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21日漏签0天
合阳收藏吧 关注:557贴子:2,482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1 2 下一页 尾页
  • 17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合阳收藏吧
>0< 加载中...

中国书法史 [1]

  • 取消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合阳民俗博物馆
  • 核心吧友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故名。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1954年在西安半坡仰韶遗址,又出土了很多陶器,其口缘外往往刻有不同的符号。1959年,在山东大汶口地区也发现了仰韶文化的文字符号。
  经考征,这些符号即是简单的文字,有的已经释出。至于大汶口陶器文字图的文字则是意符“热”字,已是合体图画的会意字。太阳烤得下面起了火,就是热。有人认为这些符号就是“结绳而治”以后的“书契”。


  • 合阳民俗博物馆
  • 核心吧友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下面,我们按照年代顺序来介绍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2025-05-21 08:50:37
广告
  • 合阳民俗博物馆
  • 核心吧友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先秦书法——甲骨文  
  概论:甲骨文主要是殷商后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文字,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发现。这里是殷的京城旧址,所以甲骨文又称“殷墟”文字。这些甲骨多是王室的档案材料,以后不断发现,先后出土达十几万片。
  这些甲骨的内容多是占卜。因古人崇尚迷信,不论祭祀、征战、田渔、出入、收成、风雨、疾病等都要占卜,并且把占卜的时间,占卜者的姓名,占卜事情的结果、应验情况等用刀刻在龟甲或牛骨上面。因为多是与占卜有关的文字,因此甲骨文亦称“卜辞”或“龟甲”文字。
  据考证,甲骨文已有3500左右的单字。有近一半的字已经认出,其余尚有待继续辨认。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其主要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
  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有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 合阳民俗博物馆
  • 核心吧友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 合阳民俗博物馆
  • 核心吧友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商晚期兽骨甲骨文


  • 合阳民俗博物馆
  • 核心吧友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秦书法——金文  
  概论:除甲骨文外,在殷代的一种重要文字是金文。它的名称也是由书刻的原料而来。
  关于金文的起源,传统的说法是: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1987年公布的新说法则是:一向被认为出现于甲骨文之后的金文,实际上早在甲骨文之前就已存在。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钟多是乐器,鼎多为礼器。例如九鼎则为传国重器,王都所亿即鼎之所在,故称定都为“定鼎”。铸刻上面的文字,多为记事或表彰功德的内容。这种铭文,有的是凹下的阴文,有的是凸出的阳文。前者称为“款”,是“刻”的意思;后者称为“识”,是“记”的意思。所以金文也可统称为“钟鼎款识”。以后书法“款识”或“款式”的名称即由此演化而来。
  周继殷,统治天下达800年之久,所以金文的形体是随着时代而有所发展的。
  殷代的金文和甲骨文相似,因是金属铸成的字,所以笔画较甲骨文祖圆,形体也略较方正,行款一般是自上而下,自右而左:
  周初主文,从笔画到结字,都与殷商甲骨文,金文接近。
  例如,从有代表性的西周时的《大盂鼎》铭文(西周初期青锏器,高约1米,重153.5公斤,铭文19行,291字,记载周康王策命其臣盂,以及对盂的赏赐)可看出这时期金文的特点,即笔画往往首尾尖细,中腹肥重;字形大小、斜正不一,多具变化,风格尚似甲骨文。
  西周自昭王以后,金文逐渐进入成熟阶段,出现了各个王政时期的代表作品。现以西周恭王(也有写成共王的)时期(公元前946一前935年)《墙盘》铭文为例,可看出西周中期金文特点。盘,是盛行于商周时期的一种青铜器盥洗用具,上面多铸有铭丈。《墙盘》铭文,1977年春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境内。铭分两段,前段称颂西周六世先王及时王的业绩,后段列史墙家史,铭为史墙手笔。
  这种铭文已具有下列特点:(1)笔画圆匀,起笔、收笔、转笔多为圆笔。这为以后篆书用笔打下了基础。(2)字的结构比周初金文更加紧密、平稳。字形也比较有规律性,也为以后的文字统一奠定了基础。(3)章法上也比较讲究字距行列。有的严整规矩,有的显得疏朗开阔。
  金文,在笔法、结字、章法上都为书法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发展: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据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此种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绪延至秦汉。但商代器物和铭文皆少,秦汉以已至末流,所以应算周代为主流。
  据统计,金文约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较甲骨文略多。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
  金文之全盛时期为周,周以平王东迁分为西周及东周——西周趋于端整雄浑,造成金文之黄金时代;东周因列国割据而形成地域特色——所以分别介绍之。


