳入自然资源立体化、系统化监测体系,在现有基础上运用遥感、遥测、无人机、地面观测等多种技术手段,切实弄清冰冻圈变化带来的一系列复杂影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13楼2020-01-21 18:15
                    回复
                      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建议结合三江源、祁连山等国家公园建设契机,建立源区“冰冻圈—生态—水资源协同保护与优质利用示范区”。目前,我国已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重要窗口期。黄河源部分地区先期已经划入三江源国家公园,今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启动的“生态脆弱区绿色发展途径与区域综合示范项目”针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开展了深入研究,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14楼2020-01-21 18:15
                      回复
                        取得了一批针对不同冰冻圈环境要素的修复治理技术,如冻土区退化草地修复适宜性技术与人工草地群落稳定性调控技术、冻土灾害防治技术、工矿场地遗迹地植被恢复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为源区优先启动生态修复、保护与治理工程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对此,建议结合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将冰冻圈资源综合效应、生态保育与民生发展、水源涵养区保护与资源持续利用等有机结合,建立“冰冻圈—生态—水资源协同保护与优质利用示范区”,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范例。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15楼2020-01-21 18:16
                        回复
                          在整个黄河流域构建“山、水、林、田、湖、草、人”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体系,源区的重点是保护,兼顾发展要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是一系统性工程,上下游生态问题不同,发展质量存在差异。上游地区是冰冻圈环境支撑下的水源涵养功能区,主要是畜牧业经济,因此应从源头着手,统筹考虑冰川、多年冻土、水文系统、植被生态的变化以及畜牧业发展等,以水定草,以草定牧,适度开发冰雪资源,发挥其资源价值,打造山上、山前、山下既相互兼顾又一体化发展的模式。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16楼2020-01-21 18:16
                          回复
                            在黄河来水量有限的情况下,既要坚持生态优先,又要追求高质量发展,破解途径就是做好“水文章”,从“山、水、林、田、湖、草、人”7大要素系统谋划,以水而定、量水而行,走绿色发展道路。另外,从流域整体推进、整体发展、整体谋划的视角,应探讨中下游经济较发达地区对源区生态和水源保护进行补偿的实现路径,以达到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17楼2020-01-21 18:16
                            回复
                              黄河中游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高强度的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曾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建议将自然恢复、人工促进恢复和农业工程相配合,突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适宜性与和谐性,走最适宜的生态恢复道路。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18楼2020-01-21 18: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