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西南,东临海湾及阿曼湾,西傍红海,南濒阿拉伯海和亚丁湾,西北界叙利亚沙漠,北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面积320多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与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并称亚洲三大半岛。东临波斯湾、阿曼湾,南临亚丁湾和阿拉伯海,西隔红海与非洲大陆相望,北与亚洲大陆的分界大致在西起红海东北部的亚喀巴湾北端东至波斯湾的阿拉伯河口一线。南北长2240千米,东西宽1200-1900千米,面积322万平方千米,海拔1200-2500米。是古老平坦台地式高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除西南端海拔2700-3200米的也门高地外,仅在西南和东南部有小部分山地。其中,西岸南段的希贾兹山脉高1500米,山峰多为死火山锥,最高峰哈杜尔舒艾卜峰海拔3760米。中部为广阔的沙漠,面积约120万平方千米,约占半岛面积的40%,较大的沙漠自北向南依次为大内夫得沙漠,代赫纳沙漠和鲁卜哈利沙漠。其中以鲁卜哈利沙漠为最大,面积65万平方千米。阿拉伯半岛为一辽阔高原,三面是深沟切割的陡峭山脉,从红海向东北地势逐渐下降,直到波斯湾沿岸的东部低地,最高峰纳比艾舒卜峰(An-Nabi Shuayb)高3760米,位于也门沙那西北约32千米处。

亚丁湾
阿拉伯半岛西部较高,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呈阶梯状。西部为希贾兹(汉志)--阿西尔高原;南段的希贾兹山脉海拔3000米左右;中部为纳季德(内志)高原;东部是平原。半岛西南角土地肥沃,宜于耕种。也门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农业发达,素有“阿拉伯乐园”之称。半岛内的平原和部分高原被沙砾覆盖,沙漠约占全部面积的1/3。无常年河流,雨季和山洪暴发时,山谷积水成河,天晴则干涸无水。半岛地处热带和亚热带,西部高原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东南部沿海地区有部分高地属于萨瓦纳气候(热带稀树林草原气候)。其他广大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普遍酷热干燥,四季气候及昼夜温差显著,夏季白天最高气温达60℃左右,烈日炎炎,热浪滚滚,酷热难忍。降水量较少,西部沿海地区和山区,年平均降水量达500-1000毫米,西北部平均降水量为25-400毫米,阿拉伯高原年平均降水量低于100毫米以下,沿海地区降水在10月至次年5月之间。大部分地区冬季刮干旱热风。风源来自西亚南部和北非的热带气团,常使气温在几小时内上升20℃以上,给农作物生长和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危害。农田灌溉和居民饮水主要靠地下水。

阿拉伯半岛地图
阿拉伯半岛紧接亚非两洲,地当交通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半岛西南的也门曾是东西方海上贸易的枢纽。半岛两侧的红海和海湾,连通埃及和肥沃新月地带,形成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的天然走廊。
地质风貌
大约在一千多万年前,地中海和印度洋之间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以后发生了地壳大变动,形成了东非大裂谷,陆地中间陷落成为红海。红海把亚非大陆分开。红海东边的一块土地成了一个略呈长方形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半岛主要由西部的阿拉伯地盾和地盾以东的沉积区两大地貌区组成。沉积区从地盾向东北、东和东南方向沉陷,进入包括伊拉克南部、波斯湾和鲁卜哈利沙漠(Rubal-Khali)东部在内的大盆地。地盾的东部边缘从红海向北伸出的亚喀巴(Aqaba)湾的顶端向东弯曲,在横穿半岛的中途点折向西南和正南,直至也门高地。
