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海姓的源与流
(回族)海正光 (回族)海正忠
引 子
从儿时起,我就对我们海姓的来源很好奇。我生来没有见过我的爷爷。父亲告诉我:“我们姓海,大海的海。”架板上放着一个保存经书的纸箱子,是1968年长征牌洗衣粉的包装箱,已陈旧不堪。但“上海合成洗涤剂厂出品”几个字依稀可辨,从那里我学会了写“海”字——尽管笔画笔顺不很正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到外地求学,见到了真正的大海。站在海边,我像诗人一样张开双臂,大声呼喊:“大海啊故乡!我回来了!”可是,生活中却碰到许多人都问我:“你姓什么?”我说:“姓海。”“别开玩笑了,到了海边你姓海,到了山上你还姓山去?”有时,我就对他们说:“你总知道海瑞吧?”他们将信将疑。那时,我所能搬出来的名人只有海瑞。
我的六叔海文俊随国民党第八十一军参加过绥西抗战,日本投降后,他于1946年初回乡务农。刚满四岁的我,只要有空闲就缠着六叔讲故事。六叔的故事可多了,除了打仗的之外,海家的故事也令我着迷。六叔送我一把锡铁做的小手枪,可装火柴头,扣动扳机,就发出“啪”的声响。这支手枪伴我走过了童年。到了“低标准,瓜菜代”的1961年,我在固原一中初三年级读书,有人捎口信说六叔病重,让我请假回家。
坐在六叔的病榻旁,看着他瘦弱的身躯和蜡黄的脸,不由一阵酸楚。六叔看我在流泪,微笑着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嘛,要坚强。我们老辈子都看重你,要好好学习,将来研究我们海家的事呢。”说着,他拿出一个焦黄的小本子,撕下中间的一页,指给我看,“这是在部队时,西安海潮贵连长送给我的一首小诗,他叮嘱我,海家的全部秘密都在里面。我是粗识字,弄不懂,你慢慢研究。”他将诗的含义作了简单的解释。这首诗的内容是:“宁源思鲁丁,安业进金城。顺利定关陕,昌惟南洋行。”其实,我既没有听懂,也没有看懂,回家后将它装进玩具枪管,放入父亲的经箱。文革中,《古兰经》和玩具枪都被人拿走了。
事情虽然如此,但这首不甚规范的诗给我的印象颇深。六叔离我而去已大半个世纪了,可诗的内容我至今记忆犹新。1964年,我走上工作岗位,六叔的话时不时回响在我的耳畔,我却无暇顾及,充其量只能算做关注罢了。1982年7月,我在和族人的闲聊中听出,就家族史的研究大家对我抱有期望,这无形中给了我信心和勇气。于是,我利用节假日走访族人;利用出外参观、访问、旅游等机会,对所到之地的海氏族人进行采访,积累了一部分资料。2005年,我退休了,埋藏于心里的愿望终于有了付诸实践的机会。我用四年多的时间,三次自费出行,采访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海氏族人和知情者,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史志、谱牒、碑文、图片等书面资料,以及广泛流传的口碑资料。
回族“海”姓由伊斯兰教经名首音变化而来。据口碑资料传说,海氏先祖为十三世纪成吉思汗西征时掳掠来的仕宦或天文学家,属于富有势要之户,如哈鲁丁、海亦尔、黑德儿。他们大约是1220年至1297年由波斯进入中国的前三代,是回族海姓族人的先祖。
元大德二年(1298年)以后,海姓远祖第四代人在龙阳州(今湖南汉寿)出生(他们的父亲是谁,至今还没有考证出来),他们给这个家族带来了更大的希望和荣耀。同胞三兄弟穆鲁丁、海鲁丁、获独步丁在这个条件优越的家庭中受到了良好教育,他们的品德和学识在当地有口皆碑。元延祐到至顺年间(1314—1330年),同胞三兄弟先后考取进士,走上仕途,后来逐渐形成海氏三大支系,将海氏一族繁衍至国内外许多地方。
