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氏吧 关注:100贴子:470

回族海氏的源与流,姓海的都可以来看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回族海姓的源与流
(回族)海正光 (回族)海正忠
引 子
从儿时起,我就对我们海姓的来源很好奇。我生来没有见过我的爷爷。父亲告诉我:“我们姓海,大海的海。”架板上放着一个保存经书的纸箱子,是1968年长征牌洗衣粉的包装箱,已陈旧不堪。但“上海合成洗涤剂厂出品”几个字依稀可辨,从那里我学会了写“海”字——尽管笔画笔顺不很正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到外地求学,见到了真正的大海。站在海边,我像诗人一样张开双臂,大声呼喊:“大海啊故乡!我回来了!”可是,生活中却碰到许多人都问我:“你姓什么?”我说:“姓海。”“别开玩笑了,到了海边你姓海,到了山上你还姓山去?”有时,我就对他们说:“你总知道海瑞吧?”他们将信将疑。那时,我所能搬出来的名人只有海瑞。
我的六叔海文俊随国民党第八十一军参加过绥西抗战,日本投降后,他于1946年初回乡务农。刚满四岁的我,只要有空闲就缠着六叔讲故事。六叔的故事可多了,除了打仗的之外,海家的故事也令我着迷。六叔送我一把锡铁做的小手枪,可装火柴头,扣动扳机,就发出“啪”的声响。这支手枪伴我走过了童年。到了“低标准,瓜菜代”的1961年,我在固原一中初三年级读书,有人捎口信说六叔病重,让我请假回家。
坐在六叔的病榻旁,看着他瘦弱的身躯和蜡黄的脸,不由一阵酸楚。六叔看我在流泪,微笑着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嘛,要坚强。我们老辈子都看重你,要好好学习,将来研究我们海家的事呢。”说着,他拿出一个焦黄的小本子,撕下中间的一页,指给我看,“这是在部队时,西安海潮贵连长送给我的一首小诗,他叮嘱我,海家的全部秘密都在里面。我是粗识字,弄不懂,你慢慢研究。”他将诗的含义作了简单的解释。这首诗的内容是:“宁源思鲁丁,安业进金城。顺利定关陕,昌惟南洋行。”其实,我既没有听懂,也没有看懂,回家后将它装进玩具枪管,放入父亲的经箱。文革中,《古兰经》和玩具枪都被人拿走了。
事情虽然如此,但这首不甚规范的诗给我的印象颇深。六叔离我而去已大半个世纪了,可诗的内容我至今记忆犹新。1964年,我走上工作岗位,六叔的话时不时回响在我的耳畔,我却无暇顾及,充其量只能算做关注罢了。1982年7月,我在和族人的闲聊中听出,就家族史的研究大家对我抱有期望,这无形中给了我信心和勇气。于是,我利用节假日走访族人;利用出外参观、访问、旅游等机会,对所到之地的海氏族人进行采访,积累了一部分资料。2005年,我退休了,埋藏于心里的愿望终于有了付诸实践的机会。我用四年多的时间,三次自费出行,采访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海氏族人和知情者,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史志、谱牒、碑文、图片等书面资料,以及广泛流传的口碑资料。
回族“海”姓由伊斯兰教经名首音变化而来。据口碑资料传说,海氏先祖为十三世纪成吉思汗西征时掳掠来的仕宦或天文学家,属于富有势要之户,如哈鲁丁、海亦尔、黑德儿。他们大约是1220年至1297年由波斯进入中国的前三代,是回族海姓族人的先祖。
元大德二年(1298年)以后,海姓远祖第四代人在龙阳州(今湖南汉寿)出生(他们的父亲是谁,至今还没有考证出来),他们给这个家族带来了更大的希望和荣耀。同胞三兄弟穆鲁丁、海鲁丁、获独步丁在这个条件优越的家庭中受到了良好教育,他们的品德和学识在当地有口皆碑。元延祐到至顺年间(1314—1330年),同胞三兄弟先后考取进士,走上仕途,后来逐渐形成海氏三大支系,将海氏一族繁衍至国内外许多地方。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8-04-15 17:29回复
    穆鲁丁支系
    长兄穆鲁丁约生于元朝大德二年(1298年),延祐末年考中进士。约1322年遣调江南任县尹,后升任江宁府(南京)知府。他为人耿直忠厚,为官清廉勤奋,做人做事深得民心。受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双重熏陶,逐渐形成了他坚定不移的忠君爱国思想。
