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人武学文摘吧 关注:58贴子:920
  • 5回复贴,共1

2018.3.18至3.31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王新:练小念头有感,这段时间感觉脚下沉稳了,膝盖也不累了,做动作时身体左右晃动幅度小了。练习时注意配合呼吸,不管拳,掌等有找到中线的感觉。这两天在这方面感觉明显。但和吴坤练黏手时,一用力,动作就变形,身体起伏大。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4-07 22:42回复
    双手剑有感,练习时,动作越放松,越慢,剑感觉越轻,越稳。而一旦想发力,就会受剑的影响,动作变形。剑走圆形,虽慢但意不断。手越松,身越轻。呼吸为主,动作相随。缺点,脚步不清晰,特别转身后刺剑或劈剑身体不稳,动作不连贯。
    (吴坤练习拳、剑视频)
    一如:第二节的每边三个腕背向下按,老师教时说男的应该按至小腹前。女生可以不下按。另:老师所发拳照,先师们行拳,淡定自若,意气开展,松沉稳重,神态安祥。@吳 坤内劲没出来,有些地方几动之间过渡太快。再接再励!
    吴坤:谢谢师姐纠错,再练时再调整一下速度。缺失意思了!
    (王新练剑)
    一如:不知是剑太重,还是不称手,拿在手上不定。动作流畅,但无练剑人的英气,也就是神未出来,亦未达人剑合一。
    身体底盘功夫需加强,这样上边舞剑才易轻灵。
    我未学此功,但常见恩师舞剑,有所感。共勉。
    王:师姐,评价很中肯。今天在吴坤这,用他的剑。比我的剑重很多。下盘不稳,需加强。感谢![抱拳]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4-07 22:4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曹:两人进步明显!小刘观察的也仔细,评论也还适当。不过既说王新练剑神未出来,不言其如何练神,却“指点”他加说底盘用功?不知是何道理?
      神不够,主要是胸里竹子长的不好,跟下盘何干?还是好好养竹的好!
      其实你们最大的毛病,一是不善于观察,即仔细看我的一举一动,若是看不出我的好处在哪,自然不明白自己该在哪里用功;二是不善于总结,主要是问自己今天比咋天如何?
      觉人剑重主要是心中先有人我分别的观念,自己的趁手,所以拿别人的别扭,有了这个思想,则愈觉他人剑重;若不执于这个念想,但只知:他剑我剑,皆剑也,人剑自然易于契合!我常说练功是由认识到把握自我的过程,就是说当以把握自己身心为目的!常养此心,焉有人我?
      宋代以后,人皆称唐诗宋诗,显然以为唐宋不一;其实唐宋是朝代名称,而诗是人之性情所现,与朝代何干?难道宋人独无性情?所以学问宜本中道,切莫偏执!
      光涛:原来我之气浮是无中道耳!有偏执心。
      玉宏:越练越觉得自己连起式都做不到位。
      春:对照书上的要求和老师平常讲的,我也有同感,与之相差甚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还是从松脚开始吧!
      一如: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就是好的开始。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4-07 22:53
      回复
        吴坤练剑(视频)3.24日
        早上练剑让自己忘记手中有剑,开始感觉还好行剑中像是没有剑。一用手机记录手中就不一样多了点致碍!
        反复看自己的视频里面的点刺感觉没有刺出剑的感觉!!!
        请师父师兄们给看看问题。
        曹:主要是要去掉:拿者剑、练剑练套路的思想!而独用心意引领神气激荡,形成肢体动作态势!
        这就必须气常在下、心系剑身,气行剑身何处,剑意即在何处,自然身剑合一!
        第一动的怀中抱月,气即未沉下!双手在面前抱持剑身后,要随中气一起下沉,气降至地,剑意亦同。
        吴:嗯嗯,又看了起式经师父一提醒看着很明显怀中抱月没沉下来就走下一动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4-07 22:56
        回复
          3.25
          建东:近来,通过细细回味师父所教,一点一点重新体会。年前那段时间到现在胸口气不顺的困扰基本突破了,现在练拳已感觉较顺,但还是远远不够,形体上顿挫、呼吸上断续甚至不畅、意识放不出去等问题依旧严重。上次跟师父说的因喝酒导致胃部问题,也已较舒坦,我近来基本不饮酒,请师父放心。这段时间,我最大的体会认识和总结,可以用这个图形来表示。
          附带前几日所拍武式前几式视频。请师父及众师兄师姐指点。谢谢[抱拳]
          一如:观拳,已有行拳之味,比较松沉,渐有浑然一体之感。在屋里有人说话的情况下,依旧安静自若,沉浸于自己的境中,说明身心修养都已卓然有进。
          文字剖析也深刻细致,说明在认真用功,没有虚度光阴。今天有空看吴坤师弟练剑,也挺好,比较轻灵舒展。经师指点,更助提高!
