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7月17日漏签0天
小太爷吧 关注:2,607贴子:238,582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1 2 下一页 尾页
  • 23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小太爷吧
>0< 加载中...

三联生活周刊 2009年第12期 总第522期 追问《我的团长我的团》

  • 取消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哈密瓜和芒果
  • 花卷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一楼


  • 哈密瓜和芒果
  • 花卷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bf2570100c3sy.html 
 【封面故事】
追问《我的团长我的团》
炮灰团,极端主义
康洪雷回应追问:我从骨子里不想重复自己
康洪雷说《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重要角色
招魂者龙文章
虞啸卿:精英的崩溃与“重生”
“破嘴”孟烦了
影像上的祭奠


2025-07-17 08:48:04
广告
  • 哈密瓜和芒果
  • 花卷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其他文章暂无。。


  • 哈密瓜和芒果
  • 花卷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http://ent.sina.com.cn/v/m/2009-04-02/ba2452323.shtml
康洪雷说《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虞啸卿
  主笔◎王小峰 摄影◎赵新昌
  虞啸卿这个人,大家看完是正义铁血的军人,他肩上的担子很重,屈辱感也很强,那么他视死如归的精神也很大。他也希望自己有那种理想,那种领兵打仗的感召力。随着剧情推移,当更大的利益——个人利益跟同事的利益、弟兄的利益以及我们共同的理想的利益出现矛盾的时候,他犹豫了。我觉得它极具现实意义。你说他错了吗?他可能是再走一程,然后翻回头来把这些东西补上?总而言之,在他心头有巨大的亏欠。如果还有的话,他还是有良知的人,尽管他在最关键的十字路口没有跟上去,如果跟上去,那么局面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也许因为他个人能力和影响,他的力量会使一件事情化险为夷,可是因为某种个人欲望和利益同时到跟前的时候,他犹豫了,这个犹豫可能就是个巨大的遗憾,可能一生遗憾着他。这很现实啊。


  • 哈密瓜和芒果
  • 花卷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http://ent.sina.com.cn/v/m/2009-04-02/ba2452324.shtml
康洪雷说《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龙文章
 龙文章这样一个没来路、没出身,甚至没军衔的人,在战乱时期拣了个军服别了个肩章冒充团长。他的目的是什么?可以设想,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拉起一干人马可能是个好出路,作为军人,能有一干队伍就是王了。因为那个时代就是这样,所以为什么旧中国有那么多的军阀呢,我想它有一脉相承的东西。军阀割据可不是因为你出身什么样,它是时代造英雄。他有这个可能,我想在龙文章身上是有这个刹那间最大的野心和最小的动机的。同时他有没有另一种呢,国破家亡成这个样子,那些统帅们已经完全没了主张,他看到这个事儿,是不是此时此刻肩负起一点使命呢?所以在每个人的身上不是一种方式一种欲望,是很多种欲望。在战乱时刻,龙文章可不可以被破格提拔呢?他觉得是有可能的。他的判断来源于哪?来源自他童年游走于各种地方,经验太重要了。我们可能用一生去明白的几件事,他可能在25岁之前全经历了。所以为什么给龙文章设计他不知道自己出生在哪里,3岁到哪里4岁到哪里,看似设计成在讲述我们的国土在沦丧,作为军人我们所保卫的家园被蚕食,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从那么年轻走了那么多地方,这可能是他的财富所在。这种财富给他带来过早的成熟,所以龙文章身上有很多生存法则和不太入流、不按规矩出牌的方式,但你不能说他身上没有救国大业的东西——他有,不是硬贴的,但是不能说救国大业里没有皮袍下的小人。于是这个人就充满了猥琐,因为他名不正言不顺,他的出发点不像过去我们通常看到的那种正义,一点私心没有,方显自己高大说话又洪亮也得理的劲头。他永远有一种心底里战战兢兢的阳奉阴违,带有多少猥琐样子的表露。我跟演员反复推敲让他去这样做,我说你不能演成正义凛然,你的正义凛然一定是下意识,一定不能有意识,因为人的伟大往往是下意识的。我跟演员讲,你的正义、你的凶悍、你的战争技巧的实施要下意识,而恰恰是你对生活和上下级周边的关系,你要用有意识来表达。你要表达成3岁孩子都看得出你不太高明的表演方式。其实我们生活中也见过这样的人,他似乎觉得他的表演非常高明,其实我们都是成年人,你撒谎我们看不出来?我们只是没说,因为你那个谎和我们没关系。当你的谎和我们个人利益相关的时候,一语就可以戳破。所以,有人说演员表演特别过火,有夸张的表演方式,我觉得可能说的是如此吧。在这个戏里,他略施小计的做法让孟烦了所谓知识界的人看得如此可笑和不屑。


