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吧 关注:1,626,520贴子:87,748,459

回复:到底是谁或什么创造了世界,揭露宇宙终极奥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其实,在这个观点当中,已经有了很大的漏洞。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认为稻种和稻芽同时存在,那么稻种又对稻芽起什么作用呢?因为稻种对稻芽要起的作用,就是要让稻芽产生,既然稻芽已经与稻种同时存在了,那么稻种就根本不必对稻芽的产生起作用,而成了毫无用途的多余的东西。
比如说,如果要在墙上画一幅图画,则只有在墙上没有图画的时候才能够去画,如果墙上已经有了图画,怎么又要去画呢?如果已经有了还要去画,就是重复浪费、多此一举,就永远都没完没了。
由此可以判定,稻种和稻芽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因果同时存在的观念是错误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3楼2018-03-20 08:14
回复
    此时又有一些人认为,在稻种存在的时候,稻芽并不存在。我们在农夫的口袋里面,只能看到现在准备播下去的种子,而看不到以后将要长出的稻芽;当农夫把种子播下去,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每一粒正常的种子都会发出一根稻芽。所以,稻种和稻芽不是位于同时,而是先有稻种,后有稻芽。
    虽然从宏观的角度可以这样说,先有种子,后有苗芽,这是对的,但是宏观世界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已,相对而言,真正能够成立的,却是微观的结论。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4楼2018-03-20 08:15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5楼2018-03-20 08:16
      回复
        从微观的角度来观察,我们不能说先有稻芽,后有稻种,不能打乱“稻种在前,稻芽在后”的世人公认的先后顺序;也不能认为稻芽在稻种里面,因为当我们打碎稻种的时候,就会发现里面根本就没有稻芽的影子。那么,稻芽是不是藏在很远的地方,需要我们去把它迎请过来,让它与稻种碰头,就像把树苗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去重新栽种一样呢?肯定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在稻种存在的时候,稻芽就是不存在的,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6楼2018-03-20 08:17
        回复
          既然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那么稻种又怎么让它产生呢?稻种要让稻芽产生,肯定要对它施加一种力量,这个力量怎么传递过去呢?比如说,因为有了手机,发射台才能把信号传给它,如果根本没有作为接收器的手机,信号又传给谁呢?那不是白传了吗?再比如说,如果两个人同时存在,那么其中一个人就可以写信给另一个人,但如果另一个人根本不存在,那写信的人又把信捎给谁呢?同样,如果稻芽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那么稻种又给谁起作用呢?根本没有办法起作用!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7楼2018-03-20 08:18
          回复
            这样观察以后,我们就找不到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这样一来,稻芽就无法产生了。
            依此类推,不管微观的物质也好,宏观的世界也罢,包括量子场对物质产生所起的作用,也可以这样进行分析,甚至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剖析量子场的存在,如果是存在的东西,就应当有生,那它是如何产生的呢?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推导,就可以最终得出万事万物都无法产生的结论。既然无法产生,也就不可能存在。
            总而言之,即使是所谓的“场”,也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内起作用,一旦更进一步地去分析,“场”的概念也是不堪一击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8楼2018-03-20 08:20
            回复
              请大家想一想,稻种究竟是怎样让稻芽产生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论从生物、物理、化学或者其他哪一个学科的角度来解释,到了这个关卡以后,就都行不通了。
              学化学的人很容易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做化学实验的时候,会出现令人惊叹的各种变化。比如说,在硫酸里面放上铜丝加热,就产生了硫酸铜,原来无色透明的液体——硫酸,此时就变成了蓝色的硫酸铜。但这只是在宏观世界当中才成立的现象。在微观世界当中,硫酸与硫酸铜能不能碰头呢?要知道,如果它们碰头,就成了同时存在的东西,同时存在的东西相互之间是不可能有因果关系的;但如果它们不碰头,硫酸就不能对硫酸铜的产生起作用。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9楼2018-03-20 08:21
              回复
