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璞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859572/answer/7534081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齐霄兄认为复屯盐本色以裕边储,均田赋丁差以苏困敝
这一段,是海瑞和张居正的改革对着干。但是我则认为刚刚相反。因为一条鞭法的核心就是均田赋丁差以苏困敝,把田赋和丁差均平化和货币化,以减少可怕劳役对生产造成的伤害。
而复屯盐本色,跟一条鞭法完全没关系啊……一条鞭法是针对的民户,而屯是针对的军户,盐针对的是盐户,是三个不同的改革方向。
我在另一个答案里刚好讨论过这个问题
如何评价最近共识网刊载的秦晖和刘仲敬的对谈? - 邓璞的回答
叶淇盐法改革以后,开中法制度被破坏,明朝除了划拨一部分军粮以外,主要采用的是收取盐课白银发到边镇,边镇再自己用白银采购粮食物资的办法。
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白银流入,盐课税额百年不变,而粮价100年涨了几倍……这样就出现了边储日坏的问题。
而且,大量白银流入边关,当地缺乏的却是实物,所以导致了边关更加恶性循环的通货膨胀,使得边关米价等远远高于内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给边军多少粮饷,他们一定是生活困苦,三餐不继,这是完全无法解决的问题。无论张居正从内地能搜刮到多少税收,永远解决不了边关的战斗力下降问题。
这样的情况下,要解决问题,需要的是强化到边镇的物资输送,而不是单纯的砸钱,这就是海瑞提出复屯盐本色以裕边储的根本原因。
但是这个问题就面对着两个方面的巨大压力。
1,盐商,习惯了躺着赚钱的盐商,已经不可能再愿意做运粮这种事情了。恢复开中法,就等于和盐商宣战,等于和他们每年上百万两的游说资金宣战。而且张居正的重要助手,张四维,他就出身在一个以盐业为根基的家庭,他的舅父王崇古和领路人杨博,也是同样的出身,而且王崇古和杨博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之交还是掌握山西边军的绝对重臣。
2,军将,白银更方便贪污,这个自然不用提了。白银做军饷,在明朝灭亡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里我们看一段明史里的著名“笑话”,当然这个是笑话纯粹是因为写史的人屁股歪得一塌糊涂。
庄烈庄烈帝即位,召为礼部右侍郎。延儒性警敏,善伺意指。崇祯元年冬,锦州兵哗,督师袁崇焕请给饷。帝御文华殿,召问诸大臣,皆请发内帑。延儒揣帝意,独进曰:“关门昔防敌,今且防兵。宁远哗,饷之,锦州哗,复饷之,各边且效尤。”帝曰:“卿谓何如?”延儒曰:“事迫,不得不发。但当求经久之策。”帝颔之,降旨责群臣。居数日,复召问,延儒曰:“饷莫如粟,山海粟不缺,缺银耳。何故哗?哗必有隐情,安知非骄弁构煽以胁崇焕邪?”帝方疑边将要挟,闻延儒言,大说,由此属意延儒。这一段出自《明史-奸臣传》里面关于周延儒的一段,周延儒认为山海关的兵有领到米(山海关靠海,运输很方便,还是囤积了大量军需的基地),断然不至于因为临时缺点钱就大规模哗变。而金庸先生尤其喜欢引用这一段,以此来证明袁崇焕先生的伟大,并把周延儒和崇祯彻底丑化为丑角。
礼部右侍郎周延儒奏道:“军士要挟,不单单是为了少饷,一定另有隐情。古人虽罗雀掘鼠,而军心不变。现在各处兵卒为甚么动辄鼓噪,其中必有原故。”崇祯道:“正如此说。古人尚有罗雀掘鼠的。今虽缺饷,哪里又会到这地步呢?”“罗雀掘鼠”这四字崇祯听得十分入耳。周延儒由于这四个字,向着首辅的位子迈进了一步。周延儒是江苏宜兴人,相貌十分漂亮,二十岁连中会元状元,这个江南才子小白脸,真是小说与戏剧中的标准小生,可惜人品太差,在《明史》中被列入《奸臣传》。本来这人也不算真的十分奸恶,他后来做首辅,也做了些好事的,只不过他事事迎合崇祯的心意。周延儒之奸,主要是崇祯性格的反映。但“逢主之恶”当然也就是奸。这个人和袁崇焕恰是两个极端。袁崇焕考进士考了许多次才取,相貌相当不漂亮①,性格则是十分的鲠直刚强。“罗雀掘鼠”是唐张巡的典故。张巡在睢阳被安禄山围困,苦守日久,军中无食,只得张网捉雀、掘穴捕鼠来充饥,但仍是死守不屈。罗雀掘鼠是不得已时的苦法子,受到敌人包围,只得苦挨,但怎能期望兵士在平时都有这种精神?