  • 哈密瓜和芒果
  • 花卷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孟烦了和父亲
  孟烦了父亲这个角色在塑造上有更多矛盾性。他的A面,推动孟烦了反抗和逃离,B面导致孟烦了愤世嫉俗,C面激发出他的爱心和勇气。A、B、C集中在这样一个父亲身上,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而你却还要根据他来分析孟烦了之所以成为孟烦了。
  孟父学机械设计出身,以前是清末的留洋学童,但他一事无成,按照孟烦了的话说,是生错了时代,也许这也和他自以为是、固执、迂腐到不近人情的性格相辅相成。孟烦了的母亲是旧时典型的家庭妇女,在他的父亲面前大气不敢出。孟烦了曾经说,儿时在家中,做对了事,父亲不会鼓励他,但做错了事,父亲必然百般羞辱他。可以想象,在感受不到温暖的家庭环境中,孟烦了自然形成了不健康的人格。
  孟烦了的父亲在他小时候,给他做了一个永动机八音盒做礼物。美妙的音乐令孟烦了没齿难忘,但因为永动机失败了,他父亲当着他的面,一锤把它砸得粉碎(他父亲应该是个狂躁型忧郁症患者,从另一方面证实了他人生的不成功)。这是孟烦了烙印中极重要的象征,这个爱儿子的父亲,亲手砸掉了孟烦了接受美好的能力——越美丽的东西,越不敢碰,于是成了孟烦了人格中最大的缺陷和自卑感的来源。他成年后,这不仅体现在他和小醉的关系上,也体现在他动不动就以“小太爷”自居上。
  孟父很刚烈,听说打了败仗就说举国贪生怕死,也可以为南京沦陷绝食三天。他为了能和儿子死在一起,举家搬到滇西,却当了日伪保长,甚至为偷生,在家中替日军养着慰安妇(小说中情节)。龙文章这样评价孟烦了的父亲:“你会信只骂街的人能有顶着刺刀面事的勇气?”这话其实是说给整日骂骂咧咧、玩世不恭的孟烦了听,令他“对泄愤这样的事感到索然无味”。然而,孟父毕竟不是骂街的胡同串子,他恰恰是个学贯中西、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
  孟烦了为父亲感到丢脸,却又不得不接受这一切是父爱导致的事实。张译说:“孟烦了反感他父亲,多少也是出于对自身的反感,因为父亲的影响无法不流淌在他的血液中——他看不上这个,瞧不上那个,然而,‘这个’和‘那个’,恰是真正需要他做的事情。”那样的出身和教育,孟烦了却落得了一副京痞的用词和面貌,也许孟父不做“清末留洋童”,大家都舒服一些。“永动机的出现颇有寓意,永动机象征他父亲这类‘知识分子空想家’,他们很多想法是脱离实际的。”张译是这样理解的,“他的父亲更多代表了那个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总在做一些不切实际的举动,还总在叫嚷着‘天下这么大,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后来经历很多事情以后,孟烦了认清了现实,长大了。他的父亲在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时又说:“天下这么大,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孟烦了接茬道:“了儿这就出去给您打一个安静的天地,让您放下安静的书桌。”
  孟烦了的爹从来都对他板着面孔,给予一种封建家长式的压迫。孟烦了并不怕他父亲,看到他迂腐到不可理喻,他敢拿枪指着父亲的头。但他见了父亲会先下跪,这是他从书香门第继承的牢不可破的忠孝礼仪,所以他总挣扎在拧巴中。可以想象,迷龙、龙文章都不会有这样的包袱。孟父迂腐,龙文章组织小分队冒着生命危险去对岸救他,这种境况下他还要带上他所有的书。孟烦了参军动机不纯,一直没有成为真正的军人,但唯有和父亲的这次对峙中,他成了一个军人。但龙文章此时竟同意了他父亲的要求,以至延误了撤退,整个游击队为掩护他们牺牲了,孟父却无动于衷,这完全不符合他的身份。
  这部电视剧让人看着很累,因为编导要在很多事情上安放他们的隐喻。很显然,书寓意思想,思想很重要,孟父不愿意放弃思想。问题是不知道这样的暗喻与真实故事之间的关系,孟父就这样成了全剧中最令人讨厌的人物,做了编剧的炮灰,尽管孟父也曾可爱过。张译说:“有句话,让我在拍完戏之后哭得一塌糊涂。在临去赴死前,孟烦了问他父亲,了儿的苟活,究竟是父亲您一生的遗憾还是一世的骄傲?他父亲没有说话,孟烦了带着一颗失望的心走了。他胜利回来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孟烦了问他母亲,当年我问我父亲的话他是怎么回答的,母亲此时说了她在全剧中的唯一一句台词:当时你一出去,你父亲就说,为你骄傲,每时每刻。”


