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指纹是儿科诊断的特殊方法,常用于3岁以内的幼儿。因幼儿脉部短小,诊病时又每多哭闹,易使切脉失其真象,此时可望诊指纹。
纹指络脉(浅表静脉)在虎口至食指上中下三节,近虎口处第一节为“风关”(又名寅关),第二节为“气关”(又名卯关),第三节为“命关”(又名辰关)。纹见下节风关者为轻病,纹见中节气关者为重病,纹见上节命关者为危证,直透过三关者为最危之症。若脉络浮,则病在表;脉络沉,则病在里。应该注意的是,在验指纹时,须用大指侧面,轻轻地推小儿食指三关,宜从命关推向风关,切不可从风关推向命关。
正常指纹,多是淡红隐隐,不超过风关。
指纹辨证,中医多概括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带分虚实,三关定轻重”句话。所谓浮沉分表里,是指纹升浮显露,相当于浮脉,为表证;若指纹沉浮隐现,则相当于沉脉,为里证。通过辨颜色和淡滞,可诊断病证的寒热虚实:如指纹色淡,多为虚证、寒证,可见于脾胃虚 弱、营养不良的病孩。如鲜红浮露,多为外感风寒,可见于伴有发热、恶寒、咳嗽、流涕的感染性疾病初起时。指纹紫红沉隐,多为里热,可见于高热、咳喘的支气管肺炎等病。
青紫纹可见于惊风抽搐的热极动风证。指纹淡青,多见于虚风证,可兼有呕泄失水、久吐久泄、暴吐暴泄、脾虚引致肝风、手足抽筋等病状。颜色淡紫,则多属虚热,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若指纹紫滞,推之不畅,回流较慢,多见于痰湿、食滞、郁热、病重时;在热性病过程中,如肺炎、脑炎,或暴吐暴泄、心肺功能衰竭、郁血、缺氧时,可指纹暗滞,唇舌紫绀。
下面内容引自《***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细读。
指纹切要
小儿三岁前,还无法用把脉的方法诊断,并非无脉可诊,而是因为虚实不易确定,难以确诊。小儿害怕陌生人,初见不无啼叫,呼吸先乱,神志仓忙,而迟数大小已无法反映真实情况。所以通过指纹和面色病候相印证,这也算是望切两得。
观指纹方法
令人抱儿对立于向光之处,以左手握儿食指,以我右手拇指推儿三关,察其形色,细心体认,能够分辨“表里寒热虚实”就足够判断病情了。
世人好异,不从实地用功,以此为浅近之谈,不屑留意,不知临证能辨此六者,便为至高之手。盖表里清,则知病之在经在腑,而汗下无误;寒热明,则知用寒远热,用热远寒,或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因事制宜,用无不当;虚实辨,则知大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不为***眩惑,凡真虚真实易知,假虚假实难辨,真假既明,则无虚虚实实之患。于此切要关头,不知体会,但以不经之言欺世诳俗,谓何者为人惊,何者为畜惊,不特欺人,而且自欺,不特无益治疗,而且误人生命,是谁之咎哉?
