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人武学文摘吧 关注:58贴子:920
  • 5回复贴,共1
问:“用笔千古不易”,笔锋是软的,为阴,笔杆是硬的,为阳,手指应该为阴,手——腕——肩——腰——胯——膝——踝,都为阴,松柔地,通畅地。脚和地是连在一起的,为阳;手指的柔、脚底的刚是相济的 、就是相通的 、互补的、统一的、互孕的。体会太极拳之理。(2017.1)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4-11 14:46回复
    木:太复杂了了,不是大道至简之理!
    (另)这是讲在受力后,在不顶不丢中,用意来引导对方之力、一则协调自身的平衡,并可随意返施彼身。
    问:这个课题值得研究,不知原理为何?
    木:这个是希望体现在意不在形。
    后面是形体转动,但因他不会问劲,表现的不是我想要的。
    这些无外乎都是阴阳变转。
    问:这个课题有点深,一般来说颇难理解。
    木:这几天比较忙……这会想再看看,但放不出来了,记得一个是练太极的用擒拿手,把人甩出去两次。这是师生配合的手法演示,我个人认为没有太极拳理在里边,另一个忘了,语音也放不出了,但记得你咳嗽,中气有虚现……年后国内天气转暖,不如你回来住十天半月,我找医生帮你调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4-11 14:49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曹兄,下面文章中视频有上海武氏太极拳传人翟先生的讲述,您看看,个人觉得挺深刻的体会。
      木:刚看过,理论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己,动手那几下都是投机取巧,其实际水平在国内排不上号。
      呵呵,曹兄眼力过人,这位先生是文化人,非职业拳家。[微笑]
      曹兄您好,不知近日为何事烦扰?上次与兄交流后,蒙兄提示,我近期学习了武式太极拳的拳论,深受启发,正想与仁兄探讨学习。兄不妨来兰卡小住散散心,兰卡是个佛教国家,宗教氛围很浓厚,我可陪兄四处走走,也能与兄畅谈学习拳道,兰卡来访不需要签证,我在这边可以订购仁兄的往返机票,非常方便,庙里就我一人,非常清静,信徒都很虔诚,兄千万不要客气,古人所谓诚外无物,弟真诚相约仁兄来访。
      过去拳家有说,授拳如同出售货物一般,都是老师找徒弟,选择识货的,才行。碰到不识货的,横竖都不行,总嫌货色不行。
      郑曼青所谓五绝,云拳道一门最难,如是,如实。不遍参诸家,实难解古人所说为何。
      古兵家所谓,遍知者无敌,武禹襄先师论,是亦知止有得矣,我想大意相同。
      蒙仁兄挂怀,弟近期健康大为改善,半年来基本停服一切药物,哮喘仍因感冒劳累发作过两次,现基本依赖于增强体质来消除抵抗陈疴宿疾。
      兄上次建议弟晚些于国庆前后回国,故弟8月初先行至哈尔滨拜访了战波老师,受到战老师的热情接待,弟同战老师约两年来时有电话交流与请益,所以这次回国就顺便走访了战老师,弟现仍在哈,计划九月上旬前往仁兄处小聚请益,不知仁兄届时方便否?[微笑]
      曹兄,昨天李经梧先生的弟子梅墨生来哈,称呼战波老师为师叔,昨天中午一块吃了饭,席间聊到吴式拳门内的很多事情[微笑]
      木:吴氏在北方,学人最多,门内讲规矩,故派系不乱,这一点为其他门派所不及!听闻梅是当代名画家,在书画界颇有建树,亦有称其为太极拳家的。愚兄未见过其人,不知其心性如何?但观其画:素而不雅;其书:斜而无正,拟古而未得古人皮毛;其拳浮而无理,轻而无法,不知呼吸,不懂开合,也难为他跟胡海牙学过“丹道”——。
      吴氏门中,李经悟名声远比王培生大!又武术界人多不通文,故有带杂艺学拳者,人多重其杂学,又:以重其杂学故,过分宣染其拳艺,也是互相吹捧之俗道也!
      梅以李师弟子之名出入太极拳界,结交王师门下,得人气之和,书画或己入门,但太极一道,非他所能想象尔。
      看弟早几天所发图片,精神尚可,然中气未充,宜息心养气,注意饮食,拜师访友,以增见闻,亦宽胸之法。
      曹兄说的太对了,弟观梅也甚觉其夸夸其谈,“文化人”那一套放在了拳里,战老师带本拳论拟赠之,席后语弟,“我看他嘚啵嘚啵,心想就省了吧。”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4-11 14:53
      回复
        2017.8.17妙发一照片
        木:是尚先生吧,名振天下,抵不过一脸风霜……古来英雄都死在生活上。
        妙:是铁脚佛。
        木:《一代宗师》的主题,说的真好!