  • 哈密瓜和芒果
  • 花卷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孟烦了和龙文章
  有了兽医的铺垫,孟烦了遇到龙文章才有了意义,他觉得龙文章给出了一条残酷但是有效的道路。龙文章说,我们要像死人一样打仗,其实是为了求得生,于是孟烦了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崇拜他,成为与他“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兄弟。史航说:“孟烦了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老觉得自己欠了很多东西,但是他还不上,就假装世界欠他很多。他特别怕他周围人被唤醒,就像我们上学,如果全班人都在玩,你就玩得心安理得。所以他成了龙文章身边一个拆台的人,貌似点破真相,但战争哪有真相?他做出一副小太爷不去找死的姿态,但内心里因为以前热血被辜负才变成冷血,把自己封闭起来。他被伤得比较早,他有家学渊源和教育,龙文章可以忽悠别人干的事情,却很难感化他。”
  “他发现作战方法有问题,我们的问题不仅局限于老兵都猫在后面。他说日本人永远是‘步兵冲,炮兵轰,步兵冲完炮兵轰,炮兵轰完步兵冲,他们一直不变,但我们为什么还打败仗啊’,可怎么解决问题,他不知道。”张译说,“孟烦了一直是个间离感很强的人,他跳进跳出的速度不是一般人能有的。一会儿热血沸腾,要上战场杀鬼子;一会儿又觉得这可不行,小太爷不去,死了怎么办?但这反倒是他特别真实冷静的地方。他不会一直热血沸腾,也不会一直消极。”在没有了退路的时候,他才会主动站在军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方面上过军校的阿译不如他,所以他成为龙文章最得力的助手。
  孟烦了是最了解龙文章的一个人,龙文章的扮演者段奕宏在阐释这个人物时说:“常年的征战让炮灰团失去了希望,龙文章说服大家,想活着你们必须得站起来。但是他突然发现,就因为他这样的煽动,身边的弟兄一个个死去,他自己承受不了,在这时候他内心最软的那一面出来了。”孟烦了总能把龙文章的潜意识讲出来。他跟英国佬发飙,跟美国人讲理,孟烦了都能准确地表达出龙文章潜藏的意思。他阻止龙文章自杀式的进攻方案,但他不是龙文章,龙文章觉得孟烦了对虞啸卿忧虑过甚,说他“但凡有点儿时间,就给自己编套儿”。斗志的反面——潜意识,也许是阴暗、软弱的代名词,编导似乎刚发现了这个显得与众不同的方向,不停地以表现人的潜意识为乐,但不知道真实的尺度应该适可而止,于是孟烦了和龙文章,常常变成贫嘴对嬉笑。史航解释:“归根结底,龙文章相信自己说的话,希望自己赢,孟烦了并不相信自己的话,希望自己输。所以他不可能带着龙文章跟他走,只可能他回归龙文章。”


  • 哈密瓜和芒果
  • 花卷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孟烦了和小醉
  即便后来知道小醉是JINV,孟烦了心沉了沉,就又回来了,因为小醉是个年轻貌美又善良、内心干净的女人。《团长》的编导特别强调女人身上的这种干净,哪怕她是个JINV,这显然也是一个象征。但永动机的损毁,在孟烦了的心灵中留下永远的创伤,越美好的东西,他越不敢去碰。小醉就是孟烦了想要而不敢要的那片美好。
  孟烦了对小醉说,他没有能力养活她。他把小醉推到情敌张立宪的怀里,因为他不能给她张立宪可以给她的手表、银元和承诺。其实小醉并不在乎物质,孟烦了偷了她的钱,下次去的时候发现她又在原处放了新的钱(小说情节)。我们也看到迷龙的选择,只要生活起来,日子总能过下去。而孟烦了究其根,就是个想得太多、行动能力太少的小知识分子。他不想承担责任,不想做一件事,总能找到说服自己的借口。孟烦了觉得不能给小醉饭吃所以不能占有她,更多是他给自己的托词,基于他一个善良却是错误的主观认识——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下意识:他觉得美好到他手里必遭毁灭,所以他宁愿把美好让给别人。这还是出于他无法克服的自卑感。
  在法场上,小醉不顾一切来看他,他终于喊出了心里话:“我是你爷们儿!我们也要弄一张迷龙家那样的大床,一个大房子……”他大约真的以为他要死了,他才能把他平时没有勇气说的话大声喊出来。在小醉的问题上,孟烦了并不是没有担当,当他的父亲说“这是我家,风月浮萍之人,不得入内”时,孟烦了一把拉回小醉说:“您得让她进来,这是您儿媳妇。”
  孟烦了对小醉说,我长这么难看,不能给你饭,我算什么男人?小醉在这个问题上非常成熟,知道怎么安慰一个受伤的男人。孟烦了对自己的感情就更无奈。心里非常想和这个女孩儿上床,但觉得自己是真爱这个女孩儿,如果我和她上了,我不就变成嫖客了吗?孟烦了是内心非常干净的人,总觉得自己的同袍兄弟在看着他。”张译说。小醉能直接看透孟烦了心里想的到底是什么,但孟烦了却看不透她,是因为孟烦了式的男人陶醉在极端个人主义的自我压抑和自我悲壮中,根本看不见他这样给小醉带来的委屈。小醉也很无奈,爱她的两个人都生活在乱世,且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他们似乎都很爱她,处处为她一辈子的幸福着想,却不知道她只想和自己的爱人好好地过日子。
  背水一战前,孟烦了跑去小醉那里耍活宝,逗她开心,却仍不敢给她任何承诺。张立宪也跑来小醉家门口,发出悲悲戚戚的真情表白,孟烦了冲出去把他一顿暴捶说:“我们都是要死的人,回不来了,你有什么资格骗取一个活人的眼泪?!”当听到他讲出这句的时候,就恍然理解,为什么小醉真爱的是孟烦了。她可以对张立宪呼呼喝喝,但在孟烦了面前就变成什么都怕做错的小女人。因为她看得透他,她对他说:“哪个男人都讲自己了不起,但是我晓得,他们做不来。你咽下那么多鬼气,你都不说,你顶天立地。”在电视剧里,负伤的张立宪在地堡自杀了也情有可原,他死于绝望,因为那天的相见,小醉仍然没给他希望。在小说里,小醉后来跟了张立宪,受到殷勤的照顾。孟烦了再次见到她,写到“她看着我,连惊异都没有,她开始微笑”。当时小醉大着肚子,张立宪投诚做了JIEFANGJUN的上校团长,也不知道是否能躲过后来的内战和“文革”。此时,孟烦了已经学会不光靠耍嘴皮子,而是踏实做事(允诺给父亲打造安静的天地),他经历很多了,死也死过好几次了,却仍然认识不到生命的无常。


