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泛徽”原因
作为徽州人,相信对家乡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但是现如今,“遍地徽州”现象愈演愈烈,作为中国四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落魄成如此田地,这是对徽文化的保护还是破坏?
先说两个亲身经历的事例,再来讨论这个主题。在回黄山发展之前,我在上海工作。一次在单位休息室吃饭,吃的是自己烧的菜。有个上海当地的同事突然问我:“潘,你们安徽的菜是不是叫徽菜?”听到这个,我的饭吃不下去了!放下筷子,我和她解释了什么叫徽菜!另一个让我瞬间有揭案而起的冲动的事例发生在我大学期间。大一下学期,《徽商》杂志的主编来我校做“徽商精神”演讲。在我这个“徽州土著”面前,大肆弘扬苏宁,奇瑞的“徽商精神”!
这两个事例毫无夸张之嫌,也只是亲身经历的许多事例中印象稍微深一点而已。从这两个事例来看,越来越多的人普遍认为徽州指的就是安徽,徽菜就是安徽的菜系,徽商就是安徽的商人,徽派建筑就是安徽的特色建筑.......这种“泛徽”现象何时休?恐怕“休”不了吧。
那么现如今的“遍地徽州”是如何出现的?个人总结以下几点原因:
一、徽州人的文化自觉度不高。简单点说,也就是作为本地人,我们对我们独有的徽文化普遍没有自觉保护与传承的意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嘛,这与我们有什么关系?这是多数本地人的想法,真的没有关系吗?咱们举个例子类比一下。我们没有经历过清朝末期那个几乎亡国的动荡年代,霸权与外来文化的殖民侵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得中华文化支离破碎,几近亡国。直接说,文化和国家地繁荣是相辅相成的,国家强盛必然文化繁荣,反之亦然。回到徽文化,如果徽文化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徽州必定重新崛起!然而有很大一部分本地年轻人甚至不知道徽州包括哪些地域!更不用说文化自豪感了。
二、徽州本地人的文化保护意识相当薄弱。就拿古建筑老房子老说。武阳是我家乡,在几十年前,拥有四五座祠堂和一座庙宇。而现在呢,真的是樯橹灰飞烟灭,连地基的痕迹都看不到。目前村里仅存的几栋老房子也不人看管,倒的倒,塌的塌,任其自生自灭。仔细一看,哪些值钱的砖雕木雕都被盗空!再来一个对比的例子。前段时间,浙江某商人将歙县三阳的两处徽派老建筑整体购买搬迁至杭州,宣传并保护。作为徽州人,难道不惭愧吗?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被我们破坏的所剩无几,最近竟然需要他人来保护!
三、徽州地区除了婺源,其他地域都在安徽省内,但作为省政府,在保护与宣传徽文化方面我认为做得是远远不够的。既然我们徽州文化被称为地域文化,那么地域界限在哪里?是整个安徽省吗?那为什么合肥有仿徽派建筑(仿得还不伦不类)?为什么阜阳的菜都成徽菜了?既然是地域文化,难道不应该类似于“圈地保护”么?一直在高喊,打好徽品牌,请问,造成现在这种“遍地徽州”也是打好徽品牌?恐怕是利益的趋势吧。
四、作为本地政府,在目前这种遍地徽州的现象前,做了什么努力措施吗?没有吧。仅仅一句“梦幻黄山,礼仪徽州”就能阻止这种现象了?应该当地政府应该做得更多,以此来保留祖宗们留下的财富。
五、还有一点就是徽州地区周边的外出经商者,打着徽州的旗号,以此混淆大众盈利。这一点举个类比例子就知道了,就像AIR JORDAN品牌和中国的乔丹品牌,到最后,一些不知原委的消费者就混淆了两个品牌。在外经营餐馆的安徽老乡们,有不少人,贴着徽菜的大招牌赚取着最大利益,最后导致了连阜阳大漠都成了徽菜!
