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人武学文摘吧 关注:58贴子:920
  • 12回复贴,共1
启飞:师父您好!关于桩法你说呼吸要从没个汗毛眼吸尽丹田。但是呼出也要从汗毛眼呼出吗?要从汗毛眼呼出有点散吧!不能思想集中!可否告知。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4-09 19:34回复
    散是回归自然、和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必须!人身虽有八万四千毛孔,却可以化为一个关口!而这个“关口”则是神意出入身体的所在!进来直奔一处,犹如军队集合;出去漫天撒网,遮天蔽日——感受到没有?这也是三才!出去是天,回来是地,出入之间,我独存焉!(1.4)
    一如:感恩师弟的问,感恩老师的答。
    启飞:也感恩师姐的观!
    (1.5)
    春星、清阳这一段练练吴氏拳,把我书中相关动作解说再看一遍,我每二至三天讲述几个动作,争取到年前把前十式讲完。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4-09 19:3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练拳要言》(一)
      一:起式手升
      双手未起时,务要先将身心彻底放下,放的愈干净则上面神意愈清爽,下面愈沉稳,中间愈空明,自然轻灵,双臂自然随意自升!若先有起手之念,则身心必不能尽数放下,虽或能做到一定程度的轻松,却不能达“举动轻灵”!以其无见地也!识能及境,谓见而有地;若见不能及,如何用功?即用功亦不知向何处去,俗语瞎忙耳。
      二:双手变虚钩:
      对应“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则下肢愈沉,神意愈清,而双臂虽无手,腕部自有一团混元真气弥漫!又钩者回环也,双手必自远处下合于地下,而成天然屏障!
      树人案:虚勾为吴门独有!人多不解其义,以虚勾之状即我人平素无事时手之自然形状也,何乃有名?若非添足之衍误,即属故弄之玄虚——此非得法理真传者不能释其疑,非到地头亲炙而不能感其真!
      有形又名虚,形是平常态,虚是不执义!
      一如:唯有通身放下,才能举动轻灵。但有丝毫执着,即是一重障碍……
      建东:练拳时胳膊的一举一动会和空气发生关系,常规的举动是用力量去克服空气的阻力去直接运动,而我们练拳是不是需要做到只是去感受空气的存在,而体会不到空气阻力,其实也不是体会不到空气阻力,而是在动作时,空气的阻力和与人接手时对方的来力一样,不能让其渗透到我皮层之内,让胳膊甚至身体很自然轻松的穿流在空气之中。感受空气的存在,却不受空气的力!这个需要将师父所教一点点做到细处,一点一点去体会心意气力、手脚肘膝肩髋,方能有一点点体会,亦不知此识是对是错。请师父指点。另外,吸为合,在人体合于丹田,在天地间,整个人就是一个丹田,像要拥抱容纳一片,这样前虚后实之感更明确。
      (1.6)
      启飞只有起式和收式,中间的没有呼吸,自然沉不下去,,十分制能得三分;小伟只有架子,虽然工整,但内外不分,只能得两分。
      刘建东的体会,各位没有有类同的?我多次说过:这里等同课堂,除了我讲,大家也可以发表体会,引起讨论,好的学习,不足弥补,纠正病态——是不是他的体会不值一提呢?
      还是我自己评论吧:此孔颜乐处,余子碌碌,不足道矣!
      (相关出处:自性是佛,求不可得!)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4-09 19:38
      回复
        (1.7)
        一如:静心行功,心无一物,若感空气阻力,亦当于接触空气阻力之一瞬,再松空己身以化解之。或于空气阻力之前已预感而提前化解之。请师指点。
        此丹田,似有若无。行功时,己身与天地浑然一体,周流不息,无所分别。
        曹:《练拳要言》
        双手变虚勾补叙:
        前面讲变虚勾引用《五字诀》原文来说明背上的意气流行、
        是符合经典的,我把原文前后多附几句顺便浅释如下:……力从人借,气由脊发(打人的力是借对方的,但借用彼力的气机则由自己的脊背。)。胡(怎样)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此指身中中气),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中气一降,意在松肩,双肩自然向前卷合,脊柱一畅,腰即沉实,不必人为,自然可得!);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是由下而上也,谓之“开”(这一段先不说。)。合便是收(收的是神意,也可以“聚精会神”来比喻),开即是放。能懂开合,便知阴阳。
        看经典知道:经典之所以“无以易之”——不能改变,就因为经典是实践中得到的真理!大家不要认为祖师爷只会雕饰文字,文字若只是雕饰,我们如何能感同身受?
