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挑战杯”复旦大学选拔赛竞赛工作日程安排
12月上旬:
召开校内选拔赛组委会第一次会议。各院系成立院系工作小组。
12月-1月:
各院系进行预报名。
各院系向组委会秘书处递交申报项目列表,包括项目名称、项目作者、指导老师、项目简介等基本情况。为了保证学校参赛项目在研究方向上的丰富性,每个院系申报项目数量控制在3—5个。若个别院系的申报项目数量大,且质量高,则向组委会秘书处特别说明。
1月-2月底:
各参赛项目作者和指导老师利用寒假,完成完整的项目申报书和相关工作。
2月底:
各院系通过指定网站,上传完整的项目申报书。
2月底:
对院系推荐的项目进行通讯评审。
自由申报截止并对自由申报的项目进行通讯评审。
3月下旬:
举行项目作者培训会,将通讯评审中的评委意见反馈给项目作者,并告之初赛要求和评审细则。
按项目类别分场次举行初赛答辩,确定入围复赛的项目。
4月上旬:
按项目类别分场次举行复赛答辩,确定入围决赛的12个项目。
4月下旬
举行校内决赛。
组委会秘书处同相关院系,针对每个入围决赛的项目组织培训,邀请专家对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针对性指导。
5月-6月:
参加上海市选拔赛初赛、决赛、并结合上海市比赛结果,最终确定参加全国比赛的6个项目。
6月底:
递交参加全国比赛的6个项目的申报书。
12月上旬:
召开校内选拔赛组委会第一次会议。各院系成立院系工作小组。
12月-1月:
各院系进行预报名。
各院系向组委会秘书处递交申报项目列表,包括项目名称、项目作者、指导老师、项目简介等基本情况。为了保证学校参赛项目在研究方向上的丰富性,每个院系申报项目数量控制在3—5个。若个别院系的申报项目数量大,且质量高,则向组委会秘书处特别说明。
1月-2月底:
各参赛项目作者和指导老师利用寒假,完成完整的项目申报书和相关工作。
2月底:
各院系通过指定网站,上传完整的项目申报书。
2月底:
对院系推荐的项目进行通讯评审。
自由申报截止并对自由申报的项目进行通讯评审。
3月下旬:
举行项目作者培训会,将通讯评审中的评委意见反馈给项目作者,并告之初赛要求和评审细则。
按项目类别分场次举行初赛答辩,确定入围复赛的项目。
4月上旬:
按项目类别分场次举行复赛答辩,确定入围决赛的12个项目。
4月下旬
举行校内决赛。
组委会秘书处同相关院系,针对每个入围决赛的项目组织培训,邀请专家对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针对性指导。
5月-6月:
参加上海市选拔赛初赛、决赛、并结合上海市比赛结果,最终确定参加全国比赛的6个项目。
6月底:
递交参加全国比赛的6个项目的申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