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讯(记者梁璐)2005年,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成立了广西首个艾滋病科,并组建第一支艾滋病护理团队,原结核病科护士长杜丽群主动请缨,成为艾滋病科的护士长,带领团队从事艾滋病护理工作。
在13年的艾滋病护理工作中,杜丽群曾获得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白求恩”奖章等50多项荣誉,2017年,被评为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
杜丽群把每一位艾滋病患者都当作家人,悉心照顾,希望让他们走出生活的阴霾。
职业风险
每一次接触都可能导致感染
护理艾滋病患者的工作常常面对职业暴露风险,因为长期面对患者的血液和体液,很可能因为某一次接触而导致感染。
2005年,杜丽群护理团队的韦护士险些感染艾滋病病毒。韦护士为病患治疗的过程中,由于病人不愿配合,不慎用带有病患血液的针管划破手指,甚至在服用抗艾滋药物后,出现了药物副作用反应,情绪一度崩溃。
在经过几次身体检测后,才确认并未感染上艾滋病病毒。杜丽群说:宁愿是我,也不希望是这些小护士被感染。
艾滋病科成立初期,一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由于长期吸毒导致血管萎缩损坏,毒瘾发作之下,无法自行找到血管注射,于是胁迫医护人员为其注射,拿起注射器大喊,“你是不是也想感染艾滋病”。
杜丽群为了稳定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情绪,只好先为其注射,再劝其接受治疗,以减轻毒瘾发作时所遭受的折磨,这才避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传染医护人员的可能。
尽管时常要面对职业暴露风险,但杜丽群从来没有动摇过帮助艾滋病患者走出阴霾的决心。
关注病患
让艾滋病患回归正常生活
许多艾滋病患者最初来到医院时,对一切都感到绝望,甚至拒绝治疗。在杜丽群的耐心护理下,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的病患,都十分感激杜丽群对他们从未放弃。
相比身体的痛苦,艾滋病患者更难承受心理上的痛苦。由于公众对艾滋病的恐惧和偏见,艾滋病患者总是面对社会和家人的歧视,杜丽群因此常常对其他护理人员说,“要把病人当成自己的家人”。
2014年,20多岁的小陈被查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男友离开了她,小陈一度情绪低落。在杜丽群的劝慰关心之下,小陈重新振作,并且之后与另一位艾滋病患者步入婚姻,携手对抗艾滋。通过长期坚持治疗,如今小陈也拥有了自己健康的孩子。
杜丽群至今已经帮助100多位艾滋病母亲通过母婴阻断技术生育了健康孩子。
杜丽群表示,一开始接触艾滋病患者,也会感到害怕。让杜丽群在艾滋病科护士长岗位上坚持13年的原因,正是出于对艾滋病患者的同情。她认为,在早期艾滋病不可治愈的情况下,需要有人去关爱这一无助的社会群体。
由于早年的艾滋病治疗药物及治疗方式尚未成熟,治疗费用昂贵,绝大多数艾滋病患者无法承担,导致大多数人认为,艾滋病是一种“绝症”。
随着治疗手段的发展,杜丽群从工作中认识到,“希望公众对艾滋病有更正确的认识,社会对艾滋病患者有更多的包容”。
文/记者梁璐
在13年的艾滋病护理工作中,杜丽群曾获得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白求恩”奖章等50多项荣誉,2017年,被评为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
杜丽群把每一位艾滋病患者都当作家人,悉心照顾,希望让他们走出生活的阴霾。
职业风险
每一次接触都可能导致感染
护理艾滋病患者的工作常常面对职业暴露风险,因为长期面对患者的血液和体液,很可能因为某一次接触而导致感染。
2005年,杜丽群护理团队的韦护士险些感染艾滋病病毒。韦护士为病患治疗的过程中,由于病人不愿配合,不慎用带有病患血液的针管划破手指,甚至在服用抗艾滋药物后,出现了药物副作用反应,情绪一度崩溃。
在经过几次身体检测后,才确认并未感染上艾滋病病毒。杜丽群说:宁愿是我,也不希望是这些小护士被感染。
艾滋病科成立初期,一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由于长期吸毒导致血管萎缩损坏,毒瘾发作之下,无法自行找到血管注射,于是胁迫医护人员为其注射,拿起注射器大喊,“你是不是也想感染艾滋病”。
杜丽群为了稳定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情绪,只好先为其注射,再劝其接受治疗,以减轻毒瘾发作时所遭受的折磨,这才避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传染医护人员的可能。
尽管时常要面对职业暴露风险,但杜丽群从来没有动摇过帮助艾滋病患者走出阴霾的决心。
关注病患
让艾滋病患回归正常生活
许多艾滋病患者最初来到医院时,对一切都感到绝望,甚至拒绝治疗。在杜丽群的耐心护理下,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的病患,都十分感激杜丽群对他们从未放弃。
相比身体的痛苦,艾滋病患者更难承受心理上的痛苦。由于公众对艾滋病的恐惧和偏见,艾滋病患者总是面对社会和家人的歧视,杜丽群因此常常对其他护理人员说,“要把病人当成自己的家人”。
2014年,20多岁的小陈被查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男友离开了她,小陈一度情绪低落。在杜丽群的劝慰关心之下,小陈重新振作,并且之后与另一位艾滋病患者步入婚姻,携手对抗艾滋。通过长期坚持治疗,如今小陈也拥有了自己健康的孩子。
杜丽群至今已经帮助100多位艾滋病母亲通过母婴阻断技术生育了健康孩子。
杜丽群表示,一开始接触艾滋病患者,也会感到害怕。让杜丽群在艾滋病科护士长岗位上坚持13年的原因,正是出于对艾滋病患者的同情。她认为,在早期艾滋病不可治愈的情况下,需要有人去关爱这一无助的社会群体。
由于早年的艾滋病治疗药物及治疗方式尚未成熟,治疗费用昂贵,绝大多数艾滋病患者无法承担,导致大多数人认为,艾滋病是一种“绝症”。
随着治疗手段的发展,杜丽群从工作中认识到,“希望公众对艾滋病有更正确的认识,社会对艾滋病患者有更多的包容”。
文/记者梁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