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一如:静心行功,心无一物,若感空气阻力,亦当于接触空气阻力之一瞬,再松空己身以化解之。或于空气阻力之前已预感而提前化解之。请师指点。
此丹田,似有若无。行功时,己身与天地浑然一体,周流不息,无所分别。
曹:《练拳要言》
双手变虚勾补叙:
前面讲变虚勾引用《五字诀》原文来说明背上的意气流行、
是符合经典的,我把原文前后多附几句顺便浅释如下:……力从人借,气由脊发(打人的力是借对方的,但借用彼力的气机则由自己的脊背。)。胡(怎样)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此指身中中气),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中气一降,意在松肩,双肩自然向前卷合,脊柱一畅,腰即沉实,不必人为,自然可得!);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是由下而上也,谓之“开”(这一段先不说。)。合便是收(收的是神意,也可以“聚精会神”来比喻),开即是放。能懂开合,便知阴阳。
看经典知道:经典之所以“无以易之”——不能改变,就因为经典是实践中得到的真理!大家不要认为祖师爷只会雕饰文字,文字若只是雕饰,我们如何能感同身受?
(再往下)手掌变勾也不能是无的放矢,不能随便,也不能随意,要随心任性!随便就是心不在此,而在变勾后的手臂松落,随便即无作为,导致拳中此时成为空白,心在此就是随意,随意易滞;前一阵讲“灵猫洗脸”,用那个一摸前,来套这个转换,即是用心,能极轻灵,即是任性!
(1.8)
《传统文化析义》
现在都说武术文化,就是说武术是文化,但这个文化在哪里?不能只在嘴上!
所谓武术文化,常规上应该是对某种拳法而言既有文字理论的指导,又有身体实际的验证,从而可以使自我之心性神意得到修养!比如太极拳有阴有阳,虽然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但这是从阴阳各具的特性上说的,从实际生活中,阴阳必有合理的转换,以完成运动形式主从的运化,所认阴阳变转就是太极拳“道”的规律,这些都要你用身体的语言去达成,能做到如法合理变转,即是以身“体”道,道“法”自然,你不用说,文化就在你身上!
拳术讲“明三节、齐四梢”,根中梢这三节明白了,动作的先后秩序轻重缓急就好调理了,自然气息就顺,人就觉得舒适,且会一天比一天好,再想圣人说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原来是说给自己听的——古圣留言哪会针对一个人?这就是圣人之所以超凡入圣的道理:圣人无私,分毫有得,也会告诉他人共享!你们呢?有些人看到师兄弟中谁比自己练的好,不是赞叹学习,而是千方百计挑其弊端;看见比自己差的心里就舒服,有文化和没文化就在一念之间!不懂阴阳,即难知三节,不明三节真义,何谈齐四梢?
初学功夫,听老师说人身是个浑沌体,心里真混沌——啥也不知道!练了一段,有点体会了,才发现自己东南西北全有问题,叫老师说这是阴阳失中未调,由不知浑沌到感受阴阳不调,再练下去,慢慢就调和了些;老师下面再讲明三节是明了运动秩序,齐四梢是调整脏腑功就,运五行是探索自然规律,三才六合则是检验法则……如对老师深信不疑,自然会明白这一切名相都是为了阴阳的调和,用功日久,不唯命体,心性上也会指挥个人远离不利于身心调和之地——这也就是修身养性,也就是文化;修养越进,自然文化程度越高!
你们师爷从前叫我四十岁前不能收徒,二零零一年虚岁四十才正式收徒,黄鹏,张建和,良珠,张伟,朱峰大摡十来个吧都是那时间的,其中有两个去了深圳,后来有两年不联系我,算自动退出了,又来找过我,还照常教,但名份没了!早两年良珠收徒弟,当时不是很赞成,他现在也不到四十岁;后来想想现在传统武术没落,他本不靠这个吃饭,却一直在努力开武馆,其心可嘉,总得传吧,就答应了,去年你们也都知道因为特别原因,我也答应伟峰也收了徒弟,我五十五岁当了“祖•师爷”,这也算后继有人吧。
我华夏文化自古就是师弟相传!可以说有师徒就有文化!大家看看良珠师徒,我个人的感觉确实是做到了“师徒如父子”,师徒间均是以诚相待,没有勾心斗角,这就是文化!我自惭不如!因我这一生都在跟徒弟学生“斗心机”,你们各位平心想想:是否如此?在师与徒这个文化平台上,我既不如良珠,也不如张伟,不过还是不主张过早收徒!中国人的道是:天地君亲师!老师虽然重要,还要不悖亲情!不说别的,你们中间很少有人专业技术赶上你们那几个师侄,你们不觉得是个包袱吗?应该是不觉得,因为是我在背着!
师叔不如小辈,各门各派历朝历代都有,但都是老师偏心所致,我这教学一视同仁,功夫不长,该怪谁?有人自觉是师叔,出去跟人吹,有啥意思?还不是给我脸上抹黑?算了,讲文化变成批判会了,我也变成没文化了,但如果大家把这些话仔细思考思考,变成动力,不要说赶上小辈,就是强师胜祖也不是没有可能!
大家要明白:文化是心性的提练、精神的传承,****的积累、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