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吧 关注:5,957贴子:171,061

【允冠百王】八一下刘秀的废太子态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8-03-24 00:02回复
    建武二年六月,刘秀立郭后和太子强,到建武十九年废,刘强的太子当了18年,可以说从牙牙学语起,从有记忆起,刘强就是以储君的身份存在的,这种存在,不只在刘强个人,在当时的臣民中这都是一个固定印象。他就在那,他就是太子,没有意外,未来的君主就是他。不过这个意外发生了。首先,从建武九年起,刘强的母亲就已经失势见疏了,到建武十三年,刘强的表哥,原真定王刘扬的儿子刘得也同其它宗室王一样被降侯了,真定国并入常山郡中。建武十四年以后,郭后因为失宠数怀怨怼,到十七年的十月,终于被刘秀以有吕霍之风为由废掉了,同时改立阴氏为后。这样刘强就以非嫡长子的身份处在太子位上,形势岌岌可危,他自己也惶恐不安,数次向左右表示自己想辞太子之位,但光武帝对他的辞呈是“迟回者数岁”,其实没有数岁,只有一年多。也就是说刘秀这一年多对他辞呈没有做出答复,一直到19年才废刘强改立刘阳。
    刘秀的态度有些微妙,他为什么在废后后没有废太子,在太子辞位后也没有立马接受呢。我觉得寻找原因,还在回到废后的现场看,对这一段后汉纪有这样一段记载:
    【冬十月辛巳,皇后郭氏废,立皇后阴氏。初,郭后宠衰,数怀怨恚,废。东门候郅惮上书曰:“臣闻夫妇之间,父不能得之于子,君不能得之于臣,况臣欲得之于君乎?是臣 所不敢也。虽然,愿陛下念其不可,勿乱大伦,使天下有议社稷者。”上善之曰:“惮恕己而量主,知我必不可以所私而轻天下者也。”】
    同样的记载后汉书是这样:
    【及郭皇后废,建武十七年废。恽乃言于帝曰:“臣闻夫妇之好,父不能得之于子,得犹制御也。况臣能得之于君乎?是臣所不敢言。虽然,愿陛下念其可否之计,无令天下有议社稷而已。”帝曰:“恽善恕己量主,知我必不有所左右而轻天下也】
    对比这两对记载似乎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8-03-24 00:27
    回复
      首先,刘秀废后是不是满朝鸦雀无声呢?肯定不是,有人发声的,这第一个发声的就是刘强的老师郅恽。而且重点是他是在什么时候发声的,后汉书说“及郭后废”,及:至也。就是郭后被废的时候。说明邨恽这段话和郭后被废是现在进行时,甚至更早一点。为什么呢?因为这段话的后面后汉书紧接着是“后既废”,既是已经的意思,就是郭后被废已经成了既定事实了。所以可见前面这段文字就在郭后被废已成定局前。如果说这个时间起点“及郭后废”和后续时间点“后既废”还不能说明问题的话,那么参考后汉纪【初,郭后宠衰,数怀怨恚,废。东门候郅惮上书曰】这个就说得很明白了这个郅郓的上书就在郭后被废的时候。界定了时间,再说说这个太子老师到底说了什么?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8-03-24 00:40
      回复
        刘强的老师说了什么,上面都原文贴出了,后汉书和后汉纪内容差不多,只有在个别字眼上有差别。郅恽首先引用司马迁的话,承认说夫妻间的感情别人是没有办法干涉的,作为臣子他更不可能去干涉皇帝的“夫妇之好”,但是他希望皇帝可以认真考虑一下这件事情到底可不可以,不要因此引来天下人的议论。而后汉纪这里加了四个字“勿乱大伦”,什么是大伦呢?【《孟子·公孙丑下》:“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史记·儒林列传》:“婚姻者,居室之大伦也。】由此可见大伦就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纲常,包括父子,君臣,夫妇等。勿乱大伦就是不要破乱这种基本纲常,破坏了这种纲常就会引来天下人的非议,不利于江山稳定。而郅恽说这段话的前提正是刘秀下诏废郭立阴,在此之前,郭是妻,阴是妾。而诏书一下,妻妾易位,自然就是乱了纲常,而一旦郭后被废,郭后生的太子也就成了庶子,失去了太子的资格,而阴后的长子成为了太子的第一序位人,这样嫡庶易位,君臣逆转,更是乱了大伦。所以,郅恽的这段话在承认皇帝有私人感情外,同时希望刘秀可以再考虑一下,不要做出损坏纲伦的事,让天下人妄议。