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4日情人节,在柳传志坐庄调停下,烧钱烧到疲惫的滴滴、快的宣布合并。
一年半之后的2016年8月2日,在柳青的斡旋下,滴滴出行宣布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内地运营。
截至今天,成立于2012年的6月6日小桔科技,已经在打车市场上屹立了快六年之久。
这名打车界的“垄断之王”,如今怎么样了?
1、一方面,滴滴本身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
对乘客而言,打车难、价格贵。
这些滴滴曾经批评其竞争对手出租的特点,正被众多用户吐槽在自己身上。
“屠龙的勇士已经变成了恶龙”——一位用户在知乎问题“如何评价滴滴收购Uber之后费用大幅上涨”下如是回答。
对司机而言,抽成高,派单远,赚钱越来越难。
据悉,滴滴目前的主要收入就是司机抽成、小部分收入来自广告和对车企的营销服务。
资料显示,滴滴2017整体亏3-4亿美元,可见它现在没有必要去取消抽成,基于盈利的压力也不会取消抽成。
2、另一方面,美团、高德、嘀嗒近期先后高调入局争抢市场蛋糕。
尤其美团打出的“上海司机前3个月零抽成”的口号,相比当下滴滴收取约22%的抽成费用,让不少司机出现倒戈局面。
市场流传的消息是,对于美团打车,美团点评CEO王兴的目标是要拿下30%的市场。
“滴滴大厦”,内忧外患,危机尽显。
你卸载滴滴了吗?
主流声音显示,不知从何时起,“霸主滴滴”开始变成“任性滴滴”。
互联网模式先烧钱抢市场,再慢慢挣钱的方式无可厚非,但是滴滴似乎有些过于任性了。
1、2017年1月,春节前夕,一篇名为《致滴滴,一个让我出行更不美好的互联网平台》在网络上刷屏。
不少人借着转发的机会表达对滴滴的不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个广为流传的答案来自于一位Uber中国前员工谈婧:
说直白点,就是乘客不加价接不到单,司机知道你着急叫车,一定会加小费,所以故意不接单等你加价。双方就这样互相耗。
事后,虽然滴滴的高级产品总监罗文作出回应称:打不到车是因为春节车少、订单多。但用户心里还是系下了一个结,而且这个结越长越大。
2、2018年2月,又是一年的春节前夕,央视近日对滴滴快车司机为赚奖励,“甩单、拒单”以及“诱导乘客取消订单”等现象给予了报道。
报道称,导致乘客不仅难以顺利出行,还不经意间降低了在滴滴平台的信用评级,影响日后的网约车出行。
3、2018年3月23日,有网友在微博爆料称,不同系统、不同级别的用户,在使用滴滴软件叫车时,会出现路程相同却存在价格差异的情况,该网友称“滴滴利用大数据杀熟”。
“以前没有,以后也永远不会有。”随后,滴滴出行CTO张博在滴滴内网撰写了文章直接否认这一说法。
但是,从网络留言可以看出,网友对这个回应并不买单。
不管怎样,民怨已积。在成为行业独角兽后,滴滴的负面消息层出不穷,用户体验变差,不少人甚至选择了卸载。
“反滴滴联盟”
对于滴滴而言,已经艰难挺过了“百车大战”。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滴滴出行已经覆盖了我国400多个城市,占有87%以上的专车市场份额,99%以上网约出租车市场份额,尤其是在相继合并快的打车和优步中国之后,滴滴出行的霸主地位已经很难撼动。
谁成想,垄断格局已定的打车市场,会火烧二次。
眼前,滴滴出现了三个主力对手,而且个个不简单:美团、高德、嘀嗒纷纷宣布向滴滴亮剑,一场新的网约车争霸时代似乎正式到来。
一年半之后的2016年8月2日,在柳青的斡旋下,滴滴出行宣布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内地运营。
截至今天,成立于2012年的6月6日小桔科技,已经在打车市场上屹立了快六年之久。
这名打车界的“垄断之王”,如今怎么样了?
1、一方面,滴滴本身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
对乘客而言,打车难、价格贵。
这些滴滴曾经批评其竞争对手出租的特点,正被众多用户吐槽在自己身上。
“屠龙的勇士已经变成了恶龙”——一位用户在知乎问题“如何评价滴滴收购Uber之后费用大幅上涨”下如是回答。
对司机而言,抽成高,派单远,赚钱越来越难。
据悉,滴滴目前的主要收入就是司机抽成、小部分收入来自广告和对车企的营销服务。
资料显示,滴滴2017整体亏3-4亿美元,可见它现在没有必要去取消抽成,基于盈利的压力也不会取消抽成。
2、另一方面,美团、高德、嘀嗒近期先后高调入局争抢市场蛋糕。
尤其美团打出的“上海司机前3个月零抽成”的口号,相比当下滴滴收取约22%的抽成费用,让不少司机出现倒戈局面。
市场流传的消息是,对于美团打车,美团点评CEO王兴的目标是要拿下30%的市场。
“滴滴大厦”,内忧外患,危机尽显。
你卸载滴滴了吗?
主流声音显示,不知从何时起,“霸主滴滴”开始变成“任性滴滴”。
互联网模式先烧钱抢市场,再慢慢挣钱的方式无可厚非,但是滴滴似乎有些过于任性了。
1、2017年1月,春节前夕,一篇名为《致滴滴,一个让我出行更不美好的互联网平台》在网络上刷屏。
不少人借着转发的机会表达对滴滴的不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个广为流传的答案来自于一位Uber中国前员工谈婧:
说直白点,就是乘客不加价接不到单,司机知道你着急叫车,一定会加小费,所以故意不接单等你加价。双方就这样互相耗。
事后,虽然滴滴的高级产品总监罗文作出回应称:打不到车是因为春节车少、订单多。但用户心里还是系下了一个结,而且这个结越长越大。
2、2018年2月,又是一年的春节前夕,央视近日对滴滴快车司机为赚奖励,“甩单、拒单”以及“诱导乘客取消订单”等现象给予了报道。
报道称,导致乘客不仅难以顺利出行,还不经意间降低了在滴滴平台的信用评级,影响日后的网约车出行。
3、2018年3月23日,有网友在微博爆料称,不同系统、不同级别的用户,在使用滴滴软件叫车时,会出现路程相同却存在价格差异的情况,该网友称“滴滴利用大数据杀熟”。
“以前没有,以后也永远不会有。”随后,滴滴出行CTO张博在滴滴内网撰写了文章直接否认这一说法。
但是,从网络留言可以看出,网友对这个回应并不买单。
不管怎样,民怨已积。在成为行业独角兽后,滴滴的负面消息层出不穷,用户体验变差,不少人甚至选择了卸载。
“反滴滴联盟”
对于滴滴而言,已经艰难挺过了“百车大战”。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滴滴出行已经覆盖了我国400多个城市,占有87%以上的专车市场份额,99%以上网约出租车市场份额,尤其是在相继合并快的打车和优步中国之后,滴滴出行的霸主地位已经很难撼动。
谁成想,垄断格局已定的打车市场,会火烧二次。
眼前,滴滴出现了三个主力对手,而且个个不简单:美团、高德、嘀嗒纷纷宣布向滴滴亮剑,一场新的网约车争霸时代似乎正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