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问吧 关注:45贴子:16,303

回复:纽约?芬兰?圣地亚哥?佛罗伦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古巴是北美洲加勒比海北部的群岛国家,哈瓦那是古巴的经济、政治中心和首都。
古巴是现存世界为数不多的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朝鲜、古巴、越南、老挝)之一,而且是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1]在历史上以上世纪60年代的猪湾事件和古巴导弹危机闻名。
由于美国对古巴进行几十年的经济封锁,民众维持生活有诸多困难,但2014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南非首位黑人总统曼德拉的追悼会上与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劳尔卡斯特罗握手。当地时间2015年7月19日,美国华盛顿,古巴驻华盛顿利益代表处,工作人员进行准备工作。据悉,美国驻古巴利益代表处将在20日升级为大使馆。古巴主席劳尔·卡斯特罗表示,古巴将和平与美国相处。[2]
凭借着78.3岁的平均寿命和99%的识字率让古巴多年的人类发展指数达到极高水平。
古巴岛是大安的列斯群岛中最大的岛屿,被誉为“墨西哥湾的钥匙”,古巴岛酷似鳄鱼,又被称为“加勒比海的绿色鳄鱼”。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8-03-28 19:33
回复
    气候特征
    降雨
    波罗的海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区,全年以西风为主,秋冬季常出现风暴,降水颇多,北部的年平均降水量约500毫米,南部则超过600毫米,个别海域可达1000毫米;地处中高纬度,蒸发较少;周围河川径流总量丰富。波罗的海地区夏季云量约60%,冬季则多于80%。南部和中部每年的雾天平均59天,波的尼亚湾北部雾最少,每年约22天。
    洋流
    由于北大西洋暖流难以进入波罗的海,海水得不到调节,致使冬季气温比较低,而且南北差异较大,夏季气温不高,且南北差异很小。水温自北向南升高,8月表面水温,波的尼亚湾为9℃-13℃,芬兰湾为15℃-17℃,海区中部为14℃-18℃,西部海区达20℃。2-3月,开阔海区水温为1℃-3℃,波的尼亚湾、芬兰湾、里加湾及其他海湾均低于0℃。从南向北的1月平均气温为零下1.1℃-10.3℃,7月为17.5℃-15.6℃。
    冰雪
    波罗的海的海水又浅又淡,很容易结冰。北部和东部海域每年通常有一段不利于航行的冰封期,从每年11月初起,北部开始出现冰冻,冰覆盖的区域每年不尽相同。一般年份,海冰只出现在各个海湾中。只有在严冬时,几乎整个海区才被冰所覆盖。海冰平均厚度为65厘米。波的尼亚湾冰封期达210天,中部的芬兰湾和斯德哥尔摩附近为185天,里加湾为80-90天,波兰、德国沿岸冰封期30-40天。南部通常不结冻,但瑞典和丹麦之间的海峡有时也会冰封。波的尼亚湾的北部还容易形成大冰包,这种冰包有时可高达15米,给海上运输造成困难,船只通过只能在冰冻的海面上开凿水道,再缓慢前行。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8-03-28 19:34
    回复
      水文
      特点
      尼罗河有定期泛滥的特点,在苏丹北部通常5月即开始涨水,8月达到最高水位,以后水位逐渐下降,1至5月为低水位。虽然洪水是有规律发生的,但是水量及涨潮的时间变化很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这两条河的水源来自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季节性暴雨。尼罗河的河水80%以上是由埃塞俄比亚高原提供的,其余的水来自东非高原湖。洪水到来时,会淹没两岸农田,洪水退后,又会留下一层厚厚的淤泥,形成肥沃的土壤。四五千年前,埃及人就知道了如何掌握洪水的规律和利用两岸肥沃的土地。很久以来,尼罗河河谷一直是棉田连绵、稻花飘香。在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的左右夹持中,蜿蜒的尼罗河犹如一条绿色的走廓,充满着无限的生机。
      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多雨区,水量丰富而又稳定。但在流出高原,进入盆地后,由于地势极其平坦,水流异常缓慢,水中繁生的植物也延滞了水流前进,在低纬干燥地区的阳光照射下蒸发强烈,从而损耗了巨额水量,能流到下游的水很少。白尼罗河在与青尼罗河会合处的年平均流量为每秒890立方米,大约是青尼罗河的一半。尼罗河下游 水量主要来自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索巴特河、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其中以青尼罗河为最重要。索巴特河是白尼罗河支流,它于5月开始涨水,最高水位出现在11月,此时索巴特河水位高于白尼罗河,顶托后者而使其倒灌,从而加强了白尼罗河上游水量的蒸发。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塔纳湖,上游处于热带山地多雨区,水源丰富。由于降水有强烈鲜明的季节性,河水流量的年内变化很大。春季水量有限,6月开始涨水,接着即迅猛持续上涨,至9月初达到高峰。在此期间,它也会使白尼罗河形成倒灌。11~12月水位下落,以后即是枯水期。枯水期的最小流量不及每秒100立方米,约为洪水期最大流量的1/60。阿特巴拉河也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由于位置偏北,雨量更为集中,加上其流域面积小,所以流量变化更大。冬季断流,河床成为一连串小湖泊。
      尼罗河有很长的河段流经沙漠,河水水量在那里只有损失而无补给。由于河流的上源为热带多雨区域,那里有巨大的流量,虽然在沙漠沿途因蒸发、渗漏而失去大量径流,尼罗河仍然能维持一条长年流水的河道。像尼罗河这种不是由当地的径流汇聚而成,只是单纯流过的河,称为客河。当地的气候条件对这些“客河”的形成没有积极的作用,只有消极的影响。
      尼罗河干流的洪水于6月到喀土穆(苏丹首都),9月达到最高水位。开罗于10月出现最大洪峰。尼罗河的全部水量中,60%来自青尼罗河,32%由白尼罗河供给,剩下8%来自阿特巴拉河。但洪水期和枯水期有很大变化。在洪水期,尼罗河水量中青尼罗河占68%,白尼罗河占10%,阿特巴拉河占22%;在枯水期,尼罗河水量中青尼罗柯下降为17%,白尼罗河上升到83%,而阿特巴拉河此时断流,无径流汇入。上述几条河流在尼罗河水量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和变化,与各河流域的降水多寡、季节分配特点有密切关系。
      共22张
      地图
      水系组成
      在更新世,朱巴和喀土穆之间曾是一个大湖,湖水由当时已经存在的青、白尼罗河补给。后来,湖水高出盆地边缘,通过喀土穆以北的峡谷,向北沿着古尼罗河流入地中海,于是便出现了的尼罗河水系。
      上游段
      苏丹的尼穆莱(Nimule)以上为上游河段,长1730公里,自上而下分别称为卡盖拉河、维多利亚尼罗(Victoria Nile)河和艾伯特尼罗(Albert Nile)河。
      尼罗河有两个源头,一个发源于2621米的热带中非山区,叫白尼罗河。白尼罗河流经维多利亚湖、基奥加湖等庞大的湖区,穿过乌干达的丛林,经苏丹北上。尼罗河的另一个源头在海拔2000米的埃塞俄比亚高地。叫青尼罗河。青尼罗河全长680公里,它穿过塔纳湖,然后急转直下,形成一泻千里的水流,这就是非洲著名的第二大瀑布——梯斯塞特瀑布。呼啸的青尼罗河冲入苏丹平原后与平静的白尼罗河相会,才称为尼罗河。
      尼罗河源自布隆迪的鲁武武河,与尼亚瓦龙古河汇流后称卡盖拉河,流经卢旺达和坦桑尼亚与乌干达的边界地区,注入维多利亚湖。自维多利亚湖北端流出后称维多利亚尼罗河,入尼罗河流域水系和已建闸、坝示意图乌干达境内,不久流入基奥加湖。又向西经一段流程注入艾伯特湖(蒙博托湖),落差400米。出艾伯特湖后向北流称艾伯特尼罗河,接纳由右岸汇入的阿帕盖尔河,过尼穆莱峡谷后即进入苏丹平原。自尼穆莱起河流名为白尼罗河,
      中游段
      从尼穆莱至喀土穆为尼罗河中游,长1930公里,称为白尼罗河,其中马拉卡勒以上又称杰贝勒河,最大的支流青尼罗河在喀土穆下游汇入。尼穆莱至马拉卡勒河段又称杰贝勒河。朱巴以下900公里河段所流经的地区是苏德沼泽区。出沼泽区后自右岸接纳索巴特河,河流径流量倍增。此后直至喀土穆河流两岸多为半荒漠地区。从尼穆莱至喀十穆全程930公里,落差80米。
      下游段
      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汇合后称为尼罗河,属下游河段,长约3000公里。尼罗河穿过撒哈拉沙漠,在开罗以北进入河口三角洲,在三角洲上分成东、西两支注入地中海。
      在喀土穆有青尼罗河汇入,此后的河段称尼罗河。喀土穆至阿斯旺流程约1850公里,落差约290米,两岸为沙漠地区,其间主要支擅是阿特巴拉河。由阿斯旺至开罗流程约900公里,落差很小。从开罗下游20公里处开始,尼罗河进入三角洲地带,面积约2.2~2.4万平方公里,河汊及湖泊密布,最大的汊河是杜姆亚特河及赖希德河,每条河长均在200公里左右。
      主要支流
      尼罗河主要支流有阿丘瓦河、加扎勒河、索巴特河、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等。
      白尼罗河
      白尼罗河是尼罗河的源出东非高原的布隆迪。尼罗河最上游是卡盖拉河,它发源于布隆迪境内,下游注入维多利亚湖。湖水经欧文瀑布流入基奥加湖,出湖后名维多利亚尼罗河,又经卡巴雷加瀑布流入阿伯特湖。湖水自北端流出,名阿伯特尼罗河。自尼木累以下名白尼罗河。尼罗河的支流中,最为人所知的就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一条婉约,一条奔放,常被人们用“情人”来形容。
      共3张
      白尼罗河日落
      白尼罗河顺东非高原侧坡北流,河谷深狭,多急滩瀑布。自博尔向北,白尼罗河流入平浅的沼泽盆地,水流缓慢,河中繁生大量以纸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白尼罗河向北流出盆地后,先后会合索巴特河、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以下再无支流。英国探险家约翰·亨宁·斯皮克1862年7月28日发现了尼罗河在维多利亚湖的“源头”,当时计算河流全长为5588公里,后发现最远的源头是布隆迪东非湖区中的卡盖拉河的发源地。
      青尼罗河
      青尼罗河是尼罗河的最大支流,全长约1700公里,流域面积为32.5万平方公里。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戈贾姆高地,向北注入塔纳湖,这一河段称为小阿巴依河。青尼罗河从塔纳湖南端流出后至苏丹边界称阿巴依河,由于熔岩梗阻,向南绕过比尔汉峰(海拔4154米),折而向西北进入苏丹境内。
      在860公里的流程内,河床下降1320米,比降达1:650。沿途多瀑布急流,其中最著名的是提斯埃萨特瀑布。它位于塔纳湖南岸巴哈尔达尔下游约30公里处,跌水高差达45.8米。该瀑布以上约3公里处还有阿腊法米瀑布,落差约6米。阿巴依河在埃塞俄比亚境内辗转迂回,沿途接纳许多支流。这些支流主要集中在左岸,有巴希罗河、贾马河、穆格尔河、迪德萨河和达布斯河等,均为常年有水的河流。右岸河流既少又小,唯一常年有水的支流是伯莱斯河,坡陡流急。这一河段由于流势湍急,散失水量不大。由于青尼罗河源在干湿季分明的埃塞俄比亚高原,水量丰沛,沿途损耗又较小,所以水文特征与白尼罗河截然相反。这些特征表现为:①径流量大;②落差大;②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很大。
      青尼罗河瀑布
      卡盖拉河
      卡盖拉河,非洲东部河流。源出布隆迪西南部,由鲁武武河和尼亚瓦龙古河汇流而成。流经坦桑尼亚、卢旺达、乌干达,注入维多利亚湖,长400公里。上游流经山地,有鲁苏莫瀑布;下游水流平稳,水量丰富,可通航。是流入维多利亚湖诸河中最长者,通常被认作是尼罗河的上源。
      加扎勒河
      由发源于苏丹西南部高原的耶伊河、朱尔河、洛尔河等“条河湖(多数为季节性河湖)组成帅时L勒水系从左岸汇入杰贝勒河。加扎勒河湖域沼泽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除朱尔河之外,其它所有支湖均消失于大沼泽中,每年注入尼罗河的水量很少。
      索巴特河
      该河流向西北,在马拉卡勒以南汇入白尼罗河。是白尼罗河右岸支流,由巴罗河与皮博尔河汇流而成,从巴罗河源头计起全长730公里,流域面积25万平方公里,每年6~12月为雨季,河水很大,最大流量发生在11月。河口平均流量412m3/s。雨季从河口至纳绥尔城300公里河段可通航。