周延儒乘机中伤,崇祯在这时已开始对袁崇焕信心动摇。他提到袁崇焕以“清慎为己任”,似乎对他的“清”也有了怀疑。崇祯心中似乎这样想:“他自称是清官,为甚么却不断的向我要钱?”
袁崇焕又到锦州去安抚兵变,连疏请饷。十月初二,崇祯在文华殿集群臣商议,说道:“崇焕先前说道‘安抚锦州,兵变可弥’,现在却说‘军欲鼓噪,求发内帑’,为甚么与前疏这样矛盾?卿等奏来。”
“内帑”是皇帝私家库房的钱。因为户部答复袁崇焕说,国库里实在没有钱,所以袁崇焕请皇帝掏私人腰包来发欠饷。再加上说兵士鼓噪而提出要求,似乎隐含威胁,崇祯自然更加生气。
但是实际上,周延儒说的有错么?金庸先生引述的时候,卡掉了周延儒说当兵的不缺吃的这一段,搞得好像大明朝廷什么都没发一样,当兵要罗雀掘鼠了。
实际上,对明史有了解的人,读过原文以后,都会认为周延儒说得对,这实际上根本不是缺饷导致的兵变,也根本不是由下而上的兵变,而是边军大将们为了向朝廷勒索白银而搞出来的!!!
对于盐商和边将来说,白银就是命根子,而被他们收买的文臣也会为他们保卫这个命根子。
所谓张居正不敢用海瑞,是因为他也知道,自己的改革只是裱糊匠,糊弄一个几年内看起来光鲜的门面,真要解决问题是他自己没有胆子做的。
张居正秉国十年,他完成了从张璁桂萼开始一条鞭法全国推广,但是这个制度在财政上的效果?其实并不明显。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氵曹河通,居正以岁赋逾春,发水横溢,非决则涸,乃采氵曹臣议,督艘卒以孟冬月兑运,及岁初毕发,少罹水患。行之久,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互市饶马,乃减太仆种马,而令民以价纳,太仆金亦积四百余万。又为考成法以责吏治。
在财政上 最主要的成就是啥?是减少养马,让被强制养马的民户交现金来代役,把以前买马的银子还有民户交的钱凑一起,找蒙古人买马……这样马价格低廉质量又好,所以太仆寺省出来四百多万盈余而已。
而在这之前为什么大家都不知道蒙古人的马又便宜又好?