        妙:这张照片是王茂斋
        木:前两张似是王新午自序,后一张内容未曾闻。“李瑞典”是否李瑞东之误?(若是正版,恐不可能)
        光绪十八年为1892年,若属实,则此书在拳谱类也算近代先驱。
        妙:前两张序言是吴式太极拳家葛馨吾的序言。
        李瑞东,可能是对方整理的时候输入错误。
        葛馨吾是吴鉴泉的著名弟子,民国时期名气不小,现代知道他的人不太多。
        可能也没传下来什么人。
        李瑞东有一套拳论传下来,非常全面,但后代传人深为秘惜,我只看到了一小部分,分享给曹老师看看[微笑]
        艺学练法总论
          夫学而不练,负师之传;练而无规,成艺之病。受病于前,而欲除病于后,不亦难哉,故此有初练所忌、单练四要、双练三要之分,明艺学之规矩,应注意参考。
        太极拳初练所忌
        夫初者,受教之始,宜端趋向以立根基,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属,眼不顾手,手不顾眼,此谓瞎练。
        尤忌身形不活,手脚不随,即用猛力。盖用猛力者是欲显其力,而力与气连,气与神通,岂有身形不活,手脚不随,处处夺力,而反能显力者乎,故此谓之痴练。
        惟平心静气,注目凝神,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待肩松、身活、步稳,然后,镇头领气,以渐至其身力顺利,则气自流通,气流通则力自沉重。由是所学之法,习演务斯纯熟;眼到、手到、脚到,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
        单练四要
        夫单练者,乃一人独练也,独练不必贪多,务求纯熟,或择一、二势而单练之,此为练势。或练三、五势而急练之,此为练气。或趁势之便力,而任意练之,此为练机。或酌势之运用,想象练之,此为练理,合之单练之要也。
        夫人本理以造势,借势以运气,借气以生机,行机以达理,四者本一贯之道,绝不可混言乎。然道可混言,而练有专规,不练势而势不稳,不练气而气不接,不练机而机不灵,不练理而理不纯。
        且有次序,不知理而徒练势,则势不真。不练势而徒练气,则气不贯。不练气而徒练机,则机不活。不练机而徒练理,则理不圆。学者宜沉思之。
        双练三要
        夫双练者,乃二人对练也,对练不可吸取成套,盖成套为一定不移之法,练者心于神驰,手脚俱设假象;屈而不伸,如戏台之比势,无非虚应故事也,练之即久,不但无益,而反有害之。
        惟此发彼接而较,比练之以试远近之分寸,此练节数之要也。或傍恭证而问难练之,以及来往之变化,此练见识之要也。或各势所长,而争强练之,以考因应之得,此练用度之要也。合此之要,此为双练,则益斯大矣。
        要之单练、双练,非初学之功,无以神艺之用;而初练、单练、双练非用纲领、修目、总论口诀之亦无以讲明体用之理,而长艺,人之知此,余立说之次序。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4-11 15:02
        回复
          太极拳初练所忌
          夫初者,受教之始,宜端趋向以立根基(端者正心诚意,趋者恭敬之心,向者向道不舍之意。),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属,眼不顾手,手不顾眼,此谓瞎练。
          尤忌身形不活,手脚不随,即用猛力。盖用猛力者是欲显其力,而力与气连,气与神通,岂有身形不活,手脚不随,处处夺力,而反能显力者乎,故此谓之痴练(今之习拳者之通病矣!)。
          惟平心静气,注目凝神(注目远则自得凝神之效),轻摇之以松其肩(轻摇者心,以心荡漾其意,则肩自松!),柔随之以活其身(心能随人,久而意自柔,心意柔和身体自活。),徐行之以稳其步(徐者踏实也);待肩松、身活、步稳,然后,镇头领气(镇头者:目前远视,顶劲上领,使头脑有后贴靠坚其所依之感,而神意愈稳定也。),以渐至其身力顺利,则气自流通(气足则血畅,力自生也。),气流通则力自沉重。由是所学之法,习演务斯纯熟;眼到、手到、脚到,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眼到——“眼须先到”一语可知为先贤诀要也)。
          妙:曹老师点晴之笔!
          木:先贤用字,千金不易!
          妙:确实如此,点滴都从身体力行中体悟而来!
          木:这会去练功,明天后面看完,再与贤弟探讨!多谢分享!