      阿特巴拉河
      阿特巴拉河是尼罗河最后—条支流,源自塔纳湖以北的贡德尔地区,河长1120公里。主要支流有特克泽河。特克泽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东北部北纬12°,东经39°30'附近。至苏丹境内舒沃克流入阿特巴拉河,流程约864公里,河床比降1:800。阿特巴拉河接纳特克泽河后进入苏丹粘土平原,经500公里左右的流程在阿特巴拉汇入尼罗河于流,比降为1:4000。
      虽然阿特巴拉河与青尼罗河一样源自埃塞俄比亚高原,但缺乏像塔纳湖那样的天然水库,因此水文特征较之青尼罗河,又不尽相同:
      ①年平均径流量为120亿立方米,是尼罗河重要支流之一。
      ②为季节性河流,每年1~5月河床干涸,讯期集中在7~9月,8月份流量最大,达2037m3/s。河水暴涨暴落,流量季节变化之大比青尼罗河更甚。
      ③河流泥沙较多。
      地貌
      尼罗河流域南起东非高原,北抵地中海岸,东倚埃塞俄比亚高原,并沿红海向西北延伸,西邻刚果盆地、乍得盆地并沿马腊山脉、大吉勒夫高原和利比亚沙漠向北延伸。
      流域地貌可简单归结为以下三点:主要由结晶岩组成的东非高原和由熔岩构成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分别踞于流域的南侧和东南侧;整个苏丹基本上是一个由南往北微缓倾斜的巨大构造盆地,尼罗河纵贯其间;喀土穆以下尼罗河东西两侧则为广阔的沙漠台地。
      尼罗河最上游是卡盖拉河,它源于东非高原布隆迪境内。白尼罗河两岸平坦,偶有基岩出露。白、青两尼罗河合流处的周围是吉齐拉平原。合流点以下的河段名尼罗河。尼罗河在喀土穆以北流经沉积岩区。河谷是平底的浅峡谷。瓦迪哈勒法附近的谷地宽仅201米,由此至阿斯旺一段的河谷都很狭窄。阿斯旺以下,河谷展宽,至纳贾哈马迪一带约16公里。河道傍近东岸,河谷平原多在河西。喀士穆至阿斯旺之间有6处瀑布,它们都是由于组成河谷东侧高原的基底结晶岩西延至谷中而造成的。两岸谷壁不对称,东壁高陡,西壁低缓。
      河源至维多利亚湖出口的河源段具有明显的山地河流特征,维多利亚湖出口至尼穆莱,河床比降达1:1200,沿途有卡巴雷加瀑布。该河段流经地区除了维多利亚湖、基奥加湖等裂谷间的高原浅水湖泊,还有沿西支裂谷发育的蒙博托湖、爱德华湖和乔治湖等断层湖泊。
      尼罗河流经广阔的苏丹粘土平原,地势平坦,比降极缓,马拉卡勒以上比降只有1:13900,沿途沼泽密布,河道分汊漫流。从马拉卡勒至喀土穆,河床比降更趋平缓,仅1:100000。
      尼罗河下游河段可细分为:①喀土穆至阿斯旺的峡谷段,尼罗河切穿广袤的沙漠谷地,奔流而下,比降1:6000。由于结晶岩广泛出露,河床基岩软硬相间,形成著名的六大瀑布群;②阿斯旺至开罗段,穿越东、西部沙漠之间,河谷宽展而平坦,沿岸有狭长的河漫滩,比降为1:13000;③开罗以下的河口段,大致从开罗以下20公里处开始,河流分汊注入地中海,形成巨大的尼罗河三角洲,面积达2.4万平方公里,冲积土层平均厚度在18米以上,地表平坦,河网纵横,渠道密布,沿海多泻湖和沙洲。
      气候
      尼罗河流域跨纬度35°,南北气候迥然不同,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同时非地带性因素(主要是地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气候带的分布。
      位于流域东南部的埃塞俄比亚高原,由于地形隆起,气候出现垂直带谱,并具有干湿季分明的特点。夏季,北非和阿拉伯半岛上空属低压带,南印度洋吹来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为西南风,与来自几内亚湾的湿热气流合并为强大的西南气流,沿高原迎风坡抬升,形成7~9月的“大雨期”。冬季,高原盛行来自西南亚大陆干燥的东北风,形成10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8-03-28 19:38
      回复
        形成10月至翌年2月的干季。3~4月,苏丹位于低压中心,从印度洋面吸引一股湿润气流,在高原大部分地区形成“大雨期”前的“小雨期”。高原年平均降雨量1000~2000毫米,是尼罗河流域最重要的降雨中心。
        流域南部,东非高原西北部不仅受来自几内亚湾湿润气流的影响,而且由于地处赤道湖区,太阳辐射强烈,对流旺盛,因此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200~1300毫米,季节分配也较均匀:月平均降雨量最多不超过180~200毫米,最少不低于50~60毫米,没有明显的干季,相对湿度约为70%,这是尼罗河流域的另一个降雨中心。
        由尼穆莱往北,雨季缩短,雨量递减,等雨线基本上呈纬向分布。苏丹南部雨季出现在4~10月,中北部则限于7~8月。喀土穆年雨量不足200毫米,而栋古拉—开罗之间年雨量更在25毫米以下,阿西尤特以南经常终年无雨。由于受地中海式气候的影响,自开罗起北至沿海,年雨量从25毫米渐增至200毫米,降雨多在冬季。
        综合资源
        尼罗河在阿斯旺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40亿立方米,即尼罗河的总水量。由于尼罗河流经不同的自然带,水资源的分布亦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流域径流资源总的趋势是由南往北递减。同时,由于非地带性因素(地形)的影响,对水资源的纬向分布产生干扰,在流域内形成最主要的水源区一埃塞俄比亚高原和最大的耗水区一苏丹南部广大沼泽,从而改变了尼罗河流域水量平衡状况。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尼罗河流域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地域差异十分明显。
        见尼罗河水系各流域径流资源表,表中列有7个径流区,其中4个是产水区,3个是失水区。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8-03-28 19:40
        回复
          地理特征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我们可知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而地中海处于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故红海的面积有朝一日会超过地中海。[3]
          红海两岸陡峭壁立,岸滨多珊瑚礁,天然良港较少。
          北纬25°-16°之间,红海中央部分的海底地形十分崎岖,海槽复杂多变,海岸线参差不一,整个红海平均深度558米,最大深度2514米。
          北纬16°以南,因珊瑚礁海岸的大面积增长,使可以通航的航道十分狭窄,某些港口设施受到阻碍。在曼德海峡,要靠爆破和挖泥两种方式来打开航道。
          红海是印度洋的陆间海,实际是东非大裂谷的北部延伸。按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理论,红海和亚丁湾是海洋的雏形。红海底部属海洋性的硅镁层岩石,在海底轴部也有如大洋中脊的水平错断的长裂缝,并被破裂带连接起来。
          海底环境
          海底扩张使地壳出现了裂缝,岩浆沿裂缝不断上涌,海底岩石被加热,海水底部水温高。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没有任何河川之水注入红海,且沙漠地带雨量稀少。
          红海海盆为亚非大裂谷的一部分,长约2100千米。按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理论,认为红海和亚丁湾是海洋的雏形。红海底部确属海洋性的硅镁层岩石,在海底轴部也有如大洋中脊的水平错断的长裂缝,并被破裂带连接起来。
          非洲大陆与阿拉伯半岛开始分离在2000万年前的中新世,还在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继续扩张。红海两岸陡峭壁立,岸滨多珊瑚礁,天然良港较少。整个红海平均深度558米,最大深度2514米。
          红海两岸没有大河流入,在通往大洋的水路上,有石林及水下岩岭,大洋里稍淡的海水难以进来,红海中较咸的海水也难以流出去。科学家还在海底深处发现了大面积的“热洞”。大量岩浆沿着地壳的裂隙涌到海底,岩浆加热了周围的岩石和海水,出现了深层海水的水温比表层还高的奇特现象。热气腾腾的深层海水泛到海面加速了蒸发,使盐的浓度越来越高。[3]
          环境特点
          气候
          红海地处北回归线高压带控制的范围,腹背由于北非和阿拉伯半岛热带沙漠气候的影响,且受东西两侧热带沙漠夹峙,气候终年干热,降水稀少,尘埃弥漫,水面温度较高。受副高和信风带控制,终年高温。红海的气候是由两个季风季节组成,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季风是由陆地和海洋的温差造成。
          降水量少,蒸发量却很高,盐度为4.1%,年蒸发量为2000毫米,超过降水量,两岸无常年河流注入。夏季表层水温超过30℃。夏天平均表面温度为北边26℃,南边30℃,总平均温度为22℃,红海和周边地区的降雨量很低,每年只有30mm,一般以雷暴,沙尘暴的形式下雨,低降雨和欠缺淡水注入造成每年2050毫米的净蒸发和高盐度。海水多呈蓝绿色,局部地区因红色海藻生长茂盛而呈红棕色,红海一称即源于此。
          水温
          地球海洋表面的年平均水温是17℃,而红海的表面水温8月份可达27℃-32℃,即使是200米以下的深水,也可达到约21℃。在红海深海盆中,水温竟高达60℃。海底扩张使地壳出现了裂缝,岩浆沿裂缝不断上涌,海底岩石就被加热,所以海水底部水温较高。年蒸发量高,由亚丁湾通过曼德海峡东部水道流入的海水来弥补。是世界上水温和含盐量最高的海域。
          洋流
          因为气候的原因,使得红海水面比周围海域的水面要低,使得表层洋流向红海流动;海底因为盐度高,密度大,压强大,所以底层洋流是红海海水向周围海域流动。[3]
          旅游攻略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8-03-28 19:41
          回复
            自然地理
            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西南,东临海湾及阿曼湾,西傍红海,南濒阿拉伯海和亚丁湾,西北界叙利亚沙漠,北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面积320多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与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并称亚洲三大半岛。东临波斯湾、阿曼湾,南临亚丁湾和阿拉伯海,西隔红海与非洲大陆相望,北与亚洲大陆的分界大致在西起红海东北部的亚喀巴湾北端东至波斯湾的阿拉伯河口一线。南北长2240千米,东西宽1200-1900千米,面积322万平方千米,海拔1200-2500米。是古老平坦台地式高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除西南端海拔2700-3200米的也门高地外,仅在西南和东南部有小部分山地。其中,西岸南段的希贾兹山脉高1500米,山峰多为死火山锥,最高峰哈杜尔舒艾卜峰海拔3760米。中部为广阔的沙漠,面积约120万平方千米,约占半岛面积的40%,较大的沙漠自北向南依次为大内夫得沙漠,代赫纳沙漠和鲁卜哈利沙漠。其中以鲁卜哈利沙漠为最大,面积65万平方千米。阿拉伯半岛为一辽阔高原,三面是深沟切割的陡峭山脉,从红海向东北地势逐渐下降,直到波斯湾沿岸的东部低地,最高峰纳比艾舒卜峰(An-Nabi Shuayb)高3760米,位于也门沙那西北约32千米处。

            亚丁湾
            阿拉伯半岛西部较高,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呈阶梯状。西部为希贾兹(汉志)--阿西尔高原;南段的希贾兹山脉海拔3000米左右;中部为纳季德(内志)高原;东部是平原。半岛西南角土地肥沃,宜于耕种。也门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农业发达,素有“阿拉伯乐园”之称。半岛内的平原和部分高原被沙砾覆盖,沙漠约占全部面积的1/3。无常年河流,雨季和山洪暴发时,山谷积水成河,天晴则干涸无水。半岛地处热带和亚热带,西部高原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东南部沿海地区有部分高地属于萨瓦纳气候(热带稀树林草原气候)。其他广大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普遍酷热干燥,四季气候及昼夜温差显著,夏季白天最高气温达60℃左右,烈日炎炎,热浪滚滚,酷热难忍。降水量较少,西部沿海地区和山区,年平均降水量达500-1000毫米,西北部平均降水量为25-400毫米,阿拉伯高原年平均降水量低于100毫米以下,沿海地区降水在10月至次年5月之间。大部分地区冬季刮干旱热风。风源来自西亚南部和北非的热带气团,常使气温在几小时内上升20℃以上,给农作物生长和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危害。农田灌溉和居民饮水主要靠地下水。

