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篇很感动的文 原文来自于木鱼的新浪微博
新三国 斯人独寂寥
“三弟,你死得冤,怪哥哥没有听你的话,如果我能早早伐吴,你何至遭此毒手。”
谁多次劝阻刘备伐吴?是孔明。
谁间接导致了张飞的悲剧?还是孔明。
皇叔啊,你字字句句痛责自己,却一字一字,都如尖利的刀,一刀一刀剜着孔明的心。你一字一句只见悲痛,字字句句,却分明血迹淋漓,不着意间就将孔明凌迟碎剐了。
“朕没有你的扶助,就不能自立了吗?”
连赵云都敏感地扭头看向孔明。如此双关,是要告诉孔明,你真的气恨他?你看不到他脸上掠过的黯然。这一刻,你的心里只有兄弟和仇恨,没有江山,没有这个曾辅佐你建立基业的先生。
“不劳丞相了,朕亲自撰写伐吴檄文。”不是尴尬,而是震惊。孔明眼里有惊痛闪了一下,瞬间便平复,低眉俯首,恭恭敬敬一句“遵命”。恭敬谨慎得令人不寒而栗。
三顾草庐时,皇叔说,永远尊孔明为先生。可直到孔明称病,皇叔才探知孔明为何不赞成晋位汉中王。两年多啊,孔明可还是曾经倚为肱股的先生?
东吴招亲前,皇叔与孔明推心置腹,那时,他也曾动情地跪在地上,眼里是赤子般清澈的忠诚。
此刻,他还是跪在地上,此心一如往昔般忠诚,眼中,却只见沉郁的痛楚。
隆中有卧龙,好为梁父吟。风清月明时,需要抚琴一曲,以寄畅怀,忧思难诉时,更需寄琴以纾忧。琴在手,很淡,淡到看不出他心中有任何的忧愤。连那琴声也不见半点激愤。不提防被微蹙的眉峰,暴露出淡定背后汹涌如滔的心潮。
不然,那一根琴弦如何会骤然而断。他抬眼,细数掌间的沧桑,然后,缓缓握成拳,把过往与未来一起握在手心。
选择出山时,就该想到有这一路的艰辛险阻。
丞相的人格魅力,是在一次次误解与孤忠之间,一再被强化的。明知如此的憋屈,于历史似有违,对诸葛很不公,却又心甘情愿地跟着虐人的情节一次次让自己也撕心裂肺。
原本也是一介清傲的高洁之士,偏偏要他违心地放下自己的尊严。上表请罪,无非一道奏章。却是在江山大业与孤高自守之间无奈地选择委屈自己,担下了原本不该担下的罪责。然后,继续坚定地为刘备谋划该谋划的一切。
走出这一步,还有什么委屈他不能隐忍?还有什么重任他不能担当?还有什么理由怀疑他的忠心?
皇叔何其忍心。大军出征,明知道,那道目光会一直追随着自己穿越川蜀险关。还是一眼都不看孔明。哪怕对视一眼,给他一个宽慰都不肯吗?
新三国 斯人独寂寥
“三弟,你死得冤,怪哥哥没有听你的话,如果我能早早伐吴,你何至遭此毒手。”
谁多次劝阻刘备伐吴?是孔明。
谁间接导致了张飞的悲剧?还是孔明。
皇叔啊,你字字句句痛责自己,却一字一字,都如尖利的刀,一刀一刀剜着孔明的心。你一字一句只见悲痛,字字句句,却分明血迹淋漓,不着意间就将孔明凌迟碎剐了。
“朕没有你的扶助,就不能自立了吗?”
连赵云都敏感地扭头看向孔明。如此双关,是要告诉孔明,你真的气恨他?你看不到他脸上掠过的黯然。这一刻,你的心里只有兄弟和仇恨,没有江山,没有这个曾辅佐你建立基业的先生。
“不劳丞相了,朕亲自撰写伐吴檄文。”不是尴尬,而是震惊。孔明眼里有惊痛闪了一下,瞬间便平复,低眉俯首,恭恭敬敬一句“遵命”。恭敬谨慎得令人不寒而栗。
三顾草庐时,皇叔说,永远尊孔明为先生。可直到孔明称病,皇叔才探知孔明为何不赞成晋位汉中王。两年多啊,孔明可还是曾经倚为肱股的先生?
东吴招亲前,皇叔与孔明推心置腹,那时,他也曾动情地跪在地上,眼里是赤子般清澈的忠诚。
此刻,他还是跪在地上,此心一如往昔般忠诚,眼中,却只见沉郁的痛楚。
隆中有卧龙,好为梁父吟。风清月明时,需要抚琴一曲,以寄畅怀,忧思难诉时,更需寄琴以纾忧。琴在手,很淡,淡到看不出他心中有任何的忧愤。连那琴声也不见半点激愤。不提防被微蹙的眉峰,暴露出淡定背后汹涌如滔的心潮。
不然,那一根琴弦如何会骤然而断。他抬眼,细数掌间的沧桑,然后,缓缓握成拳,把过往与未来一起握在手心。
选择出山时,就该想到有这一路的艰辛险阻。
丞相的人格魅力,是在一次次误解与孤忠之间,一再被强化的。明知如此的憋屈,于历史似有违,对诸葛很不公,却又心甘情愿地跟着虐人的情节一次次让自己也撕心裂肺。
原本也是一介清傲的高洁之士,偏偏要他违心地放下自己的尊严。上表请罪,无非一道奏章。却是在江山大业与孤高自守之间无奈地选择委屈自己,担下了原本不该担下的罪责。然后,继续坚定地为刘备谋划该谋划的一切。
走出这一步,还有什么委屈他不能隐忍?还有什么重任他不能担当?还有什么理由怀疑他的忠心?
皇叔何其忍心。大军出征,明知道,那道目光会一直追随着自己穿越川蜀险关。还是一眼都不看孔明。哪怕对视一眼,给他一个宽慰都不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