三关部位歌
部位未可以定轻重安危,由古有三关之说,姑存之耳
初起风关证未央,气关纹现急须防。乍临命位诚危急,射甲通关病势彰。
(纹见风关,为病邪初入之象,证尚轻微,体亦未困,治之甚易;纹现气关,邪气正盛,病已沉重,治之宜速。倘三关通度,纹出命关,则邪气弥漫,充塞经络,为至重之候;设透关射甲,则邪气无所容,高而不能降,为亢龙有悔之象,治之者切宜留心,慎毋轻视。)
浮沉分表里歌
指纹何故乍然浮,邪在皮肤未足愁。腠理不通名表证,急行疏解汗之投。
(此纹与太渊脉相通,凡有外邪,太渊脉浮,此纹亦浮。盖邪在皮毛腠理之间,故指纹亦显露于外,谓之表证。速宜疏散,启其皮毛,开其腠理,使邪随微汗而解,一匕成功,何嫌而不投哉?)忽尔关纹渐渐沉,已知入里病方深。莫将风药轻相试,须向阳明里证寻。
(指纹见沉,知邪入里,但有浅深之别。若往来寒热,指纹半沉,尚在阳明胃经,治宜解肌;若外证壮热不已,指纹极沉,已入阳明胃腑,速宜攻下。庸妄见其身热,犹以风药治之。盖病在内,治其外,非其治也。不特病邪不服,适足以燥其阴血,愈增其困耳。)
红紫辨寒热歌
身安定见红黄色,红艳多从寒里得。淡红隐隐本虚寒,莫待深红化为热。
(神气泰宁,荣卫静谧,定见太平景象。盖黄为中和之气,红为衣冠文物之色,红黄隐隐,景物熙熙,焉有不安之理﹗寒邪初入皮毛,经络乍滞,所以纹见红鲜,由血滞也,无论内寒外寒,初病久病,一见此纹,总皆寒证。
凡人中气怯弱,荣卫不充,纹色必淡,淡而兼红,虚寒之应。至谓深红化热,其理安在?红本寒因,岂能化热?由其寒闭皮毛,腠理不通。盖人身五内之气,时与皮毛之气相通贯,无一息之暂停。今寒闭汗孔,内出之气无所泄,郁于皮毛之间,渐积渐浓而化为热矣。此内出之气为热,非外受之寒能变热也。)关纹见紫热之征,青色为风古所称。伤食紫青痰气逆,三关青黑祸难胜。
(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热壅经络,阻其阴荣之道,所以纹紫。紫为热炽,千古定评也。少阳甲木,其色本青,肝胆受邪,纹见青色,此伤风候也,但可以风热称之,不可称惊风以误世,夫青者木之色,《内经》有在天为风,在地为木之言,所以风木同气,肝受风邪纹必见青,此理最明最显。而幼科偏不言青为风,偏言青为惊。
据幼科所论,惊出于心,然青非心之色,何以青为惊乎?此等牵强之说,最为谬误。予有惊风辟妄,详列二卷。
紫而兼青,食伤之候。盖食饮有形之物,阻抑中焦,壅遏脾气,不能宣布,故风木乘其困而侮之,所以痰气上逆也。疏通壅滞,令其流利可也。倘抑郁既久,脾气愈不运,荣卫愈见涩,则风痰实热,固结中焦,所以青而兼黑,此抑郁之至也,急宜攻下,庶有生机,误认惊风,百无一救。)
淡滞定虚实歌
指纹淡淡亦堪惊,总为先天赋禀轻。脾胃本虚中气弱,切防攻伐损胎婴。
(小儿禀受阳虚,肌肤晃白,唇舌淡色者,指纹四时皆淡,虽有病亦止淡红淡青淡紫而已。盖淡红虚寒,淡青虚风,淡紫虚热。此等之儿根本不坚,中气怯弱,无论新病久病,总归于虚,一毫攻伐,不敢轻用,倘误投克削,覆水难收,悔之迟矣。)关纹涩滞甚因由,邪遏阴荣卫气留。食郁中焦风热炽,不行推荡更何求?(病邪阻郁荣卫,营运迟滞,升降羁留,所以指纹推之转涩,全无活泼流利之象。由食饮风热相搏,是为实证,急宜推荡,去其菀,其愈亦易。若三关纯黑,推之不动,死证也,不治。)
纹形主病歌
腹痛纹入掌中心,弯内风寒次第侵。纹向外弯痰食热,水形脾肺两伤阴。
(掌心包络所主,纹入掌中,邪侵五内,由中气寒也,故为腹痛。纹若弯弓,内外有别︰其纹之两头弯向中指为内,为顺证,为外感风寒,治之犹易;其纹弯向大指为外,为逆证,为内伤饮食,治之稍难。形如'水'字,脾肺不足,食塞太阴,中气怯弱,脾不运化故也。或问指纹惟止一线,安能如水字之形?曰︰不观太渊之脉,亦止一线,何以阳维、阴维、阳跷、阴跷,皆左右弹石,岂非小字之形乎?脉有左右,安知纹无左右?但能触类旁通,无往非理,岂特指纹为然哉﹗)凡看指纹,以我之大拇指侧面,推儿食指三关,切不可覆指而推。盖螺纹有火,克制肺金,纹必变色。又只可从命关推上风关,切不可从风关推出命关。此纹愈推愈出,其纹在先,原未透关,今误推而出之,大损肺气,慎之戒之﹗以上表里寒热虚实,凿凿有据,但能于临证时,认得此六字分明,胸中自有主宰,虽不中,不远矣。若但以惊证塞责,何难应对,第晨盅自问,未免怀惭。凡我同人,互为砥砺,幸矣﹗