2025-07-17 08:42:04
广告
  • 哈密瓜和芒果
  • 花卷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本来的样子
  龙文章究竟是个什么人?
  虞啸卿也想搞清楚,但上来就卡壳了。龙文章身世起伏,四处飘零,他会说各种方言,包括满族人自己都不太会说的满语。尽管他看起来像是个没家的人,又好像到处都是他的家。他到哪里都是外地人,受当地孩子欺负。一个没有家没有故土的孩子,更渴望家的温暖,更能体味家的珍贵。
  他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是他的家,而他则是招魂人的后代。
  龙文章的从军经历更像一个中国军人之耻的JIHE展览。他自始至终懦弱地笑着,而虞师自始至终强硬地板着,两人对着说“左右左……”他从那个“烂的拔不出来的地方”爬出来,居然还用一驼货换来个中尉当当。龙文章越是猥琐不堪,虞师座越是感觉到背后贴的那张咒符的刺痛。他就像一个化了装的成心来刺激众生的圣贤——家国沦丧你们这帮军人都干嘛了!
  龙文章的身世充满了隐喻,但他的痛苦却是如此切肤。让我们再跟着龙文章重新走一遍:
  “我去过那些地方,我们没了的地方。北平的爆肚涮肉皇城根,南京的干丝烧麦,还有销金的秦淮风月,上海看得我目瞪口呆的花花世界,天津麻花狗不理,广州脡仔粥和肠粉,旅顺口的咸鱼饼子和炮台,东北地三鲜狗肉汤酸菜白肉炖粉条,苦哈哈找活路的老林子,火宫殿的鸭血汤,还有臭豆腐和已经打成粉的长沙城。都没了。
  “我没有涵养……没涵养,不用亲眼看见半个中国都没了才开始发急和心痛,不用等到中国人死光了才开始心痛和发急。好大的河山,好些地方我也没去过,铁骊、扶余、呼伦池、海拉尔河、贝尔池、长白山、大兴安、小兴安、营口、安东、老哈河、承德、郭家屯、万全、滦河、白河、桑乾河、北平、天津、济苑,绥归、历城、道口、阳曲、开封、郾城……我是个瞎着急的人,我瞎着急。仨俩字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场大败和天文数字的人命……”
  有人曾采访演员段奕宏:这么长的台词拍了几遍?他说:天天就在心里念叨啊念这些,所以就是一遍过了。
  这时候,龙文章代表了一个中国人,一个抽象而又具体的中国人,他不属于哪一个省,他身上是数不清的地名。所谓“家国”就是遍地炊烟,渔歌唱晚。
  沦陷之痛对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卑微的龙文章就那样卑微地站着。雪白的墙上写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更像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失去的土地可以再夺回来,但是没有魂了怎么办?只是墙上写字有什么用?龙文章最大的痛苦并非只是家国沦丧。那个“本来的中国”已经七零八落了,而“我们倒已经苟活了六七年”,已经不知道“事情本来该有的样子”是什么。
  这个问题很拗口,也让所有人困惑。想让事情是它本来的样子,听起来是多么简单的一个愿望。
  炮兵轰完步兵冲,步兵冲完炮兵轰,孟烦了说日本人用几十年不变的战术打败了半个中国。上峰们在忙着升官发财,士兵们忙着逃命,老百姓们听天由命,整个国家一盘散沙,一触而溃。虞师座说,所有军人都该死,而唐基指着虞啸卿说,“你就是个心想事成的命”。美国顾问老麦说,官员们在谈判桌上的8个脑袋,产生16个方向。炮灰们说,大鱼大肉的时候想不起我们,壮怀激烈的时候想起我们来了。
  战争机器一旦开动,强大的扭力让一切变形,每个人都掉进了自己挖的那口井里。龙文章不是不知道答案。
  “草是绿的,水是清的,做儿女的要尽个孝道。你想娶回家过日子的女人不该是个土娼,为国战死的人要放在祠堂里被人敬仰。我这做长官的跟你说正经话时也不该这么理不直气不壮。人都像人,你这样的读书人能把读的书派上用场,不是在这里狠巴巴地学做一个兵痞。我效忠的总是给我一个想头。人都很善,有力量的人被弱小的人改变,不是被比他更有力量还欺凌弱小的人改变。”
  这就是本来应该有的样子,是他的理想世界,尽管那个世界是充满着卑污、阴谋、人性的丑与恶、无赖与坦荡、勇敢与软弱、懵懂与聪明、盲目与理性、世故与率真……但却是有着它自我的内在秩序的,那个秩序就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但问题是,对着一群没魂的人讲秩序,是多么徒劳。


