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中华帝国吧 关注:41贴子:586

平行時空的中華帝國(愛新覺羅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會龜速更新
以免太快而被刪帖


IP属地:美国1楼2018-04-10 16:29回复
    國名: 中華國
    意念源於康有為曾提出改國號大清帝國為中華帝國,改為中華國為其變奏...為了換取倒向革命黨/共和派的原立憲黨人支持的折衷方案.國名另以幾個外國例子作參考
    1.德意志國(德語:Deutsches Reich/英語:German Reic),是德國1871年至1943年的正式國號.德意志帝國,威瑪共和國,納粹德國是僅稱呼該政權.
    2.大日本帝國>日本國


    IP属地:美国2楼2018-04-12 17:59
    回复(1)
      广告
      立即查看
      加油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4-14 14:05
      回复
        加油↖(^ω^)↗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8-04-15 19:22
        收起回复
          在辛亥革命後,雖公佈了國體變更(由德式君主立憲改為英式君主立憲),但立法機構卻未統一(資政院及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因此雙方各派代表談判商議,最終清延同意作出讓步更改國名(大清國>中華國/Imperial China > State of China)及國旗,使用革命黨使用的五色旗為國旗

          而作為讓步及模仿英式君主立憲之意,同意設立皇室旗,原擬在五色旗基礎上加上十二章紋,受到反彈後以黃龍旗作皇室旗

          皇室旗原方案(現實為北洋政府時期大元帥旗)

          十二章紋出於晚清大寶章


          IP属地:美国5楼2018-04-17 03:30
          收起回复
            漂亮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8-04-19 23:19
            收起回复
              國徽方面雖然立憲前已經擬定國旗(黃龍旗)但沒有國徽,於立憲後經國會及總理袁世凱授權後,昤任職教育部的周樹人、錢稻孫、許壽裳三人受命繪製國徽圖案,並錢稻孫繪圖,由魯迅執筆說明.設計元素方面,當時要求以古代禮服上的十二章為基本元素.

              此圖為魯迅日記中記錄由錢稻孫,許壽裳繪畫
              而初版(往後有變動)國徽的設計中結合了西方紋章的布局及傳統的十二章圖案,而中心的
              嘉禾為古代吉祥的象徵,設計來源於漢代《五瑞圖》石刻上的圖案;而干:嘉禾之後的盾形.


              IP属地:美国7楼2018-04-23 04:35
              收起回复
                清季至中華國政府之中央官制過渡
                立憲後,原本隸屬清廷的行政機構過渡到新政府,但基於"精兵簡政"的原則,部份縮編或取消(指保留給原清廷的保留機構,之後詳述),而晚清改革所設的機構或改名,少數完整保留.
                新官制(1911年)
                (內閣) 總理大臣 協理大臣 外務部 吏部 民政部 度支部 學部 陸軍部 海軍部 法部 農工商部 郵傳部 理藩部
                (其他) 弼德院 法制院 典禮院 資政院 翰林院 大理院 軍諮府 鹽政院 宗人府 內務府 欽天監 太醫院


                IP属地:美国8楼2018-04-25 17:44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國家學術研究機構:翰林院(一)
                  自科舉制度廢除後翰林院處於癱瘓狀態,立憲後作為袁世凱的幕僚--馬相伯神父提出仿效法蘭西學術院成立"函夏考文苑",作為國家的最高學術研究機構,然而當時財政情況惡劣,加上時任總理的袁世凱對此沒有興趣,因此下令改組翰林院作為類似日本帝國學士院的學術榮譽機構,及制定外文名Academia Sinica.一開始只負責向學術界各位大師頒發榮譽動位(就似北洋政府時期所設將軍府頒授將軍頭銜給各地方實力派),袁世凱於任上去世後,處境更慘淡,直至國民黨執政後才改變
                  原翰林院址毀於清末,立憲後移到原國子監辦公(圖為北京國子監辟雍)
                  馬相伯神父提出的仿效對象法蘭西學術院

                  另一參考對象---日本學士院
                  直至1927年,馬相伯神父好友蔡元培被推舉為院長後作出改革,開始把民間各個私立的學術團體納入翰林院管理之下並邀請皇帝作為監護人,各學會得到國家資助及皇家特許狀,並維持一定獨立性...一閞始加入的有中國科學社(更名國家科學會,現實是中央研究院);中國營造學社(朱啟鈐退出政界後成立,後更名皇家工程學會);聖濟學會(原太醫院教習處,更名國家醫學會).同年又參考法國制度,引進類似禮儀(後述),制定圖章(後述)及倣效法蘭西公學院(Le Collège de France)成立皇家太學院(直至戰後才成功開辦)...因此在翰林院的院徵上,寫有1927作為翰林院肇始之年.
                  首任院長蔡元培
                  中國營造學社(皇家工程學會)創辨人朱啟鈐,該會核心成員為梁啟超之子梁思成及其妻林徽茵


                  IP属地:美国9楼2018-04-28 03:53
                  回复(1)
                    国玺可能还是光绪立宪那几套,不过立宪成功肯定会由木变金,再由金变木,
                    “大清帝国之宝”
                    “大清国宝”
                    “大清皇帝之宝”
                    “大清帝国皇帝之宝”
                    檀木质变成金质
                    历史上这四个是檀木,没有用过,底下的墨刻字迹都还有。立宪成功肯定是先变金再变玉质。晚清多木玺,因为玉质缺少而不好。而且木玺也可能是一个印模,临时用或者鉴赏肯定后再同意金或玉制。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8-04-30 20:03
                    收起回复
                      立宪后二十五宝玺可能也就变成供奉的宝玺了而只有祭祀时才用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8-04-30 20:04
                      回复
                        四方木立宪国玺可能和北洋民国一样,浓缩了二十五宝玺的用处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8-04-30 20:05
                        收起回复


                          IP属地:美国15楼2018-05-03 18:24
                          收起回复
                            我想问问您有没有袁世凯称帝的金印资料?网络上的图片太模糊扭曲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8-05-04 19:46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IP属地:美国18楼2018-05-05 22:2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