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认为王侯将相不是生来就注定可以做的,任何人都可以做王侯将相,所以他造反了,最后怎么说都做了王侯,只是下场不太好。陈胜相信这句话,那么,他的观点对不对呢?为什么会有富贵贫贱的差别呢?我们可不可以把他的话当作真理来看呢?什么是真理?我们探讨社会,探讨国家,探讨人类,基础的出发点是要从整个范围的根上来探究。如果做不到究其根本,那么得出来的结论就会有偏差,用偏差的结论来指我们的行动,结果会出现错误。个人观点思维错误了,影响的是个人行为。如果是国家观点错误,影响的是一国生民。如果是人类整体思维的错误,将会把人类带进灭亡的路途。事关重大,不可不察。人出生于天地之间,秉承阴阳造化形成心身。阴阳五行同处人体之内,循按宇宙的构造进行运化。人体能动出自于五脏,五脏之灵来源于圆周,是归母追求的圆周平衡运动而产生了人活着的原力。人在天地之间,所有的生产活动每时每刻的都在接受着宇宙阴阳的变化影响。地面上的所有物种都随时在接受着阴阳的影响,随时面临着阴阳变化的淘汰和新生。思维出自于心,运转于脾,决断于肝。而影响思维的是受之于外感,眼耳鼻口触是影响思维改变的要素,因此,人掌控不了自己的思维,思维决定了行动。因此,所有的人类行动皆承接于阴阳的变化,换句话说,是宇宙之力。所有的一切的变化的原因,皆源自于宇宙阴阳。逆反于宇宙阴阳变化的思维和行动,会被阴阳变化完全摧毁,一尘不留。物性向私,皆从内心而及远,天下事物皆是如此,顺应相近而薄远,这也是人性的常理,有这种想法心性的人,是大众百姓,是百姓的天性,不要以此而怪罪他们。能够突破这种心性的人,才是超越大众百姓的人,才是天地可以选中委任重任的人。被天地选中的人,所有的思维行动,要以宇宙的变化为参照,为根本,所做出的决定要能够放在整个生存的环境来看,要能够使生命生存延续千万年,这样的决定才是正确的,这是真理。真理是可以放在任何的时间,任何的地点,任何的种群中去适用的。对人类来讲,能够适用一种环境而不能够适用另一种环境的思维和行动,都不是真理。是和宇宙相违,会走向失败的,是需要修改和完善的。知道了这些概念,对于人类未来延续的方向就有了真实的目标了。人生在宇宙之中,是宇宙的子孙,必须要了解宇宙的运化之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先考虑到会不会逆反宇宙之理,会不会给宇宙带来伤害,如无,则要考虑天地之道,会不会给天地带来伤害。如无,再考虑万物之道,会不会给万物带来伤害。如无,才考虑是不是适合人类,会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会不会给未来的人类带来伤害,无害于未来,有利于当下,则可以实行。天地育生万物,乃是万物父母。没有不疼爱儿女的父母,天地亦然。但万物各有其道,如天有云而地有海,畜食草而兽食肉。天地虽爱而不能偏颇,有偏颇则万物受损。爱畜则伤兽,爱兽而伤畜。偏爱而失公,失公则阴阳失衡,阴阳失衡,灭绝之道。所以,天地爱万物而不伤万物。天地有大爱而所以无爱,天地有私而所以无私无爱无偏。任万物自然,不失平衡,是天地之道,因为不偏爱,所以天地无情。人生于天地之间,是天地之子,天地爱人。人出生时是无知的,心灵是空白的,由于无知,所以无爱无恨,无情无欲,什么感情都没有,可以称作善。在以后的生长过程中,逐步的有了需求,有了欲望,私心就出来了。人在生活当中,是无法摆脱需求的,也就无法去除欲望,私心当然会伴随人的一生。这是任何人都必须经历的,区别是欲望的大小和克制力的强弱。欲望,是本能决定的,是世界的必然。所有的生物都有欲望,有欲望也就会有自我,私欲是生物的共同性。以仁义治世,则粘腻生也,人间失公以法规治世,则世情淡薄,人同兽也以天道治世,人间近公,天下同守道,则无不治人世疲惫,病久矣农守农德,工守工德,各司其则,去其欲利,择其优者而用之,以为国之藩柱不慈者,不可用以养人。不知人道者,不可用以养天下。不知天道者,不可以为君。以一人之德治世,不能长久,人死世乱。不若守天道,以天之德治世,生民得益。人生而存世,以德者尊,以仁慈者养人而代天活生命,不伤万物,为人道。可为治世者以传袭为誉而无养育之德者,褪其爵可矣育物为仁遵章为义。能仁者可为天下王,守义者可为天下辅万物皆有道。人有人道,国有国道,国道有四章,一修身二生民三不杀四导之。或王或辅,有德者居之德者,视天下为子女也行德者,天使之辅弼,可以养天下,可为民父母,代天疏世为君者,以养育天下万物为己任,则方能为君。为官者,当以养育天下生民为己任,则方能为官。不养育天下而为君者,是失天道,则天地夺其朝,不养育生民而为官者,是天下之害,则天地夺其爵。百姓为民,天地养育之。择其知天道者而为官,代天养育万物。人生性不养育好杀者,则天地夺其生。万物各有其性,顺性而育之者,德。德厚而掌天下柄,是富贵之源头。富贵者,当尽心竭力而为天下存。失养育天下者,富贵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