          曹:练上面这些时间时,手没有领起脚的意思。后边这个定式,左臂外侧圆撑的意思没有,身虽未有前倾之形,实己寓不平衡于体内,也可说己失中正了。这会的意思:右手臂弯曲内合外展,当如一巨斧利刃光芒通天彻地,直达天边,有此三点,平衡稳固之感自生;又此前之重心前移,当如推土机贴地逼进,自然天衣无缝。
          上述虽讲的是就近身心,但行意必在远处!切切!
          这是“合”式,但你没有肩撑肘横之形意,所以合的仅是胸怀,只须有虎口相合的思想就会带动形体如十指相合。
          凡是呼气向下行的动作,必须具:手向下沉合于足,肘向下趋合于膝,肩向下降合于胯,须具意成形,即有形有意。凡是吸气上升的动作,必:手领、身随、脚下催(明三节)。
          吴:近日练习拦拿扎心得:之前练习时只有蹬脚,转胯动作生硬!只因无腰缺少过程。前几日经与王新师兄一起练习经师兄提此处扎时要有游意(过程)后经练习时放慢速度感受双腿重心转换,近几日扎枪时枪头已有了向上迸发声!(之前理解重心转换有误,刺枪时为求效果蹬腿转跨转换过猛导致无腰力动作生硬扎出时后腿不能放松重心不稳很多问题)今天又看师父以前讲的关于枪的,又多了些理解。
          一如:刚有空细看老师评析建东师弟的武式太极拳,良多感慨。还是老师明眼,尽观端倪,尽释细节,又有受益!如此更利提高。
          曹:古人云:一开一合,拳术尽矣!所以练习拳术,即是体会开合之道。
          直白说:就是意、气在体内随着动作的收放以及呼吸的出入、一升一降,畅行全身,先获颐养身、心之效,次得祛病防身之功,终契自然虚无之道!
          关于开合,李亦畬在《五字诀》中指出:
          “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开;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是由下而上也,谓之开(上言其法),合便是收,开即是放(法合于理)……”
          因此理义,当知开合是练拳必不可缺的首要!
          这些都是最基本又最重要的东西!很多人用功几十年都用在追求花样上,到老功夫也上不了身,即因用功不在筑基!
          3.27
          小赵:曹老师好[玫瑰]!昨天说到开合,我试着体会下,不到二十分把肩背练的有点疼[捂脸]。今早练吴氏起势,感觉越是轻松,似有感觉气向下沉,两肩收于脊骨,注入腰间……只是很微妙。练过一二十分钟也不觉得那里紧。想问下,是不是开合只要知道怎么会事,不用太注重肩背?先练好起势。
          曹:这个是常识性的基础要求,开始稍加留意,熟悉后不用思想。
          不要太在意!!!
          (这些我平时都说过,可惜我“人微言轻”,大家不予重视而已!)
          赵:]曹老师以前好像是讲过,只是我以前学时没怎么用心听[流汗]。自今年正月我会倍加珍惜跟曹老师学习的机会……[咖啡]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4-07 23:04
          回复
            看玉宏练拳:要是没有低头,手不乱动,就真自在了!
            低头则精神不扬,也失中正统一,变成在身体上找动作,行气养神的功效就没有了。
            《丹田》
            丹田者:人身中之荒漠、成真之道场;本体虚无,自性圆融,虽蕴玄真而不见一物,太上乃垂教守静笃以致虚极;能以杳冥而包容万象,我佛因喻之纳须弥于芥子。然荒近于蛮,不可著足;漠源于虚,难以下手,故海蟾下海广播妙道,重阳入地衍演全真!下海入地,人所难能,乃有“丹田有宝莫寻道”之说,何哉?道法自然,何处不是?何处能寻?五祖迹显天南,惟恍惟惚;七真开法北地,说有说无;然人仙天同而境异,有道则遵其道以行,无知则执我意而止!由是三丰迭叹无根,而有非有非无之宏论;涵虚唯钻杳冥,力证即色即空之妙境!
            故知丹田者,通接大道之虚无门径,树人何幸?似曾闻说;树人何能?亦敢言道!故妄言之,故妄听之,不可当真,当真则非!
            (名词释义:
            丹田
            丹者无象有感之至性,田者四维合和之本土。
            经云:丹在身中,非白非青。盖此中者:即身内中空虚无之地。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4-07 23: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