看“指纹”是古代医家诊断小儿疾病寒热虚实的手段之一,一般多用于3岁以下小儿,这是由于3岁以内小儿的皮肤娇嫩,“指纹”显示清晰,易于观察。3岁以上小儿或成年后,其“指纹”隐伏于皮肉之内或基本消失往往不易观察,故不再用“指纹”诊断疾病,而以诊脉代替之。
“指纹”是指小儿食指掌面靠拇指一侧的青筋。前人将“指纹”称作“虎口三关”,所谓三关是指风、气、命三关,即可将食指上的“指纹”分为三部分,命名为风、气、命(如右下图),靠近拇指一方为风关,靠近食指尖一方叫命关,风关与命关之间叫气关。
正常小儿的“指纹”应该红黄相间,隐隐见于皮肤之中。如果有病缠身,则“指纹”的颜色、部位、浮沉,都会随疾病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古人将小儿“指纹”的这种变化,概括为四句话: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疾病在表,则小儿的“指纹”浮浅于表面,显露在皮肤之上。而感冒之初,疾病在里,则小儿的“指纹”沉于内,深伏于肌肤之内。又如小儿食滞内伤,病属寒,则“指纹”呈红色。如外感风寒,“指纹”应鲜红而表浅。若“指纹”淡红而沉于内,则为脾胃虚寒。病属热,“指纹”应见紫色。如外感风热“指纹”紫而表浅。若“指纹”紫暗而沉于肌肤之内,则显示邪热郁滞于体内。“指纹”紫黑为热邪深伏,郁闭血络,病情危重。“指纹”颜色淡淡,以手推之则“指纹”消失,推后复见,多指示病为虚证,淡红为气血不足,为体虚;淡紫为体虚而有热,显示有虚火。“指纹”
推之不动,颜色无变化,多说明病为实证,或病邪稽留体内。如痰湿内蕴、食滞内伤、邪热蕴结等病。假如患病较轻,“指纹”一般仅见于风关。若“指纹”延至气关之上,说明病情较重。如果命关也见到了“指纹”,甚至“指纹”穿过命关,向指尖延伸,古代医家称之为“透关射甲”,预示疾病已到了十分危险的阶段。
在临床中,小儿的外感病、脾胃病通过看“指纹”来诊断准确率较高。如小儿是否有疳积,小儿病是寒是热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通过看“指纹”来判断或诊断疾病,只是中医的诊病方法之一,临床中若完全靠“指纹”来诊病,难免会有所偏颇。所以在临床中应四诊合参,认真辨证,方能力保诊断准确,治疗恰当,使患病的小儿早日康复。
手诊疗法
1、手诊疗法概况
在诸多望诊中,手诊最为神秘,但掌握之后,对疾病的诊断更加准确快速,省时省力,便于实践.手诊技能已经在美容、保健行业广泛应用,且深受营销人员、消费者喜爱,但是也存在理论不系统、知识点零散等问题,不利于手诊技能的健康发展.为了让初学者得到系统全面的学习,让有经验者巩固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手诊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本院安排资深中医手诊专家亲自面授.
2、手诊疗法内容
专家讲师将在课程中传授自己多年来手诊实战经验,系统讲授中医手诊理论,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使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条理地掌握最多的知识和技能,为课后的实践和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指导.
