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敬悼先師饒宗頤教授(1917-2018)
黃兆漢
一代大儒、學壇祭酒、藝術宗匠饒宗頤教授於今年(2018)二月六日凌晨離開塵世了!這是我們學藝界的一個無可彌補的大損失,也是中國、中國人的大損失,亦是世界文化的大損失!可是,世事往往如此,是無可奈何的。我,作為他的一個小學生,帶著無限沉痛的心情去撰寫這篇小文。
談論饒師的文章太多了,至少以百計,就算是嚴肅的專著也有十數種,故這裡我不打算對饒師再作任何方面學術性的談論,只藉著這個機會,稍為表達一下我對饒師在「為學」與「做人」兩方面的觀感而已。
在「為學」方面,饒師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勤奮」。他一生不停讀書,不斷研究,無間地著作,無論中外的學術,只要他認為可以有助他解決研究上的問題的,他都關注,故此,他務要自己精通幾國語言。除中文外,還有英文、日文、法文、梵文,更可以閱讀俄文、德文等等。他博學到極,有著作八十餘種,論文及其他文章逾千篇,內容包括歷史、文學、語言文學、宗教、哲學、藝術、中外文化關係等各方面的研究。他的卓越成就和傑出貢獻,為國際漢學界所公認,故有「漢學大師」之稱。中國學界就愛稱他為「國學大師」。
除學術之外,饒師又是一位大詩人,無論詩、詞、歌、賦,無一不精;他更是一位藝術大師,能書善畫,他的「饒體」書法及他的「西北宗」山水早已馳名中外。至於他晚年所創新的「潑金抹銀」的荷花繪畫更令世界藝術界觸目震驚!
饒師在學、藝、文三方面的巨大和驕人的成就,除了他與生俱來的天份外,最大的原因是一生「勤奮」——這一點連他自己都承認的。「勤奮」真的能造就一個人成功的。
至於「做人」方面,我最敬佩和欣賞他的是「和藹」。饒師是一位十分和藹可親的大學者。我生平遇過和追隨過不少大學者,而最和藹可親的要算是饒師了。他做人絕無涯岸,無論對朋友、學生或其他後輩都是「笑臉迎人」的,而且在與他交談中,他極為風趣,有時更故意說一個半個笑話,使到談話更為輕鬆、有趣。還記得,有一次與他談到中國的古典小說時,當他提到施耐庵的名著《水滸傳》時,他有意將「滸」字讀作「許」,然後望著我微笑,我即時會意,不期然地大家都笑起來了!饒師就是如此一位風趣的學者。加上他對學生「誨人不倦」和「有教無類」的態度,令到不少真正向他求學的學生常常找機會接近他了。我便是這些學生中之一。當我在香港大學讀大學和讀碩士學位的時候,我很多時都到饒師辦公室去向他請教,又不時陪著他進入講堂的,以致令到有些同學以為我「獻殷勤」,甚至「無事獻殷勤」,笑說我是饒師的「誼子」(廣東話「契仔」)!當時我實在是沒有想過,我只是想多接近饒師,儘量向他學習而已。現在想起來,真是好笑!說實話,我哪裡有資格當饒師的「誼子」呢?饒師待人和藹,而且有真學問,身為學生的有什麼理由不去接近他呢?向他求學嘛!
饒師仙逝於二月六日凌晨,而當天早上我們已接到消息,故向香港方面求證後,我和影靖便決定回港出席饒師的葬禮——二月廿七日在香港殯儀館設靈,廿八日在殯儀館舉行追思會和大殯,隨即到大嶼山寶蓮寺作法事送殯。這兩天的儀式是十分隆重的,我倆都全部參加了,目的只有一個:盡弟子之禮,也儘量多「陪伴」老師。此時此刻,作為弟子的我們還有什麼可做呢?慚愧得很!
回到澳洲後,第一時間我便將悼念饒師紀念冊上的遺照剪下來,然後買了一個大方得體的相架(11吋x 9吋)把它鑲進去,放在書桌上,這樣,我便可以與饒師日夕相對了!我實在太懷念他了。在過去的幾個星期,為了懷念饒師,我斷斷續續的寫了差不多二十首詩,現在將數首抄錄如下以表示我對饒師的深切懷念:
一、噩耗飛來世震驚,
鴻儒隕落墜長星。
藝壇今後無宗主,
學海明燈不再明!
(6/2/2018)
二、靈堂一進淚如泉,
瞻仰遺容慨萬千!
痛失良師無限恨,
服勞他日碧雲天。
(27/2/2018)
三、梵王大殿送鴻儒,
念佛敲經震太虛。
合十齊心同祝願,
往生淨土賞芙蕖。
(28/2/2018)
四、遺像長供書案上,
凜然士氣自殷充。
無窮激勵中流意,
奮進研磨學藝通。
(16/3/2018)
五、做人為學是吾師,
中外當今更有誰?
頓化靈荷歸淨土,
傷心我輩哭如癡!
