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谷吧 关注:266,808贴子:20,928
  • 9回复贴,共1

穿梭空间反方向的风---鑫谷凡仕F1机箱装机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穿梭空间反方向的风---鑫谷凡仕F1机箱装机记
炎热的夏天就要来了,为了迎接新夏天的到入。准备给主机清清灰,也想弄个散热效果较好的机箱,毕竟这几天以为每天夏天都是酷热难当。听朋友说有新款机箱上市就入手了这款鑫谷凡仕F1机箱。
一、开箱篇:

机箱下面特写,一眼就可以看出此款机箱不同于当下的流行的机箱设计,将独立电源仓位设计在了机箱的上部。


机箱的主侧板采用了全透明式的设计对机箱内部的透光性能更好的体现出来。

机箱的安装口有别于觉的玻璃四角外拧螺丝和金属板材五金侧板全推入式安装方式,前部采用了类似合页的扣紧安装方式。

因为采用的是扣入式安装的试,所以在玻璃侧板的左右两侧采用了贴合式安装设计,这个倒是多少有些影响整体的观感。


IP属地:广西1楼2018-03-29 00:16回复

    机箱的前面板采用全封闭式的设计,灯光的衍射板位于面板的后部整体采用白色调,这样可以更好的将灯条的光线更好的发散出去。

    发光LED灯条特写,可以看的出灯珠的个头还是不小的说。

    机箱的开关键等被设计在了机箱的顶部,除了开关键以外,还有一对音频输出、入接口,及两个USB 3.0接口,对于USB 3.0相当普遍的今天来说这个就相当的方便。而复位开关则改装成了前面板的灯光控制按钮,鑫谷凡仕F1内置RGB、单色共14种灯效,长按两秒就能关闭灯光。
    其实看一款机箱的大小除了测量以外还可以从机箱后闻的PCI扩展插槽看出,7个PCI扩展插槽的鑫谷F1机箱就可以看出机箱的个头还是不小的。

    机箱内部第一眼看去,最能吸引人的是硕大的CPU位置的底板的大空位设计,这么大的镂空设计可以让带有背板的散热器可以免拆主板情况下进行安装,十分的方便到位。


    IP属地:广西2楼2018-03-29 00:17
    回复

      位于CPU供电位上方的独立电源仓全开放式进气位,全开放式的进气位可以让空气第一时间进行电源内部进行散热。因为空气进入机箱前已经经过了一次散热,所以电源仓没有像时下流行的下置电源仓那样进行了空气过滤网的设计。


      凡仕F1的主板铜柱全部是预装好的,电源背线的孔位也包围了整个主板区域。右侧的两个硬盘安装位挡板,拆卸后就是240规格的冷排安装位。

      不过相比较之下,前面板的部分就显得有些“平凡”了,因为前面板采用了全封闭式的设计,外部的空气不由此处进入。


      IP属地:广西3楼2018-03-29 00:18
      回复

        相对前面板的全封闭及电源仓进气全开放,顶部电源独立仓的后部则采用了格栅式的设计,其上部则是由一个可拆解的硬盘架。

        虽然此款机箱称之为“凡仕”但是不同于以外进气全部采用前面板进气的设计,进气位全部采用了设计在机箱下方。

        机箱下部区域特写,可以看出整个机箱的进气重心全部放在了机箱下部,巨大的三段式过滤网将整个下部内外区域进行了有效的防尘隔离。可拆洗的过滤网也方便一段时间拆洗一下。

        为了使机箱的安置更加的平稳,机箱的四个防滑垫角也设计的十分的宽大。

        除了机箱内部与上部的硬盘安装位以外,机箱的后部同样设计有两个固态安装位。在理想状态下,整个机箱内部可以至少安装五个固态硬盘,或者三个机机械硬盘。


        IP属地:广西4楼2018-03-29 00:19
        回复

          机箱的开关线等连接线控制电路板特写。

          近20mm的机箱背线宽度能让现在配件不少的机箱内部同样可以拥有相当的冗余空间。

          机箱独立电源仓的宽度达到了近150mm这样的宽度安装下一个千瓦级的全模组电源肯定不在话下。

          上置独立电源仓的整体深度达到了310mm。

          机箱背部侧板的前部为了配合内部安装240水冷散热器时的散热出门问题,由51个蜂巢几何镂空结构组成的通风口,被设计为水冷冷排的出风位。

          除了机箱内部多样的组合方式组合装机方式以外,数量不少的螺丝是装机的良好支持。


          IP属地:广西5楼2018-03-29 00:20
          回复
            二、装机篇:

            虽然春节过了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CPU的价格也降了不少(喵的,为什么不早点降啊),但是。。。毕竟还是春节时候买的,先用着了。。。多少也是个八代U。弄个GT-1硅脂散热膏还是不错的选择。

            虽然现在机械硬盘还没有退过历史的舞台,但是弄个大容量的固态硬盘做个从盘还是可以有的。512G,512G,够不够。。。(其实还是不够的,小电影已经装满了。。。)