手诊手疗特点、手诊方法的分类、手掌反射区定位法、手指反射区定位法、手背反射区定位、五指诊断、手部按摩手法、讲授腰椎病的调理方法、颈椎病的调理方法、腿部不适调理方法、高血压调理方法、心脑血管疾病的调理方法等;
气色、指形、指甲、甲半月、全息位点、手掌经络全息诊疗法,第二掌骨桡侧全息穴位群诊断,掌纹诊病,掌纹时间流年测算法,掌中八卦九宫划分.
面诊疗法
1、面诊概况:
现代面诊法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结合生物全息论发展起来的.因此在面部相应脏器分布、诊察方法上与传统中医面诊有所不同.身体的异常变化,可能
发生在面部变化出现之前或之后.检查面部,可发现有骨的形状、肌肉紧张度、弹性、收缩力的变化,还可有肿胀、皱纹、结痂、缺陷、面部皮肤颜色改变及充血、疼痛等.如欲知哪一脏器有病,只要看一下面部所表示的部位,有无上述异常变化即可查明其对应脏器有哪些疾病.
面部的变化与内脏的疾病息息相关,当内脏发生病变,即在面部有所反映.因面部为脏腑气血的外荣,又为经脉所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在面部都有一定的反射区,而脸面就是脏腑的外衣.面诊就是通过观察这些部位神、色、形态等的变化来判断五脏六腑各个部位的健康状况.这一方法在被用于疾病诊断时非常灵验,被称为“神明之术”.
2、面诊内容:
通过学习让大家见证面诊的神奇,了解看相知病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各种常见病的外相,面部斑、线、点、痣诊病解析,全息整体的缩影,观鼻测病,观额看病,皱纹诊断,色斑诊断,眼袋诊断,脸部各部位症状表现,30个写在脸上的健康密码;表现观察面部色泽,五脏与五色,五脏六腑在面部分布定位和经络在面部循行部位,面部诊断,面诊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眼诊疗法
1、眼诊的培训内容
彭静山教授根据《内经》理论,十二经脉与眼的关系,以及东汉时华佗的"观眼识病"法所述:"目形类丸,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丽东南而晚西北也。内有大络穴,谓心、肺、脾、肝、肾、命门各主其一;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皆悬贯于脑、下连脏腑、通畅气血往来,以滋于目,故凡病发则有形色丝络显见,而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也"。从而得出了看白睛上的血丝来诊断全身疾病的方法。经十多年来几万只眼睛的实践,达到了只要扒开眼皮一看,就能知道病在某经、病程长短、病势轻重、病情消长、病因寒热虚实等。并且还可知疾病原发在某经,现在是否传经,传经以后,原发的那经是减轻还是加重,以及病的来龙去脉,预后转归等等,部可以在两三分钟内一目了然。
本次眼诊课程讲授的观眼识病法,主要用肉眼观察在双眼各区穴出现的血丝颜色(鲜红、紫红、深红、红中带黑、红中带黄、淡黄、浅淡、暗灰等),形态(根部粗大、曲张、怒张、延伸分岔、隆起一条、模糊成片、垂露)的变化来判断全身疾病。在内科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可以从其变化诊断出正邪的盛衰、病邪的部位、病势的进退及治疗得当与否。《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注于目而为之精。”可见眼睛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古代就有五轮归属五脏的方法,具体是:风轮属肝,气轮属肺,肉轮属脾,血轮属心,水轮属肾。
耳诊疗法
1、耳诊概况
耳诊疗法是指通过耳廓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国古老的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现代耳穴诊治法已成为一门新学科——耳医学.耳与内脏器官存在密切关系,内脏疾患时在耳廓上有相应的全息位点出现,耳廓形如胚胎倒影,它包含着人体的全部信息(生物全息理论).用耳穴治疗的病种达200余种,这些病症涉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科,不仅能够治疗功能性疾病,而且可以治疗器质性疾病,并用于防病、美容、保健、抗衰老、戒烟、戒酒等.
2、 耳诊疗法内容
耳诊的理论依据,通过耳诊疗法针对损容性疾病的穴位应用、减肥常用耳穴的定位
及主治和功用,常见疾病在耳廓上的反应,耳廓的脏腑分属,耳穴诊疗防治疾病的奥秘、特点及作用,耳穴减肥的取穴原则及特色治疗,耳穴治疗选穴配穴原则,报名电话 147-47809699.