(23/3/2018)
這些詩篇只能表達我對饒師懷念的萬一而已。又,為了表示我對饒師的無限敬愛,我寫了一對輓聯帶回香港,現在也抄錄如下以為此小文作結:
百代宗師文史哲,
千秋鉅匠畫詩書。
2018年3月28日深夜
*見饒教授《偶作示諸生》詩,全詩云﹕「更試為君唱,雲山韶濩音。芳洲搴杜若,幽澗浴胎禽。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天風吹海雨,欲鼓伯牙琴。」此詩1956年為勉學生學術上薪火相傳而作。
——敬悼先師饒宗頤教授(1917-2018)
黃兆漢
一代大儒、學壇祭酒、藝術宗匠饒宗頤教授於今年(2018)二月六日凌晨離開塵世了!這是我們學藝界的一個無可彌補的大損失,也是中國、中國人的大損失,亦是世界文化的大損失!可是,世事往往如此,是無可奈何的。我,作為他的一個小學生,帶著無限沉痛的心情去撰寫這篇小文。
談論饒師的文章太多了,至少以百計,就算是嚴肅的專著也有十數種,故這裡我不打算對饒師再作任何方面學術性的談論,只藉著這個機會,稍為表達一下我對饒師在「為學」與「做人」兩方面的觀感而已。
在「為學」方面,饒師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勤奮」。他一生不停讀書,不斷研究,無間地著作,無論中外的學術,只要他認為可以有助他解決研究上的問題的,他都關注,故此,他務要自己精通幾國語言。除中文外,還有英文、日文、法文、梵文,更可以閱讀俄文、德文等等。他博學到極,有著作八十餘種,論文及其他文章逾千篇,內容包括歷史、文學、語言文學、宗教、哲學、藝術、中外文化關係等各方面的研究。他的卓越成就和傑出貢獻,為國際漢學界所公認,故有「漢學大師」之稱。中國學界就愛稱他為「國學大師」。
除學術之外,饒師又是一位大詩人,無論詩、詞、歌、賦,無一不精;他更是一位藝術大師,能書善畫,他的「饒體」書法及他的「西北宗」山水早已馳名中外。至於他晚年所創新的「潑金抹銀」的荷花繪畫更令世界藝術界觸目震驚!
饒師在學、藝、文三方面的巨大和驕人的成就,除了他與生俱來的天份外,最大的原因是一生「勤奮」——這一點連他自己都承認的。「勤奮」真的能造就一個人成功的。
至於「做人」方面,我最敬佩和欣賞他的是「和藹」。饒師是一位十分和藹可親的大學者。我生平遇過和追隨過不少大學者,而最和藹可親的要算是饒師了。他做人絕無涯岸,無論對朋友、學生或其他後輩都是「笑臉迎人」的,而且在與他交談中,他極為風趣,有時更故意說一個半個笑話,使到談話更為輕鬆、有趣。還記得,有一次與他談到中國的古典小說時,當他提到施耐庵的名著《水滸傳》時,他有意將「滸」字讀作「許」,然後望著我微笑,我即時會意,不期然地大家都笑起來了!饒師就是如此一位風趣的學者。加上他對學生「誨人不倦」和「有教無類」的態度,令到不少真正向他求學的學生常常找機會接近他了。我便是這些學生中之一。當我在香港大學讀大學和讀碩士學位的時候,我很多時都到饒師辦公室去向他請教,又不時陪著他進入講堂的,以致令到有些同學以為我「獻殷勤」,甚至「無事獻殷勤」,笑說我是饒師的「誼子」(廣東話「契仔」)!當時我實在是沒有想過,我只是想多接近饒師,儘量向他學習而已。現在想起來,真是好笑!說實話,我哪裡有資格當饒師的「誼子」呢?饒師待人和藹,而且有真學問,身為學生的有什麼理由不去接近他呢?向他求學嘛!
饒師仙逝於二月六日凌晨,而當天早上我們已接到消息,故向香港方面求證後,我和影靖便決定回港出席饒師的葬禮——二月廿七日在香港殯儀館設靈,廿八日在殯儀館舉行追思會和大殯,隨即到大嶼山寶蓮寺作法事送殯。這兩天的儀式是十分隆重的,我倆都全部參加了,目的只有一個:盡弟子之禮,也儘量多「陪伴」老師。此時此刻,作為弟子的我們還有什麼可做呢?慚愧得很!
回到澳洲後,第一時間我便將悼念饒師紀念冊上的遺照剪下來,然後買了一個大方得體的相架(11吋x 9吋)把它鑲進去,放在書桌上,這樣,我便可以與饒師日夕相對了!我實在太懷念他了。在過去的幾個星期,為了懷念饒師,我斷斷續續的寫了差不多二十首詩,現在將數首抄錄如下以表示我對饒師的深切懷念:
一、噩耗飛來世震驚,
鴻儒隕落墜長星。
藝壇今後無宗主,
學海明燈不再明!
(6/2/2018)
二、靈堂一進淚如泉,
瞻仰遺容慨萬千!
痛失良師無限恨,
服勞他日碧雲天。
(27/2/2018)
三、梵王大殿送鴻儒,
念佛敲經震太虛。
合十齊心同祝願,
往生淨土賞芙蕖。
(28/2/2018)
四、遺像長供書案上,
凜然士氣自殷充。
無窮激勵中流意,
奮進研磨學藝通。
(16/3/2018)
五、做人為學是吾師,
中外當今更有誰?
頓化靈荷歸淨土,
傷心我輩哭如癡!
(23/3/2018)
這些詩篇只能表達我對饒師懷念的萬一而已。又,為了表示我對饒師的無限敬愛,我寫了一對輓聯帶回香港,現在也抄錄如下以為此小文作結:
百代宗師文史哲,
千秋鉅匠畫詩書。
2018年3月28日深夜
*見饒教授《偶作示諸生》詩,全詩云﹕「更試為君唱,雲山韶濩音。芳洲搴杜若,幽澗浴胎禽。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天風吹海雨,欲鼓伯牙琴。」此詩1956年為勉學生學術上薪火相傳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