            虽然1080W的功率已经能负载得起相当的主机配置了,但是有这么宽敞的机箱,不弄个千瓦级的塞在里面试试总感觉有些说不过去。去年鑫谷新出品的昆仑KL-1080电源,战个几年是没有问题的。

            春节前入手的马甲条,话说内存条的还好当时入手的“早”,现在虽然有降了一些,但是还是那价格还是居高不下的说。


            为了这次装机一次入手了6个鑫谷的光致发光风扇,虽然这次“鑫谷全家桶”入手的东西不少,但是鑫谷240冰凌霜水冷散热器上面的风扇相较光致风扇而言似乎少了些什么,反正买了就用,用了就改嘛。换上。


            IP属地:广西6楼2018-03-29 00:21
            回复

              装机后的特写,既然2.5的固态硬盘做为从盘使用,那自然要用M.2接口的固态硬盘做主盘了。并且这样可以跟着主板走,在不存储重要资料的时候可以不需要再去多接驳额外的硬盘,这样就显得省时省力多了。
              风扇改用光致120mm发光风扇后的鑫谷冰凌霜240水冷散热器静态特写。

              底部进气风扇安装后的特写。因为是从底部进气,所以风扇是向内部“吸风”,风扇也自然倒着安装,虽然有些影响了灯光效果的观感,但是毕竟机箱的侧面是对着自己的床铺的,这样也不会显得太亮晚上挂机时影响睡觉。

              第六个风扇则安装在了传统的机箱后部的风扇安装位上,将机箱内部的已经变热的空气第一时间抽离机箱内部并且,由于抽风的动作影响,同样可以让电源的进气风扇位置的空气,更加的流通。

              经过一定的内部空气循环,空气则又从电源后部的硬盘位处导到了水冷散热器的上部,再由水冷散热器的散热风扇压向机箱的后部,经由散热孔排出。并且同样可以压向机箱后部的固态硬盘安装位。


              IP属地:广西7楼2018-03-29 00:23
              回复

                内部相对宽大的空间让模组线的走位也显得十分的简单明了。走线孔位也同样采用了橡胶垫片进行了被覆以减小内部气流时的噪声及影响整体观感。

                机箱内部空间的高度接近335mm。

                宽度则达到了近430mm。

                虽然这次装机使用的是三风扇散热的显卡,但是在安装显卡之后机箱前部依然有160mm的空间冗余,并且一点也不会影响240水冷散热器的风扇进气散热。

                机箱顶部独立电源仓位在安装了一个千瓦级的模组电源之后,后部依然有相当的空间剩余,对于一个相对较懒的人来说是一个大大的福音,拆除没有安装硬盘的硬架之后直接将线折叠缠绕后放置在内,一不会对内部的空气流通产生较大的影响,二对于只需要一个开机键的人来说,直接拿一个电源开机线接从底部接到自己的键盘旁边就足以了。


                IP属地:广西8楼2018-03-29 00:24
                回复

                  以往在装机时常常因为前部空间的观感需要和安装多个硬盘时需要将固态硬盘安装到机箱的后部,这个时候让人头疼的后部硬盘散热问题也就产生了。因为后侧板采用了镂空的散热孔设计,除了可以将水冷散热器的冷排的热量第一时间吹离机箱以外,同样可以将一定的空气压入机箱的部后。这时安装在机箱后部的固态硬盘的散热问题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同理,主板CPU位置底下巨大的开孔也可以同时间内得到良好的散热。

                  装机后的机箱背部特写。

                  装机后的机箱整体前部特写,福建沿海地区,马上要来的“霉雨”季节,机箱内部放两包干燥剂是不错的选择。

                  机箱装机后的灯光效果展示。

                  为了更好的散热,将下部的风扇进行反向安装虽然失去了一些好看的灯光效果,但是为了整体的散热,一些小小的“牺牲”还是值得的。


                  IP属地:广西9楼2018-03-29 00:25
                  回复

                    三测试篇
                    感觉之前机箱的中间似乎少了些什么,后面发现中间“亮点”少了许多,随后加了两根灯条进行闪闪。



                    简单跑个CPU负载温度测试一下水冷散热器的效能,本地区最近昼夜温差相对较大,白天可以穿着短袖,但是到了傍晚绝对要添加衣物。日常的应用在这个温度之下还是可以接受的。

                    在日常上网与负载测试之下,利益于钛金效能的电源转换效率,功率还是相当的低的说。


                    CSOL2马上要停服了,感觉怪可惜的。毕竟接触这三年以来还是感觉挺过瘾的,在这个配置下表现的还是相当流畅的。
                    总结:
                    整体机箱设计看似外表平凡,但内在新颖有些归传统,但又打破传统设计的独立电源仓位,另外机箱内部的240水冷安装位,在不安装水冷散热器的情况下则可以最大量化安装硬盘,安装了水冷散热器之后除了不影响内部的散热之外还能将机箱后部安装的固态硬盘照顾到位。并且宽大的内部空间可一点也不显得拘谨。
                    前面板灯光相对较闪,如果后面能改成相对柔和些的较好。


                    IP属地:广西10楼2018-03-29 00: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