    穆鲁丁共有六个儿子,在姓氏的华化过程中都以“海”为姓了。长子海清牺牲于元朝末年,海清有无后裔,我们至今不得而知。老二海峻、老三海峰、老四海祥、老五海云四兄弟就是河南省郑州刁沟海氏家族的四位始祖。余下老六海盟石(字信坚)却是另辟蹊径,闯出了别样的一片天地。
    元末时局动荡,农民起义浪潮波及全国。至正十六年(1356年)3月,江南正是万紫千红、春意盎然的季节。朱元璋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攻克集庆路(今南京市),穆鲁丁长子海清在保元战斗中牺牲。噩耗传来,全家人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父亲站起身,镇定地对家人说:“现在不是哭的时候,大元气数将尽,这是真主的定然。海峰、海祥、海云,你们三个带着家中资财,速到郑州找你们二兄海峻,让他尽快安排你们。另外,给小六捎话,千万不要再回江宁。”他的话提醒了大家,在一阵忙乱的打点之后洒泪而别。不久,江宁被起义军攻克,穆鲁丁夫妇宁死不屈,直至壮烈牺牲。
    海峰等三兄弟先到集庆,几经周折找到了做武生的小六海盟石。朱元璋进攻集庆路之前,有一天海盟石路过朱元璋在集庆路城外设的临时指挥部时,恰遇一伙不明身份的人在窃取指挥部的什物,他上前略施拳脚,就把那些人打得狼狈逃窜了。朱元璋得知后很欣赏他,留他做了帐前侍从。
    长兄牺牲的当天海盟石就知道了,将其遗体安放在了清真寺里。后来四兄弟冒着生命危险把海清遗体简单地埋在了紫金山麓,盟石继续留集庆,其余三人遵父命赴郑州军屯府寻找二兄海峻去了。
    一路跋山涉水,度过无数艰难险阻,兄弟三人终于到达郑州军屯府,找到二兄海峻后,告知家乡所发生的一切。海峻是个非常有智谋的人,他沉思一会儿对三位弟弟说:“形势发展到今天,这是早就料到的事。既然如此,我们就顺应潮流,只求保个平安吧。”
    过了一段时间,海峻把三个弟弟安排到郑州西南郊一个叫“营上”的地方。这里是元代的军屯地,人们虽然享受着部分军队待遇,但这支军队已失去作战能力,以务农为业。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兄弟四人陆续成家,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明洪武元年(1368年)4月,常遇春、徐达率二十五万明军进军河南。郑州元守军望风披靡,兵败如山倒,郊区军屯处只换了管理人员,海峻兄弟四人毫发未损,保住了苦心经营起来的家业。不久,营上完全变成了一家一户的明屯村庄,各侍农桑,各操家务,如数纳粮贡赋。然而,在后来的漫漫岁月里,营上这一地名逐渐地淡出了后人的视线,与之并不遥远的刁沟却成了海姓人温暖的家园。
    洪武元年海盟石二十五岁,朱元璋授予他御前亲军副指挥,武职三品衔。洪武二年(1369年)6月,朝廷上下刮起一股议论有关海盟石身世之风,说他是前朝官员之子,朱元璋耳有所闻。开国之初,朱元璋十分爱惜人才,但为避嫌疑,不得不忍痛割爱,便将海盟石屈才调往湖南宝庆卫任指挥,仍保留武职三品衔。洪武十三年(1380年),经由钦差大臣科道苏推荐,海盟石出任沐国公府大总戎,第二年又调任云南毕节卫任指挥。
    海盟石的长子海通伯、次子海通颜为前妻苏氏所生。苏氏病故后海盟石娶周氏为妻。通伯、通颜随父亲前往云南,二人后裔有的定居云南、贵州各地,有的因职务调动、经商、移民等原因,迁徙到全国各地,形成海盟石后裔的诸多支系。
    海盟石去云南时,他的继任妻子周氏因怀孕未能随行,依然住湖南宝庆,此后生育了儿子海通馨。海通馨娶湖南宝庆陈督师的女儿为妻,生子海崇贵,世代居住宝庆城(今邵阳市)海家巷。这是湖南邵阳海氏家族的由来。
    南京、郑州、邵阳三地的海氏族人在明前期经常往来,五代人以后,异地之间已少有来往。时至今日,各支系都已经繁衍到二十三四代了,虽然各操地方语,各干自己事,可一旦聚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家长里短。