而他这翻话也说得小心翼翼毕竟刘秀废立一体,多少有点无可辩驳的意思,这也可见刘秀为何诏书要废立一体,没有一体,他如果废郭后再立阴,估计情景就不是这么温和了。毕竟多少人身家压在太子身上。这样,如果还原到现场,大概就是这样,刘秀发布了废立诏书,因为废立一体,已成定局,也没有太多人激烈的fan对,只有太子的老师站出来说,陛下,为了不让天下人议论,你要不要再考虑考虑。郅恽这话本面看起来温和,其实不然,他捉住了刘秀软肋,表面上承认夫妇之好是他人不可干涉,实际却是明明白白的点出,刘秀你废后就是因为私人感情。而君王因为私人感情而破坏纲常打底好不好,该不该呢?这个答案几乎是确定的 无可辩驳的。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8-03-24 01:29
        回复
          刘秀自然也无法辩驳,因此他也只能赞同郅恽的话。说:“恽善恕已量主,知我必不为左右而轻天下”。就是说,郅恽你善于以己量人,体会主上的意思。肯定了郅恽的说法,承认自己的确因夫妇之好而废后,然后他也表示,自己不会因此而做出轻天下,让天下人妄议的事来。(他当然得这样说,难道还能说别的?)后汉书这里用“左右”,而后汉纪用“所私”,也再度说明刘秀承认了自己是私情废后,但会因此做好善后工作。因此就在第二天 ,废后后的第二天,改立刘辅为中山王,郭氏为中山王太后。这里,后汉纪说得比后汉书更清楚具体。后汉书是直接说刘秀废郭后为中山王太后,而后汉纪则更详细,封中山王太后是在废后后的第二天 从刘秀的废后诏书看,当时他的确是只废郭立阴,并没有废郭为中山王太后,可见后汉纪的说法更精准。而为什么要经过一天呢,因为这是在群臣反应后做出的决定,除了郅恽的上书,还有太子太傅张堪的称病不朝,非暴力不合作抗议。在承诺自己不会以私而轻天下后,刘秀开始做出了一些善后和调和,毕竟他承认的以私情废后,而郭氏在功在社稷功在宗室的情况下也的确无大过足以废掉。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郅恽希望刘秀再考虑考虑,而刘秀却把郭封为中山王太后,太后位置一定,她被废的事就再没有更移的可能,成了板上钉钉的既定事实。所以后汉书此处才说“后既废”,郅恽的对话是希望刘秀念其可否之计,勿乱大伦,刘秀表面赞同了,实际确却是避重就轻,对废后一事不再做商榷,而只承认会妥善处理,并做了妥善的处理。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8-03-24 08:56
          回复
            刘秀废后,理由已属勉强,而太子刘强仁孝无过,自然不可能一时并除。否则刘秀的“无以左右而轻天下”岂不是空话,自打嘴巴。在废后诏书里刘秀历数郭氏的失德,认为她德行不配做皇后之位,但是刘强并没有这样的过失,无论是父子之情,还是当时的情形,他都不可能强加罪名给刘强。而且如我前面所说刘强当了17年的太子,从建武朝建立他就是太子,早已在天下臣民心目中树起了固定的印象,现在因为母亲被废,他的处境尴尬,已经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大家也在看看刘秀会怎么安置他,刘秀在承诺“无以私轻天下”的同时,更不可能贸然废掉刘强之位。而刘强在以非嫡长子的身份安坐在太子位上,便是处于疑位,因为这个位置已经不属于他了,现在的太子按礼法应该是新后之子刘阳。这是时人的共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共识便越来越加深,慢慢冲淡掉刘强原来的太子的固定印象。外人的认知会从原来的他本来就是太子慢慢转化为他为什么还是太子。这就是久处疑位,疑位之初,疑并不深,而久加其深。所以刘强自己才会意不自安。而郅恽在此前的上书中得到刘秀的答复处理,郭后被废已成既定事实,他也看清楚了刘秀的意思,既然废后已成定局,那么废太子就只是早晚之事,毕竟春秋大义,子以母贵。刘强不可能长久安坐在太子位上,这是坐不住的。要不自辞,要不等着被废。因此郅恽劝刘强选择自辞吧。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8-03-24 09:31
            回复