                虽然从宏观的角度而言,存在着因果的关系,有因有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这只是一种错觉而已,从微观的角度而言,善恶因果等等从来就不存在。
                当然,在我们还没有证悟空性的时候,就要承认因果,要如理如法地取舍因果,但在证悟空性以后,所有的因果关系都消失了,就像佛一样,在佛的境界当中,就没有什么善恶的分别。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1楼2018-03-20 08:22
                回复
                  一切物质从来就没有诞生过,既然没有诞生,也就没有住和灭的阶段,但在因缘和合的条件下,就能产生各种生、住、灭的现象。比如说,在有稻种的地方,没有任何理由就会出现稻芽。这是谁说的呢?就是我们的眼睛告诉我们的。因为我们亲眼看见,农夫把种子撒在田里以后,就从田里长出了庄稼,这是我们眼睛的结论。或者是我们的耳朵告诉我们的。因为园丁说:在这里播下花种以后,就会长出鲜花。如果说这些鲜花从来就没有产生,那我又怎么会听到这些说法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2楼2018-03-20 08:23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3楼2018-03-20 08:25
                    回复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非常相信自己的眼、耳、鼻、舌,认为只有它们说的才算。相信自己的眼、耳、鼻、舌,已经不是一世、两世,一万年、两万年的习气,而是从无始以来就养成的、根深蒂固的恶习。它们一直都在欺骗我们,但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相信它们。实际上,在我们盲目地相信眼睛的时候,就是我们非常愚蠢、对任何事情都不进行任何思维的时候。
                      西方科学不是提倡怀疑一切吗?既然对任何事物都要怀疑,那对我们自己的存在,对我们自己的眼、耳、鼻、舌的感受,乃至我们自己的观点都应该提出怀疑。我们不能仅仅怀疑造物主的存在、怀疑有神论、怀疑唯心主义等等,而不回过头来怀疑自己,如果这样,就是片面、偏执的做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4楼2018-03-20 08:25
                      回复
                        上述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怀疑自己,让我们推翻以前所有的、极其顽固的陈旧常识,这样我们就会主动去寻找真理,并逐步跨入空性的境界。当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眼、耳、鼻、舌的常识以后,就跟佛的理论稍微有些接近了,就开始往佛的思路上走了:我的眼睛所看到的是不是事实呢?此时不需要佛教理论,借用量子力学的观点,就可以驳倒这一切。这样一来,我们就会感觉到,原来我们的眼、耳、鼻、舌说了不算!此时,我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想去找一个更合适的、更有说服力的理论。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5楼2018-03-20 08:26
                        回复
                          这样的理论在哪里呢?在西方哲学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里面没有,它们都被量子力学驳得一无是处。在除了佛教以外的其他东方哲学里面也没有。我们都知道,儒家思想所讲的,就是伦理道德、忠孝礼仪等做人的道理,而道教所讲的,无非是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之类的目标。只有在佛法当中,才有这些答案。
                          通过佛教理论,首先可以让我们否定眼、耳、鼻、舌的观点,否定以后,还有没有其他可以肯定的东西呢?此时,我们就可以依照佛陀所指点的方法,往深层次的空性方向去进行思维,最后就能感觉到一切万法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空性。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6楼2018-03-20 08:27
                          回复
                            待续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7楼2018-03-20 08:27
                            回复
                              比如说:虽然这本书明明就在我的手里,我的眼睛把它们分成了一本书和一只手,但从量子力学的观点来说,它们却是一体的量子场;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虽然看起来是先有书,然后我才能用手去拿它,但在微观世界当中,我的手是无法去抓它的。通过微观世界的论证,就能让我们进一步了知空性。
                              这还不是证悟空性,还需要继续修行。当通过修行,发现通过逻辑推断所得出的结论、佛陀所描述的境界,与自己现在的禅定感受三者,都是一味一体、完全等同的时候,我们就证悟空性了。这叫做“色即是空”。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8楼2018-03-20 09: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