因为在打仗……隆庆四年,高拱主持之下和俺答达成了和议,双方开放互市,之后张居正改革的主要成果就是依赖于这次和议的成果,或者说其实就是高拱在隆庆后期政策的自然延续而已。
1,西北和平了,可以解除战备,减少开支。
2,开始互市,每年可以盈余几十万的马价银作为朝廷的储备金。
他没有对任何利益集团宣战的勇气,更不要说盐商和边将这样的庞然大物,他自然不可能去用愿意真正改革的海瑞了。
而大明朝终于还是亡了,就亡在了海瑞说的屯盐本色之上。
有足够勇气和足够眼光的人,在这样的时代,总是悲哀的,他们能看透一切,却始终陷在这个泥泞里,挣扎、挣扎,直到自己再也精疲力尽,呼吸停止。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859572/answer/7534081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齐霄兄认为复屯盐本色以裕边储,均田赋丁差以苏困敝
这一段,是海瑞和张居正的改革对着干。但是我则认为刚刚相反。因为一条鞭法的核心就是均田赋丁差以苏困敝,把田赋和丁差均平化和货币化,以减少可怕劳役对生产造成的伤害。
而复屯盐本色,跟一条鞭法完全没关系啊……一条鞭法是针对的民户,而屯是针对的军户,盐针对的是盐户,是三个不同的改革方向。
我在另一个答案里刚好讨论过这个问题
如何评价最近共识网刊载的秦晖和刘仲敬的对谈? - 邓璞的回答
叶淇盐法改革以后,开中法制度被破坏,明朝除了划拨一部分军粮以外,主要采用的是收取盐课白银发到边镇,边镇再自己用白银采购粮食物资的办法。
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白银流入,盐课税额百年不变,而粮价100年涨了几倍……这样就出现了边储日坏的问题。
而且,大量白银流入边关,当地缺乏的却是实物,所以导致了边关更加恶性循环的通货膨胀,使得边关米价等远远高于内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给边军多少粮饷,他们一定是生活困苦,三餐不继,这是完全无法解决的问题。无论张居正从内地能搜刮到多少税收,永远解决不了边关的战斗力下降问题。
这样的情况下,要解决问题,需要的是强化到边镇的物资输送,而不是单纯的砸钱,这就是海瑞提出复屯盐本色以裕边储的根本原因。
但是这个问题就面对着两个方面的巨大压力。
1,盐商,习惯了躺着赚钱的盐商,已经不可能再愿意做运粮这种事情了。恢复开中法,就等于和盐商宣战,等于和他们每年上百万两的游说资金宣战。而且张居正的重要助手,张四维,他就出身在一个以盐业为根基的家庭,他的舅父王崇古和领路人杨博,也是同样的出身,而且王崇古和杨博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之交还是掌握山西边军的绝对重臣。
2,军将,白银更方便贪污,这个自然不用提了。白银做军饷,在明朝灭亡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里我们看一段明史里的著名“笑话”,当然这个是笑话纯粹是因为写史的人屁股歪得一塌糊涂。
庄烈庄烈帝即位,召为礼部右侍郎。延儒性警敏,善伺意指。崇祯元年冬,锦州兵哗,督师袁崇焕请给饷。帝御文华殿,召问诸大臣,皆请发内帑。延儒揣帝意,独进曰:“关门昔防敌,今且防兵。宁远哗,饷之,锦州哗,复饷之,各边且效尤。”帝曰:“卿谓何如?”延儒曰:“事迫,不得不发。但当求经久之策。”帝颔之,降旨责群臣。居数日,复召问,延儒曰:“饷莫如粟,山海粟不缺,缺银耳。何故哗?哗必有隐情,安知非骄弁构煽以胁崇焕邪?”帝方疑边将要挟,闻延儒言,大说,由此属意延儒。这一段出自《明史-奸臣传》里面关于周延儒的一段,周延儒认为山海关的兵有领到米(山海关靠海,运输很方便,还是囤积了大量军需的基地),断然不至于因为临时缺点钱就大规模哗变。而金庸先生尤其喜欢引用这一段,以此来证明袁崇焕先生的伟大,并把周延儒和崇祯彻底丑化为丑角。
礼部右侍郎周延儒奏道:“军士要挟,不单单是为了少饷,一定另有隐情。古人虽罗雀掘鼠,而军心不变。现在各处兵卒为甚么动辄鼓噪,其中必有原故。”崇祯道:“正如此说。古人尚有罗雀掘鼠的。今虽缺饷,哪里又会到这地步呢?”“罗雀掘鼠”这四字崇祯听得十分入耳。周延儒由于这四个字,向着首辅的位子迈进了一步。周延儒是江苏宜兴人,相貌十分漂亮,二十岁连中会元状元,这个江南才子小白脸,真是小说与戏剧中的标准小生,可惜人品太差,在《明史》中被列入《奸臣传》。本来这人也不算真的十分奸恶,他后来做首辅,也做了些好事的,只不过他事事迎合崇祯的心意。周延儒之奸,主要是崇祯性格的反映。但“逢主之恶”当然也就是奸。这个人和袁崇焕恰是两个极端。袁崇焕考进士考了许多次才取,相貌相当不漂亮①,性格则是十分的鲠直刚强。“罗雀掘鼠”是唐张巡的典故。张巡在睢阳被安禄山围困,苦守日久,军中无食,只得张网捉雀、掘穴捕鼠来充饥,但仍是死守不屈。罗雀掘鼠是不得已时的苦法子,受到敌人包围,只得苦挨,但怎能期望兵士在平时都有这种精神?