    2007年8月14日,笔者到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南角刁沟村海家大庄走访,此处大约有七八百户四千多口人,是海姓的一个聚居地。据八十三岁的海有兹老人和六十八岁的海英伦老人讲,刁沟的海氏祖先是在元代末年从附近一个叫水磨的地方迁来的。水磨这个地方是元代的兵营,也有人称做“营上”或“玛目岗”。就“营上”这个称谓来说,证明了海氏先祖为元末明初的军屯人员,其后裔由军屯人员随地入社变成民屯的事实。“玛目岗”则是证明,这里原来就住着穆斯林,有穆斯林就要过宗教生活,要过宗教生活就一定有“伊玛目”(阿拉伯语,意为教长)。在中国,伊斯兰教宗教领导者的称谓几经变换,“开学阿訇”一词出现得很晚,而伊玛目一词是时至今日的一贯称谓,玛目岗就是伊玛目归真后的掩埋处。在那里,由于海姓居民众多,又被人们俗称为“海家过道”。海家过道的附近有一大片墓地,那就是海家祖坟。坟上立有一块碑,碑文是用阿拉伯文写成的,译成中文是“海氏四门祖宗。”
    全国统一后,部队除戍边守疆,维护地方治安外,主要功能转型为屯垦牧养、发展生产,军屯逐渐演变为居民村庄,海氏族人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成为一家一户的农民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渐增,人多地少,生存进入困境。为了寻求新的生活出路,海姓人举族迁到地势宽阔,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刁沟。
    在此后的数百年里,海姓人以刁沟为中心,持续繁衍生息,不断有族人迁往全国各地。2009年12月,笔者寻访到山东省东明市西关店子村,这是一个海姓街区(原为郊区,因城市扩展现已成为市区的组成部分),海姓居民有二百多户、一千多口人。我们一行二人来到族人海付安家中,与海付安之父——八十五岁的海明远老人聊了很多。在座的还有八十二岁的海春峰老人与三十三岁的海志明等人。当谈及海氏来源时,他们说二百多年前他们的先祖从刁沟出来,到黄河北岸一个叫安柳的地方安了家。有一年黄河泛滥,冲毁了家园,先祖海清晏、海忠义叔侄率领全家向东逃荒来到东明。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他们带领部分家人打工,逐渐创建了一份家业。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家人迁往城东南方向的王庄,在那里谋生。之后笔者又来到王庄海姓聚居地,拜见了重病在身的八十五岁老人海鸿彦和其三子海玉保。当我们谈到有关王庄海姓的来源时,海鸿彦老人猛然从床上坐起,情绪很激动,催促家人找出《海姓简略家谱》,让海玉保复印了一份给我们,并语重心长地说:“亲房,快把书写出来,让所有海家人都看到,要寻根问祖,这是历史,这是文化。”
    海鸿彦老人的话使我们备受鼓舞,更增添了我们战胜困难,写好家族史的勇气。据他们的《海姓简略家谱》记载:“东明市海氏家族源远流长,明永乐年间于刁沟东迁,嫡传繁衍。分居东明、濮阳、长垣、菏泽、定陶、民权、兰考等地。”由于党的改革开放与民族宗教政策好,大多数海氏家族人丁兴旺,家道殷实。《海姓简略家谱》的结束语是这样写的:“据历史记载,海老先翁四兄弟于明永乐年间,于刁沟东迁,落户城南十八里回民王庄,安葬于祥德口(现海家祖坟)。”王庄现有海姓回族人近三百户约一千五百多口人,是当地较为旺盛的家族之一。他们的族牒字辈,先辈只记得四辈,即“清、忠、宏、廷”,后续二十辈为:“明朝玉朋广,谷本自诚详,诗书传家宝,礼义万年方。”
    河南省洛阳瀍河区塔湾八十六岁的老人海恩尚说:“我们是从荥阳来的,荥阳海姓族人是从刁沟出来的。先祖是逃荒出来的,来时一根扁担两根绳,别无长物。”七十二岁的海通源和七十七岁的海展杨两位老人证实了海恩尚的说法。《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志》载:
    海氏之家,来自荥阳,村名刁沟,是吾故乡。何时来洛,时间不详,塔湾西寺,有碑可证。顺治三年,叫海翼龙,该寺社首,年龄不轻。从他本身,可溯嘉靖,是否始祖,不敢肯定。当时来洛,经济薄弱,终日奔忙,维持生活。延师传教,穆民承担,认主拜圣,吾教所宗。传留后世,责任非轻,子孙后代,继续遵行。清真正道,自始至终。
    海应麟口述,李贤整理。
    中华民国十九年荷月,李贤抄录。