          (8.18)
          贤弟参考一下
          自序一
          太极十三式拳法,自有清咸同之间,始著称于世,学者甚众。迄清之末叶,京兆许禹生先生。首倡于故都,稍得文人士大夫之重视,三十年来,流传遍海内,非当时初料所及也。第所资以为师承之具者,惟赖口传指授,先生乃著《太极拳势图解》一书,为初学者作津梁,于今殆一二十年矣。岁丙子,先生承百川阎公之召,抵三晋讲学,于时有以求深造是术,请先生续著以示途径者,亦正全国人士所同望也。先生以公冗,不获走笔,乃命余依次编述以问世。自审驽骀,惧无以副长者之望,爰本先生之所传,分章陈述,语不离宗,间有参以己意,亦据二十余年来集同学数百人之经验,实事求是,非一人之私言。故于拳法利病、着劲应用,反复列述,不厌重复,先后杂出,不加修饰,以言谨严,瞠乎远矣。并世作者如林,陈意比事,词藻瑰丽,窃未敢企,惟旨在阐发拳理,竖立行功入手之阶梯,增强健身实用之効能,非驰骋词章,纵谈考据,自比于作者之林也。善习者,循序渐进,玩索有得,虽不获养叔穿杨之技,或少挽王良诡遇之风乎。重以先生之命,特志其缘起云尔。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夏新午王华杰序于偏关县署之威爱堂
          自序二
          据私家谱记载,內家拳法,起于元季明初之张三丰先生。张固道家者流,故以太极之理言技。传及近代,世颇珍之,而以河北杨氏之传为正。杨氏自露蝉先生精是术,号称无敌,得其传者,为其哲嗣班侯、健侯及弟子全佑、凌山、万春、纪德诸先生。健侯有高足曰许禹生,全佑有克家子曰吴鑑泉,功行皆冠于时,治技者咸拜下风焉。余志学之年游金台,礼接各派名师,胥皆功行精绝,各具专长,而无不兼研太极功者。乃决然舍去曩昔所学,问道于吴师鑑泉,说着于纪师子修(名德),讲劲于许师禹生,复承各派名师益友之熏陶,而深悉太极拳言气言劲,纯根于古之导引术。三十年来。尤觉导引之微,技近乎道,一般徒作技击观者。盖卑之矣,又岂所谓举手投足之运动者,所可同日语哉!抑余闻之古语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又曰:“为政不在多言,愿力行何如耳。”今人每羡古人之技艺神奇,资为掌故之谈,而于自身良知良能之发挥,反漠然视之,盖暴弃之心重,而竞争之志薄也。有提倡斯道者,亦多偏于标榜宣传之弊,而不见事功之成,是又重犯多言之戒,而力行之意轻也。矫其柱而直之,厥唯知行一致,实践而不计功,体用兼修,明辨以笃其行,庶真传不失,古意不晦。余夙以此为志者久矣,自问无所底,然勉其所已知,而益其所未知,则日夕兢兢也。昔者并门同志,强笔其所知以行世,计已灾梨枣者数种,而《太极拳法阐宗》一书,重以余师许公之命。稿勉就,未付剞劂。卢沟事变后,失去十之二三。有心之士,促余足而成之,乃于军事之余,疾书补著。滥冗阙漏,知不免也,倘蒙方家教而正之,所欣幸焉。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岁次己卯十一月十一日新午王华杰序于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技术总队,时在乡宁防次。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4-11 15:05
          回复
            妙:看来民国时期之人抄袭之风竟如此这般毫无底线啊……
            木:单练四要
            夫单练者,乃一人独练也,独练不必贪多,务求纯熟,或择一、二势而单练之,此为练势(练势即修身也)。或练三、五势而急练之,此为练气(气足始能驭势以平和)。或趁势之便力,而任意练之,此为练机(此求灵动也)。或酌势之运用,想象练之,此为练理(法也),合之单练之要也。
            夫人本理以造势(故凡动必合理),借势以运气(行气必随势),借气以生机(气足机自生),行机以达理(归于自然),四者本一贯之道,绝不可混言乎(一贯之义乃是循序以次第进)。然道可混言,而练有专规,不练势而势不稳,不练气而气不接,不练机而机不灵,不练理而理不纯。(道可混言者:无处非道而不一而论,练有专规者:各有其道也。)
            且有次序,不知理而徒练势,则势不真(不真者心无所在也)。不练势而徒练气,则气不贯(不贯者气运不知所为也)。不练气而徒练机,则机不活(无灵性也)。不练机而徒练理,则理不圆(以理无出处也)。学者宜沉思之。
            妙:曹老师这一注解,其法愈明,其理愈透👍
            木:双练三要
            夫双练者,乃二人对练也,对练不可吸取成套,盖成套为一定不移之法,练者心于神驰,手脚俱设假象(积久则认假为真,真反成假。);屈而不伸,如戏台之比势,无非虚应故事也,练之即久,不但无益,而反有害之(害未必有,益亦未必无,但真拳意则必失矣!)。
            惟此发彼接而较,比练之以试远近之分寸,此练节数之要也(此要即今言之距离感)。或傍恭证而问难练之,以及来往之变化,此练见识之要也(亦假设一敌也)。或各势所长,而争强练之,以考因应之得,此练用度之要也(此言把握功力也)。合此之要,此为双练,则益斯大矣。
            要之单练、双练,非初学之功,无以神艺之用(初学用功则为筑基,远未及用也。);而初练、单练、双练非用纲领、修目、总论口诀之亦无以讲明体用之理、而长艺,人之知此,余立说之次序。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4-11 15: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