        (再往下)手掌变勾也不能是无的放矢,不能随便,也不能随意,要随心任性!随便就是心不在此,而在变勾后的手臂松落,随便即无作为,导致拳中此时成为空白,心在此就是随意,随意易滞;前一阵讲“灵猫洗脸”,用那个一摸前,来套这个转换,即是用心,能极轻灵,即是任性!
        (1.8)
        《传统文化析义》
        现在都说武术文化,就是说武术是文化,但这个文化在哪里?不能只在嘴上!
        所谓武术文化,常规上应该是对某种拳法而言既有文字理论的指导,又有身体实际的验证,从而可以使自我之心性神意得到修养!比如太极拳有阴有阳,虽然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但这是从阴阳各具的特性上说的,从实际生活中,阴阳必有合理的转换,以完成运动形式主从的运化,所认阴阳变转就是太极拳“道”的规律,这些都要你用身体的语言去达成,能做到如法合理变转,即是以身“体”道,道“法”自然,你不用说,文化就在你身上!
        拳术讲“明三节、齐四梢”,根中梢这三节明白了,动作的先后秩序轻重缓急就好调理了,自然气息就顺,人就觉得舒适,且会一天比一天好,再想圣人说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原来是说给自己听的——古圣留言哪会针对一个人?这就是圣人之所以超凡入圣的道理:圣人无私,分毫有得,也会告诉他人共享!你们呢?有些人看到师兄弟中谁比自己练的好,不是赞叹学习,而是千方百计挑其弊端;看见比自己差的心里就舒服,有文化和没文化就在一念之间!不懂阴阳,即难知三节,不明三节真义,何谈齐四梢?
        初学功夫,听老师说人身是个浑沌体,心里真混沌——啥也不知道!练了一段,有点体会了,才发现自己东南西北全有问题,叫老师说这是阴阳失中未调,由不知浑沌到感受阴阳不调,再练下去,慢慢就调和了些;老师下面再讲明三节是明了运动秩序,齐四梢是调整脏腑功就,运五行是探索自然规律,三才六合则是检验法则……如对老师深信不疑,自然会明白这一切名相都是为了阴阳的调和,用功日久,不唯命体,心性上也会指挥个人远离不利于身心调和之地——这也就是修身养性,也就是文化;修养越进,自然文化程度越高!
        你们师爷从前叫我四十岁前不能收徒,二零零一年虚岁四十才正式收徒,黄鹏,张建和,良珠,张伟,朱峰大摡十来个吧都是那时间的,其中有两个去了深圳,后来有两年不联系我,算自动退出了,又来找过我,还照常教,但名份没了!早两年良珠收徒弟,当时不是很赞成,他现在也不到四十岁;后来想想现在传统武术没落,他本不靠这个吃饭,却一直在努力开武馆,其心可嘉,总得传吧,就答应了,去年你们也都知道因为特别原因,我也答应伟峰也收了徒弟,我五十五岁当了“祖•师爷”,这也算后继有人吧。
        我华夏文化自古就是师弟相传!可以说有师徒就有文化!大家看看良珠师徒,我个人的感觉确实是做到了“师徒如父子”,师徒间均是以诚相待,没有勾心斗角,这就是文化!我自惭不如!因我这一生都在跟徒弟学生“斗心机”,你们各位平心想想:是否如此?在师与徒这个文化平台上,我既不如良珠,也不如张伟,不过还是不主张过早收徒!中国人的道是:天地君亲师!老师虽然重要,还要不悖亲情!不说别的,你们中间很少有人专业技术赶上你们那几个师侄,你们不觉得是个包袱吗?应该是不觉得,因为是我在背着!
        师叔不如小辈,各门各派历朝历代都有,但都是老师偏心所致,我这教学一视同仁,功夫不长,该怪谁?有人自觉是师叔,出去跟人吹,有啥意思?还不是给我脸上抹黑?算了,讲文化变成批判会了,我也变成没文化了,但如果大家把这些话仔细思考思考,变成动力,不要说赶上小辈,就是强师胜祖也不是没有可能!
