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习
很多同学问 “物流专业出来能干嘛?”
@guowsanga 批评的很对。

同时说明2点:1. 导师并没有教;2. 同学并没有学and思考。
基于目前国内大学遍存在定位不明确与政治正确的情况来说,导师不教,是不对的,怎么能让学生学完大学却不知道怎么就业呢,对吧?!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干啥子去了?根本就没有起到应有作用,形同虚设嘛!
However,“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同学自己欠缺应有的未来计划与学习方向,进而不清楚自身生存技能(不能说没有),学校虽难辞其咎,但这个锅,学校与老师不背(听起来好像有点矛盾哈)!你要知道一点,从来都是学生以母校为荣,却没有人聚焦学校“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是否就业或生存艰难。一句话,你出来混的好了,不论你在哪里,什么五十年庆、六十年庆,母校都有办法把请帖送到你手里,你混的不好,who care?
所以,接下来我会自己的方式表述观点,供参考。
前清华校长(现在是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曾发文表述:
【中国的大学很有意思,比如我所在的清华大学,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接受“就业引导教育”。堂堂清华大学,都要引导学生去就业,都让学生脑子里时时刻刻有一根弦叫就业,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我想讲的第一个观点就是,研究型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从来不该在大学里谈就业。就业只是一个出口,大学办好了自然会就业,怎么能以就业为目的来办大学。】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学府,有其特殊使命,而作为一般大学,应该有何作为呢?
百度百科有这么个定义:”本科教育重于理论上的专业化通识教育,应用型本科侧重于应用上的专业教育和实际技能教育“。
何为通识教育?百度百科继续定义:”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并对教育理念做了解释:”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归纳延伸起来,大学(请正确定义)是以孕育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人为根本目的,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大学办好了,同学拥有独立人格能够独立思考了,就业,只不过自然而然。
或许有同学会问,那岂不是没有必要划分专业了?单从上面的表述来说,这样理解并没有错,但要跟社会实际情况结合来看。一方面,现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细,需要有专业的人来填充;另一方面,这个专业毕业,并不代表你就只能在这个专业领域工作。这与大学的初衷并不矛盾。你在某个专业突出,你可以在这个专业贡献自己的智慧,为社会发展添一份力。你不想在这个专业领域继续了,以你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可以很快切入其他领域继续发挥,继续追求美好生活。
所以,认清大学教育的本质,我认为是有利于个人未来发展的。
而与此同时,国内相对落后的教育理念与专业水平,限制了同学们的未来发展层次与社会贡献,需要同学们将眼光放眼国际,转变现有思想,承认自身不足,并虚心学习,从而促进、提升国内的发展水平。这,也是本人一直强调掌握一门外语的初心所在。
以上观点不局限于大学,同样适用于专科、成人等渴望美好生活之人。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无意冒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