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吧 关注:5,002贴子:55,025
  • 6回复贴,共1

曹植诗赋文用韵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以植吧《曹植集全译》为材料,以《广韵》为依据,以王璐《曹子建诗歌用韵考》、何越鸿《曹植诗韵谱分析》为参考,又综合诸位师友建议,适当做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分析和归正工作。


IP属地:湖北1楼2018-05-11 09:19回复
    一、用韵韵谱
    (一)赋类

    《东征赋》:营情轻旌;举御(上声,读为禦)与野。
    《游观赋》:娱除驱;聚举雨。
    《怀亲赋》:营停生;远反。
    《玄畅赋》:皇方纲祥望;镌存;伫羽;御驱(去声,区遇切)素;宇圃;藩田;欲俗。
    《幽思赋》:深阴心林吟;弦川传。
    《节游赋》:居虚隅疏渠殊庐;生茎荣鸣成;骝俦游忧舟求流愁;光霜常纲房。
    《感节赋》:求忧休游愁流丘;耀笑照飘;息匿翼;冥英声惊零生。
    《离思赋》:旗怡辞疑之;己喜。
    《释思赋》:别绝;驹疏;林心。
    《临观赋》:泽客;灵茎青荣;违归私飞。
    《潜志赋》:烈艺发;容恭通。
    《闲居赋》:俦忧;常翔;雨圃伫庑宇野渚;波华过。
    《慰子赋》:恋见叹观;光霜肠。
    《叙愁赋》:方长裳章皇房望伤徨乡。
    《秋思赋》:悲遗依衣稀飞悲;前天迁仙。
    《九愁赋》:哀徊阶怀;辞疑;悴遂;心林;攀言还;愁留舟;翔常殃王;同公江遭(疑为“逢”);怀回;挽远;旌庭形倾鸣声;遵亲滨群蓁人身尘岑禽心;遥条招。
    《娱宾赋》:张倡章纲;兰餐乾(即“干”繁体)。
    《愍志赋》:从通;离亏;下宇;居庐拘。
    《归思赋》:徂居虚;滨振蓁;为驰。
    《静思赋》:光当详;流求留。
    《感婚赋》:清英鸣营情成缨。
    《出妇赋》:人尘亲;零庭惊征声;穷终。
    《洛神赋》:藩辕山烦田川;散观畔;鸿龙松;月雪;霞波;度素露御;娟鲜权闲言;图琚躯裾隅;嬉旗芝怡辞之诗期欺疑持;徨阳翔芳长;侣渚羽女处伫;神尘;安还颜兰餐;波歌;逝裔卫;冈阳纲当浪乡珰王光;留愁;溯慕曙路去。
    《愁霖赋》:行精鸣;皇将;霖淋琴。
    《喜霁赋》:成诚;阳行。
    《登台赋》:情营清城荣鸣呈京明;扬量光王。
    《九华扇赋》:岑深林;分氲文;蓠池仪规;寒纨。
    《宝刀赋》:通凶;英营庭灵;壤象瀁;角(觉韵)截(月韵)弱(药韵)阙(月韵);阿荷。
    《车渠碗赋》:湄晖蕤追飞希;声庭形成征星惊精;章觥忘。
    《迷迭香赋》:晖墀;霜英芳裳光。
    《大暑赋》:方衡光黄苍;干烂岸散;分耘群;灵清荣;霜凉。
    《神龟赋》:方岗乡翔;然泉;露顾素;且辜鱼居;度喻;滨人晨振分;烛木谷壳。
    《白鹤赋》:祥光当伤凰行殃扬;惧忤;处羽;游流。
    《蝉赋》:阴林吟心;求流;暑斧罟予宇处圃;猿缘闲连缠捐燔;庭茎形;嘒逝;节洁。
    《鹦鹉赋》:名形;遗归飞希辉亏危疲。
    《鹖赋》:阻辅羽矩;岑林;翔场僵;墀晖。
    《离缴雁赋》:伤祥行方扬商翔康;云群闻;镬博;求流。
    《鹞雀赋》:小少饱;语旅鼠汝;营生倾听;惋蒜;唤观;移(去声,以豉切)刺翅避;去妪树语捕附句怖兔妒。
    《蝙蝠赋》:蝠式翼;似齿子;族木。
    《芙蓉赋》:灵茎庭荣桑;谷属绿烛足;游流。
    《酒赋》:珍辰身云;名清成萍;翔堂方;哗歌;飞晞;文仁贫。
    《槐赋》:尊门根恩;繁鲜。
    《橘赋》:乡光方;庭清生零荣;乖怀栖;和讹华家化。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8-05-11 09:20
    回复





