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寞洛的确,就像吧友
@独行不愧影 说的一样,我也认为我的文章离卡夫卡的水平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另外,我在这里想谈一下我对应不应该把卡夫卡称作“大师”这个问题的看法。
在中文里,“大师”一词有“指造诣深、享有盛誉的学者、专家、艺术家、棋手等”的意思。而“享有盛誉”包括两种:一种是生前,一种是身后。卡夫卡就属于后一种。从马克斯·勃罗德所著《卡夫卡传》里描述的情况来看,至少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卡夫卡生前是默默无闻的。所以,当我们后来人去称呼一位生前默默无闻的作家为“大师”时,必定侧重点是他在写作方面的造诣或者他的名字在当今世界的巨大影响力。但是由于在我们的语言习惯中,对生前就获得盛誉的“大师”和在身后才获得盛誉的“大师”并没有进行区分,我们都只是叫他们“大师”,这就容易导致没有相应背景知识的人并不会去注意两种“大师”的这一区别。这种情况就好像大家只注意到一个人身上的一件光鲜的外衣,但这件外衣是如何得来以及背后的故事却没有人关心。但我认为这“如何得来以及背后的故事”恰恰是能够反映一个人的价值的地方。卡夫卡生前是个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很多时候过得非常不快乐,甚至多年深受疾病之苦直至逝世——但这也是一个“大师”的一生,并不是每个“大师”的一生或者一生的每个时刻都是那样光鲜亮丽、凯歌高奏。前阵子听吧友
@michaelbb1207 在荔枝FM的“卡夫卡文学阅读”,其中他提到卡夫卡这类人的价值之一就是“告诉人们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光辉的或者说开心的快乐的,不快乐也是一种态度,不快乐也应该被接受,同时不快乐也是有自己的一种不快乐的尊严的,没有任何一种人可以说‘你不快乐就是不对的’、‘你不快乐就是不好的’。我觉得任何这种评价都是不人道的,甚至不尊重的。”——深表赞同!并且推荐大家去关注吧友 michaelbb1207 的“卡夫卡文学阅读”(地址:
http://www.lizhi.fm/#/1931843)。
总之我认为,由于在我们的语言习惯中,“大师”一词通常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在关于我们应不应该把卡夫卡称作“大师”这个问题上,我的观点是:抛开卡夫卡称不称得上“大师”不论,在需要有意突出其写作方面的造诣或者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的语境中,可以用这个词,但要注意其影响力绝大部分是在他死后形成的;而在平常的场合,慎用。在通常的场合,我个人更喜欢用“小说家”、“作家”或者“文字从业者”(大家对这个词可能比较陌生,我也是以前不记得听谁介绍过,在英语单词中,对作家、艺术家、音乐家等并不称什么什么“家”,而都称什么什么“从业者”。我非常欣赏这个叫法,但不知道事实是否如我听说的那样,希望有了解相关知识的吧友能够告知,感激不尽)这样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