              如果刘强不自辞,刘秀会不会主动废掉他呢?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刘强的老师,这位和刘秀刘强父子都有亲密接触的人,作为当时的旁观者,他认为会!他是这样对刘强说的【恽乃说太子曰:“久处疑位,上违孝道,下近危殆。昔高宗明君,吉甫贤臣,及有纤介,放逐孝子】。他跟刘强说久处疑位,上有违孝道,下频近险,以前像商高宗这样的明君,吉甫这样的现臣,都因为和儿子有一点微小的间隙,就放逐孝子。为什么上违孝道,在前面的上书中,郅恽和刘秀的对答很明白的点明了,刘秀废后就是因为夫妇之好,而在郅恽的进言后他依然选择了废,这就表明了刘秀的态度,既然阴后被立,那么阴后之子上位就是在法理之间,也是在刘秀的意愿之中,刘强依然霸着储位,有违父亲意愿,自然就是不孝,另外他作为长子,却不承担奉养母亲的责任同样也是不孝,因为违背了父亲的意愿,一旦时机成熟了,他就必然被废,一旦被废就可能遭受放逐或杀害,这就是下临危殆。为了证明或强调这一点,郅恽告诉刘强,商高宗武丁是明君吧,吉甫是贤臣吧,但是他们因为后妻就放逐杀害自己孝顺的儿子,这些就是史实例证啊【《家语》高宗以后妻杀孝子,尹吉甫以后妻放伯奇】。郅恽作为刘秀的近臣,他自然是了解刘秀的,他既然认为商武丁这样的明君都能因为宠爱后妻而杀孝子,那么刘秀有什么不可能呢。郅恽引用这两个典故,同样也再一次点出了刘秀废后是因为夫妇之好,因为私情。从郅恽和刘强的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近臣的郅恽,他看到的,想到的是刘秀宠爱后妻后子,将给刘强带来危险。所以他劝刘强早些辞位。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8-03-24 11:30
              回复
                这是局势分析,因为在当时的时代文化背景下,这样的局势是早能望见的,后世史家人评价这段,也说刘秀尤喜东海,废郭之兆,立阴之机,废强之候也。也说明了在以传统纲常为根本的文化背景下,阴氏之立就意味着太子终将被废了。所以刘强的辞意其实是很早就表达了,可以说在郭后被废以后,他就向左右表达这个意愿了。所以后汉书才会说光武迟回者数岁,后汉纪说世祖迟回者久。都是一个意思,因为从立阴到刘强被废 也就一年多的时间,不到两年,既然用了数岁,久,那就说明刘强很早就表达意愿了。然后刘秀以不忍为由,压着暂时不回复。不忍当然是真的,后来在废太子诏书里刘秀也说了父子之情,深重相违。刘强是他的长子,又聪明仁孝,刘秀实在没有理由一开始就接纳他的辞呈。他刚刚才像郅恽表达过不以私轻天下,太子是储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刘强的太子虽然没有自己的东宫势力,但毕竟当了17年的时间,一定的声望和民心向背是在的,更何况刘秀刚刚以并不太充分的理由废掉郭氏,一旦再轻易换储,只可能会加剧内部矛盾,激化更多不可控因素,这并不符合刘秀一贯的谨慎作风,他既然坚持废后,那么废太子就只是早晚的事,既然是早晚的事,那么最妥当的方法就是等待一个最佳时间点,将负面影响降到最小。他答应郅恽会不以轻天下,就是要在不影响社稷稳定的基础上实行储位的和平交接。刘秀崇尚以柔道治天下,所以换太子,他也会选择温和的,大家都可接受的方式来换,这是他的原则。而且这个时候,刘强虽处疑位,如我前所说,他当了17年的太子,这个疑位初其不深,而时间越长,久加其疑。因为疑,刘强身上这个太子的凝聚力也才慢慢消散。所以他需要时间,时间能改变一切,所以对刘强的辞呈他并不着急回复,但是也不驳回。这种不回复不驳回的态度就更加深刘强所处的疑位。如果这还不够说明,那么刘秀同时对刘阳的态度就可间接证明,和12岁就开始让刘阳上朝听政一样,立阴之后,刘阳以嫡长子的身份继续跟随刘秀在朝堂上,并常有见谏得到刘秀的采纳。如建武十九年的傅镇谋反案中,刘阳就再一次表现了他的聪明并受到刘秀的肯定。这无疑是刘秀在向外臣释放的信号和培养刘阳的声望,以便他顺利接任。而这些都需要时间,一年多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可以说恰恰好。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26楼2018-03-26 13:05
                回复