纹指络脉(浅表静脉)在虎口至食指上中下三节,近虎口处第一节为“风关”(又名寅关),第二节为“气关”(又名卯关),第三节为“命关”(又名辰关)。纹见下节风关者为轻病,纹见中节气关者为重病,纹见上节命关者为危证,直透过三关者为最危之症。若脉络浮,则病在表;脉络沉,则病在里。应该注意的是,在验指纹时,须用大指侧面,轻轻地推小儿食指三关,宜从命关推向风关,切不可从风关推向命关。
正常指纹,多是淡红隐隐,不超过风关。
指纹辨证,中医多概括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带分虚实,三关定轻重”句话。所谓浮沉分表里,是指纹升浮显露,相当于浮脉,为表证;若指纹沉浮隐现,则相当于沉脉,为里证。通过辨颜色和淡滞,可诊断病证的寒热虚实:如指纹色淡,多为虚证、寒证,可见于脾胃虚 弱、营养不良的病孩。如鲜红浮露,多为外感风寒,可见于伴有发热、恶寒、咳嗽、流涕的感染性疾病初起时。指纹紫红沉隐,多为里热,可见于高热、咳喘的支气管肺炎等病。
青紫纹可见于惊风抽搐的热极动风证。指纹淡青,多见于虚风证,可兼有呕泄失水、久吐久泄、暴吐暴泄、脾虚引致肝风、手足抽筋等病状。颜色淡紫,则多属虚热,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若指纹紫滞,推之不畅,回流较慢,多见于痰湿、食滞、郁热、病重时;在热性病过程中,如肺炎、脑炎,或暴吐暴泄、心肺功能衰竭、郁血、缺氧时,可指纹暗滞,唇舌紫绀。
下面内容引自《***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细读。
指纹切要
小儿三岁前,还无法用把脉的方法诊断,并非无脉可诊,而是因为虚实不易确定,难以确诊。小儿害怕陌生人,初见不无啼叫,呼吸先乱,神志仓忙,而迟数大小已无法反映真实情况。所以通过指纹和面色病候相印证,这也算是望切两得。
观指纹方法
令人抱儿对立于向光之处,以左手握儿食指,以我右手拇指推儿三关,察其形色,细心体认,能够分辨“表里寒热虚实”就足够判断病情了。
世人好异,不从实地用功,以此为浅近之谈,不屑留意,不知临证能辨此六者,便为至高之手。盖表里清,则知病之在经在腑,而汗下无误;寒热明,则知用寒远热,用热远寒,或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因事制宜,用无不当;虚实辨,则知大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不为***眩惑,凡真虚真实易知,假虚假实难辨,真假既明,则无虚虚实实之患。于此切要关头,不知体会,但以不经之言欺世诳俗,谓何者为人惊,何者为畜惊,不特欺人,而且自欺,不特无益治疗,而且误人生命,是谁之咎哉?