周延儒乘机中伤,崇祯在这时已开始对袁崇焕信心动摇。他提到袁崇焕以“清慎为己任”,似乎对他的“清”也有了怀疑。崇祯心中似乎这样想:“他自称是清官,为甚么却不断的向我要钱?”
袁崇焕又到锦州去安抚兵变,连疏请饷。十月初二,崇祯在文华殿集群臣商议,说道:“崇焕先前说道‘安抚锦州,兵变可弥’,现在却说‘军欲鼓噪,求发内帑’,为甚么与前疏这样矛盾?卿等奏来。”
“内帑”是皇帝私家库房的钱。因为户部答复袁崇焕说,国库里实在没有钱,所以袁崇焕请皇帝掏私人腰包来发欠饷。再加上说兵士鼓噪而提出要求,似乎隐含威胁,崇祯自然更加生气。
但是实际上,周延儒说的有错么?金庸先生引述的时候,卡掉了周延儒说当兵的不缺吃的这一段,搞得好像大明朝廷什么都没发一样,当兵要罗雀掘鼠了。
实际上,对明史有了解的人,读过原文以后,都会认为周延儒说得对,这实际上根本不是缺饷导致的兵变,也根本不是由下而上的兵变,而是边军大将们为了向朝廷勒索白银而搞出来的!!!
对于盐商和边将来说,白银就是命根子,而被他们收买的文臣也会为他们保卫这个命根子。
所谓张居正不敢用海瑞,是因为他也知道,自己的改革只是裱糊匠,糊弄一个几年内看起来光鲜的门面,真要解决问题是他自己没有胆子做的。
张居正秉国十年,他完成了从张璁桂萼开始一条鞭法全国推广,但是这个制度在财政上的效果?其实并不明显。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氵曹河通,居正以岁赋逾春,发水横溢,非决则涸,乃采氵曹臣议,督艘卒以孟冬月兑运,及岁初毕发,少罹水患。行之久,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互市饶马,乃减太仆种马,而令民以价纳,太仆金亦积四百余万。又为考成法以责吏治。
在财政上 最主要的成就是啥?是减少养马,让被强制养马的民户交现金来代役,把以前买马的银子还有民户交的钱凑一起,找蒙古人买马……这样马价格低廉质量又好,所以太仆寺省出来四百多万盈余而已。
而在这之前为什么大家都不知道蒙古人的马又便宜又好?
因为在打仗……隆庆四年,高拱主持之下和俺答达成了和议,双方开放互市,之后张居正改革的主要成果就是依赖于这次和议的成果,或者说其实就是高拱在隆庆后期政策的自然延续而已。
1,西北和平了,可以解除战备,减少开支。
2,开始互市,每年可以盈余几十万的马价银作为朝廷的储备金。
他没有对任何利益集团宣战的勇气,更不要说盐商和边将这样的庞然大物,他自然不可能去用愿意真正改革的海瑞了。
而大明朝终于还是亡了,就亡在了海瑞说的屯盐本色之上。
有足够勇气和足够眼光的人,在这样的时代,总是悲哀的,他们能看透一切,却始终陷在这个泥泞里,挣扎、挣扎,直到自己再也精疲力尽,呼吸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