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婕妤22吧 关注:82贴子:3,415
  • 12回复贴,共1

关于牡丹的品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一则武则天和牡丹花的故事:传说,武则天做皇帝的时候,有一年冬天,天寒地冻。武则天在殿内闲来无事,到后花园逛。只见花园内一片凋零肃杀之状,毫无生机,心里十分苦恼。她就像,要是一夜之间,百花齐放,岂不美哉。
并且自己又是一国之君,下一道圣旨,这花园的花谁敢抗旨不开放?于是她对白花下旨道:“明天朕还要到花园赏花,你们这些花马上准备开放,给你们一夜的时间,不要再等待春天到了再开啦”。
武则天下了圣旨之后,百花度十分焦急。虽然现在是寒冬腊月,但是既然皇帝以及下旨,又有谁敢违抗?抗命的下场大家都能想象的到。第二天,一场大雪纷纷扬扬从天而降,尽管狂风呼啸,滴水成冰,但众花仙还是不敢违命。只见后苑中,五颜六色的花朵真的顶风冒雪,绽开了花蕊。武则天目睹此情此景,高兴极了。
突然,武则天发现有一片花圃还是凋零状,不但没开花,连绿叶都没有。看到这种情景武则天十分生气,就问这是什么花,竟然敢违抗朕的旨意。有人回答说这是牡丹。武则天余气未消,下令把牡丹贬到洛阳去。
谁知,这牡丹刚到洛阳,便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武则天知道后更加生气了,下令火烧牡丹。无情的大火映红了天空,棵棵牡丹在 大火中痛苦地挣扎,呻吟,然而,人们却惊奇发现,牡丹虽枝干已焦黑,但那盛开的花朵却更加夺目。这也是牡丹被称为“焦骨牡丹”的原因。
牡丹由于其凛然正气和对权贵不低头的傲骨被尊为百花之王。慢慢的,洛阳牡丹闻名天下。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3-13 08:57回复
    牡丹被誉为百花之王不是因其富贵而是因其不惧权势的傲骨,曹公将薛宝钗比作艳冠群芳的牡丹也是同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3-13 09:02
    回复
      2025-05-30 06:14:24
      广告
       所谓师者,即如牡丹、兰花、梅花、菊花、桂花、莲花、芍药、海棠、水仙、腊梅、杜鹃、玉兰之类,或古香自异,或国色无双,此十二种,品列上等;当其开时,虽亦玩赏,然对此态浓意远,骨重香严,每觉肃然起敬,不啻事之如师,因而叫作『十二师』——牡丹为师之首,此态浓意远,骨重香严,每觉肃然起敬。
        芙蓉生成媚态娇姿,外虽好看,奈朝开暮落,其性无常,如此之类,岂可与友?——芙蓉开时,不但心存爱憎,并且意涉亵狎,消闲娱目,宛如解事小鬟一般,故呼之为『婢』,芙蓉性无常,不足为友,只可为婢。


      IP属地:北京3楼2018-03-13 09:31
      收起回复
        是的。有个大良粉说,他的衣服上是团牡丹么?


