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吧 关注:1,126贴子:1,734
  • 4回复贴,共1

简评楚国历史上的重要战事(战国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8-04-25 00:07回复
    点评:战国初期,楚惠王利用各国内部变动、无力外顾和越国衰败之机,与秦和好继续执行安邦定国、伺机发展的方针,在对外争夺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自此,楚东拓疆土至泗水之上,尽有江淮以北之地。
    2、楚简王灭莒
    公元前432年,楚惠王卒,但国威不减,第二年,即公元前431年(楚简王元年),楚又灭掉了莒国。
    点评:楚国重又复强,以大国强国的地位步入战国的行列,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但此后楚声王别无建树。
    3、楚声王为“盗”所杀
    公元前402年(楚声王六年),楚声王在位仅六年,即为造反的国民所杀。
    点评:一个国王为“盗”所杀,这在楚国历史上是唯一的一例。从中可见,战国后,楚国明显具有呈升沉双向发展的特点:一方面,由于昭、惠王时期的复兴,楚国对外争夺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另一方面,楚国长期实行王室宗亲专政,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日益加深与激化。
    4、楚悼王与三晋相争
    公元前400年(楚悼王二年),楚抢先一步,与韩、魏争夺郑国地,三晋立即联合起来反击。楚国为了摆脱被动地位,接着连年攻周攻郑攻韩。公元前393年(楚悼王九年),魏为打击楚国攻郑,楚不示弱,亦于同年攻韩。过两年,即公元前391年(楚悼王十一年),三晋联军大举攻楚,连败楚军于大梁。楚国势孤害怕,只得向秦国求援,三晋才停止了攻击。
    点评:楚悼王即位后,由于各国竞相改革成功,重又开始激烈的争夺。这时的争夺与春秋时期已明显不同,过去是争夺与国,旨在立威定霸;现在则是争城略地,吞并他国,具有新的封建兼并战争性质。三晋见楚、秦合作,转而又与齐结好。此后,魏、秦争夺进一步激烈,赵徙都邯郸,韩则全力攻打宋、郑,三晋严重地威胁着楚国。
    5、楚悼王重振声威
    公元前383年(楚悼王十九年),赵大举攻卫,卫国不支,向魏求援。魏武侯出兵救卫,败赵军于兔台。第二年,赵又围卫,卫又向魏求援,魏于是出兵攻赵,夺得赵地刚平,进而攻取赵河东地。赵国惊恐,只得向楚国求救。楚悼王毫不犹豫,立即出兵救赵,败魏军,兵锋直抵黄河两岸。
    点评:楚悼王通过吴起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使楚国国力迅速强大起来。由于三晋激烈争夺土地、,它们之间的裂痕也逐渐加深。楚援赵败魏,使三晋相联局面瓦解,实际上就是解除了三晋对楚国的威胁。因此,楚国一扫过去贫弱局面,变被动挨打为主动进攻,击败当时列强之首魏国,饮马黄河,有复重振昔日楚庄王称霸中原之势,故中原各国感到害怕。
    6、楚宣王西拓巴蜀
    从公元前363年(楚宣王七年)起,楚宣王乘秦、魏激战之机,沿汉水西上,褒汉之地旋即为楚所有。
    点评:楚国势力伸入到巴蜀地区。
    7、楚宣王救赵
    公元前354年(楚宣王十六年),魏攻赵,进围邯郸,形势严重,赵向齐、楚同时求救。楚宣王经过深思熟虑,派景舍起兵救赵。景舍故意让邯郸仍为魏所攻破,景舍则乘机夺取了魏地。次年,即公元前352年(楚宣王十八年),魏虽在桂陵之战中失败,这时韩国军队打败齐、宋、卫联军。齐国只得请恰在前线的景舍出面调解,使齐、魏战争结束。
    点评:楚国既夺取了魏国的土地,又救赵助齐,与赵、齐结好,魏国则不敢得罪楚国,在关键时刻,同意景舍出面为齐、魏调解。在魏、齐、赵争战中,楚国举足轻重,获利最多,堪称“强国”。从中可见楚国当时君臣团结,政治稳定,国力强盛,为中原各国所畏惧。这是楚国自吴起变法失败后,楚肃、宣王坚持奉行休兵自重的策略所取得的。
    8、楚威王徐州之战
    魏惠王于公元前334年(楚威王六年)至徐州(今山东微山东北)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楚威王对此愤怒已极、第二年,即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七年),即亲领大军伐齐,进围徐州,大败齐国。赵、燕两国也乘机分别出兵攻打齐国。此即“徐州之战”。
    点评:“徐州相王”,是战国中前期一件大事。它标志着魏国的霸主地位已经丧失,从此战国时代的封建兼并战争已进入了新的阶段。楚威王抓住良机,取得了败齐弱魏,插足中原的胜利。这样,楚国的势力直至泗水之上,楚威王的声望,煊赫一时。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8-04-25 00:08
    回复
      2025-05-09 18:19:40
      广告
      9、楚威王东收吴越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七年)徐州之战的同时,又发生了越、楚之战,越大败。