            阿拉伯半岛地图
            阿拉伯半岛紧接亚非两洲,地当交通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半岛西南的也门曾是东西方海上贸易的枢纽。半岛两侧的红海和海湾,连通埃及和肥沃新月地带,形成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的天然走廊。
            地质风貌
            大约在一千多万年前,地中海和印度洋之间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以后发生了地壳大变动,形成了东非大裂谷,陆地中间陷落成为红海。红海把亚非大陆分开。红海东边的一块土地成了一个略呈长方形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半岛主要由西部的阿拉伯地盾和地盾以东的沉积区两大地貌区组成。沉积区从地盾向东北、东和东南方向沉陷,进入包括伊拉克南部、波斯湾和鲁卜哈利沙漠(Rubal-Khali)东部在内的大盆地。地盾的东部边缘从红海向北伸出的亚喀巴(Aqaba)湾的顶端向东弯曲,在横穿半岛的中途点折向西南和正南,直至也门高地。
            沉积区的形成比地盾晚,由古海淤积而成,主要由石灰岩以及大量的砂岩和页岩构成,最早的沉积物形成于古生代(3.95-5.7亿年前)初期,在阿拉伯半岛的东部,沉积物深及地表以下近10千米处。离地表3千米或更浅的侏罗纪和白垩纪的石灰岩(年龄在6500万至1.9亿年间)中,存在天然气和石油。
            也门高地在地形上同地盾有很大的区别,它不是山地,而是阿拉伯高原被深谷割切的边缘。阿曼高地在地质上同伊朗西部的札格洛斯(Zagros)山脉的关联,比同阿拉伯半岛其他山脉的关联更为密切(荷姆兹海峡〔Strait of Hormuz〕的海面宽仅80千米左右)。
            汉志和阿西尔
            一道实际上不断裂的陡崖在红海畔纵贯阿拉伯半岛。从亚喀巴湾伸展到麦加以南约322千米处的一段称为汉志(Hejaz);继续向南延伸到靠近也门边界奈季兰(Najran)地区的较高一段,称为阿西尔(Asir)。在汉志最北部的米德延(Midian〔Midyan〕)地区,山峰海拔最高将近2896米; 在阿西尔,山高超过2743米,山路特别崎岖难行。熔岩区从山坡向下伸展,直到哈利(Hali)附近的海滨,形成汉志由来已久的南部天然边界。阿西尔的高原区因受印度洋季风带来的雨水灌溉,土壤较农业性的汉志肥沃。
            红海沿岸平原均极狭窄,仅在麦地那以南和麦加以南最宽处为64-80千米。整个平原叫提哈迈(Tihamah)平原,有时分为提哈迈汉志和提哈迈阿西尔。沿岸没有可供大型轮船停泊的天然港口,但有许多水湾适于帆船使用。
            在西北内陆,希斯马(Hisma)砂岩高原海拔约1219米。其南面是一些巨大的熔岩区,如欧韦里德(Uwayrid)熔岩区,其他熔岩区则位于麦地那的周围。麦地那以南伏在群山之上的熔岩岬角,向下倾斜,直伸至近海处。赖克拜(Rakbah)砂石平原铺展在麦地那东南的基什卜(Kishb)熔岩区的南面。在麦加以东各熔岩区中,有一个熔岩区环绕着哈丹(Hadan〔Hidn〕)山脉,是划分汉志和内志的传统边界区。
            内志
            内志(Nejd)的西部地区称为上内志,位于阿拉伯地盾内,平均海拔高度1300多米。东部属冲积区,利雅德(Ar-Riyad)市位于东部边缘附近,海拔约594米。内志的主要水系包括若干由西向东的季节性河谷。
            阿拉伯半岛北部
            锡尔汉(As-Sirhan)河实际上是一条深谷,而不是真正的干河,长约322千米,河床比邻近的高原低305米。锡尔汉河的东北是属于叙利亚哈马德(Al-Hamad)沙漠南部的广阔熔岩区和燧石平原。包括内夫得沙漠在内的盆地的北部边缘是悬崖峭壁,峭壁北坡下面是阿尼札河网(Anizah Wadis,阿尼札部落之河网),流入幼发拉底河流域。其中最大的河为阿尔阿尔(Arar)河和胡尔(Al-Khurr)河。
            沙漠
            内夫得沙漠
            为阿拉伯半岛的第二大沙漠,位于内志的最北端,刚好处在地盾之外,面积约64750平方千米。其范围几乎西至绿洲城市泰马(Tayma),北抵焦夫(Al-Jawf)和塞卡凯(Sakakah),南达哈伊勒(Hail)。
            代赫纳沙漠
            将内志同阿拉伯半岛东部分开的代赫纳沙漠(Ad-Dahna)带是一条流沙河,从内夫得沙漠缓慢流向鲁卜哈利沙漠,全长超过1287千米,其宽度一般不超过80千米。沙地常带红色,外形有很大差异。特别是在中段,平行排列的长沙脊高约46米,而有些沙丘的高度为沙脊的3倍。代赫纳沙漠在春、冬两季可供放牧。1957年在积沙的下面发现了胡顿斯(Khurays)油田。
            鲁卜哈利沙漠
            世界上最大的纯沙沙漠,面积估计约为64.75万平方千米。当地为数不多的贝都因(Bedouin)游牧人平常不称它为鲁卜哈利沙漠,而简单地称作赖姆莱(Ar-Ramlah,意为“沙”)。自1950年以来,各石油公司对沙漠进行了彻底的勘探。

            大部分位在沙乌地阿拉伯的鲁卜哈利沙漠

            阿拉伯半岛上的鲁布哈利
            鲁卜哈利沙漠的有些地区干旱可长达10余年之久,而另外一些地区有时发生雷雨或夏季溽暑。最大的沙丘在沙漠的最东部,高度可达244米以上,沙脊长达48多千米,它们之间的低处通常为盐沼。
            鲁卜哈利沙漠大部分在沙特阿拉伯境内。不过南面同阿曼、东南同也门的边界尚存在争议。1974年沙特阿拉伯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已就东部有争议的边界达成协议。
            波斯湾低地
            从科威特沿岸起,沿波斯湾阿拉伯海岸到海湾入口处阿曼的哈杰尔山脉(Al-Hajar)止为低地区域。迪卜迪拜(Ad-Dibdibah)砂砾平原位于科威特西南内陆。邻近代赫纳沙漠的是苏曼(As-Summan)次高原,许多高数百尺的小山散落在它和海岸之间。这里到处是大片的沙地,沿岸有大片的盐沼。波斯湾在阿拉伯半岛沿岸没有天然的深水良港,但有许多水湾可供帆船停泊。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和卡塔尔都建有现代港口。在波斯湾低地有相当充足的地下水,可从泉水和水井中取得。在沉积层的深处已发现积聚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
            山脉
            也门
            也门有阿拉伯半岛最高峰纳比舒艾卜峰,位置在沙那的西北。也门境内的提哈迈平原上建有几座城市,它比北面沙特阿拉伯境内的提哈迈平原更宽阔,也更适合居住。季风雨使也门的山区和高原成为阿拉伯半岛最肥沃的地区。在也门的南端,考尔(Al-Kawr)山脉临海的一面是陡峭的山坡。
            也门亚丁港由山南麓低地上的两个火山半岛形成,亚丁后面的沿岸平原宽约48千米,几乎比其他任何一处都窄。哈季尔(Hajr)河也许是阿拉伯半岛唯一终年不断的河流,沿海岸约流经97千米后入海。
            考尔山脉向东消失在被称为“高原”(jawl)的哈德拉毛(Hadhramaut)高地中。准确地说哈德拉毛是一条将“高原”劈开的内陆谷地,谷地的下段直达海滨,称为马西拉(Al-Masilah)河。在内陆一侧,塞巴泰因沙漠(Ramlat As-Sabatayn)位于从考尔山脉到鲁卜哈利沙漠之间的斜坡上,沙漠和“高原”以下地势平缓。
            佐法尔
            阿曼苏丹国南部佐法尔(Dhofar)省的盖拉(Qara)山脉高约914米,有一座山峰超过1524米。季风使山脉朝海的一面(南侧)和沿岸平原的土地保持肥沃。
            阿曼
            哈杰尔山脉分为东哈杰尔和西哈杰尔。有些山峰超过2743米。哈杰尔山脉不像其他阿拉伯半岛沿岸高地那样两侧均十分陡峭,山脚下的平原从众多的阿曼内地城市几乎察觉不出向鲁卜哈利盆地缓慢倾斜。在南部没有山脉阻挡阿曼向阿伯海的出口。沿岸高原的平均海拔约152米。
            气候
            北回归线刚好通过麦地那的南面,将阿拉伯半岛分割为几乎相等的两部分。夏季到处都是炎热的酷暑,有的地方温度高达54℃。大部分内陆地区干旱,但沿岸地区以及南方的某些高地和沙漠夏季非常潮湿。在潮湿地区有雾和露水,露水常常代替了下雨。在干旱区整个夏季烈日炎炎;除了高海拔和北部地区外,春、秋季气候宜人,冬季很少严寒和下雪。
            在印度洋季风不能到达的所有地区很少下雨,平均年降雨量只有77-102毫米。在沙漠偶尔下倾盆大雨,造成干河谷的洪水暴涨,大雨有时会变为下冰雹。干旱持续数年之久已司空见惯。在西南和南方,季风至少可使降雨量增加3倍。在仲冬和初夏,波斯湾的季风像埃及的喀新风(khamsin)一样,刮起漫天沙尘。这种风在阿拉伯半岛称为“北风”(shamal),但实际风向主要为西北偏北;同“北风”方向相反的是较少发生的“东南风”(qaws)。内志和鲁卜哈利沙漠的风向比较复杂,特别是在春季,风向可从360°任何方向吹来,风力可从微风拂面到狂风大作。
            半岛地处北纬13°-20°,北回归线横贯其中,属热带荒漠气候,气候干热,大陆性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绝对最高气温可达50-55℃,为世界最热地区之一,最冷月平均气温多在15-24℃之间。大部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北部地区冬季因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年降水可达200毫米左右,也门高地和南部沿岸山前平原,夏季因受印度洋气流和地形的影响,年降水量可达500-1000毫米。因此半岛中部沙漠广布,热带干草原分布于沙漠四周。只有在山前沿海平原和内陆地势低洼及地下水位较高处,才分布有狭窄或零星的绿洲,灌溉农业和牧业相对发达,人口比较集中。较大绿洲有也门高地沿岸狭窄平原,以胡富夫为中心的艾赫萨绿洲,以利雅得为中心的海尔季绿洲等。绿洲中盛产椰枣。南部沿海平原盛产热带作物,如咖啡、橡胶、芒果等。牧业以饲养骆驼为主。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8-03-28 19:43
            回复
              气候影响
              总体来说,暖流增加温度和湿度,寒流降低温度和湿度。
              对气温的影响洋流使低纬度的热量向高纬度的热量传输,特别是暖流的贡献。洋流对同纬度大陆两岸气温的影响:暖流经过的大陆沿海气温高,寒流经过的大陆沿海气温低。
              对降水和雾的影响暖流上空有热量和水汽向上输送,使得层结不稳定、空气湿度增大而易产生降水。而寒流产生逆温,层结稳定,水汽不易向上输送,蒸发又弱,下层相对湿度有时虽然很大,但只能成雾,不能成雨。寒流表面多平流雾,在以下几种情况出现:海陆风雾:陆风在白天流到寒流表面而形成平流雾;海雾:在寒暖流交汇处,风自暖流表面吹至寒流表面而形成平流雾。
              海洋生物影响
              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鱼类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诱饵;两种洋流还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活动,使得鱼群集中,往往形成较大的渔场,世界四大渔场及其洋流成因如下:北海道渔场:位于日本北海道岛附近,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北海渔场:位于欧洲北海,北大西洋暖流与极地东风带带来的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秘鲁渔场:海岸盛行东南信风,为离岸风,导致上升补偿流(亦称涌流)。纽芬兰渔场:加拿大纽芬兰岛附近,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赤道地区的企鹅:在太平洋东部赤道地区的科隆群岛(又名加拉帕戈斯群岛),有企鹅分布,是秘鲁寒流的缘故。