三关部位歌
部位未可以定轻重安危,由古有三关之说,姑存之耳
初起风关证未央,气关纹现急须防。乍临命位诚危急,射甲通关病势彰。
(纹见风关,为病邪初入之象,证尚轻微,体亦未困,治之甚易;纹现气关,邪气正盛,病已沉重,治之宜速。倘三关通度,纹出命关,则邪气弥漫,充塞经络,为至重之候;设透关射甲,则邪气无所容,高而不能降,为亢龙有悔之象,治之者切宜留心,慎毋轻视。)
浮沉分表里歌
指纹何故乍然浮,邪在皮肤未足愁。腠理不通名表证,急行疏解汗之投。
(此纹与太渊脉相通,凡有外邪,太渊脉浮,此纹亦浮。盖邪在皮毛腠理之间,故指纹亦显露于外,谓之表证。速宜疏散,启其皮毛,开其腠理,使邪随微汗而解,一匕成功,何嫌而不投哉?)忽尔关纹渐渐沉,已知入里病方深。莫将风药轻相试,须向阳明里证寻。
(指纹见沉,知邪入里,但有浅深之别。若往来寒热,指纹半沉,尚在阳明胃经,治宜解肌;若外证壮热不已,指纹极沉,已入阳明胃腑,速宜攻下。庸妄见其身热,犹以风药治之。盖病在内,治其外,非其治也。不特病邪不服,适足以燥其阴血,愈增其困耳。)
红紫辨寒热歌
身安定见红黄色,红艳多从寒里得。淡红隐隐本虚寒,莫待深红化为热。
(神气泰宁,荣卫静谧,定见太平景象。盖黄为中和之气,红为衣冠文物之色,红黄隐隐,景物熙熙,焉有不安之理﹗寒邪初入皮毛,经络乍滞,所以纹见红鲜,由血滞也,无论内寒外寒,初病久病,一见此纹,总皆寒证。
凡人中气怯弱,荣卫不充,纹色必淡,淡而兼红,虚寒之应。至谓深红化热,其理安在?红本寒因,岂能化热?由其寒闭皮毛,腠理不通。盖人身五内之气,时与皮毛之气相通贯,无一息之暂停。今寒闭汗孔,内出之气无所泄,郁于皮毛之间,渐积渐浓而化为热矣。此内出之气为热,非外受之寒能变热也。)关纹见紫热之征,青色为风古所称。伤食紫青痰气逆,三关青黑祸难胜。
(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热壅经络,阻其阴荣之道,所以纹紫。紫为热炽,千古定评也。少阳甲木,其色本青,肝胆受邪,纹见青色,此伤风候也,但可以风热称之,不可称惊风以误世,夫青者木之色,《内经》有在天为风,在地为木之言,所以风木同气,肝受风邪纹必见青,此理最明最显。而幼科偏不言青为风,偏言青为惊。
据幼科所论,惊出于心,然青非心之色,何以青为惊乎?此等牵强之说,最为谬误。予有惊风辟妄,详列二卷。
紫而兼青,食伤之候。盖食饮有形之物,阻抑中焦,壅遏脾气,不能宣布,故风木乘其困而侮之,所以痰气上逆也。疏通壅滞,令其流利可也。倘抑郁既久,脾气愈不运,荣卫愈见涩,则风痰实热,固结中焦,所以青而兼黑,此抑郁之至也,急宜攻下,庶有生机,误认惊风,百无一救。)
淡滞定虚实歌
指纹淡淡亦堪惊,总为先天赋禀轻。脾胃本虚中气弱,切防攻伐损胎婴。
(小儿禀受阳虚,肌肤晃白,唇舌淡色者,指纹四时皆淡,虽有病亦止淡红淡青淡紫而已。盖淡红虚寒,淡青虚风,淡紫虚热。此等之儿根本不坚,中气怯弱,无论新病久病,总归于虚,一毫攻伐,不敢轻用,倘误投克削,覆水难收,悔之迟矣。)关纹涩滞甚因由,邪遏阴荣卫气留。食郁中焦风热炽,不行推荡更何求?(病邪阻郁荣卫,营运迟滞,升降羁留,所以指纹推之转涩,全无活泼流利之象。由食饮风热相搏,是为实证,急宜推荡,去其菀,其愈亦易。若三关纯黑,推之不动,死证也,不治。)
纹形主病歌
腹痛纹入掌中心,弯内风寒次第侵。纹向外弯痰食热,水形脾肺两伤阴。
(掌心包络所主,纹入掌中,邪侵五内,由中气寒也,故为腹痛。纹若弯弓,内外有别︰其纹之两头弯向中指为内,为顺证,为外感风寒,治之犹易;其纹弯向大指为外,为逆证,为内伤饮食,治之稍难。形如'水'字,脾肺不足,食塞太阴,中气怯弱,脾不运化故也。或问指纹惟止一线,安能如水字之形?曰︰不观太渊之脉,亦止一线,何以阳维、阴维、阳跷、阴跷,皆左右弹石,岂非小字之形乎?脉有左右,安知纹无左右?但能触类旁通,无往非理,岂特指纹为然哉﹗)凡看指纹,以我之大拇指侧面,推儿食指三关,切不可覆指而推。盖螺纹有火,克制肺金,纹必变色。又只可从命关推上风关,切不可从风关推出命关。此纹愈推愈出,其纹在先,原未透关,今误推而出之,大损肺气,慎之戒之﹗以上表里寒热虚实,凿凿有据,但能于临证时,认得此六字分明,胸中自有主宰,虽不中,不远矣。若但以惊证塞责,何难应对,第晨盅自问,未免怀惭。凡我同人,互为砥砺,幸矣﹗
