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享源吧 关注:1贴子:2
  • 0回复贴,共1

自我中药养生应该注意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药养生是通过补益中药或具有治疗作用的中药来补益或治疗虚弱体质的人或患有慢性疾病的人,也就是说补益中药的合理应用主要适用于体质虚弱或有疾病的中老年人。
从中医养生角度来讲,保健品的价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选购的保健品或补益中药是不是适合自己。中医理论认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意思是说只有虚弱体质的人才适合于服用补益中药,而体质强壮或患有实证疾病的人不但不能用补药,还要适当地应用泻药才会有益。中医还非常讲究“辨证论治”,人体虚弱的体质主要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大类。
气虚的症状也就是外在表现主要有三方面特征:1、气的推动作用减弱使脏腑机能衰退以及物质运输、排泄发生障碍。如,心跳慢搏动无力,心悸心慌心神不安,胃口不好饮食乏味,大便溏泻饮食不化,呼吸气短声音低微,排便无力大便秘结,血流缓慢血液淤滞;等等。2、防御作用减弱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出现短气自汗、容易感冒等症状。3、气的固定作用减弱,会导致脏腑无法正常固定原来的位置而出现脏腑下垂;气的摄纳作用减弱,会引起人体血、津液等物质异常丢失,出现月经过多出血不止自汗盗汗等症状。
血虚,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概括了血虚的症状,叫“一黄五白四不养”,“一黄”指面色萎黄,气色不好肌肤淡黄枯槁无光泽是血虚的信号!“五白”,指面色苍白、嘴唇淡白、爪甲淡白、舌体淡白,这5种白都是血虚导致供血不足引起的。“四不养”,指血不养心、血不养肝、血不养头目、血不养肢体。造成血虚的原因,除了大出血,久病耗损,思虑过渡引发外还有生成不足如长期营养不良或是消化吸收功能差,导致人体没有足够的精微物质来生长血液。另外,气虚也会导致血虚的产生,有“气能生血”的说法,气不足自然不能保证血液的正常生成了。
阴虚就是指人体元阴亏损而导致的虚证。在前面介绍“元阴”的时候提到,元阴有滋润人体器脏和限制元阳过度亢奋的作用,所以元阴亏损会导致阴虚证,阴虚证的两个明显特征是:干燥和元阳偏旺。这就是很多网上介绍阴虚证都会提到皮肤干燥、口干舌燥声音嘶哑、眼睛干涩视力模糊、大便干结(便秘)等症状。因为元阴亏损元阳过度亢奋,还会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阳亢症状。
阳虚是人体元阳亏损而出现的一种虚证。人体的阳气和太阳一样有周期性变化的,在人体中有每日和每年的变化更替,白天阳气外出,实现人的各种活动,夜晚阳气归藏,使人逐渐休息进入睡眠状态。此外,阳气还随着四季的更替,在体内存在着四季的更替,在体内存在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周期性变化。气虚就应该用补气中药,血虚用补血药,阴虚用补阴药,阳虚用补阳药,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人体的健康。如果阴虚者用了补阳药,而阳虚者用了补阴药,恰似火上浇油、雪上加霜。所以,购买保健品时一定要根据自己身体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做出选择,以达到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目的。盲目选购和服用那些被广告吹得天花乱坠或价格昂贵的保健品,不但浪费了钱,没有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还常常会引起某些不良反应。近年来,经常有因误服保健品而出现内分泌紊乱、血压升高、烦躁失眠等副作用的报道。
还有一些中老年人认为经常服一些补益中药、营养药或保健品,可以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目的。其实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并不是所有的中老年人都可以应用中药进行养生保健,而是要根据体质情况来决定。中医认为,老年人的体质一般说来可以分为正常体质、疾病体质两大类,疾病体质又可分为虚证体质、实证体质和虚实夹杂性体质三类。正常体质的老年人身体处于健康状态,没有必要服用补益中药。切不可做那些“无病吃药,花钱买病”的蠢事。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羸弱,而是保持形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完好的整体状态”。同时还指出,人的健康与寿命,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先天因素、社会因素和医疗条件等,但最重要的、占约60%比重的是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后天调养,也可以说健康与长寿的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手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防治疾病的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但令人遗憾的是并没有因此而有效地控制各种疾病的发生。其原因主要是预防保健工作没有做好,“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没有落实。当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在组织力量给予加强,但个人卫生则必须由自己来料理。具体地说,就是要认真学习防病知识,懂得养生之道,并身体力行去实践。同时,医务工作者也应该以对人民大众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投身预防保健工作中去,通过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健康教育,把养生之道、 卫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推广普及到大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3-23 09:0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