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穴概述:
中国医学源远流长,自神农氏尝百草开药学之先河,歧伯垂医学之统序,黄帝深源五行详查五脏以来,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拥有数亿人次的临床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点穴”这一名称,为武术功法之一。武术点穴,具有技击性能,可以克敌防身,根据记载有悠久的历史,有点穴、拿穴、踢穴等之分,皆以点穴为名。它在我国武术传统中既作为一种进攻手段又作为治疗方法,由于过去受历史条件的限制、道德范围的约束而未能广为流传。据说,此法源于道家,后传入民间,至于此法为何人所创,是否源于道家,何时传入民间,尚待考证,但此疗法与医学、武术皆有密切关系则是毫无疑问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先辈们在民间曾运用点穴诊治疾病,为百姓解除疾苦,因其疗效显著而赢得了大众的认可。历代医学与武功之先贤,将此视为秘法,不肯轻易示人,故授徒非常严谨,且仅限于民间,远不及针灸、按摩、推拿诸法流传广泛。正因如此,历代相传至今,掌握此技者甚少,现已成为中医学文化遗产的稀世瑰宝。她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治疗效果,是我国传统国粹的一颗璀璨明珠,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重任。
点穴疗法,是祖国医学传统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医者根据不同疾病与病情,在患者体表适当的穴位或特定刺激线上,用手进行点、按、掐、拍、叩等不同手法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作用,使体内气血畅通,促使已发生障碍的功能活动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一种方法。用点穴治疗,能起到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促使身体恢复健康。无痛苦,无副作用,只要辩证明确,选穴得当,手法适宜,操作熟练就能治病。不需任何器械工具,无论在任何地方都可随时运用,施治安全,易于患者接受。
二、五行点穴疗法的治病机理:
“五行点穴疗法”作为治病救人,强身健体的一种医疗、养生、保健方法。具体点说,五行即阴阳五行,为金、木、水、火、土,对应人体内脏为心、肝、脾、肺、肾,经络穴位为井、荥、俞、经、合。点穴二字,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点”为手法;“穴”为穴位名称;他们内容各异,又相互联系,二者的统一,构成了“点穴”。我们将“五行点穴疗法”定义为“不借助任何工具,仅凭双手在人体表面取定的穴位上,按一定的规律揉、压、点、打,就能给患者治疗疾病,收到良好的疗效。
“五行点穴疗法”是宗师马秀棠(马秀棠—中国五行点穴疗法创始人,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著有《点穴疗法》《中国医用点穴学》《太极八法与点穴》等书)在针灸临床实践中于1956年开始研究,59年成功用于临床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由于时代原因未能及时推广,直到1978年在党的政策号召下得以恢复发展。结合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内脏——心、肝、脾、肺、肾。人体——血、脉、筋、骨、皮。穴位——井、荥、俞、经、合。手法——点、摩、压、振、揉。相生相克,相侮相乘,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学术理论,它不用药物,不用器械,施以专用的点穴手法和穴位配方(子午流注、灵龟八法按时辰配穴取穴)、补泻来增加人体能量,加速新陈代谢,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平衡阴阳,调解表里,通经活络,治疗保健、祛病强身的效果。我们把人体比如是一张地图,经络是道路,交叉点是穴位,车辆是运行的气血,如果车辆发生阻塞,一定要在交叉口进行疏通。在诸家点穴手法中(有常规点穴法,少林点穴法,许氏点穴法,贾氏点穴法等)五行点穴疗法是唯一治疗全科的点穴方法,本疗法有止痛、活血、退热、安神、理气、解郁、止吐泻、调肠胃,以及补气补血等效果,能够正本清源,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治疗各科疾病60余种。主治: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及后遗症。
三、五行点穴疗法手法
五行点穴的手法分为“平揉法”、“压放法”、“皮肤点打法”、“经络循按法”、“五行联用法”五种基本手法。此外,还有“头部推运法”“背部循压法”、“四肢摇运法”等近20种辅助手法。临床上手法的运用,是根据疾病的情况来选择的。一般都是两种以上手法同时使用。
1、平揉法:是点穴的第一种手法。顾名思义,平揉法即“平而揉之”之法。即不许偏斜,保持适当的水平,以穴位的中心为圆心均匀用力。所谓揉,即是按着摩,是“按劲”和“摩劲”,两者互相结合的动作。
2、压放法:是在穴位上进行的一种手法,“压”是向下压住;“放”是往上放开,互相对立,又互相结合的动作。
3、皮肤点打法:先把中指提起,离开皮肤,对准穴位中心,用指尖向下点打。在点打的时候,要提住气,似有弹性。而点打的轻重、速度,同样要依据病情来决定。
4、循按法:是在点过的经穴和它的经络线上往返地进行各种手法的操作,谓之循按,可加强本经的抗病作用。另外,有经络循推补泻以及循按辅助手法等,以便临床酌情配合选用。
5、五行联用法: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相生、相克、相乘、相侮。按五脏之五行所属(肝与胆属木,心与小肠属火,脾与胃属土,肺与大肠属金,肾与膀胱属水),五脏所主(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肺主气,脾主肌肉)等组成互相联系的整体,它与内部五脏部位是一致的。心、肺在上,与气血在肢体浅层相一致;肝、肾在下,与筋骨在肢体深层相一致;脾、胃在中,与肌肉在气血筋骨之间相一致。五行联用法,就是按照上述的理论,配合五个俞穴,即井、荥、俞、经、合连续操作。所以,称为五行联用法。
