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战国初期,楚惠王利用各国内部变动、无力外顾和越国衰败之机,与秦和好继续执行安邦定国、伺机发展的方针,在对外争夺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自此,楚东拓疆土至泗水之上,尽有江淮以北之地。
2、楚简王灭莒
公元前432年,楚惠王卒,但国威不减,第二年,即公元前431年(楚简王元年),楚又灭掉了莒国。
点评:楚国重又复强,以大国强国的地位步入战国的行列,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但此后楚声王别无建树。
3、楚声王为“盗”所杀
公元前402年(楚声王六年),楚声王在位仅六年,即为造反的国民所杀。
点评:一个国王为“盗”所杀,这在楚国历史上是唯一的一例。从中可见,战国后,楚国明显具有呈升沉双向发展的特点:一方面,由于昭、惠王时期的复兴,楚国对外争夺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另一方面,楚国长期实行王室宗亲专政,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日益加深与激化。
4、楚悼王与三晋相争
公元前400年(楚悼王二年),楚抢先一步,与韩、魏争夺郑国地,三晋立即联合起来反击。楚国为了摆脱被动地位,接着连年攻周攻郑攻韩。公元前393年(楚悼王九年),魏为打击楚国攻郑,楚不示弱,亦于同年攻韩。过两年,即公元前391年(楚悼王十一年),三晋联军大举攻楚,连败楚军于大梁。楚国势孤害怕,只得向秦国求援,三晋才停止了攻击。
点评:楚悼王即位后,由于各国竞相改革成功,重又开始激烈的争夺。这时的争夺与春秋时期已明显不同,过去是争夺与国,旨在立威定霸;现在则是争城略地,吞并他国,具有新的封建兼并战争性质。三晋见楚、秦合作,转而又与齐结好。此后,魏、秦争夺进一步激烈,赵徙都邯郸,韩则全力攻打宋、郑,三晋严重地威胁着楚国。
5、楚悼王重振声威
公元前383年(楚悼王十九年),赵大举攻卫,卫国不支,向魏求援。魏武侯出兵救卫,败赵军于兔台。第二年,赵又围卫,卫又向魏求援,魏于是出兵攻赵,夺得赵地刚平,进而攻取赵河东地。赵国惊恐,只得向楚国求救。楚悼王毫不犹豫,立即出兵救赵,败魏军,兵锋直抵黄河两岸。
点评:楚悼王通过吴起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使楚国国力迅速强大起来。由于三晋激烈争夺土地、,它们之间的裂痕也逐渐加深。楚援赵败魏,使三晋相联局面瓦解,实际上就是解除了三晋对楚国的威胁。因此,楚国一扫过去贫弱局面,变被动挨打为主动进攻,击败当时列强之首魏国,饮马黄河,有复重振昔日楚庄王称霸中原之势,故中原各国感到害怕。
6、楚宣王西拓巴蜀
从公元前363年(楚宣王七年)起,楚宣王乘秦、魏激战之机,沿汉水西上,褒汉之地旋即为楚所有。
点评:楚国势力伸入到巴蜀地区。
7、楚宣王救赵
公元前354年(楚宣王十六年),魏攻赵,进围邯郸,形势严重,赵向齐、楚同时求救。楚宣王经过深思熟虑,派景舍起兵救赵。景舍故意让邯郸仍为魏所攻破,景舍则乘机夺取了魏地。次年,即公元前352年(楚宣王十八年),魏虽在桂陵之战中失败,这时韩国军队打败齐、宋、卫联军。齐国只得请恰在前线的景舍出面调解,使齐、魏战争结束。
点评:楚国既夺取了魏国的土地,又救赵助齐,与赵、齐结好,魏国则不敢得罪楚国,在关键时刻,同意景舍出面为齐、魏调解。在魏、齐、赵争战中,楚国举足轻重,获利最多,堪称“强国”。从中可见楚国当时君臣团结,政治稳定,国力强盛,为中原各国所畏惧。这是楚国自吴起变法失败后,楚肃、宣王坚持奉行休兵自重的策略所取得的。
8、楚威王徐州之战
魏惠王于公元前334年(楚威王六年)至徐州(今山东微山东北)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楚威王对此愤怒已极、第二年,即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七年),即亲领大军伐齐,进围徐州,大败齐国。赵、燕两国也乘机分别出兵攻打齐国。此即“徐州之战”。
