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把玉——以论语的视角观古玉圈,送给没文化喜**的玩家》
第一章:学而,您别乱拜师
自古儒家圣人有二,一位孔圣,另一位亚圣孟子。亚圣乃后世腐儒强塞进孔庙的,并非一而贯之的圣人,并且在经道研究上也没超过孔子。当然,被强赛进庙者何止孟子一人,都不足道。在纯正的中华传统里,可称圣的,有且只能有一人,塞那么多进去难道是去帮衬老大的?孔子需要你们帮衬吗?都是后世沽名之徒,争名份的寄托吧,不敢将自己送进去,毕竟自己还没死,又学识不够好,只能把死去的老师送进去,以证明自己所学是正道经典。
自古陋学多专营,真修少自鸣,现在也一样。只谈古玉圈,放眼望去,君子不多,圣人成堆。各个生龙活虎满腹经纶似的,这边授道那边解惑,在这个古玉会那个古玉群里忽悠来忽悠去,弟子不少,收费蛮高,可是所传授的内容不是照本宣科泛泛而谈,就是以盲引盲误人子弟。 讲一故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识一藏家,古玉圈里老前辈,相传其辩玉之巧长于工痕,广受门徒,从者甚多,谓吾所藏皆为假。常把一清代童子件于掌中,逢人夸其玉,诸如,此阴刻线条刚直有力,彼转角处渐开线清晰开门,刀工老辣如何如何,听者豁然,无不称其高明。某日,机缘巧合,吾会老者及其徒弟数人于宴,宴席之中,传其宝玉讲解其道,相交甚欢,间歇,吾示一玉器局图请老者掌眼:“此刀工开门否,请尊示下”,欣然,看罢,呼左右门徒而谓之曰:“此刀软涩,彼刀做作,乃现代机工之伪古玉也,低仿”,徒皆点首称是,赞老者高明!!吾默然听之。应酬片刻,吾又示之全图,谓之此乃大英博物馆馆藏唐代玉龙首也。然,老者面不改色淡淡然答曰:“馆藏亦有赝品矣”。噫!吾耐之何?叹姜之老辣!
玩假授假,以盲引盲的为害不深,因为毕竟假玉比假人容易辨别一些,看到他玩的都是假货,你还去学什么,就算整得再科学,弄个什么高大上的量子检测仪,也是来娱乐大众的。但是这种玩得到真货,又有些真知识的为害日盛,犹如佛学里的狮子虫,背些佛祖的片言只语,跟随者众多。古玉里的假圣人们,多数在敝帚自珍的贩卖些一知半解的古代工艺工痕,诸如坨工,拉丝,孔道等等,难道古玉辨伪仅限于此?需要学的多着呢!材质学,造型学,地域世俗文化等等,哪个不需要沉下心来,好好揣摩,用心领悟之?人生有限,学海无涯,文化浩瀚,在古艺面前,只能做个小学生,每一块传手中的古玉,都是几千年来古人智慧的结晶,不是去听几节工痕课,或者跟着所谓的师傅学些浅闻小见能弄得通的。古玉的背后,是文化艺术,艺术是需要人向内求的,用心来感悟的。
摒弃功利才能看穿邪说,沉下心来方能登堂入室。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说的是君子为学要择好时机,不断对照,不断校对圣人之道,天天有进步天天有新的发现,就会产生求知的乐趣,才不亦悦乎。圣人比古玉稀缺的多,圣人之道存于天地之间,存于你的心里。倘若得一古玉,然后用虚心去把玩她,用学识去还原她,凭借着她去穿越到古代,拓展人生的体验,再读诵些古代经典,不断丰富自己的修养,总比人云亦云地找不到玩玉的真趣所在,迷失在“圣人”堆里好吧?



