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明朝版【长筱合战】结局反转:八旗铁骑打败明朝-朝鲜火器联军?
长筱合战中,装备火器的织田-德川联军在防马栅栏的阵地上打败武田骑兵,而萨尔浒之战的富察之战后金骑兵却打败明朝和朝鲜联军
而且富察之战,明朝-朝鲜联军也使用了防马栅栏对抗骑兵冲击。
1973 年,桓仁县农民在治河时,从富察之野战场掘出长 1m,口径 120mm 以上的铁炮 6 门,从长度和
口径看,属于朝军使用的“天字铳”。
万历四十七年(1619)二月,都元帅姜弘立、副元帅金景瑞带领朝军 13,000人渡过鸭绿江,归入明军南路指挥官·辽阳总兵刘綎麾下。这支军队携带大批火器,鸟铳手数目超过 5,000 名,内含精锐京炮手和降倭,并有数目不详的“铁丸铳筒”与“放箭铳筒”随行,由于刘綎系南军宿将,曾两次入朝参战,支持李朝训练新军,麾下亦有降倭鸟铳手,对朝军火器及阵法极其熟悉。这一人事安排显然来自杨镐的深思熟虑。
三月二日,联军与金军小部队于董鄂遭遇,交战中,“贼魁弯弓突出,我军辟易。元帅督令再进,京炮手李成龙放丸中之。”
据《满洲实录》记载,此役,牛录额真“额尔纳、额赫死于阵中”,则上文所提“贼魁”似应为二者中之一人。
三月五日晨,朝军渐次开入富察(fuca)之野。前队军团由左营和明海盖道康应乾率领的明军步兵组成,中、右营依次在其后。此时刘綎所带明军主力已在前方的阿布达里岗全军覆没。八旗四出哨探之游骑已发现朝军位置,大贝勒代善并不急于攻击,命令休憩完毕后再进攻,
而朝军对此竟一无所知。直到明军锋镝余生者“带创流血来投”,朝军前队方知噩耗,一时哗然,匆忙排阵。
大队金军即于此时涌出瓦尔喀什谷地,发动进攻。《栅中日录》载:才数十里至富车地,连闻大炮三声。元帅拨马,驰登路左高阜,回飙突起,烟尘涨天,必是贼兆。即令左营阵前面高峰;中营阵于元帅所登之阜;右营阵南边一阜。中、右营实时排阵,而左营则已阵于平原。元帅令别将朴兰英驰去左营,使之抬移高阜,则贼骑已迫阵前,势难移动……。
前队兵与中营间距离仅千步,左营主将金应河“戒阵勿纳败军”,却未能将明军败讯传达中营。姜弘立在部署阵形时,尚不知刘綎败殁之确讯。朝军各营往来讯息不畅之弊端暴露无遗。相较之下,金军运动坚决快捷,迅速逼近朝军前队。朝军若移营,离开既设阵地向北面山峰运动,必将直面骑兵冲击,阵形很难保持,迫使前队军团接受在平原与金军一战。此时姜弘立亦接到刘綎阵亡,明军 主力被悉数歼灭之确切讯息。虽然大势已去,但朝军将领仍企图作最后努力。姜弘立则命右营往援前队,加强第一线力量。这一举措也意味着除了其本身所在的中营外,再无预备队可投入战场。而当右营赶到前线时,已来不及与前队军合阵,仅仅连营而已。
女真骑兵突入富察之野后,张开两翼,将前队军团包围。观察之后,判定两营结合处为薄弱部位,以数千骑兵“横截两阵间”,割裂其联系。右营仓促赴援,很快溃散。左营则奋力抵抗。起初由于拒马木的阻碍,加之鸟铳、三眼铳的火力,使“虏骑阻而不能突,而屡进屡退”。
但此时“风突转向明兵”,铳手在劲风中无法瞄准,射击无序。金军趁机搬开拒马木,接下来的战斗只
能称之为屠杀。前队军团全军覆没,金应河奋战到最后一刻阵亡,而朝军亦于是役后决定放弃抵抗投降。