(回族)海正光 (回族)海正忠
引 子
从儿时起,我就对我们海姓的来源很好奇。我生来没有见过我的爷爷。父亲告诉我:“我们姓海,大海的海。”架板上放着一个保存经书的纸箱子,是1968年长征牌洗衣粉的包装箱,已陈旧不堪。但“上海合成洗涤剂厂出品”几个字依稀可辨,从那里我学会了写“海”字——尽管笔画笔顺不很正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到外地求学,见到了真正的大海。站在海边,我像诗人一样张开双臂,大声呼喊:“大海啊故乡!我回来了!”可是,生活中却碰到许多人都问我:“你姓什么?”我说:“姓海。”“别开玩笑了,到了海边你姓海,到了山上你还姓山去?”有时,我就对他们说:“你总知道海瑞吧?”他们将信将疑。那时,我所能搬出来的名人只有海瑞。
我的六叔海文俊随国民党第八十一军参加过绥西抗战,日本投降后,他于1946年初回乡务农。刚满四岁的我,只要有空闲就缠着六叔讲故事。六叔的故事可多了,除了打仗的之外,海家的故事也令我着迷。六叔送我一把锡铁做的小手枪,可装火柴头,扣动扳机,就发出“啪”的声响。这支手枪伴我走过了童年。到了“低标准,瓜菜代”的1961年,我在固原一中初三年级读书,有人捎口信说六叔病重,让我请假回家。
坐在六叔的病榻旁,看着他瘦弱的身躯和蜡黄的脸,不由一阵酸楚。六叔看我在流泪,微笑着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嘛,要坚强。我们老辈子都看重你,要好好学习,将来研究我们海家的事呢。”说着,他拿出一个焦黄的小本子,撕下中间的一页,指给我看,“这是在部队时,西安海潮贵连长送给我的一首小诗,他叮嘱我,海家的全部秘密都在里面。我是粗识字,弄不懂,你慢慢研究。”他将诗的含义作了简单的解释。这首诗的内容是:“宁源思鲁丁,安业进金城。顺利定关陕,昌惟南洋行。”其实,我既没有听懂,也没有看懂,回家后将它装进玩具枪管,放入父亲的经箱。文革中,《古兰经》和玩具枪都被人拿走了。
事情虽然如此,但这首不甚规范的诗给我的印象颇深。六叔离我而去已大半个世纪了,可诗的内容我至今记忆犹新。1964年,我走上工作岗位,六叔的话时不时回响在我的耳畔,我却无暇顾及,充其量只能算做关注罢了。1982年7月,我在和族人的闲聊中听出,就家族史的研究大家对我抱有期望,这无形中给了我信心和勇气。于是,我利用节假日走访族人;利用出外参观、访问、旅游等机会,对所到之地的海氏族人进行采访,积累了一部分资料。2005年,我退休了,埋藏于心里的愿望终于有了付诸实践的机会。我用四年多的时间,三次自费出行,采访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海氏族人和知情者,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史志、谱牒、碑文、图片等书面资料,以及广泛流传的口碑资料。
回族“海”姓由伊斯兰教经名首音变化而来。据口碑资料传说,海氏先祖为十三世纪成吉思汗西征时掳掠来的仕宦或天文学家,属于富有势要之户,如哈鲁丁、海亦尔、黑德儿。他们大约是1220年至1297年由波斯进入中国的前三代,是回族海姓族人的先祖。
元大德二年(1298年)以后,海姓远祖第四代人在龙阳州(今湖南汉寿)出生(他们的父亲是谁,至今还没有考证出来),他们给这个家族带来了更大的希望和荣耀。同胞三兄弟穆鲁丁、海鲁丁、获独步丁在这个条件优越的家庭中受到了良好教育,他们的品德和学识在当地有口皆碑。元延祐到至顺年间(1314—1330年),同胞三兄弟先后考取进士,走上仕途,后来逐渐形成海氏三大支系,将海氏一族繁衍至国内外许多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