        大家要明白:文化是心性的提练、精神的传承,****的积累、事业的发展!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4-09 19:40
        回复
          四玉:老师的话让我重新思考为什么学太极,如何学?老师教学一视同仁,而我为什么学不好?老师在群里讲的,我很多很多都不明白,能懂得那么一丁点,也是似懂非懂……以前总认为是因为自己笨,记性差,学的少。其实我当初学时用点心,练习时认真点,即使只学无极桩和吴氏十式,只要静心练好,老师所说的很多也会有所体会及明白。唉[流汗]……老师用心良苦!
          李坤: 近来练拳不知不觉流于浮活,夜晚站无极桩,想起老师这些天来说到开合之理、中气升降、三节四稍,感叹自己一直未入功夫之门;
          回想起老师第一次讲无极桩放松的方法,吐出一口气,稍舒服些;多年来老师教拳的情景如小视频历历在目,想起了以前自己站无极桩时好的状态感受,想起了老师曾说“精神如朗月高悬,身体松落融入厚土”阴阳初判之内境,深感师门功夫博、大、精、深,而自身未证未入;
          冬夜清寒,吸一口气冰雪精神,想起老师曾说“冬至一阳生,当于冬至后一百日抖擞精神好好用功,方不辜负天时”……
          (1.16)
          曾听慧律法师讲过:学佛要用佛性,而不要用个性!联想到现实,就也问各位一声:对于功夫,大家一直以来是用个性在练,还是用功夫的本性在练?
          什么是用个性练?比如:我想学啥就要求学啥;我想啥时间学就啥时间学;这个没学会,又想学别的了,就要求学别的;老师要求定期写体会,而我偏不写;
          ……
          什么是用功夫的本性练?一切行为,明理知法,不掺加个性!大家自我检查一下:自已符合哪一种?其实任一种练法都有其益处,关键是你想得到什么?功夫本不负人!不要十年二十年后,才发现是你负了自己的本心!
          说了半天,也替各位反问一句:你教拳用的是个性还是佛性?回答:多是个性,偶尔有点仿佛。
          再问:你尚无佛性,阿得要求我等?
          反思一下,确然如是!己所不能,何责于人?师既不师,自然徒自不徒,一切自由因果!何怨乎人?又何必怨人?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4-09 19:42
          回复
            启飞:我虽然练的时间不多,但按师的吩咐去练,此时,6.41分到现在刚练完,本人虽然愚笨,不是明理,但有空就练,不枉师徒一场,那怕就是撞天钟,总比不撞强,坚持会有好的体会。
            春星:依曹师言教,再阅动作解说,结合自己的做法,发现起式都不是依法合理行功,简单的一起,都没有做对。凡事须认真,一丝不苟,依法合理,种下善因,方能结得善果!
            齿为骨之梢,平时一举一动牙齿都会咬合在一起,如果放松牙齿,刻刻留意放松,面部肌肉就会松驰,心情也轻松,颈肩也会松下来,这也算是齐四梢的一种做法吧!
            建东:师父上午好,这两天练拳感觉有一股气堵在心口窝,也不知道是练拳时堵上的还是睡觉蜷缩着堵上的,亦或者是最近坐着用电脑时间长堵上的。练拳的时候其他感觉挺好,就感觉胸口那一点过不去,练完后会想打嗝,打完嗝就相对舒服了。是不是练拳的时候什么地方做错了,把气憋在胸口了。以前的时候练拳也会有胸部不舒服之感,那次老师已经帮我解决,是因为前胸太用意,但随着练拳后背感越来越清晰,前面的感觉很淡了,但这两天胸口堵,我觉得可能又有问题了。望请师父指点[抱拳](1.17)
            曹:这也是正常反应!
            气息欲归正道,必有种种不适。试用两法化解:一是但觉有淤堵,即将当前姿势调为静态如同站桩,若淤堵渐消,再缓缓行拳,若不能自消,则先调以虚实,当亦可消;气散之时,亦可观其所以然,必是先前某一动作与气息未谐、又未注意,就知道先贤“刻刻留意”之教,真不可须臾离也;一是不加理会,但在继续用功中细心照顾周身内外不合法理处“稍有不合,即速改换”!