      IP属地:湖北3楼2018-05-11 09:24
      回复
        (三)韵文类
        《皇子生颂》:志事忌釐(读为赉)嗣;祉喜;生荣经明祯声听。
        《玄俗颂》:颖景领静。
        《母仪颂》:女处序辅。
        《明贤颂》:宣言愆虔。
        《孔子庙颂》:宇处沮矩祜;家遐。
        《学官颂》:志诫记志识(去声,记);杰艺烈晰霓乂;恃已。
        《社颂》:社土古主举与宇叙。
        《宜男花颂》:何嘉何花;日瑟;臧昌。
        《冬至献袜履颂》:贞并城轻。
        《庖牺赞》:焉天畋玄。
        《女娲赞》:笙成形灵。
        《神农赞》:木谷俗。
        《黄帝赞》:哲灭制列。
        《少昊赞》:裔世系制。
        《颛顼赞》:辕天宣虔。
        《帝喾赞》:裔世察月。
        《帝尧赞》:辛尘春神。
        《帝舜赞》:圣政政命。
        《夏禹赞》:民神新亲仁纯。
        《殷汤赞》:仰王偿相。
        《汤祷桑林赞》:年天;牲零。
        《周文王赞》:王商方光。
        《周武王赞》:殷臣民宾。
        《周公赞》:稚利至义。
        《周成王赞》:傅素寤错。
        《汉高帝赞》:祥抗攘雄汤。
        《汉文帝赞》:身亲民淳。
        《汉景帝赞》:则国;昌康。
        《汉武帝赞》:光攘疆章王。
        《姜嫄简狄赞》:王纲祥唐。
        《禹妻赞》:急入执袭。
        《吹云赞》:物郁。
        《赤雀赞》:顾户;致至。
        《巢父赞》:耻耳;浊俗。
        《卞随赞》:子耻己矣。
        《商山四皓赞》:形争营贞宁。
        《三鼎赞》:器一吉出。
        《田开疆公孙接古冶子赞》:衅分。
        《长乐观画赞》:神春。
        《承露盘铭》:清停英经营明并零倾;器贵;德极秩。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8-05-11 09:29
        回复
          (四)用韵规律
          1.四声分用明显,平上、上去不通叶。

          如《娱宾赋》(张倡章纲)等。
          按:可见曹植的音律感极强,对音韵要求很高。
          陆云给陆机的信中提到:“李氏云,雪与列韵,曹便复不用。人亦复云‘曹不可用者,音自难得正。’”
          范文澜先生也指出:“作文始用声律,实当推原于陈王也……况如《赠白马王彪》云:‘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情诗》:‘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皆音节和谐,岂尽出暗合哉。”
          2.去声韵(祭、泰、至,等),或有跟入声叶。
          如《潜志赋》(烈艺发)、《学官颂》(杰艺烈晰)等。
          按:王力先生认为此或系中古去声源自上古入声,魏晋虽仍是上古音系,盖在过渡时期。
          3.有少量看似平去相叶的地方,并不是通押。
          如《神龟赋》(露顾素;且辜鱼居)等。
          按:此系韵字的声调与后世不同,也有系换韵的地方,只是看似通押。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8-05-11 09:30
          回复
            二、植诗用韵特征分析
            (一)总览

            曹植现存的篇幅较长的80首诗中,不考虑脱句情况,暂可分为“一韵到底”与“篇中转韵”两类。
            其中,“一韵到底”的诗有57首,包括51首平声韵诗与6首仄声韵诗。“篇中转韵”的诗有23首,包括9首纯平声韵诗、0首纯仄声韵诗,3首平声转仄声诗、2首仄声转平声诗,以及9首转韵比较复杂的诗。
            (二)平声韵与仄声韵
            1.平声韵

