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植诗用韵特征分析
(一)总览
曹植现存的篇幅较长的80首诗中,不考虑脱句情况,暂可分为“一韵到底”与“篇中转韵”两类。
其中,“一韵到底”的诗有57首,包括51首平声韵诗与6首仄声韵诗。“篇中转韵”的诗有23首,包括9首纯平声韵诗、0首纯仄声韵诗,3首平声转仄声诗、2首仄声转平声诗,以及9首转韵比较复杂的诗。
(二)平声韵与仄声韵
1.平声韵
根据总览信息,曹植“一韵到底”的诗作中,平声韵拥有着绝对优势,约占总数的90% ;而“篇中转韵”的诗作中,无论是单次转韵还是多次转韵,平声韵也都占据着绝大多数韵脚,仄声韵则至多与其“分庭抗礼”。这个结果,与徐青《古典诗律史》所指出的“汉魏诗歌……用仄韵数量较少”,是比较一致的。
从作品体裁上看,曹植的60首纯平声韵诗中,有31首是乐府歌辞,且均系广义上的清商乐,其中又有16首是相和歌辞。平声之字,一般拥有比较开阔的韵部,能为乐府诗提供更加完整流畅的叙事效果,入乐时也可以较好地与弦管丝竹相适应,比较符合相和歌辞的客观需求——“一切俗乐的特点是声音清越,哀怨动人。”(王运熙《清乐考略》)
从表现效果上看,潘来《类音》中归纳平声韵的发音特征:“平声舒唇,谓其开口。举舌对齿,声在舌颚之间,谓其齐齿。”则曹植常用的属于开口呼的阳、元韵,高亢舒扬,适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而属于齐齿呼的之、脂韵,悲愤压抑,适于表达复杂无奈的感情。此二种感情,正好与曹植生世心境相对照,也与建安风骨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精神内核相吻合。
2.仄声韵
但曹植亦有通篇仄声、转韵仄声的诗作,这主要还是视感情基调而定的。上声凄厉哀婉,长于表达抑郁愁苦的感情;入声短促爆发,长于表达强烈决绝的感情。曹植作为情感缜密的诗人,又是精通声律的大师,自然能够根据文本特征,分别驾驭平仄韵字,以此充分抒发胸中意气,为文字附带上音律的表现力,也正是从他开始挖掘和发现诗本身的音乐性,文人们才逐渐注意到并重视声律对文本的作用。
(三)“一韵到底”与“篇中转韵”
1.一韵到底
根据总览信息,曹植“一韵到底”的诗作计有57首,占总数约71%。
这其中,有的作品是因乐府体裁的要求,而必须一韵到底的,如《白马篇》、《名都篇》、《美女篇》,它们都拟自《齐瑟行》;有的作品或因创作时感情丰沛、一气呵成,或是借此展现交际礼节,从而一韵到底的,如《赠丁仪》《赠王粲》等赠诗,皆系一韵,精致巧妙,足见功底。
2.篇中转韵
“篇中转韵”的诗作有23首,其中多次转韵的有14首。
从记叙题材上看,多次转韵的诗作,或为作者的抒情言志诗(如《责躬》《朔风》),或为长篇的叙事诗(如《赠白马王彪》《鞞舞歌五首》),它们的韵脚,是随着情感和场景的变化而发生转变的。《鞞舞歌五首》是曹植新创的的歌舞辞,具有史诗性质,尽管似乎没有能够在宫廷中表演,但也蕴含着浓郁的乐舞叙事色彩,场景复杂、舞容缤纷、曲调多变,各场景之间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转韵。
从作品体裁上看,转韵诗作中不乏形制固定的乐府歌辞,通过研究其转韵特征,也可以类推总结同题乐府的场景和情感基调,如柳川顺子就《汉代鼙舞歌辞考究》中通过曹植的《鞞舞歌五首》,大致确定了汉代鞞舞歌辞的文本内容。
事实上,相和歌辞尤其是清商三调,其正曲部分分为若干个乐段,称为“解”,它们同时也是比较完整的意段,每个段落与前文用韵均不同,也可以想见场景是有所变化的。另外,乐府歌辞中的“大曲”是存在着“艳”“趋”“乱”的,“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艳在趋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这种相对独立的结构,一般都伴随着转韵。《灵芝篇》《孟冬篇》就直接写明了“乱曰”部分,《相和歌辞十八》则记载《置酒》(《箜篌引》)也是大曲,可谓是当时最高级最齐备的音乐形态。
(四)一些其他的特殊技巧
1.顶针
曹植作品存在着顶针续麻的修辞手法。
(1)其中有的是乐府体裁决定的,如《平陵东》这个乐府题,最初就是借此达到脉络连贯而又层次分明的效果,使情感在反复渲染中逐步加深的。(2)又如经典的《赠白马王彪》,惟一没有使用顶针格的第一、二章之间,并不换韵,而使用了顶真格的换章处皆换韵,或许正是后世“联章”(“变曲”)体的雏形。
2.重韵
曹植作品存在着重韵的现象。尽管一般认为重韵乃近体诗之大忌,古体诗并无此限制,但植长诗亦有“一韵到底”而全不犯重的,从这点看,或亦是一种特殊技巧。
(1)其中有的是古今字或繁简字导致的,如《帝舜赞》(政正),《学官颂》(誌志)。(2)还有的是句型反复导致的,如《桂之树行》(“桂之树,桂之树”)和《宜男花颂》(“厥贞伊何,其晔伊何”)。(3)更多的只是单纯的重韵,如《弃妇篇》(鸣灵成宁)、《美女篇》(难),正所谓“文者一定而难移,音者无方而易转”,此盖是韵随情变,故不拘于一二韵脚,得心应手而已,少许的重韵是决不妨碍流传千古的。
3.交韵
曹植作品存在着交韵的现象。如《桂之树行》(外存外天),《宝刀赋》(角截弱阙),《愍志赋》(下居宇庐)。
交韵是《诗经》中的常见韵式,优点在于变韵灵活、笔法自由、张力较强,适合表现较为复杂的情感,或用来处理句子中难以叶声的部分,也是作者用韵功力的体现。
其他参考文献:
王力《汉语语音史》
朱刚《乐府诗换韵与乐曲的关系》
王维民《乐府音乐与建安文人乐府诗》
杜晓勤《汉魏六朝五言诗“篇中转韵”》
毕林林《建安诗坛“五言腾踊”现象研究》
林家骊《清商乐曲辞定义、内涵与范畴界定》
王传飞《歌诗演唱与相和歌辞艺术的原生态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