              海洋的污染
              有利也有弊: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洋流重要性:
              1. 将多个不同洋域的热能传送至不同洋区(热能上的平衡);
              2. 将多个不同洋域的养分往不同的洋区;3. 将多个不同洋域含氧量不同的海水因洋流分布往不同洋区。
              因此洋流在地球的生物圈和物理环境上起了重要而积极的平衡和带动作用,对大部分生物(包括陆地上)有存活上的积极帮助。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8-03-28 19:47
              回复
                如果一座足够高的山地位于水充足的赤道地区,那么这座山上将会出现一个完整的类似于从赤道到极地排列的自然景观带谱。表现在植被上,将会依次出现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高山冰雪冻土带。
                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通常又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与热带雨林都是由常绿阔叶树组成的茂密森林,但常绿阔叶林与热带雨林具有很大的区别,有些特征反而与夏绿阔叶林更相似。典型的常绿阔叶林结构远比热带雨林简单,群落高度比较矮,树冠比较整齐,乔木通常只有两层,藤本植物、绞杀植物、附生植物等层间植物数量稀少,老茎生花和板状根等热带雨林的典型现象也很少出现。常绿阔叶林虽然也是终年常绿,但与热带雨林不同,常绿阔叶林内有一定的季节变化,与夏绿阔叶林类似。常绿阔叶林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结果多在秋季。常绿阔叶林中的有些动物有冬眠的现象,特别是两栖类和爬行类等变温动物。常绿阔叶林中树木的种类比热带雨林要少,但优势种类则要明显得多,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金缕梅科等是常绿阔叶林中的主要树种。典型的常绿阔叶林中的树木通常具有樟科植物的特征,叶片革质全缘、表面光亮,叶面常迎向阳光照射的方向,因此,常绿阔叶林又有照叶林之称。
                针叶林的外貌往往是单一树种构成纯林,立木端直,群落结构简单,层次分明。主要由云杉属、冷杉属、落叶松属和松属的种类所组成,这些植物大多是针状叶,以适应生长季短和低温环境。其中云杉和冷杉为耐荫树种,组成的群落较郁闭,林内较阴暗,常称为“阴暗针叶林”;而松树和落叶松为喜阳树种,组成的针叶林较稀疏,林内较明亮,则称为“明亮针叶林”。由于各针叶林分布区受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影响不同,乔木的种类成分也有差别。寒温带针叶林是由耐寒的针叶乔木为建群种所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又称北方针叶林或泰加林。寒温带针叶林是寒温带典型的水平地带性植被类型,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北部,构成一条非常明显的针叶林带,其北部界线就是地球森林带的北界。在中、低纬度海拔较高山地上,也有寒温性针叶林,构成山地垂直带的森林植被。寒温带针叶林分布地区大陆性气候特点很强,一般说来,夏季温湿,冬季十分寒冷而漫长,一年中月平均温度超过10℃以上的只有1~4个月,年较差可达100℃,年降水量300~600毫米,大多在夏季降雨,在积雪不多的地方常有厚冻土层。欧亚大陆的寒温带针叶林分布面积自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经芬兰、苏联的欧洲部分,越乌拉尔山,经西伯利亚、中国黑龙江省北部,抵堪察加半岛,群落结构比较简单,组成种类也较单纯。欧洲北部及西西伯利亚地区以常绿针叶林为主,其中具有典型西伯利亚树种,并具沼泽化现象的针叶林,是严格定义的泰加林。欧亚大陆东部则以兴安落叶松占绝对优势,构成广阔的明亮针叶林区,间有少量云杉、冷杉和欧洲赤松林等。欧亚大陆针叶林的北端主要是云杉和落叶松构成的稀疏针叶林,逐向冻厚过度。中国的寒温带针叶林与欧亚大陆北部的针叶林有密切联系,有些建群种甚至相同;但仅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的针叶林属于地带性植被,为东西伯利亚明亮针叶林向南延伸的部分。在其他中、低纬度山地的一定海拔高度上也分布有构成垂直带的山地寒湿性针叶林,因生境条件变异很大,组成树种不同,树种丰富旦多特有种。如华北落叶松、四川红杉、黄果冷杉、雪岭云杉、青杆、樟子松、祁连山圆柏等。北美洲的寒温带针叶林主要分布于阿拉斯加和拉布拉多半岛的大部分地区,以及联结这两个半岛的广阔地带,其群落结构较复杂,组成种类亦较丰富。
                落叶阔叶林分布于北纬30°~50°的温带地区。由于冬季落叶,夏季绿叶,所以又称“夏绿林”。落叶阔叶林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一年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落叶阔叶林的乔木树种都具有较宽的叶片,叶上通常无或少茸毛,厚薄适中。芽有包得很紧的鳞片,树干和枝桠也有很厚的树皮,这些都是适应冬季寒冷环境的结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8-03-28 19:50
                回复
                  安第斯山脉
                  地理环境
                  地形地势
                  其中阿空加瓜山(Aconcagua),海拔6962米左右,为西半球的第一高峰。[2]
                  此外安第斯山脉中的哥多伯西峰(Cotopaxi)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之一,海拔约5897米。南美洲诸重要河流的发源地。
                  安第斯山脉不是由众多高大的山峰沿一条单线组成,而是由许多连续不断的平行山脉和横断山脉(或科迪勒拉)组成的,其间有许多高原和洼地。分别称为东科迪勒拉和西科迪勒拉的东、西山脉界线分明,勾勒出了该山系的主体特征。东、西科迪勒拉总的方向是南北走向,但东科迪勒拉有几处向东凸出,形成形似半岛的孤立山脉,或像位于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和秘鲁毗连地区的阿尔蒂普拉诺那样的山间高原。
                  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山脉,几乎是喜玛拉雅山脉三倍半,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主干。南美洲西部山脉大多相互平行,并同海岸走向一致,纵贯南美大陆西部,大体上与太平洋岸平行,其北段支脉沿加勒比海岸伸入特立尼达岛,南段伸至火地岛。跨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 、阿根廷等国 ,全长约8900千米。一般宽约300千米,最宽处在阿里卡(Arica)至圣他克卢斯 (Santa Cruz)之间,宽约750公里。整个山脉的平均海拔3,660 米,有许多高峰终年积雪,海拔超过6000米 ,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和横断山体组成 ,间有高原和谷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超过6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阿空加瓜山海拔6,962米,为西半球的最高峰。
                  北段
                  (南纬4.01°以北):山脉成条状分支 、隔以广谷和低地 ,各条山脉多代表背斜构造,通过侵蚀,轴部出露花岗岩、片麻岩等古结晶岩,两翼则残留着白垩纪、第三纪砂岩和石灰岩。位于哥伦比亚,朝北向东延伸,最后加勒比岛的岛弧相连。
                  中段
                  (南纬4.58°~27.93°):宽度和高度显著加大,东、西科迪勒拉山脉之间楔入宽阔的山原--玻利维亚高原。从秘鲁到智利,在此山脉由西北转为东北走向。此地安第斯山的宽度最大,也有最多的火山活动遗迹,据知有超过900个的火山,高度由5000到7000米南段安第斯山,从智利一直到巴塔哥尼亚海岸,这一段有相当多的活火山。
                  安第斯山脉
                  南段
                  (南纬27.65°以南):高度和宽度逐渐减缩,东、西科迪勒拉合二为一。由于纵横断层交错,加以第四纪冰川和流水的侵蚀作用,山地显示分割破碎的形态,普遍具有阿尔卑斯型地貌特征。
                  安第斯山脉
                  土壤
                  决定安地斯山脉土壤种类及其性质的气候、原始物质、地势和生物之间的复杂变化,受到海拔高度的深刻影响。一般地说,安地斯山脉的土壤比较年轻,由于山势陡峭而易受风雨的严重侵蚀。
                  在火地岛和巴塔哥尼亚安地斯南部难以形成土壤,冰河和强风作用使许多地方只剩下几乎裸露的岩石。已发现的泥炭沼、灰壤和草地土壤都有厚层的腐殖质,排水很差。湖泊地区有火山土壤,富于有机物,便于排水。南纬45°以北,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土壤直接由岩石风化而成,较低的地区土壤呈棕红色,并掺有砾石和石英,侵蚀严重。
                  南纬37°以北,阿塔卡马沙漠由受到严重侵蚀的沙漠土壤覆盖,缺乏水分和有机物,矿物盐的含量却很高。这类土壤(其间稍有差异)分布在沿西科迪勒拉至秘鲁北部一带。
                  从玻利维亚到哥伦比亚,高原和东科迪勒拉东侧土壤的性质与高度密切相关。在安地斯荒野高原上,发育初期的土壤呈黑色,含有有机物。在1829~3658米(6000~12000尺)的高度上,盆地底部和缓坡上有棕色、红色和黑色土壤。在排水较差的地方,比较肥沃;这类土壤对玻利维亚、秘鲁和厄瓜多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哥伦比亚的稀树草原土壤呈棕灰色,有一层深度不同的不渗水的黏土层。
                  高海拔的土壤稀薄多石。从东科迪勒拉东侧,向下直到亚马逊河流域,稀薄、发育不良的潮湿土壤受到严重的侵蚀。湖泊和潟湖的附近为隐域土壤,包括腐殖黏土和碱性土。从智利至厄瓜多尔的西科迪勒拉,由火山灰形成的土壤亦属此类。
                  大部分安地斯地块的土壤为泛域土──冲积土和混有未经充分风化的碎石片的浅层土壤。在哥伦比亚,布满沙质棕黄色泛域土的山坡和狭谷,是大咖啡种植园的基地。
                  气候
                  一般从火地岛向北至赤道,温度逐渐上升;但高度、临海、降雨、秘鲁(洪堡)寒流以及地形风障等因素,使气候变得多种多样。科迪勒拉的外坡(面向太平洋或亚马逊河流域的山坡)与内坡的气候有颇大的差别,这是因为外坡受到大洋或亚马逊河流域的影响。永久性的雪线的高度也有很大的变化,在麦哲伦海峡为792米(2600尺),到南纬27°上升为6096米(2万尺),以后开始下降,到哥伦比亚安地斯山脉为4572米(1.5万尺)。与世界其他山区一样,由于方位、纬度、昼长和迎风面及其他因素相互作用,产生各种不同的小气候。特别是秘鲁,因为小气候众多,是世界上自然环境最复杂的地区之一。[3]
                  高海拔处的低气压或许对植物不那么重要,但海拔高度却造成了一些气候变化,如气温、风、辐射和乾旱,这些决定了安地斯山脉不同地区的植物生长。一般说来,安地斯山脉可被画分成几个高度带,每个高度带有其典型的主要植被和动物;但纬度也造成了南部和北部的不同,靠近太平洋和亚马逊盆地地区则反映了东、西科迪勒拉山脉内、外侧山坡间的差异。
                  往北的情况与此不同。西科迪勒拉山的南部特别干旱,在秘鲁中部和北部稍为潮湿一点(有湿气和少量降雨),而在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则有大量或中等降雨量,相当潮湿。植被因此随气候而异︰南部植被稀少,类似荒漠,但在较高海拔处有乾草原。动物有小型南美鹿、美洲狮、兔鼠、豚鼠、毛丝鼠、骆驼、小鼠和蜥蜴;鸟类有神鹰、山鹑和蹼鸡等。农业潜力很差。在东科迪勒拉山东侧,从玻利维亚向北有繁茂的植被,大部分为热带森林,丛林动物丰富。
                  11,500~13,400呎之间,地势通常崎岖不平,难以耕作。在哥伦比亚,这一地带为高山稀疏草地或亚高山稀疏草地,有季节性降雨;在厄瓜多尔雨量丰富;在秘鲁和玻利维亚的高山稀疏草地有中等或稀少的降雨。13,400~15,700呎(贫瘠乾冷高原),植被由能抗御低温和夜间冰霜的植物组成;在16,000呎以上,几乎没有什么植被。
