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斯塔吧 关注:193贴子:14,729
  • 0回复贴,共1

艾滋病能治了?港大宣布研发出可清除艾滋病毒的新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香港大学宣布,该校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研制出一种新型抗体药物(BiIA-SG),在小鼠身上成功进行实验。据介绍,BiIA-SG通过结合宿主细胞表面的CD4蛋白,能有策略地伏击艾滋病病毒,保护细胞不被感染。该药物能有策略地伏击艾滋病病毒,保护细胞不被感染。另外,基因导入的BiIA-SG可以在小鼠体内持续发挥功效,并且清除已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细胞。
但有人说,实验只是在小白鼠身上成功了,如果要延伸到人体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能否认这确实是艾滋病新药研发的巨大进展,是艾滋病患者的福音,更是“恐艾”者的福音。毕竟,很多人对艾滋病的误解和恐惧太深太深了.......误解一: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艾滋病患者
携带艾滋病病毒,不一定有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在开始阶段并没有什么明显症状,这时就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当携带者的免疫功能被破坏到一定程度时,其他病毒就会趁虚而入,这时候就是艾滋病患者了。从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到艾滋病患者短则几个月,长则十几年。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艾滋病携带者不及时治疗,那么早晚会发展成艾滋病患者。
误解二:艾滋病一旦感染必死无疑目前临床推荐的“鸡尾酒疗法”,即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在艾滋病的控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面已经有一定的效果。
该治疗方案是通过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艾滋病。从而减少单一用药产生的抗药性,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使被破坏的机体免疫功能部分甚至全部恢复,从而延缓病程进展,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误解三:感染艾滋病能不能生宝宝?艾滋病患者生的宝宝并不一定也有艾滋病!
在不做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艾滋病毒通过母婴传播的概率只有15%~45%,而通过母婴阻断技术对生育过程进行干预后,艾滋病患者生出健康宝宝的概率高达98%!
误解四:唾液也是液体,接吻会感染艾滋病
要知道,口腔的机械屏障作用以及唾液中的各种艾滋病病毒抑制成分使唾液传播的机会变得很小。
完整无破损的口腔黏膜可以阻止各种微生物(包括艾滋病病毒)的侵袭,加上口腔唾液具有冲洗和稀释作用,能将艾滋病病毒冲入胃内,进而被胃酸杀死。
但是,如果你的口腔内有破损,不巧这时你又在kiss。kiss过后,突然发现--你的另一半牙龈出血或是口腔溃疡及口腔黏膜破损,不巧Ta又是艾滋病毒感染者......那么在这么多的巧合下,你就有可能会通过kiss感染艾滋病。


1楼2018-05-02 08:3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