  • 哈密瓜和芒果
  • 花卷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本来的样子
  龙文章究竟是个什么人?
  虞啸卿也想搞清楚,但上来就卡壳了。龙文章身世起伏,四处飘零,他会说各种方言,包括满族人自己都不太会说的满语。尽管他看起来像是个没家的人,又好像到处都是他的家。他到哪里都是外地人,受当地孩子欺负。一个没有家没有故土的孩子,更渴望家的温暖,更能体味家的珍贵。
  他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是他的家,而他则是招魂人的后代。
  龙文章的从军经历更像一个中国军人之耻的集合展览。他自始至终懦弱地笑着,而虞师自始至终强硬地板着,两人对着说“左右左……”他从那个“烂的拔不出来的地方”爬出来,居然还用一驼货换来个中尉当当。龙文章越是猥琐不堪,虞师座越是感觉到背后贴的那张咒符的刺痛。他就像一个化了装的成心来刺激众生的圣贤——家国沦丧你们这帮军人都干嘛了!
  龙文章的身世充满了隐喻,但他的痛苦却是如此切肤。让我们再跟着龙文章重新走一遍:
  “我去过那些地方,我们没了的地方。北平的爆肚涮肉皇城根,南京的干丝烧麦,还有销金的秦淮风月,上海看得我目瞪口呆的花花世界,天津麻花狗不理,广州脡仔粥和肠粉,旅顺口的咸鱼饼子和炮台,东北地三鲜狗肉汤酸菜白肉炖粉条,苦哈哈找活路的老林子,火宫殿的鸭血汤,还有臭豆腐和已经打成粉的长沙城。都没了。
  “我没有涵养……没涵养,不用亲眼看见半个中国都没了才开始发急和心痛,不用等到中国人死光了才开始心痛和发急。好大的河山,好些地方我也没去过,铁骊、扶余、呼伦池、海拉尔河、贝尔池、长白山、大兴安、小兴安、营口、安东、老哈河、承德、郭家屯、万全、滦河、白河、桑乾河、北平、天津、济苑,绥归、历城、道口、阳曲、开封、郾城……我是个瞎着急的人,我瞎着急。仨俩字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场大败和天文数字的人命……”
  有人曾采访演员段奕宏:这么长的台词拍了几遍?他说:天天就在心里念叨啊念这些,所以就是一遍过了。
  这时候,龙文章代表了一个中国人,一个抽象而又具体的中国人,他不属于哪一个省,他身上是数不清的地名。所谓“家国”就是遍地炊烟,渔歌唱晚。
  沦陷之痛对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卑微的龙文章就那样卑微地站着。雪白的墙上写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更像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失去的土地可以再夺回来,但是没有魂了怎么办?只是墙上写字有什么用?龙文章最大的痛苦并非只是家国沦丧。那个“本来的中国”已经七零八落了,而“我们倒已经苟活了六七年”,已经不知道“事情本来该有的样子”是什么。
  这个问题很拗口,也让所有人困惑。想让事情是它本来的样子,听起来是多么简单的一个愿望。
  炮兵轰完步兵冲,步兵冲完炮兵轰,孟烦了说日本人用几十年不变的战术打败了半个中国。上峰们在忙着升官发财,士兵们忙着逃命,老百姓们听天由命,整个国家一盘散沙,一触而溃。虞师座说,所有军人都该死,而唐基指着虞啸卿说,“你就是个心想事成的命”。美国顾问老麦说,官员们在谈判桌上的8个脑袋,产生16个方向。炮灰们说,大鱼大肉的时候想不起我们,壮怀激烈的时候想起我们来了。
  战争机器一旦开动,强大的扭力让一切变形,每个人都掉进了自己挖的那口井里。龙文章不是不知道答案。
  “草是绿的,水是清的,做儿女的要尽个孝道。你想娶回家过日子的女人不该是个土娼,为国战死的人要放在祠堂里被人敬仰。我这做长官的跟你说正经话时也不该这么理不直气不壮。人都像人,你这样的读书人能把读的书派上用场,不是在这里狠巴巴地学做一个兵痞。我效忠的总是给我一个想头。人都很善,有力量的人被弱小的人改变,不是被比他更有力量还欺凌弱小的人改变。”
  这就是本来应该有的样子,是他的理想世界,尽管那个世界是充满着卑污、阴谋、人性的丑与恶、无赖与坦荡、勇敢与软弱、懵懂与聪明、盲目与理性、世故与率真……但却是有着它自我的内在秩序的,那个秩序就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但问题是,对着一群没魂的人讲秩序,是多么徒劳。