      点评:在楚国有力的打击下,越国亡,吴越之地尽为楚国所占有。越族后裔沿海各地,各不相属,均臣服于楚。至此楚国在战国中前期成为雄踞大江南北一泱泱大国。
      10、楚怀王合纵伐秦
      张仪的连横策略,对魏及其他关东诸国构成了严重危胁,为诸国所普遍关注。公元前320年、319年,齐威王、魏惠王先后去世,秦又西攻义渠(西戎)东攻韩,咄咄逼人,在这种情况下,魏将公孙衍(犀首)倡导实行合纵之策,以对抗强秦。公元前318年(楚怀王十一年),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共同伐秦。由于楚国实力最强,各国推楚怀王为纵约长,进行全面协调行动。五国军队一接触秦军就败退了。
      点评:随着战争失利,作为实际上主事之国的魏、楚急着求和,终于导致人心涣散,五国伐秦也就彻底失败了。这次合纵活动流于破产对楚国今后的争夺,也带来消极的影响。
      11、楚怀王丹阳、蓝田之役
      张仪“诈楚”,楚怀王大怒兴师伐秦。公元前312年(楚怀王十七年),楚、秦间的大战全面展开。在北线,齐见楚、秦开战,以大局为重,联宋攻魏;在西线,楚出动两路大军击秦,一路兵出丹阳,在商於前线与秦军对峙。另一路以十万大军驻汉中。秦用计在丹阳大胜楚军,又攻楚之汉中,取地六百里。楚怀王见西、北两线俱大败,十分恼怒,立即调动全国军队举行反攻,在蓝田大战,结果又被打败。韩、魏乘楚受困,出兵南下袭击。楚军只得向秦请和。
      点评:丹阳、蓝田之役,是楚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从此,楚国国势已明显衰弱了。楚国对外政策的失误及楚怀王的昏庸无能,是造成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秦先得巴蜀,现又取汉中,与本土联成一片,国力大大增强,对楚国构成了直接的威胁。楚国只能穷于应付,完全丧失了主动进攻的能力。之后秦屡屡攻楚,楚国已无力反击。到了楚怀王被骗入秦,楚国便由盛而衰,直至灭亡。
      12、楚顷襄王救齐
      公元前284年(楚顷襄王十五年),秦昭王分别与魏昭王、韩厘王会晤。燕昭王则亲赴赵国与赵惠文王会晤。这样,由秦、燕发动的五国合纵伐齐联军组成,攻占了齐都临淄。楚国担心齐国失败后对楚国不利,放弃了原来与秦等联合攻齐的策略,派淖齿单独采取行动,转而救齐。但淖齿违背楚国意图,反而杀了齐王。
      点评:楚国在关键时刻出兵相救,不失为一正确决策。然而楚国出兵不多,战略意图又不十分明确,没有收到存齐强楚的效果。六年后齐虽然复国,但损失惨重,从此国势大衰,再也不是秦国的对手,秦、齐对峙的局面也就宣告结束。秦在征服三晋的同时,开始把进攻的矛头转向楚国。
      13、楚顷襄王鄢之战、郢都失陷
      公元前281年(楚顷襄王十八年),面对严峻形势,楚顷襄王欲以伐秦。秦获知后,立即在公元前280年(楚顷襄王十九年)对楚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楚国被迫割地给秦。同年,楚国为了摆脱秦从巴蜀方面的威胁,攻旧巴国。秦因而更加疯狂地对楚国进行报复。公元前279年(楚顷襄王二十年),秦分兵两路攻楚,攻破楚国的别都鄢,楚军主力受创。后又攻陷了楚都郢,楚顷襄王兵散。
      点评:鄢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激烈而又残酷的战役之一。鄢城沦陷导致楚国北边门户洞开,使数百年经营的都城毁于一旦。从此楚国本土丧失殆尽,楚国更加衰弱下去,直至灭亡。
      14、楚灭鲁
      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元年),,楚考烈王任黄歇为令尹,封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黄歇的封地与鲁境接壤。第二年,黄歇乘秦、赵对峙、齐国无力干预之际,发兵攻打鲁国。黄歇于公元前255年(楚考烈王八年),又发兵攻打鲁国,于次年灭鲁。
      点评:在各国衰落之际,楚国竟能一举灭掉历史悠久、文化典籍丰富的鲁国,也应是战国后期一件大事。但如从当时各国形势看,楚灭鲁,也只是黄歇善于应变的见机而为之举,并非楚国国势的强盛。黄歇一味打击齐、鲁政策,已极大地激怒了齐国,齐、楚关系紧张。因此,黄歇的攻鲁灭鲁,并未给楚国带来好处,反而与齐结怨,使自己陷于孤立被动,倒是战略上的失算。
      15、楚考烈王合纵抗秦
      (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赵、楚、魏、韩、燕五国合纵抗秦形成,组成了五国联军,对秦主动出击。秦出兵,五国兵退。
      点评:当时秦国已锐不可挡,战国时期最后一次的合纵抗秦,就这样失败了。
      16、秦灭楚
      公元前227年(楚王负刍元年)秦败楚后,立即把攻楚亡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公元前225年(楚王负刍三年),秦派二十万大军攻楚,遭到楚国有力的抵抗,惨遭失败。秦王政只得亲字请王翦复出。公元前224年(楚王负刍四年),王翦、蒙武率六十万大军大败楚军。公元前223年(楚王负刍五年),王翦、蒙武继续进攻,攻入楚都寿春,虏楚王负刍,楚亡。