                  综上:安第斯山脉属于热带沙漠气候。
                  降水
                  降水量变化很大。南纬38°以南年降水量超过508毫米(20寸),往北降水量减少,并有明显的季节性。再往北到玻利维亚的阿尔蒂普拉诺高原、秘鲁高原、厄瓜多尔的谷地和哥伦比亚的稀树草原,降雨适中,但雨量悬殊很大;在秘鲁西科迪勒拉的西侧降雨量甚小,在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降雨量有所增加,在东科迪勒拉的东侧(亚马逊河流域一侧)经常下大雨,并有季节性。
                  温度
                  1633米(4900尺)以下为热带气候;向上至2499米(8200尺)为亚热带气候,昼间炎热,夜间温暖;2499~3505米(8200~11500尺)昼间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很大,安地斯山脉的这一区域气候最为宜人;3505~4933(11500~14800尺)气候一般寒冷,4115~4785米(13500~15700尺)为高原气候,温度经常在冰点以下;最后,在4785米(15700尺)以上的山顶和山脊为极地严寒气候,寒风刺骨。
                  自然资源
                  安第斯山区的主要矿藏有有色金属、石油、硝石、硫磺等。有色金属矿多与第三纪、第四纪火山活动和岩浆侵入有关,特别是以矿脉和岩脉形式侵入到上层的岩浆体,如安山岩、闪长岩、玢岩等。最突出的是铜矿,矿区从秘鲁南部至智利中部,为世界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的一部分,世界最大的地下铜矿采矿场就在此山脉中,在地底深达1200米,采矿坑道总长超过2000多千米。石油主要分布在安第斯山北段的山间构造谷地或盆地中。
                  安地斯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矿区之一,南部矿区的范围特别辽阔。主要矿物有∶智利和秘鲁的铜,玻利维亚的锡,玻利维亚和秘鲁的银、铅和锌,秘鲁、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的金,哥伦比亚的铂和祖母绿,玻利维亚的铋,秘鲁的钒以及智利、秘鲁和哥伦比亚的煤和铁。广阔的石油矿床分布在整个安地斯山脉的东侧。安第斯山脉孕育了无比巨大的铜矿,这里有世界最大的地下铜矿,深入地表以下1200米,庞大的地下坑道总长超过2000多千米,采矿的自动化程度极高,地下生活设施完善。
                  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垂直分带明显,随纬度、高度和坡向而异。北段地处低纬,综合反映热带湿润的基本特征。低地和低坡地带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7℃以上,年降水量多超过2000毫米,热带山地常绿林所占比重很大。由下向上,气候和植被类型依次更替,直至高山冰雪带,垂直带图谱完整。中段自北向南气温年较差增大,降水量减少,主要反映干旱特征。南段地处中、高纬,体现温凉湿润特征。最冷月平均气温在低于10℃,最热月平均气温以上0℃。
                  在安第斯山脉,动植物的生存能力大部分取决于海拔高度,植物群落的生存也由气候、湿润的程度和土壤等条件决定,而动物则赖有丰足的食物来源才能生存;永久雪线是动植物生存的上限。有些植物和动物可以在任何海拔高度上生存,其他的则只能生活在某一高度。
                  猫类很少生活在1.3万尺以上,白尾小鼠通常不低于1.3万尺,最高可达1.7万尺。无峰驼(美洲驼、栗色羊驼、羊驼和骆马)主要为高原动物,生活在11,200尺~12,800尺之间高度,但也可在海拔较低的地方生活得很好。据认为,神鹰可以高飞至2.6万尺。
                  如气温、风、辐射和干旱,这些决定了安地斯山脉不同地区的植物生长。一般说来,安大哥的地方逊盆地地区则反映了东、西科迪勒拉山脉内、外侧山坡间的差异。
                  大约在南纬35°的一个地带把安地斯山脉画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往南,在巴塔哥尼亚安地斯山脉,植物属南方系统而不是安地斯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8-03-28 19:54
                  回复
                    世界最低点~马里亚纳海沟
                    形成原因
                    马里亚纳海沟(Mariana Trench)位于北太平洋西部马里亚纳群岛以东,为一条洋底弧形洼地,延伸2550公里,平均宽69公里。主海沟底部有较小陡壁谷地。1957年苏联调查船测到10990米深度,后又有11929米的新记录。1960年美国海军用法国制造的“的里雅斯特号”深海潜水器,创造了潜入海沟10911米的纪录。一般认为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因海洋板块岩石密度大,位置低,便俯冲插入大陆板块之下,进入地幔后逐渐熔化而消失。在发生碰撞的地方会形成海沟,在靠近大陆一侧常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这些地方都是地质活动强烈的区域,表现为火山爆发和地震。[1]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8-03-28 19:56
                    回复
                      形成
                      简单来说,地质变化是由于地球外力地质作用和地球内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的过程。其中地球内力地质作用形成了地表的高低起伏,而地球外力地质作用又破坏了内力地质作用形成的这种地形和产物—高处遭受剥蚀,低处接受沉积,重塑地表形态,最终形成某一时期特定的地貌。
                      地球自形成以来,经历了约46亿年的演化过程,进行过错综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同时还受天文变化的影响,所以各个层圈均在不断演变。其中,在地质学中,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都属于地质变化。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8-03-28 19:58
                      回复
                        地貌相
                        地貌与农业生产
                        海拔高度影响到农业的生产方式。海拔较低的地区,因水分条件不同而适合发展种植业或畜牧业。湿润地区的平原、盆地,土层深厚、水分条件好,适合发展种植业。如我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都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区。而干旱地区的平原、盆地则适于发展畜牧业。我国的塔里木盆地、澳大利亚南部沿海平原以及中亚平原地区比较适合发展畜牧业。
                        海拔较高的山地,土层薄,适合发展林业。如我国东北的长白山、大小兴安岭都是我国的重要林区。而海拔较高的高原,如我国的青藏高原,则适宜种植高寒作物和发展高原畜牧业。
                        地表的起伏状况和地形的坡度、坡向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平原地区地表宽阔平坦,利于机械作业和农田基本建设,适合发展规模农业。而丘陵、山区地表起伏大,自然环境复杂,适宜发展多种经营。如辽东丘陵和山东丘陵等都是我国重要的水果生产基地。地表的坡度越大,土壤受侵蚀越强。坡度在3度到7度就要采取等高种植,超过7度就需要修筑梯田,超过25度的山地则不适合发展种植业,只适宜发展林业或留作自然保护地。坡向造成太阳辐射和水分条件的差异。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南坡比北坡接受太阳辐射多,光照和热量条件好;但蒸发强烈,水分条件比北坡差,林木不如北坡茂盛。
                        地貌的物质组成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流水地貌中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由颗粒较细的泥沙构成,土壤肥沃,对农业生产特别有利。黄土地貌是由深厚疏松的黄土构成的,土层厚,持水性好,耕性好,富含钙、磷等矿物养分,适合农作物生长。黄土高原历史上曾经是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由于黄土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喀斯特地貌的土层薄、肥力低,对农业生产很不利。
                        地貌与工程建设
                        不同海拔高度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不同。在海拔较高的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影响着工程的施工条件和使用效益。如已顺利通车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在长达1142千米的线路上,约有85%的路段平均海拔超过了4000米。由于海拔高,施工条件十分恶劣。高寒缺氧、多冻土、生态脆弱是当时制约青藏铁路建设的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在海拔较低的临水地区,由于地下水埋深都比较浅,施工中容易发生地面沉降和海水倒灌等问题,增加了施工难度和防潮、防盐碱的费用。
                        地质基础影响工程的选址和施工建设。水库大坝、高层建筑、铁路、公路都要求地质基础坚硬。在平原地区,因土层深厚,地基松软,多流沙层,在施工时需对地基进行加固和防水。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宝钢一期工程建设时,曾把直径为900毫米的钢管打入60米深的地下做支撑,效果显著,使宝钢成为上海近期地面沉降幅度较小的地区。在喀斯特地貌区,因岩层的渗水性强,而且多地下溶洞,在水利工程建设时如果选址不当,容易出现水库渗水、大坝开裂等问题。为确保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在选定坝址时就对当地的地质条件进行了周密的勘探和考察论证。
                        地表起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造价、施工难度和使用效益。在平原和高原地区,地表起伏较小,有利于工程建设的选址、选线与施工。在丘陵和山区,相对高差大,地形陡峭,平整成本高,而且易发生地质灾害,不利于大型工程的选址和选线。20世纪70年代初建成的成昆铁路,由于所经地区大部分都是丘陵和山地,桥梁和隧道竟占总长度的40%以上,建设成本大大增加。
                        海岸地貌与港口建设关系密切。由海积地貌形成的平原海岸,岸线开阔,坡度较小,有利于港口建设。但由于泥沙淤积旺盛,航道较浅,不利于大型船只泊靠。由海蚀地貌形成的山地丘陵海岸,水深坡陡,适宜建设供大型船只泊靠的深水码头。但这种码头潮高浪大,泊稳条件相对较差。我国新建的东海洋山深水港利用大、小洋山岛链作为天然屏障,水深浪小,水域广阔,可供大型船只泊靠,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集装箱港。
                        地貌与城市发展
                        地貌对城市的布局和景观有直接的影响。
                        地貌影响城市的布局。平缓地形有利于城市发展。我国绝大部分城市位于临江、临海的平原(如哈尔滨、吉林、武汉、西安、上海、青岛)、山间盆地(如昆明、贵阳)和山麓绿洲(如乌鲁木齐)等地势相对低平的地区。据统计,我国城市中,分布在地形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大体比例分别是1%、32%和67%,其中39个特大城市中有27个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