  • 合阳民俗博物馆
  • 核心吧友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西周:
  西周承殷末书风,直到成王时方产生独特的风格,书体雄浑典丽而壮观;在昭穆之后,则变为严谨端正。
  学术文化之发展多少会受到社会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西周前期,自武王克殷,至康王之世,由于天下统一,社会安定,加上周公制礼作乐,堪称太平盛世,故书法家得以表现雄浑典丽之风格,内容亦有逐渐加长之势,如大盂鼎即为此期最典型之杰作也。
  而至昭穆之后,书风渐变,笔画由粗细相参而趋于均匀划一;收笔与起笔亦由方圆不一,而变成圆笔;行款甚至演成方格之形式,书风极为严谨端正。端整典雅之颂鼎、典雅整赡之大克鼎及稍具早期之风之毛公鼎等,皆为此期之代表。
  东周: 
  自平王东迁,周王室衰微,演变成列国纷争之局面,由于诸侯自制铜器,书法因受其影响,呈现浓厚的地域色彩。列国铜器可概略分为东土、西土、南土、北土及中土五大系统;因北土、中土出土器物及铭文俱少,所以以东土、西土及南土为代表。
  东土系——劲直峭拔
  包括齐、鲁、邾、莒、札、薛、滕诸国,以齐国为盛。其共同点为书体高长,笔划变为直线,与西周之曲线笔划异趣。齐陈曼簠之严整劲峭堪称东土系之杰作。
  西土系——古朴雄浑
  西土系包括秦、晋、虞、虢诸国,以秦最盛,其书体近似小篆,有古朴雄浑之风。
  秦并六国,书法亦融合各地之风,遂产生较完美之书法,为秦代小篆奠定良基。南土系——柔美浑圆
  南土系包括楚、吴、越、徐等国,而以楚最盛,书法柔美浑圆。值得注意的是徐国之器『王孙遗者钟』书风与齐器较近,章法纵横整齐,端整之中又有流丽之风;可知列国之书仍相互影响,东土、西土之分,也非绝对界限,交流亦不可能循后人所定之界进行。
  秦代金文渐至末流,所存石刻书迹亦不多存。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一法度、衡石、丈石之业,皆刻或铸于铜铁之上,以颁行天下。其以曲线为主,间架平稳,整齐中寓变化,气势奔放,堪称小篆之杰作,也为后代习小篆者提供了最可信之完整资料


  • 合阳民俗博物馆
  • 核心吧友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天亡殷


2025-05-21 08:44:37
广告
  • 合阳民俗博物馆
  • 核心吧友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内壁有铭文,长达291字,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 合阳民俗博物馆
  • 核心吧友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毛公鼎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内壁铸有多达498字的长篇铭文。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 合阳民俗博物馆
  • 核心吧友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西周墙盘


  • 合阳民俗博物馆
  • 核心吧友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西周散氏盘为西周后期厉王时代的青铜器,其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


  • 合阳民俗博物馆
  • 核心吧友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兮甲盘


  • 合阳民俗博物馆
  • 核心吧友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栾书缶


2025-05-21 08:38:37
广告
  • 合阳民俗博物馆
  • 核心吧友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先秦书法——石鼓文  
  概论:继金文的一种重要字体则是“籀文”。一般认为“籀文”也就是狭义所指的“大篆”。汉朝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说:“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此即是以籀为人名,因人而名书体的说法,其它尚有不同说法。但是这种文字已无迹可考了,现在可以看到这种文字体系的,就是“石鼓文”。
  石鼓文即是刻在鼓形石上的文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共十个,每块各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是歌咏秦国君游猎情况的,故也称“猎碣”。近代考证,认为它是战国时期的秦物。石在唐初被发现,后经历代辗转,原有700多字,现已仅存200多字,其中一石文字全无。
  《石鼓文》字势雄强浑厚,朴茂自然。用笔匀圆挺拔:结体已趋方正;章法行列均衡、疏朗。它是秦系文字继承西周书法特点的划时代的优秀作品。历代书家、名人赞誉和临摹者甚多。苏轼在他的《石鼓歌》中说:“上迫轩(轩辕黄帝)颌(仓颉)相唯诺,下揖冰(李阳冰)斯(李斯)同筘鞧”。意思就是,黄帝时期造字的仓颉对它也得表示称赞、尊敬。历史上的篆书名家,秦朝的李斯,唐朝的李阳冰,就是从石鼓文中培育出来的小学生。
  后来的小篆,即是由这种文字脱化而来。
  发展:三代传世之刻石,以石鼓文最着。据说其文词有诗经之遗风,书体则如「铁索金绳,龙腾鼎跃」,当奉为石刻之祖,诚为至言。
  石鼓之数凡十,高约三尺,直径二尺余,本是「碣」,唐人不识,看它长的像圆鼓,便给它起了这样一个名字。文字则刻于四周,内容多记狩猎之事,故又称「猎碣」,但书体尚古,极为难解,历经学者考订之后大体可读,体裁为四言诗,而修辞、用韵、诗风俱与诗经相近,应当是诗经时代的作品,旦大抵为东周秦国之书,大篆之代表作。
  考石鼓文之书体,与东周西土系极为酷似,但较西周金文整练,且笔划都是曲线,字型或长或方,随字而异,间架匀整,布白宽舒,有疏朗之趣,行款整齐,纵横成列,字体大小如一,益显端整浑厚之风。
  欧阳修又称「其字古而有法」,并不难明白石鼓文的美丽。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下一页 尾页
  • 17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合阳收藏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