    这段记载清楚地反映了洛阳市瀍河塔湾海姓的来源、来因、来时、信仰和发展。塔湾海万老人说:“我工作了一辈子,走南闯北,也听到许多有关海姓人的故事。就塔湾回族人的说法有三支,一支来自河南荥阳市和禹县,一支来自山东鄄城,一支来自宁夏孟塬,都是逃难到此谋生的。据老人传说,这三支为同一始祖。”此说证实并扩充了塔湾海姓的来源。南阳市海文智阿訇说,自己是封丘海庄人,那里有千余口海氏族人;南阳东关也有海姓人,但不多,他们都是从刁沟出来的。另外,邓州市海营也是刁沟海姓人一个较大的聚居区。
    邓州市西城区伊斯兰街八十二岁的海国富老人说:“这条街的海姓都是清末过来的,主要是经商。家谱字派为:“明朝玉鹏广,本国金凤翔,传家是国宝,合理是万方。”而邓州市海营海姓人的谱牒字辈为:“明朝玉鹏广,本国金凤翔,仁义传家宝,经授十万方;发福升联元,东斗三星全,文章(奋)中华献,品级永久年。”
    另外,至今依然流传着的“八块铁海家”的故事也在此例当中。大约在清康熙年间,河南一家姓海的八兄弟,因天灾人祸无法生存,就把家中的一口铁锅砸成八块,每人拿一块离家逃生,约定今后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记住他们是八块铁海家,习武念经、积德行善、孝敬父母是他们的家传祖训。八块铁海家族谱字辈为:“明朝玉鹏广,本国金鸿祥,经书传家宝,仁义守万方。”这个辈分一直保持着,八块铁海家的后裔也在寻找自己的亲属系列。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分布在河南全省、湖北全省及毗邻的山东省西南的海姓家族,都源自河南郑州市中原区须水镇刁沟村海家大庄。笔者于2007年8月在刁沟海家大庄寻访时,与这里的族人进行过详细交谈,海英伦老人还将珍藏了多年的续编谱牒字辈提供给笔者。其内容是:“明朝玉鹏广,本国金凤翔,诗书传家宝,礼义定汉邦。”此字辈明字辈为刁沟支海氏第十九世,前十八世字辈无考。
    笔者亲访过的山东东明市西关店子村、回民王庄、鄄城县、菏泽市、定陶县;河南兰考县、沈丘县、封丘县、开封市、郑州市管城区、海湾、洛阳市瀍河区塔湾、禹县、南阳市、邓州市海营村、淅川县后坡;湖北省襄樊市友谊街(原教门街)、荆州市沙河区迎喜街、谷城县、郧县、郧西县等市县、村镇,凡海氏聚居区都说来自刁沟,起名的字辈都是原刁沟海氏族人拟的。有的地方的谱牒字辈与刁沟续编谱牒字辈基本相同,只在个别字上有别,少数在整句上有别,这只是由于时久路遥误传造成的。如山东东明市回民王庄的谱牒字辈和河南邓州市海营村所用谱牒字辈。
    由此可知,河南省郑州刁沟海家大庄是中国回族海氏家族一支的发源地和辐射源,我们把它暂称为“回族海氏河南刁沟支系”。
    回顾过去,荆棘漫道,自先祖在刁沟屯垦至今已六百多年了。光阴荏苒,世事沧桑。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8-04-15 17:31
    收起回复
      原载《回族文学》2012年第1期(总第183期)
      原文网址如下:http://hai.10000xing.cn/2012/0711172658sj.html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8-04-15 17:39
      回复
        在这里可以更多的了解海这个姓氏
        hai.10000xing
        楼主为穆鲁丁支系,盟石公第十八代后裔(宝庆府)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8-04-15 17:42
        回复
          海鲁丁支系
          海鲁丁约生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自幼天资聪慧,性情耿直,有非凡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约至顺元年(1330年)中进士,后任江西信州路(今上饶市)总管。在位时,他用法平度,爱民如子,深受民众爱戴。
          元末时,陈友谅图谋独霸江西。至正十九年(1359年)3月,陈友谅调集二十万大军由王奉国率领围攻信州路。海鲁丁在信州保卫战中任参谋,他的挚友伯颜不花的斤任浙江衢州路总管,率军支援信州。在二十万大军的围攻下,他们誓与信州城共存亡,坚决拒绝投降,苦守数月,最终还是寡不敌众,信州城陷落,海鲁丁战死,伯颜不花的斤自杀。一场轰轰烈烈的信州保卫战就这样悲壮地失败了。
