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都注意到,自己所在城市的一些医院,纷纷成立了一个叫“胸痛中心”的组织,往往门口挂着大号的红色霓虹灯,院内也四处可见胸痛中心的标识,可以说是存在感爆表。肯定也有不少小伙伴儿好奇,这个胸痛中心是干嘛的?为什么要成立胸痛中心?
根据中国胸痛中心网的介绍,胸痛中心是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的快速诊疗通道,旨在缩短急性胸痛患者的确诊时间,加快患者得到有效救治的速度,提高胸痛患者的生存率。根据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办公室提供的数据,D2B(指一种ACS患者从进入医院到获得治疗的平均时间)由胸痛中心成立前的150分钟降至胸痛中心成立三年后的81分钟;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率从成立前的10.9%降至成立三年后的2.9%,可以说,胸痛中心的建设确实卓有成效。
不过今天笔者并不想谈卫生部啊不卫计委啊不卫健委的工作成果,而是想聊聊胸痛中心经常面对的一种疾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ACS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心绞痛UA,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急性发作的临床类型。
一、发病机制
各类型的ACS均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在各种有害因素(如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刺激下,冠状动脉内发生内皮的损伤和脂类物质的浸润,最终出现粥样斑块的病理变化。当粥样斑块破损时,引发血栓形成,造成冠脉的完全或不完全闭塞,引发不同的心肌缺血事件,临床表现即为ACS。当冠脉不完全闭塞时,表现为UA,进一步发展,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明显升高即为NSTEMI;如果冠脉完全闭塞,造成供血区域心肌大面积坏死,则为STEMI。
二、临床表现
1.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持续性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偶伴濒死的恐惧感,可放射至颈、下颌、左肩胛部或右前胸。有些患者可仅有胸部不适及发闷感。可伴有出汗、皮肤苍白湿冷、恶心、呕吐心动过速、呼吸困难等症状。而过去可以缓解心绞痛的方法(如休息、服用硝酸甘油)变得无效或不完全有效。
2. STEMI患者也常有发热、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的表现(系坏死物质吸收所致),若心肌广泛坏死(40%以上),可因心输出量急剧下降而导致休克。
三、基本治疗原则
1. 介入治疗(PCI)
目前公认,对于STEMI,PCI是首选的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血管开通率高于药物溶栓治疗;对于NSTEMI和UA,推荐经过评估的高危患者同样立即介入治疗,危险程度低的患者则根据危险程度择期行PCI或先进行非侵入性检查。PCI的禁忌症为:发病>24小时、无症状、血流动力学和心电稳定的患者。
2. 药物治疗
应用小剂量的镇静、抗焦虑药物减轻心脏负担;给予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肝素等抗凝治疗;来不及或无条件行PCI的STEMI患者应溶栓治疗;抗心肌缺血治疗;抗心律失常治疗;抗低血压和休克治疗;纠正心衰。
3. 出院康复
出院后3-6周应逐渐增加体力活动,鼓励患者恢复中等量的体力活动。如STEMI后6周仍能保持较好的心功能,绝大多数患者都能恢复其所有的正常活动。与个人情况相适应的有规律体育锻炼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改善预后。
四、预后及二级预防
1. 预后
UA猝死较少见,近期病死率低于NSTEMI和STEMI,但远期NEST-ACS(UA和NSTEMI)高于STEMI,可能与其冠状动脉病变更严重有关。
2. 二级预防
加强冠心病的二级预防,能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1) 非药物干预
戒烟限酒:吸烟可导致冠状动脉痉挛,降低β受体阻断药的抗缺血作用,成倍增加MI后的病死率。因
此要彻底禁烟,远离烟草环境。严格控制酒精摄入。
运动和控制体重: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将体重指数控制在24kg/m2以下。
情绪管理:对症处理患者可能存在的精神心理问题。
2) 药物治疗
若无禁忌证,患者应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
3) 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
控制血压(目标是低于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者130/80mmHg)、调脂治疗(目标是LDL-C<2.60mmol/L甚至1.8mmol/L)、血糖管理(目标是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一般状态较差、糖尿病病史较长、年龄较大时控制在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