中国医学源远流长,自神农氏尝百草开药学之先河,歧伯垂医学之统序,黄帝深源五行详查五脏以来,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拥有数亿人次的临床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点穴”这一名称,为武术功法之一。武术点穴,具有技击性能,可以克敌防身,根据记载有悠久的历史,有点穴、拿穴、踢穴等之分,皆以点穴为名。它在我国武术传统中既作为一种进攻手段又作为治疗方法,由于过去受历史条件的限制、道德范围的约束而未能广为流传。据说,此法源于道家,后传入民间,至于此法为何人所创,是否源于道家,何时传入民间,尚待考证,但此疗法与医学、武术皆有密切关系则是毫无疑问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先辈们在民间曾运用点穴诊治疾病,为百姓解除疾苦,因其疗效显著而赢得了大众的认可。历代医学与武功之先贤,将此视为秘法,不肯轻易示人,故授徒非常严谨,且仅限于民间,远不及针灸、按摩、推拿诸法流传广泛。正因如此,历代相传至今,掌握此技者甚少,现已成为中医学文化遗产的稀世瑰宝。她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治疗效果,是我国传统国粹的一颗璀璨明珠,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重任。
点穴疗法,是祖国医学传统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医者根据不同疾病与病情,在患者体表适当的穴位或特定刺激线上,用手进行点、按、掐、拍、叩等不同手法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作用,使体内气血畅通,促使已发生障碍的功能活动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一种方法。用点穴治疗,能起到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促使身体恢复健康。无痛苦,无副作用,只要辩证明确,选穴得当,手法适宜,操作熟练就能治病。不需任何器械工具,无论在任何地方都可随时运用,施治安全,易于患者接受。
二、五行点穴疗法的治病机理:
“五行点穴疗法”作为治病救人,强身健体的一种医疗、养生、保健方法。具体点说,五行即阴阳五行,为金、木、水、火、土,对应人体内脏为心、肝、脾、肺、肾,经络穴位为井、荥、俞、经、合。点穴二字,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点”为手法;“穴”为穴位名称;他们内容各异,又相互联系,二者的统一,构成了“点穴”。我们将“五行点穴疗法”定义为“不借助任何工具,仅凭双手在人体表面取定的穴位上,按一定的规律揉、压、点、打,就能给患者治疗疾病,收到良好的疗效。
“五行点穴疗法”是宗师马秀棠(马秀棠—中国五行点穴疗法创始人,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著有《点穴疗法》《中国医用点穴学》《太极八法与点穴》等书)在针灸临床实践中于1956年开始研究,59年成功用于临床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由于时代原因未能及时推广,直到1978年在党的政策号召下得以恢复发展。结合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内脏——心、肝、脾、肺、肾。人体——血、脉、筋、骨、皮。穴位——井、荥、俞、经、合。手法——点、摩、压、振、揉。相生相克,相侮相乘,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学术理论,它不用药物,不用器械,施以专用的点穴手法和穴位配方(子午流注、灵龟八法按时辰配穴取穴)、补泻来增加人体能量,加速新陈代谢,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平衡阴阳,调解表里,通经活络,治疗保健、祛病强身的效果。我们把人体比如是一张地图,经络是道路,交叉点是穴位,车辆是运行的气血,如果车辆发生阻塞,一定要在交叉口进行疏通。在诸家点穴手法中(有常规点穴法,少林点穴法,许氏点穴法,贾氏点穴法等)五行点穴疗法是唯一治疗全科的点穴方法,本疗法有止痛、活血、退热、安神、理气、解郁、止吐泻、调肠胃,以及补气补血等效果,能够正本清源,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治疗各科疾病60余种。主治: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及后遗症。
三、五行点穴疗法手法
五行点穴的手法分为“平揉法”、“压放法”、“皮肤点打法”、“经络循按法”、“五行联用法”五种基本手法。此外,还有“头部推运法”“背部循压法”、“四肢摇运法”等近20种辅助手法。临床上手法的运用,是根据疾病的情况来选择的。一般都是两种以上手法同时使用。
1、平揉法:是点穴的第一种手法。顾名思义,平揉法即“平而揉之”之法。即不许偏斜,保持适当的水平,以穴位的中心为圆心均匀用力。所谓揉,即是按着摩,是“按劲”和“摩劲”,两者互相结合的动作。
2、压放法:是在穴位上进行的一种手法,“压”是向下压住;“放”是往上放开,互相对立,又互相结合的动作。
3、皮肤点打法:先把中指提起,离开皮肤,对准穴位中心,用指尖向下点打。在点打的时候,要提住气,似有弹性。而点打的轻重、速度,同样要依据病情来决定。
4、循按法:是在点过的经穴和它的经络线上往返地进行各种手法的操作,谓之循按,可加强本经的抗病作用。另外,有经络循推补泻以及循按辅助手法等,以便临床酌情配合选用。
5、五行联用法: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相生、相克、相乘、相侮。按五脏之五行所属(肝与胆属木,心与小肠属火,脾与胃属土,肺与大肠属金,肾与膀胱属水),五脏所主(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肺主气,脾主肌肉)等组成互相联系的整体,它与内部五脏部位是一致的。心、肺在上,与气血在肢体浅层相一致;肝、肾在下,与筋骨在肢体深层相一致;脾、胃在中,与肌肉在气血筋骨之间相一致。五行联用法,就是按照上述的理论,配合五个俞穴,即井、荥、俞、经、合连续操作。所以,称为五行联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