                  建武十七年在刘秀废后后的第三天,他回到了老家南阳,和乡亲们把酒言欢,宗室那些大妈们七嘴八舌的说:“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刘秀听后大笑道:“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这个柔道行之就是刘秀施政的原则,无论是对待曾经的敌人,还是对待功臣的退功臣进文吏,亦或是后来对待被废的郭后郭子和郭家,他都一以贯之。,这种柔道之术就是刘秀在处理太子易位这个问题上所提现出来的特殊性。我个人觉得,只有在了解了刘秀的柔道治国后,再来看他的一些行为,也许会更清晰一些。因为一个人的言行往往是受他的三观,认知模式,思考方式所决定的,即便有外界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只有通过他内心的理念作用后才能表现出来。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27楼2018-03-26 13:06
                  回复
                    不好意思了,楼上的诸位,我要修改一个,只能把你们的回帖都删了。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28楼2018-03-26 13:06
                    回复
                      我看你这个帖子是不叫人回复了,谁知道还要不要修改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18-03-26 15:49
                      回复
                        百度抽了,要么吞发言,要么吐出来好多


                        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18-03-26 16:46
                        回复
                          废后废太子是政治事件,都对社稷有影响,都会危害社稷的稳定。所以各朝各代的皇帝废后或者废太子都会出现无数纷争,没有说哪个皇帝是轻轻松松废皇后的,更何况有些皇帝想废太子还没成功。废后废太子这两件事要干成一件都很难,何况是把这两件事都干成功,那是难上加难。皇后虽然是皇帝的妻子,但是她在政治上是一个国家公职,皇后是国母,有爵位。所以刘秀之前的皇帝废后,都是过一段时间才立新皇后(最早几个月最迟两年),这种程序废后都是因为皇后无子。而郭有子,她的儿子还是太子,母子一体,刘秀要废郭立阴就必须废太子,不然刘秀死后就会出现无数隐患无数纷争。别的皇帝废后都要过一段时间才立新皇后,这样做就是为了消除隐患把纷争降到最低。那么刘秀废后立后以后,是不可能再立马废太子的,因为废后的隐患和纷争还没消除,他不可能再立马制造出废太子的纷争和隐患。刘秀废郭立阴同时进行,就是为了剥夺太子刘彊的继承权,古代法律规定,嫡长子继承家业。一个没有继承权的太子,他被废只是时间问题。何况刘秀废后到废太子,中间也就隔了一年多时间。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刘秀一系列的做法比如安抚郭子郭家,慢慢消除了废后的隐患和纷争。不回复和不驳回刘彊的辞位,让他继续处于疑位,带着刘阳上朝听政,启用刘阳的諫言,这些做法就是为了改立太子而所作的铺垫


                          39楼2018-03-26 18:02
                          回复
                            我觉得挺符合刘秀性格的,刘秀什么事都是十拿九稳的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18-03-28 14:59
                            回复
                              6666厉害


                              IP属地:广东41楼2018-05-27 10: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