沉积区的形成比地盾晚,由古海淤积而成,主要由石灰岩以及大量的砂岩和页岩构成,最早的沉积物形成于古生代(3.95-5.7亿年前)初期,在阿拉伯半岛的东部,沉积物深及地表以下近10千米处。离地表3千米或更浅的侏罗纪和白垩纪的石灰岩(年龄在6500万至1.9亿年间)中,存在天然气和石油。
也门高地在地形上同地盾有很大的区别,它不是山地,而是阿拉伯高原被深谷割切的边缘。阿曼高地在地质上同伊朗西部的札格洛斯(Zagros)山脉的关联,比同阿拉伯半岛其他山脉的关联更为密切(荷姆兹海峡〔Strait of Hormuz〕的海面宽仅80千米左右)。
汉志和阿西尔
一道实际上不断裂的陡崖在红海畔纵贯阿拉伯半岛。从亚喀巴湾伸展到麦加以南约322千米处的一段称为汉志(Hejaz);继续向南延伸到靠近也门边界奈季兰(Najran)地区的较高一段,称为阿西尔(Asir)。在汉志最北部的米德延(Midian〔Midyan〕)地区,山峰海拔最高将近2896米; 在阿西尔,山高超过2743米,山路特别崎岖难行。熔岩区从山坡向下伸展,直到哈利(Hali)附近的海滨,形成汉志由来已久的南部天然边界。阿西尔的高原区因受印度洋季风带来的雨水灌溉,土壤较农业性的汉志肥沃。
红海沿岸平原均极狭窄,仅在麦地那以南和麦加以南最宽处为64-80千米。整个平原叫提哈迈(Tihamah)平原,有时分为提哈迈汉志和提哈迈阿西尔。沿岸没有可供大型轮船停泊的天然港口,但有许多水湾适于帆船使用。
在西北内陆,希斯马(Hisma)砂岩高原海拔约1219米。其南面是一些巨大的熔岩区,如欧韦里德(Uwayrid)熔岩区,其他熔岩区则位于麦地那的周围。麦地那以南伏在群山之上的熔岩岬角,向下倾斜,直伸至近海处。赖克拜(Rakbah)砂石平原铺展在麦地那东南的基什卜(Kishb)熔岩区的南面。在麦加以东各熔岩区中,有一个熔岩区环绕着哈丹(Hadan〔Hidn〕)山脉,是划分汉志和内志的传统边界区。
内志
内志(Nejd)的西部地区称为上内志,位于阿拉伯地盾内,平均海拔高度1300多米。东部属冲积区,利雅德(Ar-Riyad)市位于东部边缘附近,海拔约594米。内志的主要水系包括若干由西向东的季节性河谷。
阿拉伯半岛北部
锡尔汉(As-Sirhan)河实际上是一条深谷,而不是真正的干河,长约322千米,河床比邻近的高原低305米。锡尔汉河的东北是属于叙利亚哈马德(Al-Hamad)沙漠南部的广阔熔岩区和燧石平原。包括内夫得沙漠在内的盆地的北部边缘是悬崖峭壁,峭壁北坡下面是阿尼札河网(Anizah Wadis,阿尼札部落之河网),流入幼发拉底河流域。其中最大的河为阿尔阿尔(Arar)河和胡尔(Al-Khurr)河。
沙漠
内夫得沙漠
为阿拉伯半岛的第二大沙漠,位于内志的最北端,刚好处在地盾之外,面积约64750平方千米。其范围几乎西至绿洲城市泰马(Tayma),北抵焦夫(Al-Jawf)和塞卡凯(Sakakah),南达哈伊勒(Hail)。
代赫纳沙漠
将内志同阿拉伯半岛东部分开的代赫纳沙漠(Ad-Dahna)带是一条流沙河,从内夫得沙漠缓慢流向鲁卜哈利沙漠,全长超过1287千米,其宽度一般不超过80千米。沙地常带红色,外形有很大差异。特别是在中段,平行排列的长沙脊高约46米,而有些沙丘的高度为沙脊的3倍。代赫纳沙漠在春、冬两季可供放牧。1957年在积沙的下面发现了胡顿斯(Khurays)油田。
鲁卜哈利沙漠
世界上最大的纯沙沙漠,面积估计约为64.75万平方千米。当地为数不多的贝都因(Bedouin)游牧人平常不称它为鲁卜哈利沙漠,而简单地称作赖姆莱(Ar-Ramlah,意为“沙”)。自1950年以来,各石油公司对沙漠进行了彻底的勘探。

大部分位在沙乌地阿拉伯的鲁卜哈利沙漠

阿拉伯半岛上的鲁布哈利
鲁卜哈利沙漠的有些地区干旱可长达10余年之久,而另外一些地区有时发生雷雨或夏季溽暑。最大的沙丘在沙漠的最东部,高度可达244米以上,沙脊长达48多千米,它们之间的低处通常为盐沼。
鲁卜哈利沙漠大部分在沙特阿拉伯境内。不过南面同阿曼、东南同也门的边界尚存在争议。1974年沙特阿拉伯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已就东部有争议的边界达成协议。
波斯湾低地