            郑:师父,“调以虚实”怎么理解?是站桩时感受身体的前后虚实吗?
            曹:是用前虚后实的标准要求,证诸自身。
            郑:记住了,师父。最近做拦拿扎时有时头会嗡嗡的,自己感觉是做的用力了,调整到不用力,又显得轻飘飘的,身体上下不协调了。前一段时间扎枪以后,还有点气喘,现在气喘感觉没有了。另外,在练劈拳的时候,自己能感觉到胳膊手上紧张,去调整到胳膊尽量不用力的时候,也有身体上下松散不协调的感觉,这个自己现在调整不过来。
            曹:功夫是有了才能表现出来!所以不能勉强,也就是强用力,因为功夫不是单一力气的表现,而是会到善于用力——明三节的要求就是明白用力的主要方法:力生于根节,通过中节的合理运行,才能从梢节表现出来。如果只去梢节(扎)体现,既无根节来历(拦),又无中节相送(拿),则体内气息不能一气贯串,自必到处乱跑,导致不适。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4-09 19:45
            回复
              (1.17)
              宁:忽然发现这大半年来,练拳时两只膝盖没有出现酸痛感了。近来仔细一想,觉得可能是与现在打拳时,膝盖没有乱晃动有关……
              练劈拳时,前手位置总是不够稳定,一会高了,一会低了,或者一会前,一会后[尴尬]
              曹:思想错了!
              劈拳不是用手劈东西,而是自己通身是个巨斧!这个斧头感觉上有了,手放哪儿都对!若不这样想,只去拿手劈物,很难获得周身一致。
              (灵猫洗脸作好了,可以助人很快进入这种境界或快速转换角色。)
              斧头刄是个半月形,两手一分,好像是把斧刃从中间向两头擦拭,当两手运动未到地头时(即该停留处左在胸上面前,右在腹前)擦拭过的中间部分光芒激射——渐至上冲天下入地前至地平外,此即虚无之功,而己不觉身与两手的存在,手自无不适处,自然自在。
              看启飞咋天说话的意思,好像是很听我的话,言外之意是不是不该跟着“挨嚷”?
              我提醒各位:
              这里是个课堂!
              既然是个课堂,是否应该天天来报到?
              晚上回去是否应该把一天所学整理一下,第二天来和同学切磋研究?也不说向我汇报了——几人能如此?
              从这个上面讲,哪个冤枉?
              我不止一次明里暗里说过,技术方面的话题要拿出来共同究学,或许别人也有类似问题,因种种原因没有提出,你说出来了,大家一讨论,刚好就解决了他的问题。
              修学功夫更多是心性上的开扩!平时言行多从率直朴实处入手,自能惠及他人!
              有读过佛经的就知道佛在有人提问时,首先就是赞叹此人:善哉善哉!为什么呢? 佛所言讲,皆是真理,能开智除愚,利益众生。
              我们从学一种学问,如不能扩展心量,渐弃小我,那还不如回去名利场中,争强斗狠的好!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4-09 19:47
              回复
                岳飞《九要论•三节》
                夫气本诸身,而身之节无定处,三节者,上中下也。
                以身言之: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腿而下节。
                以上节言之:天庭为上节,鼻为中节,海底为下节。
                以中节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
                以下节言之: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
                以肱言之: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
                以手言之:指为梢节,掌中节,掌根为根节。
                观于是,而足不必论矣。然则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
                要之,若无三节之分,即无著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自家吃跌,顾可忽乎哉。至于气之发动,要皆梢节动、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然此犹是节节而分言之者也,若夫合而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
                李洛能《形意拳谱•三节合一》
                三节者,根、中、梢也。
                以人言之,头为梢节,身为中节,腿为根节;以头言之,天庭为梢节,鼻为中节,地阁为根节;以身言之,胸为梢节,腹为中节,丹田为根节;以下部言之,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以手言之,指为梢节,掌为中节,腕为根节。换而言之,人之一身,无处不有三节。三节之动,不外起、随、催三字而已。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无有长短、曲直、参差、俯仰之病。三节之所以贵明,故分而有三,合而为一也。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4-09 19:4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析三节:
                  起意表现在梢节,所以称梢节起,犹秧苗之新出生者;中节须随顺连接上下,所以称随,犹大树之干,承根基而托枝叶;根节蕴育万有,为一切之原,所以称根节催,犹如货储欲至某地,必催发能至。
                  《灵猫洗脸》之三节:手即梢节,通达至足下有感即中节,心生此意即根节。
                  郑:师父,按照擦拭斧头的感觉练习,两手的协调有了改善。三节的话,如果单以身体的下部而言,根节在胯,起意在足,随顺在膝,胯部是死的,该如何催?练习的时候也要保持腹股沟收吸那?
