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幅都是锦灰堆画派集大成者——民国前后的郑达甫所作。
对比一下,能得出以下结论:
1.建国以来,对西方油画透视写实技巧的学习已经深入了中国画家的骨髓。如今连省级名家的作品都比民国准大师(作为一个非主流小派别的大师,郑达甫比齐白石张大千之类估计还是差了两个等级)的更具立体感和真实感。当年对传统画法构成挑战的烧焦、折叠等特效,在现代画家看来,似乎就像妹子p图一样容易。中西合璧确确实实一直在发生。
2.即便已经到了失传的前夜,锦灰堆画派仍然在进步。妄言议说一下,郑达甫的传世之作无论布局、技法、颜色搭配,相比我的定制作品似乎都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反倒现代作品更具有成熟感和沧桑感。郑达甫当年似乎深受手绘电影海报的影响,一些作品显得杂乱、艳俗,旧上海十里洋场的脂粉气、颓废气简直跃然纸上。而锦灰堆最后的几十位传人,不管文化底蕴如何,创作的心态都很淡然、很沉稳,其作品都有了传统文人的气质。如今虽比之民族文化自信心崩盘的清末民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国民同样人浮于事,缺乏内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依然还有人能够沉下心,推动纯艺术发展,尽管已是末路,还是难能可贵。
3.比绘画技巧更具决定意义的是文化底蕴和艺术境界。我直到最近看了两幅朝鲜功勋艺术家的作品,再看了这幅定制锦灰堆,才感到中学时语文课本上的“意境”说并不是名家装腔作势、故弄玄虚。积累深厚扎实的创作技巧本身就已经非常困难,在此之外还要有文化素养、国学涵养,确实万里无一。而这几幅作品的作者与齐白石张大千的差距,恰恰就在这里——缺乏了一种意境,一种内涵,因而传递不出作者的感受。
4.传统书法同锦灰堆画派一样在走向终点。郑达甫的书法不敢评价好坏,但确实充满了个人风格,极有特色—似乎旧时代每个文人写字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今,即使省级名家的字规矩端正,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但仍然就像某个现代字帖里临摹出来的。不单这位画家,我看到的许多当代书法,都还没有开国领袖们的有灵魂。书法教育标准化,字帖单一化,结果就是虽然写字好的人很多,但是练出个人风格的几乎没有,个个都像庞中华的小楷,要么就是魏碑或行书的电脑版本。
5.宋末元初发明、清末民国盛行锦灰堆并不意外,因为同样国力衰微,连累传统文化遭到遗弃,于是文人们以描绘破烂的文稿书画为游戏。如今虽然国力蒸蒸日上,但是无论思维方式、文化教育皆完全照搬西方,国学传承已然完全断裂。而锦灰堆虽然艺术层次不太高,但是要求绘画者同时掌握书法各种字体、绘画兼具中西技法,对于现代青年来说实在得不偿失。因此,这个传统的非主流派别消失只是时间问题。
但另一方面,当国民经济和普遍文化素质都发展到新高度时,必然有人会重新重视这些真正的传统文化,那时,锦灰堆残存的作品一定会像秦砖汉瓦一样变成不可复制的历史瑰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