从科威特沿岸起,沿波斯湾阿拉伯海岸到海湾入口处阿曼的哈杰尔山脉(Al-Hajar)止为低地区域。迪卜迪拜(Ad-Dibdibah)砂砾平原位于科威特西南内陆。邻近代赫纳沙漠的是苏曼(As-Summan)次高原,许多高数百尺的小山散落在它和海岸之间。这里到处是大片的沙地,沿岸有大片的盐沼。波斯湾在阿拉伯半岛沿岸没有天然的深水良港,但有许多水湾可供帆船停泊。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和卡塔尔都建有现代港口。在波斯湾低地有相当充足的地下水,可从泉水和水井中取得。在沉积层的深处已发现积聚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
山脉
也门
也门有阿拉伯半岛最高峰纳比舒艾卜峰,位置在沙那的西北。也门境内的提哈迈平原上建有几座城市,它比北面沙特阿拉伯境内的提哈迈平原更宽阔,也更适合居住。季风雨使也门的山区和高原成为阿拉伯半岛最肥沃的地区。在也门的南端,考尔(Al-Kawr)山脉临海的一面是陡峭的山坡。
也门亚丁港由山南麓低地上的两个火山半岛形成,亚丁后面的沿岸平原宽约48千米,几乎比其他任何一处都窄。哈季尔(Hajr)河也许是阿拉伯半岛唯一终年不断的河流,沿海岸约流经97千米后入海。
考尔山脉向东消失在被称为“高原”(jawl)的哈德拉毛(Hadhramaut)高地中。准确地说哈德拉毛是一条将“高原”劈开的内陆谷地,谷地的下段直达海滨,称为马西拉(Al-Masilah)河。在内陆一侧,塞巴泰因沙漠(Ramlat As-Sabatayn)位于从考尔山脉到鲁卜哈利沙漠之间的斜坡上,沙漠和“高原”以下地势平缓。
佐法尔
阿曼苏丹国南部佐法尔(Dhofar)省的盖拉(Qara)山脉高约914米,有一座山峰超过1524米。季风使山脉朝海的一面(南侧)和沿岸平原的土地保持肥沃。
阿曼
哈杰尔山脉分为东哈杰尔和西哈杰尔。有些山峰超过2743米。哈杰尔山脉不像其他阿拉伯半岛沿岸高地那样两侧均十分陡峭,山脚下的平原从众多的阿曼内地城市几乎察觉不出向鲁卜哈利盆地缓慢倾斜。在南部没有山脉阻挡阿曼向阿伯海的出口。沿岸高原的平均海拔约152米。
气候
北回归线刚好通过麦地那的南面,将阿拉伯半岛分割为几乎相等的两部分。夏季到处都是炎热的酷暑,有的地方温度高达54℃。大部分内陆地区干旱,但沿岸地区以及南方的某些高地和沙漠夏季非常潮湿。在潮湿地区有雾和露水,露水常常代替了下雨。在干旱区整个夏季烈日炎炎;除了高海拔和北部地区外,春、秋季气候宜人,冬季很少严寒和下雪。
在印度洋季风不能到达的所有地区很少下雨,平均年降雨量只有77-102毫米。在沙漠偶尔下倾盆大雨,造成干河谷的洪水暴涨,大雨有时会变为下冰雹。干旱持续数年之久已司空见惯。在西南和南方,季风至少可使降雨量增加3倍。在仲冬和初夏,波斯湾的季风像埃及的喀新风(khamsin)一样,刮起漫天沙尘。这种风在阿拉伯半岛称为“北风”(shamal),但实际风向主要为西北偏北;同“北风”方向相反的是较少发生的“东南风”(qaws)。内志和鲁卜哈利沙漠的风向比较复杂,特别是在春季,风向可从360°任何方向吹来,风力可从微风拂面到狂风大作。
半岛地处北纬13°-20°,北回归线横贯其中,属热带荒漠气候,气候干热,大陆性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绝对最高气温可达50-55℃,为世界最热地区之一,最冷月平均气温多在15-24℃之间。大部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北部地区冬季因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年降水可达200毫米左右,也门高地和南部沿岸山前平原,夏季因受印度洋气流和地形的影响,年降水量可达500-1000毫米。因此半岛中部沙漠广布,热带干草原分布于沙漠四周。只有在山前沿海平原和内陆地势低洼及地下水位较高处,才分布有狭窄或零星的绿洲,灌溉农业和牧业相对发达,人口比较集中。较大绿洲有也门高地沿岸狭窄平原,以胡富夫为中心的艾赫萨绿洲,以利雅得为中心的海尔季绿洲等。绿洲中盛产椰枣。南部沿海平原盛产热带作物,如咖啡、橡胶、芒果等。牧业以饲养骆驼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