点评:“徐州相王”,是战国中前期一件大事。它标志着魏国的霸主地位已经丧失,从此战国时代的封建兼并战争已进入了新的阶段。楚威王抓住良机,取得了败齐弱魏,插足中原的胜利。这样,楚国的势力直至泗水之上,楚威王的声望,煊赫一时。
2、楚简王灭莒
公元前432年,楚惠王卒,但国威不减,第二年,即公元前431年(楚简王元年),楚又灭掉了莒国。
点评:楚国重又复强,以大国强国的地位步入战国的行列,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但此后楚声王别无建树。
3、楚声王为“盗”所杀
公元前402年(楚声王六年),楚声王在位仅六年,即为造反的国民所杀。
点评:一个国王为“盗”所杀,这在楚国历史上是唯一的一例。从中可见,战国后,楚国明显具有呈升沉双向发展的特点:一方面,由于昭、惠王时期的复兴,楚国对外争夺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另一方面,楚国长期实行王室宗亲专政,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日益加深与激化。
4、楚悼王与三晋相争
公元前400年(楚悼王二年),楚抢先一步,与韩、魏争夺郑国地,三晋立即联合起来反击。楚国为了摆脱被动地位,接着连年攻周攻郑攻韩。公元前393年(楚悼王九年),魏为打击楚国攻郑,楚不示弱,亦于同年攻韩。过两年,即公元前391年(楚悼王十一年),三晋联军大举攻楚,连败楚军于大梁。楚国势孤害怕,只得向秦国求援,三晋才停止了攻击。
点评:楚悼王即位后,由于各国竞相改革成功,重又开始激烈的争夺。这时的争夺与春秋时期已明显不同,过去是争夺与国,旨在立威定霸;现在则是争城略地,吞并他国,具有新的封建兼并战争性质。三晋见楚、秦合作,转而又与齐结好。此后,魏、秦争夺进一步激烈,赵徙都邯郸,韩则全力攻打宋、郑,三晋严重地威胁着楚国。
5、楚悼王重振声威
公元前383年(楚悼王十九年),赵大举攻卫,卫国不支,向魏求援。魏武侯出兵救卫,败赵军于兔台。第二年,赵又围卫,卫又向魏求援,魏于是出兵攻赵,夺得赵地刚平,进而攻取赵河东地。赵国惊恐,只得向楚国求救。楚悼王毫不犹豫,立即出兵救赵,败魏军,兵锋直抵黄河两岸。
点评:楚悼王通过吴起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使楚国国力迅速强大起来。由于三晋激烈争夺土地、,它们之间的裂痕也逐渐加深。楚援赵败魏,使三晋相联局面瓦解,实际上就是解除了三晋对楚国的威胁。因此,楚国一扫过去贫弱局面,变被动挨打为主动进攻,击败当时列强之首魏国,饮马黄河,有复重振昔日楚庄王称霸中原之势,故中原各国感到害怕。
6、楚宣王西拓巴蜀
从公元前363年(楚宣王七年)起,楚宣王乘秦、魏激战之机,沿汉水西上,褒汉之地旋即为楚所有。
点评:楚国势力伸入到巴蜀地区。
7、楚宣王救赵
公元前354年(楚宣王十六年),魏攻赵,进围邯郸,形势严重,赵向齐、楚同时求救。楚宣王经过深思熟虑,派景舍起兵救赵。景舍故意让邯郸仍为魏所攻破,景舍则乘机夺取了魏地。次年,即公元前352年(楚宣王十八年),魏虽在桂陵之战中失败,这时韩国军队打败齐、宋、卫联军。齐国只得请恰在前线的景舍出面调解,使齐、魏战争结束。
点评:楚国既夺取了魏国的土地,又救赵助齐,与赵、齐结好,魏国则不敢得罪楚国,在关键时刻,同意景舍出面为齐、魏调解。在魏、齐、赵争战中,楚国举足轻重,获利最多,堪称“强国”。从中可见楚国当时君臣团结,政治稳定,国力强盛,为中原各国所畏惧。这是楚国自吴起变法失败后,楚肃、宣王坚持奉行休兵自重的策略所取得的。
8、楚威王徐州之战
魏惠王于公元前334年(楚威王六年)至徐州(今山东微山东北)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楚威王对此愤怒已极、第二年,即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七年),即亲领大军伐齐,进围徐州,大败齐国。赵、燕两国也乘机分别出兵攻打齐国。此即“徐州之战”。
点评:“徐州相王”,是战国中前期一件大事。它标志着魏国的霸主地位已经丧失,从此战国时代的封建兼并战争已进入了新的阶段。楚威王抓住良机,取得了败齐弱魏,插足中原的胜利。这样,楚国的势力直至泗水之上,楚威王的声望,煊赫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