                  清阳:如果吸收腹股沟,胯部不会是死的,否则上下不能相随。三节的判断应当先用《灵猫洗脸》来对照,先找到“通身”为斧的感觉。
                  郑:胯部暂时体会不了,先找通身的感觉。
                  曹:收腹股沟若能入境,哪里还有胯?还有三节?
                  然此犹是节节而分言之者也,若夫合而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
                  “至于气之发动,要皆梢节动、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
                  ——《形意拳谱》
                  要注意:三节的关要在于体内一气的贯穿,而不是在某处三节的放置摆设。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4-09 19:49
                  回复
                    《释义师说》
                    原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释义:这是说作为老师,要具备完成的三个任务:传道指教学的凡是有益于身心又无害于他人的学术;授业是指老师要做到和学生通过身心的感受、而使学术延续;解惑则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有了问题,要尽快提出来,让老师解决,而不是自己在瞎揣摩!
                    解惑这一点既是衡量老师水平的准则,也是判断学生是否合格的尺度!
                    老师要会教,自然学生也要会学!
                    有了问题不问老师,自己能想通,那世上就没有师生这个名词了!早问一天,早明白一天;晚问一天,多糊涂一天;武术这方面学几十年糊涂的多的很!在我门下求学,我每每指出,犹有此弊,真不知是何道理?
                    (1.20)
                    《灵猫洗脸练习要谈》
                    一次不可多练!一动念一伸手就有感觉(身肢轻松柔顺),就多练几下,至多三、五分钟,没感觉就瞎摸个十下八下,培养一下兴趣算了,但要常练,就是隔一两个小时后若无事就可再动几下。
                    要认识我说的那个场景,要进去了也就是到了地头,看见那只猫就伸手,一定是用心摸!开始可能摸的不够轻灵,那是心不柔和!心不柔和的原因基于心性浮躁!所以不能深入境中,无境而乱伸手即是瞎摸,久行无益且有弊!因而心性切切要定要柔,心柔则气顺,身心合一,自然随心就意,这也是性命双修之一法门!
                    有时起心动念——看见了那只猫,即伸手去摸,而那只猫却又消失了,这是肢体功作尚不能随意,心的柔和程度犹为不足,仍须要在扩展心量(用太极桩体虚实)上下功夫。
                    这个功法求的是灵动!真正的灵动原自本性,靠回归自然的程度而产生,所以多练无益!长时间多练,就成了动作,熟必生滑。
                    所谓灵动,我所证也有限,只能从某一点上粗浅的说说:是依据于“万物负阳而抱阳”之理,每一动式必有核心随时静定之能;每一静态则必有随时变动之能!
                    理论上的要求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但必要身心体会到才能使灵性发现而发动灵机!
                    2018.1.21于鳌江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4-09 19:50
                    回复
                      四玉:老师好[咖啡]!在12月8日谈过《灵猫洗脸》的场景,伸手去抚摸因本能向后退一下的猫,感觉比抚摸卧在面前不动的猫要灵活轻松自然些……我资质太拙,不能很好的自然进入老师所说的场景,不能身心合一,瞎摸[流汗],不知再过些时候,能否有些感觉,身肢轻松柔顺,自然体会随心就意……练习时,环境要安静,心要静吗?
                      曹:跟环境无关!
