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最具权威的剧本集《元曲选》中,有一部名为《李美人御苑拾弹丸,金水桥陈琳抱妆盒》的杂剧,人们通常简称它为《抱妆盒》。剧本作者是谁已无从查考,但他是元代人,元代人写宋代事,应该说时间差距不太大,其中的史实可信度会高一些。当然,杂剧毕竟是艺术创作,夸张虚构也是难免的。这是迄今与《狸猫换太子》题材相似的最古老的戏曲版本,可是其中从头至尾没有狸猫换太子的情节,也没有包拯的介入。
《抱妆盒》的故事情节简要如下:
楔子:宋真宗即位以后,一直没有儿子,心中忧郁不乐。太史宫王弘启奏,说他夜观天象,预兆圣上将得贵子,但必须打造金弹丸一枚,向东南方射去,令六宫妃嫔各自寻觅,拾得金弹丸者,必生贤嗣。宋真宗准奏。
第一折:宋真宗备弓和金弹丸至御园,忽见东南方有一只锦鸠,便张弓射去,金弹丸恰巧落在西宫一姓李的宫女脚下,她拾起献给万岁。宋真宗大喜,当夜游幸西宫。
第二折:李美人果真有了身孕并产下一子,刘皇后十分妒恨,便命寇承御前去,骗出孩子弄死后抛入金水河中。寇承御天良未泯,不忍杀害婴儿,便央求太监陈琳搭救。陈琳将婴儿藏匿于妆盒内,偷送出宫交南清宫八大王抚养。这时,刘皇后恰巧走过金水桥撞见陈琳,盘问妆盒内盛装何物,几乎要揭开盒盖之时,幸得宋真宗宣刘皇后回宫的口谕,陈琳这才得以脱身。
第三折:十年后,八大王带领太子到宫中见宋真宗,刘皇后发现孩子面似李美人,遂生疑心,回宫审问寇承御,寇承御一口咬定太子已死于金水河中。刘皇后又命陈琳拷打,陈琳不敢不打,寇承御便触阶自尽。
第四折:宋真宗病重时,命取楚王(即八大王)第十二子(即陈琳抱出的太子)继承大统。太子即位后(即宋仁宗)细问陈琳,才知李美人是自己的生母。此时,刘皇后与李美人均还活在人世,宋仁宗不忍追究,便将两宫改为“合德宫”,奉李美人为纯圣皇太后,每日问安视膳。八大王及陈琳均加赐封赏,寇承御重新进行安葬。
元杂剧中除《抱妆盒》外,还有元末明初散曲家汪元亨著作的《仁宗认母》,其情节虽与《抱妆盒》有些许差异,但具体过程描述得比较简略,流传不广,对后世影响不大。剧中也没有狸猫换太子的情节和包拯断案之事。
进入明代,有部传奇剧本《金丸记》,又名《妆盒记》,作者姓名不详,也有人说是剧作家姚茂良的作品,清初有抄本,被收入《古本戏曲丛刊》。《金丸记》的剧情与元杂剧《抱妆盒》相似,其中拷打寇承御一折还参用了《抱妆盒》的原词。通观全剧,也没有包拯断案和狸猫换太子的情节。
京剧《狸猫换太子》戏是现代戏,是清代末改编自《三侠五义》第一回的包公断案故事。所以胡适在三五序里说:“《三侠五义》原本确有胜过曲园先生改本之处。就是曲园先生最不满意的第一回也远胜于改本。近年上海戏园里编的《狸猫换太子》新戏,第一本用《三侠五义》第一回作成底本,这可见京班的戏子还忘不了《三侠五义》的影响,又可见改本的第一回删去了那有声有色的描写部份便没有文学的趣味,便不合戏剧的演做了。这回亚东图书馆请俞平伯先生标点此书,全用《三侠五义》作底本,将来定可以使这个本子重新行于国中,使许多读者知道这部小说的原本是个什么样子。
回复
《抱妆盒》的故事情节简要如下:
楔子:宋真宗即位以后,一直没有儿子,心中忧郁不乐。太史宫王弘启奏,说他夜观天象,预兆圣上将得贵子,但必须打造金弹丸一枚,向东南方射去,令六宫妃嫔各自寻觅,拾得金弹丸者,必生贤嗣。宋真宗准奏。
第一折:宋真宗备弓和金弹丸至御园,忽见东南方有一只锦鸠,便张弓射去,金弹丸恰巧落在西宫一姓李的宫女脚下,她拾起献给万岁。宋真宗大喜,当夜游幸西宫。
第二折:李美人果真有了身孕并产下一子,刘皇后十分妒恨,便命寇承御前去,骗出孩子弄死后抛入金水河中。寇承御天良未泯,不忍杀害婴儿,便央求太监陈琳搭救。陈琳将婴儿藏匿于妆盒内,偷送出宫交南清宫八大王抚养。这时,刘皇后恰巧走过金水桥撞见陈琳,盘问妆盒内盛装何物,几乎要揭开盒盖之时,幸得宋真宗宣刘皇后回宫的口谕,陈琳这才得以脱身。
第三折:十年后,八大王带领太子到宫中见宋真宗,刘皇后发现孩子面似李美人,遂生疑心,回宫审问寇承御,寇承御一口咬定太子已死于金水河中。刘皇后又命陈琳拷打,陈琳不敢不打,寇承御便触阶自尽。
第四折:宋真宗病重时,命取楚王(即八大王)第十二子(即陈琳抱出的太子)继承大统。太子即位后(即宋仁宗)细问陈琳,才知李美人是自己的生母。此时,刘皇后与李美人均还活在人世,宋仁宗不忍追究,便将两宫改为“合德宫”,奉李美人为纯圣皇太后,每日问安视膳。八大王及陈琳均加赐封赏,寇承御重新进行安葬。
元杂剧中除《抱妆盒》外,还有元末明初散曲家汪元亨著作的《仁宗认母》,其情节虽与《抱妆盒》有些许差异,但具体过程描述得比较简略,流传不广,对后世影响不大。剧中也没有狸猫换太子的情节和包拯断案之事。
进入明代,有部传奇剧本《金丸记》,又名《妆盒记》,作者姓名不详,也有人说是剧作家姚茂良的作品,清初有抄本,被收入《古本戏曲丛刊》。《金丸记》的剧情与元杂剧《抱妆盒》相似,其中拷打寇承御一折还参用了《抱妆盒》的原词。通观全剧,也没有包拯断案和狸猫换太子的情节。
京剧《狸猫换太子》戏是现代戏,是清代末改编自《三侠五义》第一回的包公断案故事。所以胡适在三五序里说:“《三侠五义》原本确有胜过曲园先生改本之处。就是曲园先生最不满意的第一回也远胜于改本。近年上海戏园里编的《狸猫换太子》新戏,第一本用《三侠五义》第一回作成底本,这可见京班的戏子还忘不了《三侠五义》的影响,又可见改本的第一回删去了那有声有色的描写部份便没有文学的趣味,便不合戏剧的演做了。这回亚东图书馆请俞平伯先生标点此书,全用《三侠五义》作底本,将来定可以使这个本子重新行于国中,使许多读者知道这部小说的原本是个什么样子。
回复
![](http://imgsrc.baidu.com/forum/pic/item/517bbf315c6034a888cf7102cb134954082376e7.jpg?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