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论坛吧 关注:29贴子:259
  • 0回复贴,共1

没有禁区的回忆:我与李洪林先生手稿的缘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摘要]老先生有书法功底,不只文章响亮,字也极美,如其文一样,有所转达。
醒客张
2016年6月2日3:41
6月1日晚,正和伴侣说着话,网上传出李洪林先生去世的动静。我狠狠地拍打桌子,啊啊地叫作声来。
从春节就一直说去看望老先生,那时他还没有查出癌,那时他太太病重,后来病逝。记得苏里初五给老先生打电话时,先生说:过几天吧,我最近也比力累,要调解一下。我们知道,这时候看望和打搅是有些一致性,就不时地问候几语,以表关切。
4月,传闻老先生也病了,我给少民,李洪林先生的公子,发微信说:人手不足需要资助时,我们必然可以的。
4月下旬,传闻老先生被确认是癌,我们非常叹息,但还想着,癌在年长的人身上长得慢些,况且肺癌相对好控制。与此同时我们家人也有肺部查出重症的,整个4月一直忙着学习、研究和定夺治疗方案,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
也是与此同时,我一直在努力一件事,以老先生当年在《念书》上的文章手稿校样为元素做成书包,早日送给老先生。老先生有书法功底,不只文章响亮,字也极美,如其文一样,有所转达。
做书包的想法3月31日得到老先生的同意,然后我出差一个月。5月中开始扫图、清晰化、设计,昨天深夜也就是今天凌晨才和设计师及工厂确定了最后的尺寸、颜色、矢量文件图等。凌晨4时我向制作方发出微信:本周我要看到样包!

哪里想到我的行动还是太慢、太慢,每天都有各种不行预料的事情生出。
可是我承诺过老先生会送他一些,会给他送去!
适才我给少民发微信:“少民真是对不起!”同时把图样发给他。
他回我:真好,我父亲会满意的!
我再次听到时代走远的声音。耳在鸣。
除了当年惊读《念书》创刊号上的第一篇文章,与李洪林先生的缘份起于2004年。
那年万圣做了一个系列活动打算,试图对中国自1979年以来社会转型发生较大影响的“文化事件”做一回顾。《念书》杂志首先进入我们的视野,2004年又恰逢《念书》创刊25周年,所以那年9月,在沈昌文沈公和吴彬老师的辅佐下,我们借万科西山庭院的巨大会所,与万科的告白制作公司合作,搞了一次规模不小、历时两个多月的《念书》杂志特展。
展览的总前言是沈公写的“春潮涌动《念书》时”。至今还记得接沈公这篇前言时那种被传染的感动。我们把这个前言喷绘在近4米高、3米宽的大展板上,展板用多层实木固定耸立,洋红的颜色,非常夺目。
沈公写道:
在改良开放的大纛下,中国出书界十几位元老……在一九七九年四月开办了《念书》杂志。
这份杂志,篇幅不大,印装不靓,但是却在过去几多年头里,高举启蒙思想大旗,斗胆地向统治中国多年的传统愚昧观念宣战,为中国的改良开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中国文化人的心目中,《念书》从来是思想解放的先头队伍和生力军。它最早提出“念书的自由”,批判为念书设禁区,为思想设牢笼。它主张“人的太阳必需升起”,为结束神化和愚昧化打响第一枪。
《念书》的号角已经响过一二十年,今天回顾,它的声音仍然是响亮有力的。

沈公和刘苏里在活动演讲厅的展板前
记得那年我和苏里夜晚去沈公家取他藏的所有各期《念书》,我首先翻找1979年4月的创刊号,因为上面有李洪林先生那篇响亮的文章:“念书无禁区”。
沈公又从编辑部借出当年的许多珍贵手稿,郑重地交给我,一纸箱。很多如今已经不在世的老人的手稿,真是几乎其时所有文化名人的手稿。
还有照片,开办《念书》的老出书家、老编辑的照片,他们和作者的、许多老文化人的照片,《念书》杂志举办各种活动的照片,也是一纸箱。
沈公把这两箱对象交给我,连个目录收条都没要,就直接放我们车上了。我其时心中回响的声音是:我必然小心存放,必然不出问题,必然完璧归赵。一年多后,我才有机会把这两个纸箱,一个纸屑都没少地交还给吴老师。交出去后我为其悬着的心才放下,我知道,那里面的对象有多珍贵。
就这样,我看到了李洪林先生“念书无禁区”的手稿,看到了许多关于念书是否有禁区的“读者来信”。记得那篇手稿有十余页,题目从“冲破书的禁区”改为“念书无禁区”,我相信这个过程有很多值得记述的讨论,这个该当由沈公和吴彬老师他们写回忆。http://www.aoofox.com/


IP属地:福建1楼2018-03-26 20:4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