            根据总览信息,曹植“一韵到底”的诗作中,平声韵拥有着绝对优势,约占总数的90% ;而“篇中转韵”的诗作中,无论是单次转韵还是多次转韵,平声韵也都占据着绝大多数韵脚,仄声韵则至多与其“分庭抗礼”。这个结果,与徐青《古典诗律史》所指出的“汉魏诗歌……用仄韵数量较少”,是比较一致的。
            从作品体裁上看,曹植的60首纯平声韵诗中,有31首是乐府歌辞,且均系广义上的清商乐,其中又有16首是相和歌辞。平声之字,一般拥有比较开阔的韵部,能为乐府诗提供更加完整流畅的叙事效果,入乐时也可以较好地与弦管丝竹相适应,比较符合相和歌辞的客观需求——“一切俗乐的特点是声音清越,哀怨动人。”(王运熙《清乐考略》)
            从表现效果上看,潘来《类音》中归纳平声韵的发音特征:“平声舒唇,谓其开口。举舌对齿,声在舌颚之间,谓其齐齿。”则曹植常用的属于开口呼的阳、元韵,高亢舒扬,适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而属于齐齿呼的之、脂韵,悲愤压抑,适于表达复杂无奈的感情。此二种感情,正好与曹植生世心境相对照,也与建安风骨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精神内核相吻合。
            2.仄声韵
            但曹植亦有通篇仄声、转韵仄声的诗作,这主要还是视感情基调而定的。上声凄厉哀婉,长于表达抑郁愁苦的感情;入声短促爆发,长于表达强烈决绝的感情。曹植作为情感缜密的诗人,又是精通声律的大师,自然能够根据文本特征,分别驾驭平仄韵字,以此充分抒发胸中意气,为文字附带上音律的表现力,也正是从他开始挖掘和发现诗本身的音乐性,文人们才逐渐注意到并重视声律对文本的作用。
            (三)“一韵到底”与“篇中转韵”
            1.一韵到底
            根据总览信息,曹植“一韵到底”的诗作计有57首,占总数约71%。
            这其中,有的作品是因乐府体裁的要求,而必须一韵到底的,如《白马篇》、《名都篇》、《美女篇》,它们都拟自《齐瑟行》;有的作品或因创作时感情丰沛、一气呵成,或是借此展现交际礼节,从而一韵到底的,如《赠丁仪》《赠王粲》等赠诗,皆系一韵,精致巧妙,足见功底。
            2.篇中转韵
            “篇中转韵”的诗作有23首,其中多次转韵的有14首。
            从记叙题材上看,多次转韵的诗作,或为作者的抒情言志诗(如《责躬》《朔风》),或为长篇的叙事诗(如《赠白马王彪》《鞞舞歌五首》),它们的韵脚,是随着情感和场景的变化而发生转变的。《鞞舞歌五首》是曹植新创的的歌舞辞,具有史诗性质,尽管似乎没有能够在宫廷中表演,但也蕴含着浓郁的乐舞叙事色彩,场景复杂、舞容缤纷、曲调多变,各场景之间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转韵。
            从作品体裁上看,转韵诗作中不乏形制固定的乐府歌辞,通过研究其转韵特征,也可以类推总结同题乐府的场景和情感基调,如柳川顺子就《汉代鼙舞歌辞考究》中通过曹植的《鞞舞歌五首》,大致确定了汉代鞞舞歌辞的文本内容。
            事实上,相和歌辞尤其是清商三调,其正曲部分分为若干个乐段,称为“解”,它们同时也是比较完整的意段,每个段落与前文用韵均不同,也可以想见场景是有所变化的。另外,乐府歌辞中的“大曲”是存在着“艳”“趋”“乱”的,“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艳在趋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这种相对独立的结构,一般都伴随着转韵。《灵芝篇》《孟冬篇》就直接写明了“乱曰”部分,《相和歌辞十八》则记载《置酒》(《箜篌引》)也是大曲,可谓是当时最高级最齐备的音乐形态。
            (四)一些其他的特殊技巧

            1.顶针
            曹植作品存在着顶针续麻的修辞手法。
            (1)其中有的是乐府体裁决定的,如《平陵东》这个乐府题,最初就是借此达到脉络连贯而又层次分明的效果,使情感在反复渲染中逐步加深的。(2)又如经典的《赠白马王彪》,惟一没有使用顶针格的第一、二章之间,并不换韵,而使用了顶真格的换章处皆换韵,或许正是后世“联章”(“变曲”)体的雏形。
            2.重韵
            曹植作品存在着重韵的现象。尽管一般认为重韵乃近体诗之大忌,古体诗并无此限制,但植长诗亦有“一韵到底”而全不犯重的,从这点看,或亦是一种特殊技巧。
            (1)其中有的是古今字或繁简字导致的,如《帝舜赞》(政正),《学官颂》(誌志)。(2)还有的是句型反复导致的,如《桂之树行》(“桂之树,桂之树”)和《宜男花颂》(“厥贞伊何,其晔伊何”)。(3)更多的只是单纯的重韵,如《弃妇篇》(鸣灵成宁)、《美女篇》(难),正所谓“文者一定而难移,音者无方而易转”,此盖是韵随情变,故不拘于一二韵脚,得心应手而已,少许的重韵是决不妨碍流传千古的。
            3.交韵
            曹植作品存在着交韵的现象。如《桂之树行》(外存外天),《宝刀赋》(角截弱阙),《愍志赋》(下居宇庐)。
            交韵是《诗经》中的常见韵式,优点在于变韵灵活、笔法自由、张力较强,适合表现较为复杂的情感,或用来处理句子中难以叶声的部分,也是作者用韵功力的体现。
            其他参考文献:
            王力《汉语语音史》
            朱刚《乐府诗换韵与乐曲的关系》
            王维民《乐府音乐与建安文人乐府诗》
            杜晓勤《汉魏六朝五言诗“篇中转韵”》
            毕林林《建安诗坛“五言腾踊”现象研究》
            林家骊《清商乐曲辞定义、内涵与范畴界定》
            王传飞《歌诗演唱与相和歌辞艺术的原生态考察》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8-05-11 09:31
            回复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5-13 19: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