                        地貌制约着城市的拓展方向和城市的空间格局。河谷、山谷中的城市只能线性延伸,如兰州城只能沿黄河狭长的谷地向西扩展。高原、平原上的城市可向四周呈放射状或棋盘状扩展,如拉萨、北京的城市街区像棋盘一样。山区、丘陵地区的城市街区则呈立体发展态势,如山城重庆就位于坡麓上,整个城市是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地貌与旅游
                        地貌构成了景观的骨架,形成风格各异的自然景观。雄伟的泰山、险峻的华山、群峰林立的张家界都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喀斯特地貌峰峦叠嶂、怪石林立、溶洞幽深、是我国云南、贵州、广西自然景观的基本地貌。赤岩险峻的丹霞地貌,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以及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等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各种地貌形态同时为山地避暑、海滨度假、林海滑雪、温泉沐浴、沙漠探险等形形色色的旅游活动提供了不同的环境。[1]
                        地貌分类
                        地貌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
                        大陆与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单元,较小的地貌形态如有在流水和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垄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两种引力,地貌是内力过程与外力过程对立统一的产物。根据形态及其成因,可将地貌划分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类型、成因类型或形态─成因类型。地貌也叫地形,不过这两个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区别,如地形图一般指比例尺大于1∶100万着重反映地表形态的普通地图,而地貌图则是一种主要反映地貌形态─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专题地图。中国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海拔高度在45-1480米之间,平均比降约2%。西北部为山岳区,东南部为丘陵区。山岳区层峦叠嶂,沟壑纵横;丘陵区山包起伏,地势较西北低平。
                        著名地貌
                        在世界上,有很多非常著名的地貌类型。
                        中国丹霞
                        丹霞,指的是一种有着特殊地貌特征以及与众不同的红颜色的地貌景观(即“丹霞地貌”),像“玫瑰色的云彩”或者“深红色的霞光”。在地质和地貌学层面上,丹霞可以定义如下:“丹霞是一种形成于西太平洋活性大陆边缘断陷盆地极厚沉积物上的地貌景观。它主要由红色砂岩和砾岩组成,反映了一个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氧化陆相湖盆沉积环境。“中国丹霞”于2010年8月1日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刚果盆地
                        为非洲最大盆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又称扎伊尔盆地。位于非洲中西部。赤道横贯中部。呈方形,赤道横贯中部。面积刚果盆地约337万平方千米。位于下几内亚高原、南非高原、东非高原及低小的阿赞德高原之间,大部在扎伊尔境内,西部及北部包括刚果及中非的部分领土。
                        亚马孙平原
                        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亚马孙河中下游。介于巴西高原和圭亚那高原之间,西抵安第斯山麓,东滨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4国领土,面积达560万平方公里(其中巴西境内22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该国领土1/3)。平原西宽东窄,地势低平坦荡。最宽处1280公里,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平原中部马瑙斯附近只有海拔44米,东部更低,逐渐接近海平面。平原是在南美洲陆台亚马孙拗陷基础上,经第四纪上升、成陆后,由亚马孙河干流、支流冲积而成。平原降水多,原因是受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影响。
                        巴西高原
                        巴西高原是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位于巴西东南部。大部在米纳斯吉拉斯(Minas Gerais)州和圣保罗州境内巴西高原。主要由低山、丘陵高地和平顶高原构成。面积有500多万平方公里,位于南美洲中东部,介于亚马孙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之间,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海拔300~1500米,地面起伏平缓,向西、北倾斜。花岗岩、片麻岩、片岩、千枚岩、石英岩等古老基底岩系出露地表。其中东部岩性坚硬的石英岩、 片岩部分,表现为脊状山岭或断块山,凸出于高原之上;西部即戈亚斯高原和马托格罗索高原,具有桌状高地特征。高原边缘部分普遍形成缓急不等的崖坡,河流多陡落成为瀑布或急流,切成峡谷。
                        哈萨克丘陵
                        亦称“哈萨克褶皱地”。哈萨克斯坦中、东部丘陵。位于哈萨克斯坦中部。北接西西伯利亚平原,东缘多山地,西南部为图兰低地和里海低地。东西长约1200千米,南北宽约400~900千米。海拔300~500米。西部较平坦,平均海拔300—500米,宽达900公里;东部较高,平均海拔500—1,000米,宽400公里,地表受强烈切割。面积约占哈萨克斯坦的五分之一。有克孜勒塔斯(海拔1,566米)、卡尔卡拉雷(海拔1,403米)、乌卢套、肯特(海拔 1,469米)和科克切塔夫等山。哈萨克丘陵为古老的低山台地。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侵蚀,地表较平坦,多沙丘和盐沼。由于深居内陆,地面又坦荡单调,年降水量仅200毫米左右。7月平均气温24℃,冬季由于北部没有高山屏障,北方冷气团长驱直入,气温可降至-30℃以下,气温年较差大,是典型的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属荒漠、半荒漠地带。自北向南分属草原带(已开辟大片耕地)、半荒漠带。东南部在巴尔喀什湖附近为荒漠带。山区有松林。生荒地用作牧场。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铅、锌、铬、煤、铁、石油、天然气和铝土矿等。
                        安第斯山脉
                        为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几乎是喜玛拉雅山脉三倍半,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主干。南美洲西部山脉大多相智利巴塔哥尼亚地区的安第斯山脉互平行,并同海岸走向一致,纵贯南美大陆西部,大体上与太平洋岸平行,其北段支脉沿加勒比海岸伸入特立尼达岛,南段伸至火地岛。跨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 、玻利维亚 、智利 、阿根廷等国 ,全长约8900千米。一般宽约300千米,最宽处在阿里卡(Arica)至圣他克卢斯 (Santa Cruz)之间,宽约750公里,。整个山脉的平均海拔3,660 米,有许多高峰终年积雪,海拔超过6000米 ,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和横断山体组成 ,间有高原和谷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超过6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汉科乌马山海拔7,010米,为西半球的最高峰。地质上属年青的褶皱山系。地形复杂。南段低狭单一,山体破碎,冰川发达,多冰川湖;中段高度最大,夹有宽广的山间高原和深谷,是印加人文化的发祥地;北段山脉条状分支,间有广谷和低地。多火山,地震频繁。安第斯山最高峰是位在阿根廷内的阿空加瓜山(Aconcagua),海拔6962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火山,也是最高的死火山。此外安第斯山脉中的哥多伯西峰(Cotopaxi)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之一,海拔5897米。南美洲诸重要河流的发源地。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富森林资源以及铜、锡、银、金、铂、理、锌、铋、钒、钨、硝石等重要矿藏。山中多垭口,有横贯大陆的铁路通过。泛美公路沿纵向谷地和海岸沟通安第斯山区各国。安地斯山脉是由许多连续不断的平行山脉和横断山脉(或科迪勒拉)组成的,其间有许多高原和洼地。分别称为东科迪勒拉和西科迪勒拉的东、西山脉界线分明,勾勒出了该山系的主体特征。东、西科迪勒拉总的方向是南北走向,但东科迪勒拉有几处向东凸出,形成形似半岛的孤立山脉,或像位于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和秘鲁毗连地区的阿尔蒂普拉诺那样的山间高原。
                        地貌
                        十大奇观
                        波纹岩
                        美国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交界处的波纹状的岩石带,是一片经过19亿年地质作用,由沙丘演变成的岩石结构。如果前往需要徒步穿越4.8公里崎岖不平的山地,翻越高达350米的岩石地带。当你攀登过一座岩石顶部,会看到一组新的岩石波纹,颜色较前者更深,结构更为宏大。
                        波纹岩是由花岗岩石构成的,其经过亿万年大自然的洗礼,将波浪岩表面刻画成凹陷的形状。波浪岩表面的线条是由于含有炭和氢的雨水冲刷,带走表面的化学物质,同时产生化学作用,在波浪岩表面形成黑色,灰色,红色,咖啡色和土黄色的条纹。波纹岩的附近还有原住民遗留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8-03-28 20:02
                        回复
                          波纹岩的附近还有原住民遗留下来的史前壁画,画中似鸟似兽的生物代表原住民传说里的人物还有守护神。
                          赤水丹霞
                          赤水丹霞位于贵州省赤水市境内,丹霞地貌面积达到一千多平方公里,以发育成熟典型,形态壮美而闻名。  丹霞地貌是我国南方红色岩系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貌。当地古时曾沉积着厚厚的红色地层,当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岩层沿垂直节理方向发育,红层便被割成一片片红色孤立的山和陡峭的奇岩怪石,形成我们如今看到的丹霞地貌。
                          撒哈拉之眼
                          位于撒哈拉沙漠的西南部,毛里塔尼亚境内的巨大同心圆地貌。这种又被称为理查特结构的地貌,直径有50公里,海拔高度约400米,整体相当平坦;看起来就像个菊石,绕地球轨道才得见其全貌。