  • 哈密瓜和芒果
  • 花卷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生死
  虞啸卿进入缅甸后没多久就被打回来了,甚至连美式装备都没来得及换。日军比想象中来得快,虞啸卿还没来得及整治好江防。于是他把临阵退缩的江防营长开了刀。
  怒江西岸,龙文章打断过江缆绳领着1000多名散兵打退了日军17次进攻。虞啸卿站在另一岸,看着龙文章,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如果对岸是他,他也会这么做。龙文章跪地请求,虞啸卿同意以半个基数的火炮支援。虞啸卿说:“这是拿兄弟们的血偿你的临终之愿,望死得其所。无论你何许人也,先行一步,虞某随后就来。人死不论军阶尊卑,只问无愧于心。”
  但是伪龙团座辜负了他的敬重,逃回西岸的举动让军令不再如山,公然欺骗长官让他军威顿失。他不得不为了军令严明而抓了伪龙团座。
  在虞啸卿的世界中,慷慨赴死和保全求命是两个完全对立的选择。而且他还有一个更强大的前提——仗打成这样,千年未有之溃败,所有军人都该去死。既然如此,区区十几个溃兵的命算什么,甚至不值几发炮弹来得金贵。虞啸卿本人也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和他最初战斗的人只剩他一人了。经历告诉他,家国沦丧恰恰因为军人贪生。文无屈原,武无岳飞。
  死亡,在虞啸卿那里就是一个概念,是一个数字。虞啸卿可以轻飘飘说出:“请你们在西岸杀身成仁。”他每一次壮怀激烈的背后可能会埋葬无数炮灰的生命。
  龙文章与虞啸卿不同,他们有完全不同的生死观。龙文章可以斩断缆绳让跟着他的1000名残兵死守阵地,保护妇孺过江,保障东岸江防;当目的达到时,龙文章不肯放弃这十几个溃兵的生命,不能无谓地当“劈柴”。死亡,在龙文章那里是具体的,是一个一个的人,一座一座的坟。
  虞啸卿无法理解这种悲悯,他认为这是市井的精明和算计,是应该鄙视的底层性格。日军渡江进攻时,虞啸卿亲手杀死了防守不力的主力团团长——他的弟弟。虞啸卿憎恨逃兵,他希望底层士兵能视他为“袍泽”,甘愿跟着他去冲杀,他要军心,但是得不到。所以他愤怒地归因于人渣们的贪生怕死。虞啸卿的字典里并没有“生死”二字,只有“贪生”与“成仁”。
  南天门阻击战过后,当地乡绅给龙文章他们送酒时说:“我活了一把年纪才知道马革裹尸是大悲情,不是大豪情。”孟烦了在西岸侦察时,特意学了虞啸卿的话:“别扰老子豪情。”
  虞啸卿认为战争是豪情,而龙文章认为战争更多的是悲情。
  这也可以理解美国顾问老麦对虞啸卿的愤恨。其他人认为虞啸卿是恺撒、巴顿,但是老麦说他是个病人,应该去看医生。他认为虞啸卿就是个战争疯子,不可理喻地将那么多的生命推当“战争燃料”。
  在老麦那里,生命是一个个体的存活;在虞啸卿那里,生命是民族整体的延续。
  伪龙团座的表现震动了虞啸卿。他认为,千年未有之败,中国军人再无无辜之人;但不解的是,为什么那么多人甘愿听了伪团座的安排,不哗变、不逃跑、还不懈怠,守山头时死生无惧。所以他才能在江防和弹药底线之内,允诺下半个基数的炮弹,给对岸的溃兵们送行。
  龙文章戏弄了虞啸卿的豪情。
  他本可以像枪毙那个倒霉的营长一样杀了龙文章,这是他的军务,但“渣滓”们的表现仍令他动容——他不就是要建立一支无人退缩的铁军么?伪龙团座办到了。虞啸卿想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人,能不能为他所用。


  • 哈密瓜和芒果
  • 花卷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崩溃
  虞啸卿全力开动他的战争机器,他要为自己争取更好的装备,更多的人。上峰没有战意,他也不能坐视。
  当龙文章用猪肉炖粉条挖墙脚,用SIWA香皂换军需的时候,虞啸卿也干着类似的事,而且“够上十次军事法庭”。他的想法一如既往,简单的仗自会有人抢着打,“时事艰难砥砺我辈”,南天门是他必须要扛的决战。
  美国顾问老麦对虞啸卿的战备充满了气愤:“他太爱战争,生命对他不过是战争的燃料。”而龙文章为他的师长辩解:“师座焦虑太过,总也好过醉生梦死。”
  虞啸卿依旧走着他的精英路线,用美国人的侦察机带回来的图片绘制地图、制订计划。他把炮灰团放到一边,任其自生自灭。他的作战计划中根本就没有他称为“这他妈也是个团”的川军团。
  虞啸卿花了近两年的心血制定了一套强硬的攻坚战,铁血无情。张立宪与孟烦了角色串演的日军与国军的模拟战,第一道防线突破后,张立宪用炮群向第二道防线发射黄磷弹,以美国飞机加载高爆汽油炸弹,将两军缠斗的阵地变为一片火海。“为国捐躯,得其所哉。”这是张立宪的豪言,更是虞啸卿的真心话。
  虞啸卿赖以一战的是美国人的空中轰炸,他自己越来越多的远程火炮,以及“袍泽”们的舍生忘死。但是沙盘演习给了他当头一棒。
  龙文章后来在跟虞啸卿讨论让200个人钻汽油桶时,曾绘声绘色地说,如果有一个人死亡而阻住了路,该如何如何……这个办法让人战栗,会让人觉得龙文章已经疯狂,让后面那个人用身体顶住爆炸的冲击,但如果一个顶不住怎么办?让两三个人一起顶住。战争就是疯狂的游戏,疯狂一旦开始,谁也无法阻止那种疯狂进行的脚步。要赢,只有比敌人更疯狂,更不计代价。
  尽管,搏命般强攻能够拿下第二道防线,但是“我军主力三去其二”,最终的结果,虞师难逃被全歼的命运。龙文章告诉他,日本人修建堡垒的目的就是杀人。
  虞啸卿彻底崩溃了,举枪自杀。他不能容忍自己两年心血换回的是全军尽没。更想不通的是,一个跳大神的后人和“兵渣滓”,在沙盘上把他击败。胜利的钥匙不掌握在精英手里,虞啸卿唯有向最“卑贱”的人下跪问计。他始终绷得像弓一样的身躯开始低下。虞啸卿能屈能伸,他渴望这场胜利,不怕死人,也无所谓下跪了。
  就像孟烦了说张立宪,不是您自个儿被活活烤死,当然得其所哉。草根们想的是怎么少死人,虞啸卿想的是胜利。