          海鲁丁生有四子:海宁、海安、海顺、海昌。长子海宁曾在南京五军都督府任断事官,明辨是非,他的后裔自称是“五军头海家”,即含此意。海宁后调陕西临潼路任职,居家零口镇孟塬。洪武元年明军未破陕西时,海宁再调凤翔路任职。洪武二年,明大将徐达,副将常遇春、冯胜进军陕西。海宁在凤翔率部归顺明军,后随冯胜攻固原、战庆阳。不久,战事平息,海宁留守镇原的驿马关。同年9月,朱元璋召徐达还京,命冯胜驻守庆阳,节制周围军事。冯胜认为关、陕已定,无须驻守,随之对周边军事作了安排,也引兵还京。在冯胜返京前,将海宁调往固原东乡。在海宁看来,这也许是一条不归路。他号召军民自力更生,下令千余官兵动手开荒,实行自给自足,以待朝廷命令。他们在东乡塬头建了一座简易的清真寺,围寺而居。
          在改朝换代的大背景下,海宁身为元朝旧官员子弟,且自身也是元朝官员,来不得半点疏忽大意,在固原东乡小心谨慎地戍守了十二年。洪武十三年(1380年),朝廷正式宣布实行军屯,发给军屯人员耕牛、农具、种子,开始了一边垦荒造田一边戍边的军屯生活。这是一支陕西籍信奉伊斯兰教的部队,主要有海、马、姬、邢、闵五姓。此时,海宁已将家眷由陕西临潼卫零口镇孟塬迁来。为了纪念故乡,他把固原东乡改名为与原籍同名的“孟塬”。这种保持部队待遇的军屯生活持续了数年。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取消军事编制,变军屯为民屯,海宁的部队与当地编民一起归陕西固原管。
          走过明朝,到了清同治年间,经过五百年的休养生息,固原孟塬海姓已发展为望族。
          海宁妻海马氏生有八子:长龙、次虎、三彪、四善、五仁、六义、七祥、八瑞,字辈为“源”。成家立业后,分居在天字宫、海家岘、海家坡、候狮岔、油磨庄、南大阳台、躁虎湾、坟岭崾岘等八处。到明末,海宁家族已发展到数千人,与马家高庄的马氏家族是当时固原东乡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望族。
          海宁的九世孙海乾、海坤兄弟俩青年时闯荡江湖,明末时二人入吴三桂部,并随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海乾任千总,海坤任把总。后来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攻打李自成,当战争进入白热化时,吴三桂委派海坤等人化装进京刺探李自成军情。海坤认为不能再攻打李自成,吴三桂大怒,欲将他斩首。在众将领的力保下,吴三桂下令免死,把他放逐新疆。路经兰州时,在兰州海氏族人的打点下,解差收银放人,海坤获得自由。回固原后,海坤居城外数年,后又迁进城内。其后裔繁衍生息二百余年,直到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军占领固原城后不久,海坤的后裔们随义军出城,辗转流离,最后定居在固原东部山区繁衍至今。
          海乾在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后,到江南为官,古稀之年退役,居江宁郊区,颐养天年。
          清康乾盛世时,固原孟塬海氏家族出了三位伊斯兰教“上人”(即宗教导师)海朝、海胡、海云,他们是亲兄弟。尤其是海胡,他以巨资支持伊斯兰教虎夫耶学派鲜门门宦创始人鲜美珍传播鲜门教理,并亲自陪同鲜美珍云游天下,传经布道。同时,他们也为家族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他们归真后,家族及教下为三兄弟在孟塬天字宫修建了豪华拱北,清同治年间被清军捣毁。战火平息后,族人与教下将海胡遗骸迁到彭阳县古城挂马沟,新建了海太爷拱北。