看“指纹”是古代医家诊断小儿疾病寒热虚实的手段之一,一般多用于3岁以下小儿,这是由于3岁以内小儿的皮肤娇嫩,“指纹”显示清晰,易于观察。3岁以上小儿或成年后,其“指纹”隐伏于皮肉之内或基本消失往往不易观察,故不再用“指纹”诊断疾病,而以诊脉代替之。
“指纹”是指小儿食指掌面靠拇指一侧的青筋。前人将“指纹”称作“虎口三关”,所谓三关是指风、气、命三关,即可将食指上的“指纹”分为三部分,命名为风、气、命(如右下图),靠近拇指一方为风关,靠近食指尖一方叫命关,风关与命关之间叫气关。
正常小儿的“指纹”应该红黄相间,隐隐见于皮肤之中。如果有病缠身,则“指纹”的颜色、部位、浮沉,都会随疾病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古人将小儿“指纹”的这种变化,概括为四句话: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疾病在表,则小儿的“指纹”浮浅于表面,显露在皮肤之上。而感冒之初,疾病在里,则小儿的“指纹”沉于内,深伏于肌肤之内。又如小儿食滞内伤,病属寒,则“指纹”呈红色。如外感风寒,“指纹”应鲜红而表浅。若“指纹”淡红而沉于内,则为脾胃虚寒。病属热,“指纹”应见紫色。如外感风热“指纹”紫而表浅。若“指纹”紫暗而沉于肌肤之内,则显示邪热郁滞于体内。“指纹”紫黑为热邪深伏,郁闭血络,病情危重。“指纹”颜色淡淡,以手推之则“指纹”消失,推后复见,多指示病为虚证,淡红为气血不足,为体虚;淡紫为体虚而有热,显示有虚火。“指纹”
推之不动,颜色无变化,多说明病为实证,或病邪稽留体内。如痰湿内蕴、食滞内伤、邪热蕴结等病。假如患病较轻,“指纹”一般仅见于风关。若“指纹”延至气关之上,说明病情较重。如果命关也见到了“指纹”,甚至“指纹”穿过命关,向指尖延伸,古代医家称之为“透关射甲”,预示疾病已到了十分危险的阶段。
在临床中,小儿的外感病、脾胃病通过看“指纹”来诊断准确率较高。如小儿是否有疳积,小儿病是寒是热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通过看“指纹”来判断或诊断疾病,只是中医的诊病方法之一,临床中若完全靠“指纹”来诊病,难免会有所偏颇。所以在临床中应四诊合参,认真辨证,方能力保诊断准确,治疗恰当,使患病的小儿早日康复。
手诊疗法
1、手诊疗法概况
在诸多望诊中,手诊最为神秘,但掌握之后,对疾病的诊断更加准确快速,省时省力,便于实践.手诊技能已经在美容、保健行业广泛应用,且深受营销人员、消费者喜爱,但是也存在理论不系统、知识点零散等问题,不利于手诊技能的健康发展.为了让初学者得到系统全面的学习,让有经验者巩固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手诊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本院安排资深中医手诊专家亲自面授.
2、手诊疗法内容
专家讲师将在课程中传授自己多年来手诊实战经验,系统讲授中医手诊理论,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使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条理地掌握最多的知识和技能,为课后的实践和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指导.
手诊手疗特点、手诊方法的分类、手掌反射区定位法、手指反射区定位法、手背反射区定位、五指诊断、手部按摩手法、讲授腰椎病的调理方法、颈椎病的调理方法、腿部不适调理方法、高血压调理方法、心脑血管疾病的调理方法等;
气色、指形、指甲、甲半月、全息位点、手掌经络全息诊疗法,第二掌骨桡侧全息穴位群诊断,掌纹诊病,掌纹时间流年测算法,掌中八卦九宫划分.