        IP属地:浙江4楼2018-03-13 10:29
        收起回复
          戏词:观世音,满月面,珠开妙相。


          IP属地:北京5楼2018-03-13 10:32
          回复
            《论宝钗》第二章:
            六、本章小结
            通观宝钗与贾母、元春、贾政、王夫人、王熙凤这五个强势人物的关系,不难看出,宝钗那种不与权势合作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对贾母、贾政,她可以做到以自己的个性大扫其兴;对元春、王夫人、王熙凤,她也是持敬而远之、讥而讽之,以至于嘲而弄之的态度,甚至不惜与之决裂。这不由得让人想到曹雪芹把宝钗比作牡丹花的寓意。后世很多读者受周敦颐之类的腐儒的影响,认为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却不知道在牡丹能成为花王,却并不因为其“富贵”,而是因为其坚贞不屈的气节。据传,武则天曾酒后醉言,下令百花于隆冬时节同时盛开,诸花不敢违抗,竟相绽放。唯独牡丹不肯献媚于人主,乃抗旨未放,显示出坚贞的气节。武则天一怒之下,将牡丹贬至洛阳。天下牡丹遂以洛阳为盛,有“群芳之冠”的美称。曹雪芹以此来比喻宝钗,则无疑是用这“花王”的品格,暗点其虽身处大富大贵之场,却仍然坚守自己的理想,丝毫不为所动的精神。而非常有意思的是,清代的另一位特立独行的小说家、戏剧家李渔,对于牡丹,也有自己的一套不同于凡俗的认识。他说:
            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韩诗“夕贬潮阳路八千”。)物生有候,葭动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后系人主,可强鸡人使昼鸣乎?如其有识,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花王之封,允宜肇于此日,惜其所见不逮,而且倒行逆施。诚哉!其为武后也。予自秦之巩昌,载牡丹十数本而归,同人嘲予以诗,有“群芳应怪人情热,千里趋迎富贵花”之句。予曰:“彼以守拙得贬,予载之归,是趋冷非趋热也。”(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不仅如此,这位李笠翁还不珍笔墨,从种植的角度,补充牡丹的另一个颇具气节的特性:
            艺植之法……但有吃紧一着,花谱偶载而未之悉者,请畅言之。是花皆有正面,有反面,有侧面。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南面则生,俾之他向则死,此其骯髒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予尝执此语同人,有迂其说者。予曰:“匪特士民之家,即以帝王之尊,欲植此花,亦不能不循此例。”同人诘予曰:“有所本乎?”予曰:“有本。吾家太白诗云:‘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倚栏杆者向北,则花非南面而何?”同人笑而是之。斯言得无定论?(同上)
            笠翁对于牡丹的态度,竟是如此地推崇,难怪有网友表示说:“读了《闲情偶记》里的牡丹文,第一感觉居然是老泪纵横地为宝钗击节叫屈。……真是好样的,天下谓宝钗‘圆滑’的人都要来看看,在所谓的‘圆滑’下面的是‘即以帝王之尊,欲植此花,亦不能不循此例’的铮铮铁骨!!”(草莓斑点《清洁牡丹心》)李渔的时代要早于曹雪芹近一百年。《闲情偶记》里的牡丹文专门为《红楼梦》的宝钗击节叫屈,自然是不可能的。然而,笠翁以牡丹为“守拙得贬”的“趋冷”之花,而曹雪芹亦塑造了一个以“藏愚”、“守拙”之个性得罪家长权威的宝钗,这两者之间的脉络相通,不也是隐隐可见么?足见,曹雪芹对于宝钗“艳冠群芳”的“牡丹”之喻,也确实包含了一层赞扬宝钗能够坚守气节,“冷”对世俗权威的寓意!
            那么,宝钗又何以能做到坚守气节,“冷”对世俗权威呢?原因之一就是本书在第一章里所分析的:宝钗实际是一个愤世嫉俗的女子,她对当时的权力场持猛烈批判、一竿子全部扫倒的态度。连官场上的男人,宝钗尚且不屑一顾,她不把贾母、王夫人、凤姐、元春这些女眷身上的权势光环放在眼里不是很自然的事吗?此外,宝钗自己对权力、财富、名位等等几乎没有什么欲求,也是她可以坚守个性,不在乎得罪权势的一个原因。当然了,宝钗出身于“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豪富薛家,她有这种地位和经济实力,什么奢侈场面没见过?也似乎用不着去追求更大的权位。但我们知道,人通常是欲壑难填的。王熙凤不同样出身于“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王家吗?但凤姐的行止又如何?套用尤氏评价凤姐的话说:“弄这些钱那里使去!使不了,明儿带了棺材里使去。”(第43回)谁能保证出身很高的人就一定能洁身自好,视富贵为浮云呢?因此,能不能做到坚守气节、坚持正义高于名位的原则,那关键还是要看个人的思想意志。固然,如果是出身贫寒的人能做到这一点更值得赞叹。而即使像宝钗那样出身的人,她能做到这一切也照样是难能可贵的。


            IP属地:四川6楼2018-03-13 12:18
            收起回复
              牡丹品格令人倾慕!


              IP属地:上海7楼2018-03-13 20:36
              回复
                up


                IP属地:四川8楼2019-08-23 14:23
                回复
                  2025-05-30 06:08:24
                  广告


                  IP属地:四川9楼2025-03-28 08: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