          历史演进到清道光年间,海宁家族经五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居住范围进一步扩大,北到孟塬北的马家高庄,南至长城塬的白家岔,东邻镇原县,西界石岔;南北约三十公里,东西约二十公里。在约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存着除马、姬、邢、闵几大户外的数千口海姓族人。面对“本姓约定俗成不通婚,外姓通婚负担重”的实际情况,族内当家人海潭章提出“分户认亲”的倡议,族众议定。于是,命人打了一只鹿,炖熟,让八兄弟后裔和海坪海家的当家人每人分一块,以拿到肉的部位名称作为该海氏家族的名称,这样,就产生了“鹿头海家”、”鹿脖海家”、“鹿背海家”、“鹿胸海家”、“鹿腿海家”等等;有人手慢,鹿肉已被分光,只舀到一碗腥汤,人们就叫他“鹿腥汤海家”;有人因在向阳的墙下晒太阳什么也没有分上,便被戏称为“晒死鬼海家”;海坪海家的当家人因路远迟到了,只见到鹿粪一堆,就称其为“鹿粪海家”;最后来的一位当家人看到山顶一只野狐,即被称为“野狐海家”。
          分户之举虎头蛇尾,受到族人的异议。鉴于不甚理想的分户结果,族内当家人只好重议,最后认定:“鹿身与鹿粪分离。海坪海家不是孟塬八祖之后,孟塬与海坪两地海家可以互相通婚;但孟塬、海坪海姓内部不可通婚。”
          从此,孟塬支系“打鹿分户”的故事广为流传。孟塬、海坪海家内部再也不提通婚的事,直到现在,如果有违此规矩者,就会受到族人的指责。
          清朝后期,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清同治二年(1863年),以海生春为首,组织家族、亲友响应回民起义,抗清保家。后来起义军败势已定,为保存剩余人的性命,海生春等接受了招安,被“安置白家埫附近地方”。部分海氏族人在清军逼近孟塬时逃往外地。如现住甘肃平凉北塬白庙乡、姬家山、大秦、城郊南台杨家坡等地的海姓人;河南洛阳瀍河区塔湾的部分海姓人;甘肃华亭县赵家沟的海姓人;甘肃临潭县的海姓人。还有一部分海姓人逃散后落籍甘肃张家川县,五十年后纷纷返回固原,落户于各自亲人所在的聚居点。如逃难到甘肃张家川县罗家湾的海氏族人,在五十多年后由于思乡心切,于1920年举家返回固原,定居在彭阳海家磨和陶同至今。彭阳县古城乡庄子湾、中川子的海姓族人逃亡到甘肃张家川县数年后,一位母亲带着儿子返回彭阳中川子途中被歹人劫持,儿子被族人解救,歹人抢走了当时尚年轻的母亲。泾川县城附近的合子沟,至今尚有同治年间从孟塬逃难去的一支百余户海姓回族人。有一家海姓人从孟塬向南逃至陕西凤翔县一个叫任家湾的地方,后来变成了汉族,现在的任家湾早已成了数百人的海家大庄了。甘肃环县甜水堡有一支汉族海姓,据知情者说,这是一百四十年前回民义军与清军在环县元城子决战中,逃出隐居在甜水堡汉族村庄里的海姓幸存者,后取汉族女子为妻,至今已繁衍七代人。现居开城镇张家沟的海氏族亲,当年为躲避清政府的迫害,在深山老林开辟了栖身之地。
          民国时期,宁夏的海氏族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从事农业,居所较为稳定,人丁逐渐兴旺。宁夏固原县交岔乡海星南曾任冯玉祥部骑兵团团长。交岔乡苋麻湾海文秀曾任国民党八十一军马鸿宾部某团中校团副,抗日战争时率军奔赴绥西,因战绩突出受军部嘉奖,并提升为上校团长,未及赴任,于1946年春去世。官厅乡海廷书曾任国民党八十一军马鸿宾部某团少校营长。1936年,红军长征路过古城,时任联保主任的海尚月安排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他家作过短暂休息,并送红军粮油等物。官厅乡海廷章曾任国民党八十一军骑兵团第四少校营长,他是1939年黄埔军校毕业生,1947年夏在甘肃环县向解放军投诚。彭阳县古城人海保荣曾任国民党马锡武部军官,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
          海鲁丁的次子海安、三子海顺先从军后经商,由江南随长兄到长安做事。海鲁丁在江西信州殉职后,其妻叮嘱四子海昌,随亲戚下南洋经商避难。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6月,海昌拖儿带母,跟随在马来西亚经商的亲戚离开故土,踏上南下的大船,挥泪而去。
          海鲁丁的妻子是一位知书达理、贤惠有谋之人。到南洋后,依靠亲友的帮助,她和儿子海昌共谋对策,在商业贸易方面很有建树,他们的生意不仅红火于马来西亚,对周边国家也产生了辐射。
          到了1644年清军入关时,海昌去南洋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他的后裔繁衍了十多代人,分布在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越南等国家。