最后只想呼吁一下,快停止吧,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说“徽州祖宗们的棺材板都按不住了”。

作为徽州人,相信对家乡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但是现如今,“遍地徽州”现象愈演愈烈,作为中国四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落魄成如此田地,这是对徽文化的保护还是破坏?
先说两个亲身经历的事例,再来讨论这个主题。在回黄山发展之前,我在上海工作。一次在单位休息室吃饭,吃的是自己烧的菜。有个上海当地的同事突然问我:“潘,你们安徽的菜是不是叫徽菜?”听到这个,我的饭吃不下去了!放下筷子,我和她解释了什么叫徽菜!另一个让我瞬间有揭案而起的冲动的事例发生在我大学期间。大一下学期,《徽商》杂志的主编来我校做“徽商精神”演讲。在我这个“徽州土著”面前,大肆弘扬苏宁,奇瑞的“徽商精神”!
这两个事例毫无夸张之嫌,也只是亲身经历的许多事例中印象稍微深一点而已。从这两个事例来看,越来越多的人普遍认为徽州指的就是安徽,徽菜就是安徽的菜系,徽商就是安徽的商人,徽派建筑就是安徽的特色建筑.......这种“泛徽”现象何时休?恐怕“休”不了吧。
那么现如今的“遍地徽州”是如何出现的?个人总结以下几点原因:
一、徽州人的文化自觉度不高。简单点说,也就是作为本地人,我们对我们独有的徽文化普遍没有自觉保护与传承的意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嘛,这与我们有什么关系?这是多数本地人的想法,真的没有关系吗?咱们举个例子类比一下。我们没有经历过清朝末期那个几乎亡国的动荡年代,霸权与外来文化的殖民侵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得中华文化支离破碎,几近亡国。直接说,文化和国家地繁荣是相辅相成的,国家强盛必然文化繁荣,反之亦然。回到徽文化,如果徽文化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徽州必定重新崛起!然而有很大一部分本地年轻人甚至不知道徽州包括哪些地域!更不用说文化自豪感了。
二、徽州本地人的文化保护意识相当薄弱。就拿古建筑老房子老说。武阳是我家乡,在几十年前,拥有四五座祠堂和一座庙宇。而现在呢,真的是樯橹灰飞烟灭,连地基的痕迹都看不到。目前村里仅存的几栋老房子也不人看管,倒的倒,塌的塌,任其自生自灭。仔细一看,哪些值钱的砖雕木雕都被盗空!再来一个对比的例子。前段时间,浙江某商人将歙县三阳的两处徽派老建筑整体购买搬迁至杭州,宣传并保护。作为徽州人,难道不惭愧吗?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被我们破坏的所剩无几,最近竟然需要他人来保护!
三、徽州地区除了婺源,其他地域都在安徽省内,但作为省政府,在保护与宣传徽文化方面我认为做得是远远不够的。既然我们徽州文化被称为地域文化,那么地域界限在哪里?是整个安徽省吗?那为什么合肥有仿徽派建筑(仿得还不伦不类)?为什么阜阳的菜都成徽菜了?既然是地域文化,难道不应该类似于“圈地保护”么?一直在高喊,打好徽品牌,请问,造成现在这种“遍地徽州”也是打好徽品牌?恐怕是利益的趋势吧。
四、作为本地政府,在目前这种遍地徽州的现象前,做了什么努力措施吗?没有吧。仅仅一句“梦幻黄山,礼仪徽州”就能阻止这种现象了?应该当地政府应该做得更多,以此来保留祖宗们留下的财富。
五、还有一点就是徽州地区周边的外出经商者,打着徽州的旗号,以此混淆大众盈利。这一点举个类比例子就知道了,就像AIR JORDAN品牌和中国的乔丹品牌,到最后,一些不知原委的消费者就混淆了两个品牌。在外经营餐馆的安徽老乡们,有不少人,贴着徽菜的大招牌赚取着最大利益,最后导致了连阜阳大漠都成了徽菜!
最后只想呼吁一下,快停止吧,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说“徽州祖宗们的棺材板都按不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