后金军如何撤除拒马木,明、朝鲜史料记载不一。朝鲜史料称,后金军是用马群将拒马冲开。明朝史料
则称是女真兵将拒马木搬开,笔者倾向于明朝史书之记载。李肯翊:《燃藜室记述》,422页。
就战斗规模而言,富察之战并不逊于长篠合战或平壤之战,但结果却是拥有火器技术优势的一方败北。如果片面强调风向突变这一因素,不对技术和战术细节作细致考量的话,可能会得出联军覆败是出于偶然的结论。实际上,双
方兵力的巨大差异是失败的首要因素。参战朝军两营兵力合计 6,850 名,鸟铳手数额为 3,000 名以上。加上明军参战步兵,共计 9,000 名左右,《老档》称参战联军兵有 2 万。《满文老档》,80 页。
参战八旗兵数并无确切记载,有两种说法,6万,4万
(1)6万说
陈佳华:《清初四百牛录考释》,《北方文物》1984 年第 3 期,8-12 页。郭成康推算萨尔浒战役时,金之
牛录数为 231 牛录又 995 甲,则可粗略推算出金之兵员数额为 6 万 4 千人左右。《清初牛录的数目》,《清
史研究通讯》1987 年第 1 期,31-35 页。
(2)4万说在三月初二击破杜松、马林两军后,努尔哈齐率 4,000 兵回赫图阿拉镇守,但四大贝勒全部投入南线战场,并无哪一旗分缺席。李民寏称金军击破前队,围困中营时“漫山蔽野者,亡虑数三万骑”,应非虚夸。
若保守估计八旗参战兵数为 4 万,则联军与后金军的兵力对比为 1:4.44。考虑到金军绝大部分是骑兵而联军尽为步卒这一兵种差异,双方的劣势更加明显。
当然萨尔浒之战的八旗主力不可能全部参与富察之战,以上八旗军人数还要打个折。
长筱合战中,装备火器的织田-德川联军在防马栅栏的阵地上打败武田骑兵,而萨尔浒之战的富察之战后金骑兵却打败明朝和朝鲜联军
而且富察之战,明朝-朝鲜联军也使用了防马栅栏对抗骑兵冲击。
1973 年,桓仁县农民在治河时,从富察之野战场掘出长 1m,口径 120mm 以上的铁炮 6 门,从长度和
口径看,属于朝军使用的“天字铳”。
万历四十七年(1619)二月,都元帅姜弘立、副元帅金景瑞带领朝军 13,000人渡过鸭绿江,归入明军南路指挥官·辽阳总兵刘綎麾下。这支军队携带大批火器,鸟铳手数目超过 5,000 名,内含精锐京炮手和降倭,并有数目不详的“铁丸铳筒”与“放箭铳筒”随行,由于刘綎系南军宿将,曾两次入朝参战,支持李朝训练新军,麾下亦有降倭鸟铳手,对朝军火器及阵法极其熟悉。这一人事安排显然来自杨镐的深思熟虑。
三月二日,联军与金军小部队于董鄂遭遇,交战中,“贼魁弯弓突出,我军辟易。元帅督令再进,京炮手李成龙放丸中之。”
据《满洲实录》记载,此役,牛录额真“额尔纳、额赫死于阵中”,则上文所提“贼魁”似应为二者中之一人。
三月五日晨,朝军渐次开入富察(fuca)之野。前队军团由左营和明海盖道康应乾率领的明军步兵组成,中、右营依次在其后。此时刘綎所带明军主力已在前方的阿布达里岗全军覆没。八旗四出哨探之游骑已发现朝军位置,大贝勒代善并不急于攻击,命令休憩完毕后再进攻,
而朝军对此竟一无所知。直到明军锋镝余生者“带创流血来投”,朝军前队方知噩耗,一时哗然,匆忙排阵。