  • 哈密瓜和芒果
  • 花卷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http://ent.sina.com.cn/v/m/2009-04-02/ba2452517.shtml
影像上的祭奠 滇西抗日的老兵们
影像上的祭奠
  “这些不到1毫米厚的纸张,其实无比沉重。”
  主笔◎李菁
  一张张布满皱纹的脸,犹如悬浮在虚空中,没有愤怒,没有哀怨,只是静静地凝视前方,仿佛默默承受命运赋予的一切。而在被凝固的黑白影像之外,似乎有他们诉不尽的沧桑与苦难……在这组头像面前,没有人不感受到那种内心被震撼的力量——王华沙凭借《影子——滇西抗日的老兵们》这组人物肖像,获得2008年平遥国际摄影节“优秀摄影师评委推荐奖”。
  “2007年,我到山西平遥参加摄影展时看了很多作品,回到云南后我一直在考虑保山有什么题材可以发掘。”想了一个多月,滇西抗战老兵这个群体渐渐浮现出来。当王华沙最终决定将镜头对准这些抗战老兵时,其实这既是出于一位摄影师对拍摄题材的职业考量,也是源于对一段特殊历史的长期关照。
  保山在怒江东岸,四周群山环抱、云雾缭绕。这里曾是1944年中国远征军滇西反攻的大本营。几十年时光流逝,硝烟散尽,但那些惨烈的战争和誓死一战的将士们却成为这个城市的一个记忆。身为保山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的王华沙出生于1955年,他的父亲就是滇西战役的亲历者。“父亲亲眼目睹过日军飞机轰炸保山的场面,到处是残垣断壁,而河流被鲜血染成了红色……”王华沙说,虽然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那些往事即便在保山也成为被遮蔽的历史,但是,“大多数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这些历史”。从小在这样的讲述中长大,这些故事于是也根植于王华沙的成长记忆中。
  当镜头面对的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时,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才是最恰当的?选定了题材之后,王华沙又陷入对形式感的苦苦思索中。他用了整整两个月,为自己找到了答案:“我最后决定用脸部特写的方式,他们的故事、背后的沧桑感,都反映在脸上,形成对视者的视觉和心灵冲击。”王华沙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黑白两色去展现这些人物,在他看来,简朴而具抽象感的黑白色,会更有震撼力。
  在拍摄时,王华沙用的是林哈夫大画幅相机,在照片上,每个人物的每一条皱纹、每一根银发和胡须,都异常清晰可辨。王华沙说,为了这组肖像,他还自创了一种独特的拍摄技巧——“隐身法”:“一般的肖像都会拍到领口和上半身,而我只拍了他们的脸,把人物头像下巴颏以下,除了飘洒的胡须以外的一切画面全部隐去,把图像的视点完全集中到面部。”王华沙说,从技术上讲,“这是一次性的成功,不是后期技术处理的”。这样便隐去了一切视觉干扰,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异常清晰地浮现出现出来,黑色的背景,更加增添了这些人物所蕴含的那种厚重感。
  当这组作品被王华沙带到平遥参加摄影展时,它所引起的诸多关注已在王华沙意料之中。当地一位曾经参加过抗战的解放军老战士看到照片后深受感动,第二天约了四五位战友,他们把珍藏多年的军服找出来,整整齐齐地穿上,佩戴上自己所获得的勋章,来到王华沙的展区内,一脸肃穆地和那些影像上的老兵合影,也显示了一代军人对另一代军人超越时空的敬意。
  王华沙这组老兵照片中的“老兵”,特指在60年前参加过著名滇西抗战、至今还活在保山市各区县境内的一些耄耋老人。他们多数是保山市本地人,也有四川、重庆、河南等地人,后来都定居在保山市。他们大多是被抓去当兵或者是迫于生计被家人送去当兵的,除个别人是低级军官外,多数是普通士兵。给这些老兵拍照,也是王华沙重新走入历史、走入每个命运的过程。