      点评:两年后秦统一六国,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楚国历史悠久,疆土辽阔,国势长盛不衰。就在楚怀王时期,还一度是和秦并称的大国,不久竟和中原各国几乎同时败亡在秦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8-04-25 00:09
      回复
        点评:丹阳、蓝田之役,是楚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从此,楚国国势已明显衰弱了。楚国对外政策的失误及楚怀王的昏庸无能,是造成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秦先得巴蜀,现又取汉中,与本土联成一片,国力大大增强,对楚国构成了直接的威胁。楚国只能穷于应付,完全丧失了主动进攻的能力。之后秦屡屡攻楚,楚国已无力反击。到了楚怀王被骗入秦,楚国便由盛而衰,直至灭亡。
        12、楚顷襄王救齐
        公元前284年(楚顷襄王十五年),秦昭王分别与魏昭王、韩厘王会晤。燕昭王则亲赴赵国与赵惠文王会晤。这样,由秦、燕发动的五国合纵伐齐联军组成,攻占了齐都临淄。楚国担心齐国失败后对楚国不利,放弃了原来与秦等联合攻齐的策略,派淖齿单独采取行动,转而救齐。但淖齿违背楚国意图,反而杀了齐王。
        点评:楚国在关键时刻出兵相救,不失为一正确决策。然而楚国出兵不多,战略意图又不十分明确,没有收到存齐强楚的效果。六年后齐虽然复国,但损失惨重,从此国势大衰,再也不是秦国的对手,秦、齐对峙的局面也就宣告结束。秦在征服三晋的同时,开始把进攻的矛头转向楚国。
        13、楚顷襄王鄢之战、郢都失陷
        公元前281年(楚顷襄王十八年),面对严峻形势,楚顷襄王欲以伐秦。秦获知后,立即在公元前280年(楚顷襄王十九年)对楚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楚国被迫割地给秦。同年,楚国为了摆脱秦从巴蜀方面的威胁,攻旧巴国。秦因而更加疯狂地对楚国进行报复。公元前279年(楚顷襄王二十年),秦分兵两路攻楚,攻破楚国的别都鄢,楚军主力受创。后又攻陷了楚都郢,楚顷襄王兵散。
        点评:鄢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激烈而又残酷的战役之一。鄢城沦陷导致楚国北边门户洞开,使数百年经营的都城毁于一旦。从此楚国本土丧失殆尽,楚国更加衰弱下去,直至灭亡。
        14、楚灭鲁
        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元年),,楚考烈王任黄歇为令尹,封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黄歇的封地与鲁境接壤。第二年,黄歇乘秦、赵对峙、齐国无力干预之际,发兵攻打鲁国。黄歇于公元前255年(楚考烈王八年),又发兵攻打鲁国,于次年灭鲁。
        点评:在各国衰落之际,楚国竟能一举灭掉历史悠久、文化典籍丰富的鲁国,也应是战国后期一件大事。但如从当时各国形势看,楚灭鲁,也只是黄歇善于应变的见机而为之举,并非楚国国势的强盛。黄歇一味打击齐、鲁政策,已极大地激怒了齐国,齐、楚关系紧张。因此,黄歇的攻鲁灭鲁,并未给楚国带来好处,反而与齐结怨,使自己陷于孤立被动,倒是战略上的失算。
        15、楚考烈王合纵抗秦
        (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赵、楚、魏、韩、燕五国合纵抗秦形成,组成了五国联军,对秦主动出击。秦出兵,五国兵退。
        点评:当时秦国已锐不可挡,战国时期最后一次的合纵抗秦,就这样失败了。
        16、秦灭楚
        公元前227年(楚王负刍元年)秦败楚后,立即把攻楚亡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公元前225年(楚王负刍三年),秦派二十万大军攻楚,遭到楚国有力的抵抗,惨遭失败。秦王政只得亲字请王翦复出。公元前224年(楚王负刍四年),王翦、蒙武率六十万大军大败楚军。公元前223年(楚王负刍五年),王翦、蒙武继续进攻,攻入楚都寿春,虏楚王负刍,楚亡。
        点评:两年后秦统一六国,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楚国历史悠久,疆土辽阔,国势长盛不衰。就在楚怀王时期,还一度是和秦并称的大国,不久竟和中原各国几乎同时败亡在秦国之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教训值得我们后来人深思。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8-04-25 00:11
        回复
          五千乘之劲宋,占齐五城夺楚地300里北击魏国吞曹灭滕。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9-10-19 12: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