大队金军即于此时涌出瓦尔喀什谷地,发动进攻。《栅中日录》载:才数十里至富车地,连闻大炮三声。元帅拨马,驰登路左高阜,回飙突起,烟尘涨天,必是贼兆。即令左营阵前面高峰;中营阵于元帅所登之阜;右营阵南边一阜。中、右营实时排阵,而左营则已阵于平原。元帅令别将朴兰英驰去左营,使之抬移高阜,则贼骑已迫阵前,势难移动……。
前队兵与中营间距离仅千步,左营主将金应河“戒阵勿纳败军”,却未能将明军败讯传达中营。姜弘立在部署阵形时,尚不知刘綎败殁之确讯。朝军各营往来讯息不畅之弊端暴露无遗。相较之下,金军运动坚决快捷,迅速逼近朝军前队。朝军若移营,离开既设阵地向北面山峰运动,必将直面骑兵冲击,阵形很难保持,迫使前队军团接受在平原与金军一战。此时姜弘立亦接到刘綎阵亡,明军 主力被悉数歼灭之确切讯息。虽然大势已去,但朝军将领仍企图作最后努力。姜弘立则命右营往援前队,加强第一线力量。这一举措也意味着除了其本身所在的中营外,再无预备队可投入战场。而当右营赶到前线时,已来不及与前队军合阵,仅仅连营而已。
女真骑兵突入富察之野后,张开两翼,将前队军团包围。观察之后,判定两营结合处为薄弱部位,以数千骑兵“横截两阵间”,割裂其联系。右营仓促赴援,很快溃散。左营则奋力抵抗。起初由于拒马木的阻碍,加之鸟铳、三眼铳的火力,使“虏骑阻而不能突,而屡进屡退”。
但此时“风突转向明兵”,铳手在劲风中无法瞄准,射击无序。金军趁机搬开拒马木,接下来的战斗只
能称之为屠杀。前队军团全军覆没,金应河奋战到最后一刻阵亡,而朝军亦于是役后决定放弃抵抗投降。
后金军如何撤除拒马木,明、朝鲜史料记载不一。朝鲜史料称,后金军是用马群将拒马冲开。明朝史料
则称是女真兵将拒马木搬开,笔者倾向于明朝史书之记载。李肯翊:《燃藜室记述》,422页。
就战斗规模而言,富察之战并不逊于长篠合战或平壤之战,但结果却是拥有火器技术优势的一方败北。如果片面强调风向突变这一因素,不对技术和战术细节作细致考量的话,可能会得出联军覆败是出于偶然的结论。实际上,双
方兵力的巨大差异是失败的首要因素。参战朝军两营兵力合计 6,850 名,鸟铳手数额为 3,000 名以上。加上明军参战步兵,共计 9,000 名左右,《老档》称参战联军兵有 2 万。《满文老档》,80 页。
参战八旗兵数并无确切记载,有两种说法,6万,4万
(1)6万说
陈佳华:《清初四百牛录考释》,《北方文物》1984 年第 3 期,8-12 页。郭成康推算萨尔浒战役时,金之
牛录数为 231 牛录又 995 甲,则可粗略推算出金之兵员数额为 6 万 4 千人左右。《清初牛录的数目》,《清
史研究通讯》1987 年第 1 期,31-35 页。
(2)4万说在三月初二击破杜松、马林两军后,努尔哈齐率 4,000 兵回赫图阿拉镇守,但四大贝勒全部投入南线战场,并无哪一旗分缺席。李民寏称金军击破前队,围困中营时“漫山蔽野者,亡虑数三万骑”,应非虚夸。
若保守估计八旗参战兵数为 4 万,则联军与后金军的兵力对比为 1:4.44。考虑到金军绝大部分是骑兵而联军尽为步卒这一兵种差异,双方的劣势更加明显。
当然萨尔浒之战的八旗主力不可能全部参与富察之战,以上八旗军人数还要打个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