  • 哈密瓜和芒果
  • 花卷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这些照片拍摄得很辛苦。”王华沙确定这个主题后,找到保山市及下辖各县统战部联系后得知,在保山登记在册的老兵有368名,而健在的有160~170人左右,王华沙用一年多的时间一共拍了100多人。这些老兵大多在80岁以上,最大的108岁。让这些老人在那里坐上20分钟、半小时,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艰苦的任务。“有的拍着拍着脸色就变了”,王华沙赶紧停下来,给老人补充点东西,再接着拍。
  每次拍摄前,王华沙都要先对老兵们做一段采访,聊他们当年当兵的历史、经历过的战争以及后来的生活,让他们放松,更是让他们重回到那段历史场景当中。很多80多岁的老兵对当年的经历仍保有深刻的记忆,“他们还能给我背诵军歌、规章制度”。拍摄前,王华沙从来不对这些拍摄对象要求他们的表情,但是一旦进入到情境中,他所期望的表情已经自然呈现出来。也有一些老兵,因为后来的政治运动,而使自己在内心深处对那段经历做了彻底否定,王华沙的来访和拍摄,对他们而言,似乎意味着公众社会对他们的重新接纳和认可,于是经常有些老人老泪纵横。所以拍摄当中,停下来安慰老人、为他们擦拭眼泪也是他经常面对的工作之一。
  在展出的照片中,每一幅画像旁边都配有介绍老兵生平的一些简短的文字,而这些老兵的一生,似乎也被压缩在短短100多字中,但深入其中,王华沙真实的感受是,其实每一个拍摄对象的生命历程都令人欷歔感慨。
  这些老兵的命运各不相同,正如他们当初也是从不同地方、带着不同目的来到这个战场的。在特殊历史时期,他们被自己无法左右的力量牵系着,迈进那个历史场景中。有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张子文,还有“三丁抽一”而到战场的李贵先:“家里弟兄三个,我是老三,年龄小,也做不了什么,家里穷,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我就去了。每天去抬伤兵,树林大很困难,但这是任务,必须去。”84岁的保山昌宁人周朝先,“是载秧的时候被抓去的”,其后又参加JIEFANGJUN,在54军,到过东北、张家口、朝鲜等地作战——寥寥数语背后却是怎样的一番生命历程。
  王华沙说,总体而言,当年受过教育的一些老兵,到了晚年境遇会稍好一些。比如曾在黄埔军校训练过的杨洪恩,当年是一位上尉,近年来被云南、重庆以及中央一级的许多媒体采访过。还有一位叫卢彩文,中尉参谋,因为身体及受教育程度都比较好,这些年在腾冲做抗战的宣传工作。他们既乐观,又对现在的生活充满感恩。
  而更多的,则是不被人知的,沉默的大多数。王华沙说,因为有些老兵当年是在遥远的大山区被抓了壮丁,打完仗后,故土难离,他们又回到了偏僻的山村。几十年后,他们的生活并无多少改变。如果说影像背后折射的是残酷的历史,而一些老兵潦倒的生活场景,则是更残酷的现实。
  让王华沙印象深刻的老兵之一,是前文提到的李贵先。家住保山龙陵区的李贵先已经83岁,“一进到家院子,让我大吃一惊的是,80多岁的老人竟然还爬树砍柴”。李贵先的老伴见到王华沙时,握着他的手紧紧不放,眼含热泪。王华沙问李贵先:“大爹,那么大年纪怎么还爬树砍柴?”老人说:“我不能出问题,这个家不能没有我。”
  94岁的杨玉兴是四川泸州人,曾参加过淞沪、台儿庄会战的这位老兵,如今生活在昌宁县偏僻的更嘎乡。王华沙一路颠簸、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他所在的村子。杨玉兴老人住的房子非常简陋,又小又矮,远远看去,甚至“不像人住的”,屋子里面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但进去之后,王华沙发现家里的地面上已被打扫得一尘不染,事先知道有人要来采访的老人,早已兴奋地在家里摆好长条凳、烧好了水等着客人。
  杨玉兴老人和唯一的儿子相依为命,而患有智障的儿子靠捡破烂来维持父子俩的生活。这位曾经当过副排长的抗战老兵,对惨烈的松山战役叙述却是异常平静:“松山打了好久都打不下来,就把第二军的兵力一个不剩地完全调来,才收复了松山。在打仗时,哪个也不敢后退,要是逃走,马上就枪毙,必须服从军法。”
  “稍纵即逝”,是王华沙拍摄这组作品后的感觉。在影像上的老兵已经有人离世,所以他有一种无形的紧迫感。“把这些曾经从那场硝烟走出来的、行将远行的面庞固定在感光介质上,则像是对那个历史的再次祭奠。”有人如此评价王华沙作品所承载的意义。如果说王华沙当初更多的是职业角度介入到抗战老兵这个群体,那么现在他更大的感受是和这个群体有了一种无法割舍的牵系。
  “我的下一个目标,是希望能得到支持,出一本这些老兵像样的画册和文字。”此外,王华沙还希望通过这组作品,能唤起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群体,“让他们的生活能得到些许改善”。王华沙的第二个目标,更朴实也更现实。
  (感谢《影子——滇西抗日的老兵们》策展人石明、徐晋燕图片支持)


2025-07-17 08:36:04
广告
  • 哈密瓜和芒果
  • 花卷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是4月6日出版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下一页 尾页
  • 23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小太爷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