          家居文莱的海昌后裔中有以捕鱼为业的。有一天,他们出海打鱼,三艘渔船远离文莱,遇台风袭击失去控制,漂流数天后到达今海南岛南边的陵水县,幸亏渔船完好,人员、财产安然无恙。上岸后,他们搭棚安置,与南洋亲族断了音信。清顺治末年(1661年前后),这些人迁至崖州三亚村(今凤凰镇)定居,繁衍至今。当年的领头人海尚志,是南洋海昌第十二世孙。
          2009年12月底,笔者寻访海氏族人,到海南省三亚市凤凰镇回新村调查,当地海氏族人海章先阿訇和凤凰镇伊协秘书长海世禄提供了自海尚志至今的《海氏简易族谱》,并告知其漂流迁徙景况,与前述基本吻合。海尚志后裔已繁衍了十一代,共一千五百多人。如果从海昌算起,共二十三代。震惊全国的“海富润事件”中的海富润即是海昌的十八世孙、海尚志六世孙。
          行文至此,我想就六叔在大半个世纪前留给我的那首小诗对读者有个交代。“宁源思鲁丁,安业进金城。顺利定关陕,昌惟南洋行。”这是一首藏头诗,大意是海宁、海安、海顺、海昌四兄弟的发展方向。海宁传衍的是孟塬支系,海安的后裔去了兰州,海顺的子孙定居于陕西一带,唯有海昌远渡南洋,飘零异国他乡。


          IP属地:广东5楼2018-04-15 17:46
          收起回复
            找到组织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9-27 09:15
            回复
              我爷爷也是海正字辈的


              10楼2018-12-03 13:45
              收起回复
                我是海姓回族河南省禹州人,找到组织了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8-12-04 22:11
                回复
                  合肥肥西姓海也是回族,但是辈分好像不一样,我爷辈是道子辈我父辈是志子辈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2-23 12:15
                  回复
                    云南的,汉族。


                    IP属地:云南13楼2019-03-05 22:35
                    回复
                      楼主湖南的英字辈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9-04-05 11:19
                      回复
                        我是蒙古族海姓的需要找组织私信我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9-04-20 14:15
                        收起回复
                          我是回族,是姓海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9-05-04 12:36
                          回复
                            安徽霍邱海氏回族


                            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9-05-26 12:29
                            回复
                              北京的海姓 起源是哪里呢 是大厂吗 我只知道辈分是德明兴兆陆 我是兴字辈儿 老祖儿是朝字辈儿 其他我就不了解了


                              19楼2019-06-12 09:5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