                          最初理查特结构被认为是个陨石坑,但构造的中心地势平坦,没有发现曾有高温与撞击的地质证据;没有发现火成岩堆积的圆顶,也排除了火山的可能。结构的同心圆状痕迹则是硬度较高、不易受侵蚀的古生代石英岩;至于理查特结构为什么会这么大、这么圆,尚未得到公认的解释。
                          大蓝洞
                          伯利兹大蓝洞是全世界最大的水下洞穴,位于伯利兹外海约96.5公里处,比邻灯塔礁。大蓝洞外观呈圆形,直径约304米,深约145米。大蓝洞为石灰岩洞,形成于海平面较低的冰河时期,后来因海水上升,洞顶随之塌陷,遂变成水下洞穴。由于水深达145米使之呈深蓝色
                          现今的大蓝洞是一个闻名遐迩的潜水胜地,世界著名的水肺潜水专家雅各-伊夫库斯托将大蓝洞评为世界十大潜水宝地之一,并于1971年进行了探勘测绘。
                          巨型水晶洞
                          墨西哥巨型水晶洞拥有地球上最大的天然水晶,位于墨西哥南部奇瓦瓦沙漠,奈加山脉下350米处的银与锌矿内。洞内高耸着壮观的晶体,有如松树,长度超过七米。晶体清澈,多面,由于含有硒元素,呈现出半透明的金黄和银白色,令人惊叹叫绝
                          由于淹没在矿物质丰富的水当中,水晶长的很快。这些水的温度稳定,通常保持在58摄氏度左右,在此温度下,无水石膏与水结合生成石膏,长期积累从而形成了洞穴中的水晶。
                          羚羊峡谷
                          羚羊峡谷是世界上著名的狭缝型峡谷之一,位于美国亚利桑纳州北方,属于纳瓦荷原住民保护区。羚羊峡谷在地形上分为两个独立的部份,称为上羚羊峡谷与下羚羊峡谷。据纳瓦荷族的历史传述,该地过去是叉角羚羊栖息处,峡谷里也常有羚羊漫步,故而取名为羚羊峡谷。老一辈的纳瓦荷族曾将此地视为静思与神灵沟通的栖息地。
                          羚羊峡谷如同其它狭缝型峡谷般,是柔软的砂岩经过百万年的各种侵蚀力形成的。主要是暴洪的侵蚀,其次则是风蚀。该地在季风季节里常出现暴洪流入峡谷中,由于突然暴增的雨量,造成暴洪的流速相当快,加上狭窄通道将河道缩小,因此垂直侵蚀力也相对变大,形成了羚羊峡谷底部的走廊,以及谷壁上坚硬光滑、如同流水般的边缘。
                          蓝湖洞
                          巴西马托格罗索地区拥有许多神奇的地下湖泊和洞穴,其中以蓝湖洞最为著名。洞内的钟乳石,石笋密密麻麻排列,一眼望去辽阔无边,令人赞叹不已。
                          洞中各种各样的地质风貌令人叫绝,内湖深蓝色的湖水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关于蓝湖洞的形成虽然假说很多,但地质学家普遍认为是由于洞中蓝湖的存在,为钟乳石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碳酸盐等组成。
                          巨人之路
                          巨人之路是全球最著名的柱状玄武岩结构,位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西北约80公里处大西洋海岸。由总计约4万根六角形石柱组成8公里的海岸。石柱连绵有序,呈阶梯状延伸入海。
                          早在6000万年前太古时代,在今天苏格兰西部内赫布里底群岛一线至北爱尔兰东部火山非常活跃,一股股玄武岩岩熔流从裂隙的地壳中涌出,浓密的熔岩流冷却,以垂直角度收缩,与熔岩流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出现分解便形成与众不同的几何形状,许多熔岩冷却形成具有规则的六边形柱状玄武岩。
                          地狱之门
                          地狱之门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达尔瓦扎镇,由于一年四季如火海般都在燃烧,故由此得名。  上世纪当地质学家来此钻探天然气时,意外地发现这座巨大的地下洞穴,因为那里的洞穴中都充满了天然气等毒气。出于安全的考虑,科考人员只好把它点燃,使有毒气体不致泄漏出来。自那时起,洞内的天然气就在燃烧。没有人知道这些年来有多少可贵的天然气被白白烧掉,它似乎是源源而来,烧个没完的。
                          巧克力山
                          巧克力山是位于菲律宾保和省的奇特地貌,由方圆50平方公里内1268个大小差不多,几近完美的圆锥形山丘组成。当旱季来临,山丘褪去绿色树林的外衣,变成土褐色,接近巧克力的颜色故而得名。
                          关于它的形成,地质学家给出了诸如石灰岩风化、亚海洋火山的爆发,海床的隆升等多种假说。最新的一种解释是说可能是由于一座古老的火山爆发,大量的岩石四散喷射,被石灰石所覆盖,最后在海床抬升作用下,最终形成如今我们看到的巧克力山。但专家对这种解释仍然没有达成共识。[2]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8-03-28 20:02
                          回复
                            中国地貌特征
                            在特定的地质基础与新构造运动等内力因素,以及复杂多变的气候、水文、生物等外力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地貌轮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下降;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脉纵横,呈定向排列并交织成网格状。中国民族地区几乎连成一片,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国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中国民族地区地貌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类型复杂多样
                            有被内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挠曲下降的低洼的盆地和平原,还有起伏和缓的丘陵。如横断山脉的许多山峰海拔超过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又如天山山脉东段的吐鲁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海拔─155米, 是全国最低的洼地,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海拔3500──4000 米, 最高的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二者高差5600米,距离仅有150公里左右。
                            在内陆干洼地区,有以风力作用为主的沙漠和戈壁地貌,约占全国面积的13.8%,其中95%以上的沙漠和戈壁地貌位于内蒙古、宁夏、青海等民族聚居地区。
                            在西部高山地区,现代冰川覆盖面积达537万平方公里;在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及天山、阿尔泰山和祁连山等地区,多年冻土分布面积有 215万平方公里。
                            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出露大面积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占全国同类岩石的42%。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岩溶作用强烈, 发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黄土高原边缘的民族地区,西起湟水流域,经六盘山麓、鄂尔多斯高原,东止西辽河流域的广大范围内,堆积的黄土经流水作用,侵蚀发育了现代的各种黄土地貌。
                            在长白山、大岭、内蒙古高原东部以及滇东、黔西、桂西有广泛的玄武岩喷发,形成熔岩地貌。如长白山峰顶的天池就是一个火口湖;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北部和中部散布着348座死火山;在黔东南、桂中、 桂西北和桂东南发育了红层丘陵,滇中发育了红层高原,滇南发育了红层山地。
                            中国大陆民族地区的省级行政单位多居内陆,远离海洋,但广西壮族自治区濒临南海,曲折的海岸线长达1500公里,著名的海湾有钦州湾,湾内淤泥质海滩为红树林海岸。广西海岸带外的北部湾位于大陆架上,深50米左右,其间有800多个小岛,最大的是涠洲岛;钦州、防城、东兴的海湾内岛屿,原来属于陆地上的侵蚀残丘,后因海水入侵而与陆地隔开形成岛屿。
                            山地高原
                            广泛分布
                            民族地区大约93.5% 的面积位于中国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上。全国主要的极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现在西部的最高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面积230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面积的36.8%,在青藏高原上,位于中尼边界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第二级阶梯上的民族地区,面积350多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面积的56.7%。这里集中了全国秦岭以外的主要中山(海拔1000──3500 米)。第二级阶梯的东缘大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与第三级阶梯为界,海拔大都在1500米以上。全国的四大高原除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外,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部分都在第二级阶梯上的民族地区;全国的四大盆地除海拔较低、面积较小的四川盆地外,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也都在第二级阶梯上的民族地区。
                            民族地区山地分布集中,面积广大,如果把切割的高原和起伏的丘陵包括在内,广大的山地约占民族地区总面积的75%。山地是全国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
                            平原
                            狭小,分布零散
                            第三级阶梯上民族地区的平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总面积的1.7%。这些平原之中,除内蒙古东部有较大面积的平原外,其他民族地区主要是分布零散的狭小平原,而且多属海拔200─500米的平原。
                            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众多的小平原,面积共约3.16万平方公里,最大的平原是南宁──桂平的郁江河谷冲积平原,面积仅6400平方公里。一般平原的面积为300──600平方公里,海拔200──500米,相互间被山地丘陵分隔开。
                            群山起伏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牡丹江、图们江、珲春江穿流于众山之间,在延吉、敦化、珲春等河谷盆地内,形成海拔200──500米的狭小河流冲积平原。
                            我国最大的平原为东北平原,面积35万平方公里,其次为华北平原,再者为长江中下游平原。
                            主要地形