面诊疗法
1、面诊概况:
现代面诊法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结合生物全息论发展起来的.因此在面部相应脏器分布、诊察方法上与传统中医面诊有所不同.身体的异常变化,可能
发生在面部变化出现之前或之后.检查面部,可发现有骨的形状、肌肉紧张度、弹性、收缩力的变化,还可有肿胀、皱纹、结痂、缺陷、面部皮肤颜色改变及充血、疼痛等.如欲知哪一脏器有病,只要看一下面部所表示的部位,有无上述异常变化即可查明其对应脏器有哪些疾病.
面部的变化与内脏的疾病息息相关,当内脏发生病变,即在面部有所反映.因面部为脏腑气血的外荣,又为经脉所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在面部都有一定的反射区,而脸面就是脏腑的外衣.面诊就是通过观察这些部位神、色、形态等的变化来判断五脏六腑各个部位的健康状况.这一方法在被用于疾病诊断时非常灵验,被称为“神明之术”.
2、面诊内容:
通过学习让大家见证面诊的神奇,了解看相知病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各种常见病的外相,面部斑、线、点、痣诊病解析,全息整体的缩影,观鼻测病,观额看病,皱纹诊断,色斑诊断,眼袋诊断,脸部各部位症状表现,30个写在脸上的健康密码;表现观察面部色泽,五脏与五色,五脏六腑在面部分布定位和经络在面部循行部位,面部诊断,面诊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眼诊疗法
1、眼诊的培训内容
彭静山教授根据《内经》理论,十二经脉与眼的关系,以及东汉时华佗的"观眼识病"法所述:"目形类丸,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丽东南而晚西北也。内有大络穴,谓心、肺、脾、肝、肾、命门各主其一;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皆悬贯于脑、下连脏腑、通畅气血往来,以滋于目,故凡病发则有形色丝络显见,而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也"。从而得出了看白睛上的血丝来诊断全身疾病的方法。经十多年来几万只眼睛的实践,达到了只要扒开眼皮一看,就能知道病在某经、病程长短、病势轻重、病情消长、病因寒热虚实等。并且还可知疾病原发在某经,现在是否传经,传经以后,原发的那经是减轻还是加重,以及病的来龙去脉,预后转归等等,部可以在两三分钟内一目了然。
本次眼诊课程讲授的观眼识病法,主要用肉眼观察在双眼各区穴出现的血丝颜色(鲜红、紫红、深红、红中带黑、红中带黄、淡黄、浅淡、暗灰等),形态(根部粗大、曲张、怒张、延伸分岔、隆起一条、模糊成片、垂露)的变化来判断全身疾病。在内科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可以从其变化诊断出正邪的盛衰、病邪的部位、病势的进退及治疗得当与否。《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注于目而为之精。”可见眼睛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古代就有五轮归属五脏的方法,具体是:风轮属肝,气轮属肺,肉轮属脾,血轮属心,水轮属肾。
耳诊疗法
1、耳诊概况
耳诊疗法是指通过耳廓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国古老的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现代耳穴诊治法已成为一门新学科——耳医学.耳与内脏器官存在密切关系,内脏疾患时在耳廓上有相应的全息位点出现,耳廓形如胚胎倒影,它包含着人体的全部信息(生物全息理论).用耳穴治疗的病种达200余种,这些病症涉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科,不仅能够治疗功能性疾病,而且可以治疗器质性疾病,并用于防病、美容、保健、抗衰老、戒烟、戒酒等.
2、 耳诊疗法内容
耳诊的理论依据,通过耳诊疗法针对损容性疾病的穴位应用、减肥常用耳穴的定位
及主治和功用,常见疾病在耳廓上的反应,耳廓的脏腑分属,耳穴诊疗防治疾病的奥秘、特点及作用,耳穴减肥的取穴原则及特色治疗,耳穴治疗选穴配穴原则,报名电话 147-4780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