                      《拳术三节说》
                      今天用具体的太极拳动作来说说三节的“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
                      以起势为例:身手不动,手意随气下行至地下合于足,即意气沉合于足,此时可觉双足沉稳而另有一丝微意向前,进入视线,这个身手的意思与眼神相合即为“梢节起”;随即带动肢体的两臂向前上升,即为“中节随”;当两臂升至水平时,脚下沉稳之感有增无减,背部轻松有一气贯串上下之意,此即“根节催”!催有输送义,随有相连义,起有引发义。
                      一般人都在身体上找三节,却忽视拳法的目的是练意用意!
                      作为梢节的神意要生灵动之念,此所以要“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也;作为中节的人体要有随屈就伸之能,“向前退后乃能得几得势”尔;作为根节的下盘则要成为能量之源并负输送之功!
                      清阳:练小八式时,意容易回到手上,这时如果能关照肩肘与胯膝的联系,动作自然,且因为上下相合,前虚后实0的感觉明显,如果能够每个动作都停下来按站桩方法重新调整,将身上拙力全部褪去,则意一动,动作可自然催发。(1.22)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04-09 19:52
                      回复
                        (1.24)
                        春星:灵猫洗脸练习中,如果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放一毛线或一绒毛玩具,实实在在摸一下,越来越轻,可能体会会更真实,更深刻。个人体会,与老师要求打了折扣,仅供参考。
                        清阳:做太快了,动作不够数。
                        一如:@空空如也启飞,老师的拳风和境界断非如此,为了大家能进步,要多多中肯说话。鼓励是好的,但坤师弟的拳还需好好用功,按老师的教诲即是。
                        曹:同门之间,我从前不止一次说不需要说好听的,只说不足!他发上来,就是希望大家帮他找到不足。志刚没学过这个拳,鼓励一下也属正常,启飞自己也练这个拳,却发那样评语,是何道理,是不是讽刺我不会教学?
                        启飞:@木头人没有那意思。我的意思是他比我练的好。下次不这么说了。知错!
                        一如:我虽没用功,但亲见老师演练此拳较多,那是一个好!干净利落,劲力足,震脚时大地似动,每动皆力透出拳,身上寸丝不碍,无脱泥带水之弊。坤师弟加油!
                        其实老师一直很肯定启飞师弟的练功,只是较少当面表扬,而多激励,为的小树早日成材。[愉快]
                        启飞:那就一直做个小树的心态练习。
                        李坤:看到师兄们勤奋练功,我备受鼓舞,每次看到老师的讲解和师兄们的视频体会,都会忍不住站起来体验一番。特别是在思想懈怠、精神萎靡的时候,很自然地被拉回来…虽远在异地,甚至未曾相识,能同在师门,幸甚至哉!


                        IP属地:河南12楼2018-04-11 20:30
                        回复
                          (1.24)
                          春星:灵猫洗脸练习中,如果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放一毛线或一绒毛玩具,实实在在摸一下,越来越轻,可能体会会更真实,更深刻。个人体会,与老师要求打了折扣,仅供参考。
                          清阳:做太快了,动作不够数。
                          一如:@空空如也启飞,老师的拳风和境界断非如此,为了大家能进步,要多多中肯说话。鼓励是好的,但坤师弟的拳还需好好用功,按老师的教诲即是。
                          曹:同门之间,我从前不止一次说不需要说好听的,只说不足!他发上来,就是希望大家帮他找到不足。志刚没学过这个拳,鼓励一下也属正常,启飞自己也练这个拳,却发那样评语,是何道理,是不是讽刺我不会教学?
                          启飞:@木头人没有那意思。我的意思是他比我练的好。下次不这么说了。知错!
                          一如:我虽没用功,但亲见老师演练此拳较多,那是一个好!干净利落,劲力足,震脚时大地似动,每动皆力透出拳,身上寸丝不碍,无脱泥带水之弊。坤师弟加油!
                          其实老师一直很肯定启飞师弟的练功,只是较少当面表扬,而多激励,为的小树早日成材。[愉快]
                          启飞:那就一直做个小树的心态练习。
                          李坤:看到师兄们勤奋练功,我备受鼓舞,每次看到老师的讲解和师兄们的视频体会,都会忍不住站起来体验一番。特别是在思想懈怠、精神萎靡的时候,很自然地被拉回来…虽远在异地,甚至未曾相识,能同在师门,幸甚至哉!


                          IP属地:河南13楼2018-04-11 20: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