                            按地貌形态分类,中国民族地区的陆地也和全国一样,分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山地
                            中国是个山地众多的国家,其中民族地区占有中国山地的大部分。山地按其走向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阴山, 大致位于北纬40°─43°之间,几乎都在民族地区境内。天山山脉是位于亚洲中部的巨大山脉,全长2500公里,西段在前苏联境内,东段横亘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中部,长约1500公里,南北宽250─300公里。天山向东延续,与河西走廊北侧的北山(合黎山、龙首山)相连,再向东延至内蒙古中部即为阴山山脉。中间的一列是昆仑山──秦岭,大致位于北纬32.5°──35°之间。昆仑山位于民族地区,西起帕米尔,东止四川盆地的西北缘,由西而东横贯青藏高原,长约2500公里。昆仑山东段的一条支脉积石山继续东延与秦岭山脉相接,经陕西南部,东止于淮阳山,但秦岭的分布范围已不属民族地区。
                            最南的一列是南岭,位于北纬24°──25.5°。南岭又叫五岭,包括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东西绵延1000多公里。在这五岭中,前三岭位于湖南南部和广西北部的民族地区,后二岭则不属于民族地区。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 由西向东大致分为三列。最西边的一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中间的一列包括长白山,经辽东的千山、山东丘陵到东南的武夷山;最东边的一列是台湾山脉。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东部;武陵山则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汉州境内;长白山位于东北的东部,大部分山地属于延边朝鲜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千山和武夷山分别聚居着满族和畲族;台湾山脉则聚居着高山族。
                            (3)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部,如阿尔泰山、祁连山等。阿尔泰山脉横亘在中国、前苏联、蒙古三国边境,位于中国新疆境内的是整个山系的东南段南坡,海拔3000米左右;祁连山山脉绵亘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山地东西长达1000公里,南北宽约200~500公里,由几条平行山岭和谷地组成,山岭高度一般在海拔4000米以上。
                            昆仑山以南的高大山地,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等,在西段表现为西北──东南走向,向东逐步转为东西走向。喜马拉雅山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雅鲁藏布江的急转弯处,全长约2500公里,绵延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国境内。宽约200~350公里,主脉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为雄伟高峻的山脉,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2座,耸立在中国和尼泊尔交界处的珠穆朗玛峰,高达8848.43米, 为世界第一高峰。喀喇昆仑山的乔戈里峰位于中、巴边界上,海拔8611米,为世界第二高峰。
                            (4)南北走向的山脉位于中国中部的民族地区,自北而南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等。横断山脉位于四川盆地、藏南山地与云贵高原之间,由许多岭谷相间的高山深谷组成,包括邛崃山、大雪山、沙鲁里山、宁静山、怒山、高黎贡山等山脉以及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谷地。横断山脉山脊平均海拔在3000~4000米左右,有的可达 5000~6000米。
                            高原
                            高原是海拔在500米以上比较完整的大片高地。中国民族地区的高原有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云贵高原。青藏高原位于昆仑山、祁连山以南,喜拉雅山以北,横断山以西,东西长约3000公里,南北宽约1500公里。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全部,甘肃、四川和新疆三省区的一部分,面积约230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面积的1/4,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纵横 交错的山脉分隔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盆地和宽谷。青藏高原上湖泊星罗棋布,为发展工业和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高原上的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分布广泛,冰川及冰缘地貌广泛发育,冰雪融水往往成为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地貌
                            内蒙古高原位于中国北部,西起马鬃山,南至祁连山和长城,东至大兴安岭,是中国著名的天然牧场。高原坦荡开阔,地面起伏和缓,广大地区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是中国保存比较完整、高原形态比较明显的高原。
                            云贵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哀牢山以东,雪峰山以西,大娄山以南,广西北部山地以北的地区,高原的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钭,平均海拔1000~2000米。云贵高原上石灰岩分布很广,喀斯特地貌非常发育,石林、石芽、峰林等地貌随处可见,尤其在南盘江北部最为典型。高原上有许多山间盆地,当地人民称为坝子,是主要耕作地区。
                            盆地
                            盆地是低于周围山地相对凹下的地表形态。中国民族地区的大型盆地都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著名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位于天山、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之间,四周高山环抱,盆地地形坦荡,形态完整呈菱形,只有东端有宽约70公里的缺口与甘肃河西走廊相连接,是一个巨大的内陆盆地。盆地东西长1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盆地底部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由西向东微微倾斜,西部海拔1300米,而东部的罗布泊已降至768米。由于盆地地处内陆深处,地形封闭,气候极端干旱,植被稀疏,干燥剥蚀和风蚀、风积作用特别强烈,形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东西长1000公里,南北最宽处约500公里,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沙漠中沙丘形态多样,有的沙漠相对高度超过200米。85%的属流动沙丘。塔里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盆地边缘受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滋润,分布着荒漠中的沃野绿洲。
                            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阿尔泰山之间,略呈三角形,面积3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盆地。盆地地势由东向西微微倾斜,东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西部艾比湖丁端仅190米;盆地内分布着库尔班通古特沙漠, 面积4.8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沙漠。盆地内草场辽阔,畜牧业发达;绿洲主要分布在靠天山的盆地南缘。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夹于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间,略呈三角形。盆地东西长约850公里,南北最宽处达250公里,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三位。柴达木盆地海拔2600-3000米,是中国海拔高度最大的巨型内陆高盆地。盆地中分布着许多盐湖和盐沼,盐矿资源品种繁多,储量极为丰富。此外,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资源和石油资源也都非常丰富;盆地日照长,光能资源充足,农业单产水平高,河湖沿岸牧草肥美,畜牧业也占重要地位。因此,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丘陵
                            山地海拔高度不超过500米,相对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地势起伏,坡度和缓,称之为丘陵。中国民族地区的丘陵主要有广西丘陵。
                            广西丘陵分布在云贵高原以东、南岭以南、萌诸岭以西的地区,和江南丘陵、东南沿海丘陵组成了中国东南地区分布最广泛、最集中的东南丘陵。广西丘陵总的特点是四周高,中间低,成盆地形势,一般称广西盆地。广西丘陵主要是石灰岩丘陵,石灰岩面积约占该地区的60-70%,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峰林广布,地面崎岖,风景异常优美。广西丘陵雨量充沛,热量丰富,是林、农、矿产资源利用潜力很大的山区。
                            平原
                            平原是地势低平坦荡、面积辽阔广大的陆地。根据平原的高度,把海拔0-200米的称为低平原,如广西郁江-浔江河谷平原;海拔低于海平面的内陆低地,则称为洼地,如新疆吐鲁番盆地中央的平原;海拔200-500米(或600米)的平原称为高平原,如内蒙古嫩江西岸平原。民族地区第二级阶梯和第一级阶梯上的平原,虽然海拔在1000-3000米,习惯上仍称为平原,而不叫高原,其中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是黄河冲积而成的,是著名的“塞上粮仓”。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8-03-28 20:05
                            回复
                              集中分布在中国第三级阶梯上的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农耕区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分布在民族地区第三级阶梯上的平原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东部和广西境内,虽然这里的平原有的面积较小,起伏较大,但它仍然是民族地区的重要农耕区。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8-03-28 20: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